清平乐会昌中的名句 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全诗

时间:2022-04-15 09:1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闻是文化 | 评论: 次 | 点击:

清平乐会昌中的名句 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全诗

近代毛泽东《清平乐·会昌》原文: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原文:

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

“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诗词赏析

全诗一开始就是破晓时分,诗人随众登临会昌山,随即第二句就发出感慨,虽然来得这么早,但或许更有早行人,以示警策自己也提醒他人,其中暗含着应加倍努力,不能有丝毫懈怠的意思。

第三句再发慷慨,诗人仿佛又回到了他的长沙岁月、井冈山岁月,那时在湘江畔、橘子洲、岳麓山,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彻夜长谈理想,登山游泳,他仿佛又看到了过去锻炼的英姿。后来,他投入中国革命的洪流,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是如此爱山,与山有缘,此时他的心是欢畅的。

第四句“风景这边独好”,又一展诗人一贯雄迈之心,走过这么多的高山峻岭,这儿的风景独好,语气急转笃定,自信心怦然跳出,这全在一个“独”字上面,它与年轻时的心境连成了一片,过去与今天交相浑融,得其所哉。

下半阕,表面上是在高山之巅遥望风景,其实早通过风景展望未来。诗人在此信心更倍增,还要让心灵直抵东海,南下广州,胸怀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打开,容纳八荒万物,从最东边直到最南边,祖国锦绣山川一齐涌入心田。

最后二行,原是写战士遥望指点广东风景,其间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但意不在风景却有更深的意义。诗人从郁郁葱葱的延绵青山之间看到了一种更遥远的生活、斗志及未来。这也是毛诗的一贯特征,总是欣欣向荣,总是斗志满怀,总是摒弃颓废悲哀,总是英俊伫立向前看。

此刻正逢夏天的黎明,可以想见,诗人的心一扫郁闷之情,英雄之气犹如东方欲晓正要喷薄欲出,将向南粤一泻千里,而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却要开始了。

《清平乐·会昌》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清平乐·会昌》译文: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战事非常危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原文:

清平乐·会昌

【现代】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

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中的名句 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全诗

清平乐·会昌 全文翻译

翻译为:

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原文: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出自《清平乐·会昌》毛泽东写于1934年。这一首清平乐,于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

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毛泽东 诗词 《清平乐 会昌》及《菩萨蛮 大柏地》详解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清平乐 会昌》背景介绍

  一、会昌与会昌山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东部,东接福建,南临广东,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称。全县大多数是山林丘陵地带。会昌县城三面环水,绵水河绕城而过。

  一九二九年二月毛泽东等人率领红四军进入会昌,一九三○年四月,毛主席再次率领红军进入会昌,不久打进会昌县城,从此,会昌县成为的中央根据地的一部分。随着红军不断胜利,红色根据地在会昌的地域也一天天扩大,终于红遍了全县,会昌也就成为中央根据地的“全红县”。以后毛泽东常途经和居住在会昌。

  会昌南面不远处,是广东筠门岭——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为了更好向西南扩大根据地,在南方战线上作战,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央根据地政府决定在根据地南部江西(简称“赣”)广东(简称“粤”)两省交界一带设立粤赣省,省政府即设在会昌。

  会昌县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红色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县青壮年男子大多参加了红军。

  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横卧在会昌城西北,是武夷山脉的一部分。站在上头,眺望过去,山峰逶迤起伏向东南延伸。会昌山虽只海拔四百多米,由于与会昌县城仅一水之隔,从山上向下望去,会昌城似乎就偎依在会昌山下。相衬之下,会昌山就显得高峻挺拔了。

  二、写作背景

  1933年10月,蒋介石亲自指挥约一百万国民党军队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当时极左路线控制中央领导权,他们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宗旨,否定了前几次反“围剿”采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让装备简陋的几万红军与优势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与敌人对攻。结果红军人数急剧下降,根据地日益缩小。而此时毛泽东已经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被排除在党内决策权外。

  在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广昌、南大门——筠门岭先后失守之际,毛泽东从瑞金赶到会昌,发动群众,激励部队。在当地民众支持下,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身份指挥当地红军连打几个胜仗,终于扭转南线的被动局面。以后中央根据地只有南部战线比较稳定,其余三面都是节节败退,损人失地。

