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有为的评价优美句子

时间:2022-04-16 00:5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张再坤 | 评论: 次 | 点击:

对康有为的评价优美句子

1. 关于康有为的名言名句

康有为名言名句大全

1、工业盛而商业荣。

2、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3、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

4、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

5、热力愈大,涨力愈大;吸力愈大,生物愈荣。

6、万紫千红总是春,开天入地不犹人,曲径危桥都历遍,出来依旧一吟声。

7、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

8、虚骄自大者败之媒,卑飞使用翼者击之渐。

9、一人独学,不如群人共学;群人共学,不如合计百亿兆人共学。学则强,群则强,累万亿兆皆智入,则强莫于京。

10、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故今天之教,宜先开其智。

11、犀象至庞大,人熊御之;虎豹鸷猛,人能伏之。惟其任智而学也。

12、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

13、热力愈大,涨力愈大;吸力愈大,生物愈荣。

14、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15、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16、工业盛而商业荣。

17、去谗贱货,所以修身。名人名言 shusu.org

18、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19、新诗魂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

20、天下变法之事,未有全利而无弊者。

21、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22、虚骄自大者败之媒,卑飞使用翼者击之渐。

23、今欲自强,非讲兵不可;讲兵非理财不可,理财非学校以开民智不可。

24、以德育为先。

25、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

26、凭将士气扶中夏,泪洒山河对北风。

27、科学实为救国第一事。

28、日本之骤强,由学校之极盛。

29、市可知治乱,商可见盛衰,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

30、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新日智。

31、非通变不足以宜民,非更新不足以救国。

2. 描述康有为的诗句

“龙云远飞驾,天马自行空。”

踌躇满志,眼界开阔,追求言论自由,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牺牲精神。1、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

《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廖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2、、康有为的事业成就涉及多方面,皆有惊人建树,仅著述就有700多万字,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辑成《南海先生诗集》。

代表诗篇即《出都留别诸公》5首,其中对国家危亡命运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先河。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和《欧洲十一国游记》等。然而多年来,很少能见到康有为著作的全貌。

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不仅出版了全集,而且还出版了奏议、家书、政论、未刊遗稿等,身后备极哀荣,而学贯中西、放眼世界的康南海则受到很冷遇。3、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之一》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

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 岂有汉庭思贾谊,拼教江夏杀祢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4、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得不到采用,觉得很郁闷,同时对中国前途比较担心 。 5、唐衢:唐衢,唐中叶诗人,屡应进士试,不第。

所作诗意多伤感。见人诗文有所悲叹者,读后必哭。

尝游。时人称唐衢善哭。

事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6、岂有汉庭思贾谊,拼教江夏杀祢衡:那有一方面号称思慕人才,一方面又把人才赶跑的。

当时清朝号召“公车上书”征集天下人才,康有为高高兴兴跑来了,人家却没录用他。祢衡:汉末名士,却被曹操不容,故意打发他到江夏,叫黄祖杀了他。

7、陆沉预为中原叹:陆沉,沦陷的意思。他预计中原陆沉已经不远了 。

8、鲁二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

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也是属于应诏但是不能阿谀权贵以至返回的人,作者以之自比。 9、独立飞来缥缈峰: 作者自比。

10、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香草在怀,作者比喻自己怀才,却跑来跑去无人能用。 11、千山风雨啸青锋:意思是朝廷既然不用我,我只好跑到山里仰天长啸了。

12、“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万灵,众神。

13.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康有为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装扮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借孔子的名义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革的理论。其原因是:(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植根深厚,影响深刻。

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阻力太大(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程度不高,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仓促登上历史舞台的,因此,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之,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反映,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

3. 求写康有为的文章

首先 ,尽管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 ,但是 ,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份 ,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保守主义的立宪观曾经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康有为时代 ,保守主义的立宪思想却不能解决中国的危机。

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矛盾都十分突出 ,同时存在着生存问题、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三重危机 ,而康有为的立宪观最关注的则是生存危机 ,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题。无论是设制度局也好、满汉平等也好 ,都是富国强兵的手段。

即使康有为的变法能够成功 ,也只能解决中国危机的一部分 ,即生存问题。但是一方面 ,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一直受到合法性问题的挑战。

专制君主制作为一种传统的统治方式 ,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西方民主观念的引入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熟 ,渐进的、调和的保守主义改革思想遭受更为激烈而迅疾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挑战 ,尤其是满族官员十分担心丧失既得权力 ,而人数众多的汉族则不满于长期以来的民族不平等。

其次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恩格斯在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 ,非常深刻地指出 :“不成熟的理论 ,。

首先 ,尽管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 ,但是 ,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份 ,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保守主义的立宪观曾经在西方取得了成功。

但是在康有为时代 ,保守主义的立宪思想却不能解决中国的危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矛盾都十分突出 ,同时存在着生存问题、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三重危机 ,而康有为的立宪观最关注的则是生存危机 ,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题。

