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名言

时间:2022-04-16 03:4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中华诗文学习 | 评论: 次 | 点击:

六祖坛经名言

1.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名言:1.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禅宗的顿教法门,我现在已经留给你们。世界人遇见我这顿教法门,要自己修行啊!不是不修行的。

2.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所说的话,这句话是禅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 里的“善、恶”,代表所有分别的。

有了分别智,我们就失去了本心。3.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悟此法门”:你若明白这个顿教的法门,不是离开心而有佛,也不是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由汝习性”:为什么你不明白?就因为你多生多劫,有很大的习性障着。

“用本无生”:妙用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双修是正”:所以你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

这双修才是正法。4.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5.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此句是《六祖坛经》在最后有两个偈子,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禅宗认为一切,不管是真假、善恶、净秽,这都是戏论。如果你在这戏论上用功,去著意的话。

“自性入生死”什么意思?就是自性变成无明生死。6.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7.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8.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9.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10.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11.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12.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3. 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14.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15.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16. 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7.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18.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惯;用本无生,双修是正。19.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1.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22. 心肠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23.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切法,不离自性。24. 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25. 惠能没手法,一直百思维;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26.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27.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

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28.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29.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30. 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31. 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32.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33.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34.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幷将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35. 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36.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37.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

38.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39.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40.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41. 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42. 解脱知见香,自心即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43.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作业。

44.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45. 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46.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47.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48. 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49.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

2. 六祖慧能留传下来的名句

好多!「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美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等等

3. 慧能和尚的全部名言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字面大意: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这首偈是慧能写的。当时,慧能才入寺八个多月,整天在后院干着劈柴舂米的杂活。

他偶然听到一个小和尚唱诵神秀此偈,认为尚未见性。于是口诵一偈,请人写在墙上,得到弘忍的赏识,传得法衣。

这首偈的本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菩提树和明镜台都具有空间形象,凡有空间形象者,则必然是相对的,所以不可用以比喻自性。

自性无所谓修,无所谓得,它本身就是一个绝对的境界。光明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污染,就能自然显露,所以明心见性不可由修持入,自性本就是“无修无证,无得无失”的。

这就是“顿悟”。

4. 请问六祖慧能有很多醒世名言

十善业道经(有字幕) 【而心无色。

不可见取。但是虚妄。

诸法集起。毕竟无主。

无我我所。】 净空法师讲述 我们举个非常现实的例子 我们眼前这个世界是虚妄的 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虚妄 我们受它的影响起心动念 一切生活行为 都受环境影响 什么原因? 不知道它是虚妄的 如果真的知道它是虚妄 决定不受环境干扰 你在环境里面 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得大自在 这是真的 不是假的 在中国历代祖师 大德 居士当中 有不少人证得这个境界 正如《楞严经》上 所说的若能转境 则同如来 他不被环境所诱惑 不被环境所转 不被环境所转 他在环境里能做得了主 他能转境界 善人遇到他 善人会更善 恶人遇到他 恶人会改过迁善 他转环境 转人事环境 他也能转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有许多天灾 他到这个地方来天灾减少了 一切法从心想生 于是我们也常常遇到有一些同修问我 鬼有没有? 龙有没有? 我都点头说「有」 为什么有?你心里在想 它从心想生 只要你想 它就会想出现相 本来没有 这个相是你想出来的 你天天想鬼 当然鬼就一大堆了 然后你才晓得「净业三福」 里面告诉我们「深信因果」 那个「深信因果」是什么? 念佛是因 成佛是果 佛也是心想生 我天天想佛 佛就现前 就是基本粒子组合的时候 它是从心想 来组合的 那就组合佛的世界 天天想鬼 就组合鬼的世界 鬼是什么?鬼是贪爱 天天念念不忘贪爱 变现的境界就是鬼的法界 念念嗔恚 恨别人 世间没有一个好人 都是讨厌的 都是可恶的 他就变地狱法界 十法界都是虚幻不实 所以佛讲「梦幻泡影」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 佛才劝导我们 要想善 不要去想恶 要行善 不要造恶 彻底明了之后 佛跟我们说的 这些话是真实话 真实的教诲 慈悲爱护到极处的教导 我们才会感恩 「我」尚且没有 哪来的「我所」? 我所就是我所有的 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 财产是我所有的 地位是我所有的 权利是我所有的 假的! 我所有的更没有了 「我」都没有 哪来的「我所」? 所以佛家讲的清净 平等 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你要不懂这个道理 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你的心怎么会清净? 你怎么会平等? 总是觉得 我比别人高 人家不如我 你不晓得这个道理 知道这个道理的时候 万法是平等的 佛跟饿鬼是平等的 跟畜生是平等的 跟地狱也是平等的 佛尚且如此 我们怎么会不平等? 我们上跟诸佛平等 下跟地狱平等 平等 无论是顺境 逆境 善缘 恶缘 障碍都没有了 平等是佛法界 佛法界 清凉在 《华严经》上告诉我们 理没有障碍 事没有障碍 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十善业道经(有字幕) 2. /view/39958.htm。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

《六祖坛经》记载了惠能大师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禅学思想还被宋明理学家借鉴和引用。

一、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良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佛家经典《六祖坛经》

《潜夫论》中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听夸奖的话会蒙蔽你的心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苦口的良药和刺耳的忠言肯定会让你感到不适,但是你应该看到这里面的良苦用心,提出意见和批评的人是想让你看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改正。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

六祖慧能画像

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家经典《六祖坛经》

很多人认为佛法皆远离与世间,是高不可攀的,其实不然。佛法类似于哲学,跟我们世间之人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你不将佛法跟现实联系起来,只是背诵经文,遵循教条主义,无异于是在寻找兔角,兔子怎么会有角呢?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

六祖慧能画像

这是惠能的提倡学习佛法的一个理念,尊重实际,结合实际,在实践中领悟出禅理。惠能大师在学佛理念上的改革,将传入中国被神化和玄化了的佛教变得可亲可感。跟学佛法一样,我们学习的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现实,实践才能出真知,脱离了实际的知识只不过是空想而已。

三、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敬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佛家经典《六祖坛经》

前两句是惠能大师讲求的佛法实用性,如果你已经达到了心境的平和,身不妄动、口不乱言、意正的境界,就不用再拘于形式,去持戒、参禅。我们的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不是学给别人看的,形式主义要不得。

后面两句则是对于“恩”和“义”的最基础要求。佛教的因果论重视报恩,《心地观经》中说:“慈父慈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我们的父母是无条件对我们好的人,孝顺自己的父母是百善之先。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

六祖慧能画像

佛教还主张轻化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尊卑,上下级应互相体谅,互相尊重。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身处高位就去轻视低位之人,也不应该身处地位就产生自卑心理。

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经典《六祖坛经》

这句话是惠能大师针对“身是菩提树,心似明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意思是: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而心如明镜台其实也只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个明镜台。既然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微信号搜索:中华诗文学习,或shiwen_xuexi

来稿请投:shiwenxuexi@163.com

欢迎读者朋友以个人名义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目的。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