  在这种情况下,心急如焚的毛泽东多次向极左路线领导人提出改变打法,结果反而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眼看自己一手创立、无数先烈鲜血换来的根据地越打越小,自己又有力无法使,毛泽东心境可想而知。

  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毛泽东建国后回忆此时:“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此时,毛泽东正在会昌县城东门外的文武坝参加粤赣省委扩大会议。

  会议期间的一天拂晓,毛泽东会同中共粤赣省委几位干部,从文武坝出发,渡过绵水,登上会昌山。

  夏日的会昌山满目葱笼,生机勃勃。极目远眺,宏伟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在会昌城外的高峰,眼见红军战士守卫在各个山头,与战士们交谈后,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想到当前危急形势,毛泽东顿生感慨,于是吟诵《清平乐 会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坝住处挥笔写下了《清平乐 会昌》。

  《清平乐 会昌》赏析

  《清平乐 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忧郁之情。

  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十分严峻。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激情充盈着作者之心,所以本词写得轻松随意,所涉时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巅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驭景,以景写心,却在短短的词中写出了深远博大的内涵。

  上阕写登山的时间和感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晓时的特征——夜色即尽而未尽,天色将亮而未亮。“君”这里是指作者,因为红军战士早已守卫在山上,和他们比起来,早起的作者还不能算早。

  “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红军。是作者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多山峰及艰难险阻,斗志依旧坚定,精神依旧旺盛。作者相信,有这颗与的革命事业熔铸在一起的青山般不老之心,胜利终会来到。

  “风景这边独好”表面是赞美会昌山风景美丽,实际是对红色根据地的赞美,与对国统区形成对比。

  整个上阕里,充满朝气的景物与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悠远深长而又充满生气的意境,读者透过那朦胧曙光,仿佛已看到了那轮即将喷薄欲出的灿烂朝阳,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无限希望。

  下阕具体描绘了会昌山风景和与战士的接触,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虽然曲折艰难,但必然成功。

  一开始,“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表明作者的视线便从近处县远处展望,把连绵无际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遥远的东海呈现在读者眼前,使画面无限拓展。既印证上阕的“风景这边独好”,也暗示中国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守卫在会昌山上的红军战士向作者介绍这里的一切,并主动给作者“指看南粤”,表现红军战士警惕守卫红色根据地,包含了作者和红军战士对根据地的深情热爱。“郁郁葱葱”具体是描绘南望广东时看到树木茂盛的景象,实际是作者在预示革命的将来一定形势大好,表明作者的乐观之情。

  尽管当时根据地形势危急,在下阕里,作者依旧在充满激情地吟咏,体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会昌山上这个破晓时的片刻景观已超越时空,负载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首词在语言上浅近而又深沉,结构紧密而不拥促,在亦情亦景中,以豪迈的气概把宏大的主题轻松道出,显示出作者的领袖气度。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同志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注释】

  1、大柏地: 圩镇名,在江西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1929年1月初,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调集约三万人,准备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并解决给养、冬服等问题,红四军主力三干六百余人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下,于1月14日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出击。由于致以重兵围追,红四军沿路五战皆失利。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红四军在大柏地麻子勒布下口袋阵,伏击尾追不舍的敌赣军刘士毅部,自是日下午三时激战至次日正午,终将敌军击溃,俘敌八百余人,缴枪八百余支。陈毅同志在当年9月1日向党中央所作《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称:“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暗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1933年夏,毛泽东同志重到大柏地,抚今追昔,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色。

  3、彩练:彩色绢带。喻虹。当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

  4、雨后复斜阳: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

  5、关山泛指附近群山。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宋赵什《和韵前人初出锁头》诗:“淮木林林脱,霜鸿阵阵飞。”是说大雁列队而飞;本词则谓群山如层层军阵。北周皮信凋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风云积惨,山阵连阴。”苍:青黑色。

  6、鏖战:苦战。急:激烈。

  7、弹洞:枪眼。洞,若视为动词、作“洞穿”解,亦通。前村:前面的村庄。指战场附近的一个小村枣杏坑。

  8、装点:装饰点缀。宋华岳《登楼晚望》诗:“装点江山归画图。”