无论是设制度局也好、满汉平等也好 ,都是富国强兵的手段。即使康有为的变法能够成功 ,也只能解决中国危机的一部分 ,即生存问题。

但是一方面 ,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一直受到合法性问题的挑战。专制君主制作为一种传统的统治方式 ,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 ,随着西方民主观念的引入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熟 ,渐进的、调和的保守主义改革思想遭受更为激烈而迅疾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挑战 ,尤其是满族官员十分担心丧失既得权力 ,而人数众多的汉族则不满于长期以来的民族不平等。 其次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

恩格斯在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 ,非常深刻地指出 :“不成熟的理论 ,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⒅ 虽然有人称康有为属于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但是迄今为止 ,几乎还没有确凿可信的史实足以证明 ,在戊戌变法以前就存在着一个民族资产阶级上层。

⒆ 实际上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来源于中国 1 9世纪转型期的特殊阶层 ,他们虽然反对专制体制 ,但是由于当时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资本主义阶层 ,因而又不得不依附于专制体制中的开明官僚。正因为如此 ,改良派为推动立宪所采取的行动具有软弱性。

戊戌变法以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立宪派投靠帝党 ,而帝党由于缺乏实力 ,随时准备与守旧派妥协 ,从而导致“新政”失败。戊戌变法之后 ,他们仍然寄希望于清政府内部的改革。

辛亥革命之后 ,康有为又因主张帝制和复辟而不见容于新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阵营 ,始终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第三 ,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 ,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就宪法的来源看 ,立宪主义包括立宪的价值学说和立宪的规范形式两方面 ,其中宪法的价值尤其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伴生。

它是一个“新开端” ,反映的是新生的获得胜利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康有为的立宪理想则是从社会进化论出发 ,希望调和君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 ,减缓新生力量对封建专制的冲击 ,维护旧体制。

因此 ,康有为对宪法的理解是有内在矛盾的。一方面 ,他强调宪法是“维新之始” ;另一方面 ,又说宪法是传统的延续 ,认为中国的文教礼俗即英国的不成文宪法。

⒇ 这实际上是混淆了两种传统 :民权传统和君权传统 ,仅仅把它们统一在“法治主义”或者“宪法”的规范秩序当中。实际上 ,资产阶级宪法之不同于“古典”的 (希腊城邦或罗马共和国时代 )的宪法 ,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强调的宪法的精神不同。

例如 ,激进的潘恩就十分强调宪法一词的政治意义 ,认为宪法不仅规范政府的组织形式 ,更是保护民权不受政府权力侵犯的立法。21 康有为虽然认识到民权的价值 ,但是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力的效率之间发生冲突时 ,他就难免要为“效率”牺牲原则。

例如 ,在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答人论议院书》中 ,康有为说 :“君犹父也 ,民犹子也 ,中国之民皆如幼童婴孩 ,问一家之中 ,婴孩十数 ,不由父母专主之 ,而使幼童婴孩自主之 ,自学之 ,能成学否乎 ?必不能也。敬告足下一言 ,中国唯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若雷厉风。

4. 康有为创新句子

1) 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松下幸之助

2)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宋叔和

3)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托马斯・彼得斯

4)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性命力。——阿西莫夫

5) 对新的对象务必创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

6) 婚姻经过创新,就变成了婚外情。——曹盛蒂

7)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8) 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张瑞敏

9) 此刻一切完美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10) 渐进思想是创新的最大敌人。——尼古拉·尼葛洛庞帝

5. 求写康有为的文章

首先 ,尽管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 ,但是 ,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份 ,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保守主义的立宪观曾经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康有为时代 ,保守主义的立宪思想却不能解决中国的危机。

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矛盾都十分突出 ,同时存在着生存问题、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三重危机 ,而康有为的立宪观最关注的则是生存危机 ,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题。无论是设制度局也好、满汉平等也好 ,都是富国强兵的手段。

即使康有为的变法能够成功 ,也只能解决中国危机的一部分 ,即生存问题。但是一方面 ,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一直受到合法性问题的挑战。

专制君主制作为一种传统的统治方式 ,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西方民主观念的引入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熟 ,渐进的、调和的保守主义改革思想遭受更为激烈而迅疾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挑战 ,尤其是满族官员十分担心丧失既得权力 ,而人数众多的汉族则不满于长期以来的民族不平等。

其次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恩格斯在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 ,非常深刻地指出 :“不成熟的理论 ,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⒅ 虽然有人称康有为属于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但是迄今为止 ,几乎还没有确凿可信的史实足以证明 ,在戊戌变法以前就存在着一个民族资产阶级上层。⒆ 实际上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来源于中国 1 9世纪转型期的特殊阶层 ,他们虽然反对专制体制 ,但是由于当时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资本主义阶层 ,因而又不得不依附于专制体制中的开明官僚。

正因为如此 ,改良派为推动立宪所采取的行动具有软弱性。戊戌变法以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立宪派投靠帝党 ,而帝党由于缺乏实力 ,随时准备与守旧派妥协 ,从而导致“新政”失败。

戊戌变法之后 ,他们仍然寄希望于清政府内部的改革。辛亥革命之后 ,康有为又因主张帝制和复辟而不见容于新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阵营 ,始终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第三 ,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 ,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

就宪法的来源看 ,立宪主义包括立宪的价值学说和立宪的规范形式两方面 ,其中宪法的价值尤其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伴生。它是一个“新开端” ,反映的是新生的获得胜利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而康有为的立宪理想则是从社会进化论出发 ,希望调和君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 ,减缓新生力量对封建专制的冲击 ,维护旧体制。因此 ,康有为对宪法的理解是有内在矛盾的。

一方面 ,他强调宪法是“维新之始” ;另一方面 ,又说宪法是传统的延续 ,认为中国的文教礼俗即英国的不成文宪法。 ⒇ 这实际上是混淆了两种传统 :民权传统和君权传统 ,仅仅把它们统一在“法治主义”或者“宪法”的规范秩序当中。

实际上 ,资产阶级宪法之不同于“古典”的 (希腊城邦或罗马共和国时代 )的宪法 ,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强调的宪法的精神不同。例如 ,激进的潘恩就十分强调宪法一词的政治意义 ,认为宪法不仅规范政府的组织形式 ,更是保护民权不受政府权力侵犯的立法。

21 康有为虽然认识到民权的价值 ,但是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力的效率之间发生冲突时 ,他就难免要为“效率”牺牲原则。例如 ,在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答人论议院书》中 ,康有为说 :“君犹父也 ,民犹子也 ,中国之民皆如幼童婴孩 ,问一家之中 ,婴孩十数 ,不由父母专主之 ,而使幼童婴孩自主之 ,自学之 ,能成学否乎 ?必不能也。

敬告足下一言 ,中国唯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若雷厉风行 ,三月而规模成 ,二年而成效著”。22 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康有为一直称赞西方的代议制 ,但是他主张设立的制度局、集意院、懋勤殿等都属于君主的智囊机构 ,而不是民选机构。不但如此 ,议院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机构 ,是作为封建君权的对立物而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的。

然而 ,康有为和当时中国先进的思想家往往是从“通下情”的角度来认识其作用的。这样一来 ,议院的设立并不否定封建君权 ,相反倒成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的有效机制。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宪政实践的诸多两难困境。

6. 有没有对谭嗣同的评价,或大气的诗词句子

永远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苍夷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

国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

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烟柳何处觅郎踪

小径一片残花色,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怨曲重招断头魂

曲中有恨细细思,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破镜分飞幽恨传

贱妾独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一帘幽梦半湖萍

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风吹庭竹蒙玉尘

阴阳相隔分歧路,和妻浅唱回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画船东去橹声迟

攀折柳条题血书,随江悠悠随君王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真英雄耳。其妻曰:“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水”意思就是:今生把你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为英雄被铭记,被妻忍痛忘记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样刻骨铭心。)

梁启超、章太炎等名人对康有为的评价,谁的比较客观公允?

康有为(1858年—1927年),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梁启超、章太炎等名人对康有为的评价,谁的比较客观公允?

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

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梁启超、章太炎等名人对康有为的评价,谁的比较客观公允?

梁启超对康有为的评价:

先生在今日,成为举国之所嫉视;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叶,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若是夫,先生果为中国先时之一人物哉!

先生是最富有自信力的人,他所坚持的主义,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摇动。在学术上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从来不肯为了做事而让自己的主义有所迁就,但却每每曲解事实来迁就他的主义,所以批评先生的人,总是说他武断、执拗、专制。

康有为七十大寿时,梁启超送来寿联 :

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入此岁来年七十矣!

奉觞豆于国叟,至欢忻于春酒,亲受业者盖三千焉!

全联集《史记》、《汉书》及《郑康成集》中的句子而成,天然贴切,把康有为比喻为孔圣人,这让一直以“康圣人”自居的康有为煞是喜欢。

梁启超、章太炎等名人对康有为的评价,谁的比较客观公允?

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评价:

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吾国近代先觉之士,天下所认同……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吾国近代文明史所应大书特书者矣。

梁启超、章太炎等名人对康有为的评价,谁的比较客观公允?

费正清对康有为的评:

(康有为)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

安维峻对康有为的评价:

惑世诬民,非圣无法。

梁启超、章太炎等名人对康有为的评价,谁的比较客观公允?

章太炎对康有为的评价: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茅海建对康有为的评价:

康有为的言论多有夸张自扬之处,须得处处小心。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