  9、今朝:如今。看:此处读平声。本篇守谱押用四部韵,句句皆叶两句一换,两庆两平相问。具体地说,“紫”、“舞”相叶;“阳”、“苍”相叶;“急”、“壁”相叶;“山”、“看”相叶。其中“紫”、“舞”本不同部,盖用方音取叶。

  【译诗】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妍。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诗人毛泽东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他在回忆1929年,他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就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江西敌军便尾随而至。毛主席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毛主席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个吉祥的必胜之好地名。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毛主席诗词巜清平乐会昌》全文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毛泽东 诗词 《清平乐 会昌》及《菩萨蛮 大柏地》详解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清平乐 会昌》背景介绍

  一、会昌与会昌山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东部,东接福建,南临广东,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称。全县大多数是山林丘陵地带。会昌县城三面环水,绵水河绕城而过。

  一九二九年二月毛泽东等人率领红四军进入会昌,一九三○年四月,毛主席再次率领红军进入会昌,不久打进会昌县城,从此,会昌县成为的中央根据地的一部分。随着红军不断胜利,红色根据地在会昌的地域也一天天扩大,终于红遍了全县,会昌也就成为中央根据地的“全红县”。以后毛泽东常途经和居住在会昌。

  会昌南面不远处,是广东筠门岭——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为了更好向西南扩大根据地,在南方战线上作战,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央根据地政府决定在根据地南部江西(简称“赣”)广东(简称“粤”)两省交界一带设立粤赣省,省政府即设在会昌。

  会昌县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红色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县青壮年男子大多参加了红军。

  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横卧在会昌城西北,是武夷山脉的一部分。站在上头,眺望过去,山峰逶迤起伏向东南延伸。会昌山虽只海拔四百多米,由于与会昌县城仅一水之隔,从山上向下望去,会昌城似乎就偎依在会昌山下。相衬之下,会昌山就显得高峻挺拔了。

  二、写作背景

  1933年10月,蒋介石亲自指挥约一百万国民党军队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当时极左路线控制中央领导权,他们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宗旨,否定了前几次反“围剿”采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让装备简陋的几万红军与优势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与敌人对攻。结果红军人数急剧下降,根据地日益缩小。而此时毛泽东已经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被排除在党内决策权外。

  在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广昌、南大门——筠门岭先后失守之际,毛泽东从瑞金赶到会昌,发动群众,激励部队。在当地民众支持下,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身份指挥当地红军连打几个胜仗,终于扭转南线的被动局面。以后中央根据地只有南部战线比较稳定,其余三面都是节节败退,损人失地。

  在这种情况下,心急如焚的毛泽东多次向极左路线领导人提出改变打法,结果反而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眼看自己一手创立、无数先烈鲜血换来的根据地越打越小,自己又有力无法使,毛泽东心境可想而知。

  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毛泽东建国后回忆此时:“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此时,毛泽东正在会昌县城东门外的文武坝参加粤赣省委扩大会议。

  会议期间的一天拂晓,毛泽东会同中共粤赣省委几位干部,从文武坝出发,渡过绵水,登上会昌山。

  夏日的会昌山满目葱笼,生机勃勃。极目远眺,宏伟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在会昌城外的高峰,眼见红军战士守卫在各个山头,与战士们交谈后,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想到当前危急形势,毛泽东顿生感慨,于是吟诵《清平乐 会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坝住处挥笔写下了《清平乐 会昌》。

  《清平乐 会昌》赏析

  《清平乐 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忧郁之情。

  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十分严峻。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激情充盈着作者之心,所以本词写得轻松随意,所涉时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巅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驭景,以景写心,却在短短的词中写出了深远博大的内涵。

  上阕写登山的时间和感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晓时的特征——夜色即尽而未尽,天色将亮而未亮。“君”这里是指作者,因为红军战士早已守卫在山上,和他们比起来,早起的作者还不能算早。

  “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红军。是作者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多山峰及艰难险阻,斗志依旧坚定,精神依旧旺盛。作者相信,有这颗与的革命事业熔铸在一起的青山般不老之心,胜利终会来到。

  “风景这边独好”表面是赞美会昌山风景美丽,实际是对红色根据地的赞美,与对国统区形成对比。

  整个上阕里,充满朝气的景物与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悠远深长而又充满生气的意境,读者透过那朦胧曙光,仿佛已看到了那轮即将喷薄欲出的灿烂朝阳,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无限希望。

  下阕具体描绘了会昌山风景和与战士的接触,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虽然曲折艰难,但必然成功。

  一开始,“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表明作者的视线便从近处县远处展望,把连绵无际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遥远的东海呈现在读者眼前,使画面无限拓展。既印证上阕的“风景这边独好”,也暗示中国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守卫在会昌山上的红军战士向作者介绍这里的一切,并主动给作者“指看南粤”,表现红军战士警惕守卫红色根据地,包含了作者和红军战士对根据地的深情热爱。“郁郁葱葱”具体是描绘南望广东时看到树木茂盛的景象,实际是作者在预示革命的将来一定形势大好,表明作者的乐观之情。

  尽管当时根据地形势危急,在下阕里,作者依旧在充满激情地吟咏,体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会昌山上这个破晓时的片刻景观已超越时空,负载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首词在语言上浅近而又深沉,结构紧密而不拥促,在亦情亦景中,以豪迈的气概把宏大的主题轻松道出,显示出作者的领袖气度。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同志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注释】

  1、大柏地: 圩镇名,在江西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1929年1月初,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调集约三万人,准备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并解决给养、冬服等问题,红四军主力三干六百余人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下,于1月14日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出击。由于致以重兵围追,红四军沿路五战皆失利。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红四军在大柏地麻子勒布下口袋阵,伏击尾追不舍的敌赣军刘士毅部,自是日下午三时激战至次日正午,终将敌军击溃,俘敌八百余人,缴枪八百余支。陈毅同志在当年9月1日向党中央所作《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称:“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暗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1933年夏,毛泽东同志重到大柏地,抚今追昔,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色。

  3、彩练:彩色绢带。喻虹。当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

  4、雨后复斜阳: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

  5、关山泛指附近群山。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宋赵什《和韵前人初出锁头》诗:“淮木林林脱,霜鸿阵阵飞。”是说大雁列队而飞;本词则谓群山如层层军阵。北周皮信凋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风云积惨,山阵连阴。”苍:青黑色。

  6、鏖战:苦战。急:激烈。

  7、弹洞:枪眼。洞,若视为动词、作“洞穿”解,亦通。前村:前面的村庄。指战场附近的一个小村枣杏坑。

  8、装点:装饰点缀。宋华岳《登楼晚望》诗:“装点江山归画图。”

  9、今朝:如今。看:此处读平声。本篇守谱押用四部韵,句句皆叶两句一换,两庆两平相问。具体地说,“紫”、“舞”相叶;“阳”、“苍”相叶;“急”、“壁”相叶;“山”、“看”相叶。其中“紫”、“舞”本不同部,盖用方音取叶。

  【译诗】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妍。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诗人毛泽东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他在回忆1929年,他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就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江西敌军便尾随而至。毛主席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毛主席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个吉祥的必胜之好地名。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解释下列词在《清平乐 会昌》中的含义

东溟指的是 东洋。指日本。

南粤在广东。

清平乐会昌诗词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毛主席诗词墨迹:(六)《清平乐·会昌》

毛主席诗词墨迹:(六)《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又是别具一格的大书法家,二者珠联璧合,堪称双绝。于是乎,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家喻户晓,也是众多书法家笔下的常见题材。

毛主席诗词墨迹:(六)《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主席诗词墨迹:(六)《清平乐·会昌》

赏析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南部。

颠:同“巅”,山峰。

东溟:东海。郁郁葱葱:《后汉书·光武帝纪》,“气佳哉,郁郁葱葱然!”

毛主席诗词墨迹:(六)《清平乐·会昌》

毛主席诗词墨迹:(六)《清平乐·会昌》

【题解】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龚楚《我和红军》)

毛主席诗词墨迹:(六)《清平乐·会昌》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