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忠字的名言
时间:2022-04-16 11:2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品藏天下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忠字的名言
1.急求关于“忠”的名言警句
【古语】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左传·庄公十年》
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名言】
说真话的人,才算忠诚。 马克思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弥尔顿 你若想证实你的坚贞,首先证实你的忠诚 高尔基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
2.求古代诗词中带忠字的句子
涉江【战国】屈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天问【战国】屈原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以下是为您收集的其他古诗词的相关诗句。
秦妇吟 【唐】韦庄
陕州主帅忠且贞,不动干戈唯守城。
古风【唐】李白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远别离【唐】李白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
木兰歌【唐】韦元甫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留别武陵袁丞【唐】王昌龄
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唐】杜甫
可怜忠与孝,双美画骐驎。
3.关于忠字的诗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4.古今中外 关于忠孝的名言警句
1 、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各种罪恶之中以放纵为首,各种行为当中以孝道为先。
2、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选自《论语》。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出自桓宽《盐铁论·孝养》。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4、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尧舜所行之道,就是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罢了。
5、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其中包含了孝道。
6、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语出《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人伦的基本法则。
7、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8、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说:“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民应该行使的做法。”
9、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人皆为父母所生养,作为子女应当诚心尽孝道。身为人之父母,应当“知止”在以仁慈之心关爱子女、教养子女上。
10、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出自《幼学琼林》.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的是兄弟。
5.关于忠字的诗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朱子格言启示录:为人处世,不能没有原则
处世与原则
◆◆◆
文 |石禄生
编者按
最近,一组载有朱子格言的明清时期文化楹联惊现于世,引起了收藏界的广泛瞩目。朱熹的这篇格言短文读来可谓振聋发聩,极具文史和哲理价值。楹联所载朱子格言全篇共有十长句,涉及的历史人物多达二十人。本文为朱子格言解读第九讲,着重阐述短文第九句:“刘忠定谨告诫一语,范忠宣遵忠恕二字,吾人不可无此服习。”
01
人生在世,面对复杂的社会,不可避免地,每个人都会呈现出多面性。但是,为人处世,跟写文章或拍电影的道理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其鲜明的原则或标签。
鲁迅
譬如,说起鲁迅和他的文章,人们想到的是他对国民的批判性;提及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迷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电影中对饱和色彩的迷恋和运用。总之,在万花丛中,总能找到一朵最鲜艳的小花。
做人也是一样,不管一个人的性格多么复杂,在他人心目中总会有一个最突出的形象标签。
君子之道,用以衡量人格高度的品行参数何其庞杂,再完美的君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只要一个人牢牢抓住了一两条值得称道的为人准绳,把它变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加以恪守,便就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品行标签。
俗话说“做人不能没有原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谁也做不到处处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但只要一个人在自己的原则范围内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那他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具备了君子的形象或标签。
朱子格言说:“刘忠定谨告诫一语,范忠宣遵忠恕二字。”意思就是说,刘忠定和范忠宣这两个北宋儒臣名家,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处世原则。
其中刘忠定的处世原则是一个字的,到底是哪个字,朱熹没有明说,我们后面再谈;而范忠宣的处世原则是遵守“忠”和“恕”两个字,具体内涵我们也留到后面再谈。每个人的处世原则各有不同,这点无可厚非。
朱熹说的这句话,最大的意义是告诉世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为人原则或君子之道,并加以遵守。
02
我们先来说说“刘忠定谨告诫一语“。刘忠定,本名刘安世,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忠定”则是他过世后的谥号。
刘安世画像
刘安世这个人,并没有做过高官,但却是北宋后期赫赫有名的良臣,为什么?因为刘安世做过左谏议大夫,在谏官任上以直谏敢说闻名,在监督和批评皇室方面,他活脱脱就是一个“老炮儿”,他的存在,在昏暗的北宋后期朝廷,堪称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当然了,也正因为刘安世敢于说真话,得罪了太多的人,所以他的官职一直升不上去;不但升不了官,而且屡遭打压。实际上,刘安世的大半辈子都是在被贬官或流放中度过的。
对于偏远之地,北宋时期素有“八州恶地”的说法,而刘安世在其中七个地方都待过,可见其受打压程度之深。
然而,尽管刘安世一辈子受打压,但他却受到了朝野上下有识之士的高度敬仰,并被后世儒学界追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刘安世一朝为谏官,一辈子都坚持谏官的原则作风:说真话,不说假话;敢说敢言。
用一个字来诠释他的处世原则,那就是“诚”字。“刘忠定谨告诫一语“,这个“一语”,指的就是刘安世的“诚”,一个字的君子之道或原则。
那么,到底又是谁“告诫”刘安世为人处世要“诚”,以至于他一辈子都敬守这个原则呢?“谨”,有恭敬之意,意思就是说刘安世恭敬和遵守别人告诫他的这句话:“做人要诚。”而告诫刘安世的人,正是他的老师——北宋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儒重臣司马光。
司马光
说到司马光,不得不提到他和王安石的变法之争。王安石坚持变法,政治风格比较激进;而司马光强烈反对变法,政治观念属于保守派。
两派之争由来已久,今天王安石得势,新政措施铺天盖地;明天司马光上位,新政内容尽数废除;后天改革派的徒子徒孙重新得势,王氏新政又重新出炉……
王安石
这是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政治纠葛:两派变法之争,持续并影响北宋政权格局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属于那个朝代的几乎所有名臣都受到了波及;如何站队,是每个人必然要做的选择。刘安世也不例外,理所当然地,他属于司马光派系的人。
刘安世1048年出生于河北魏县。他的父亲刘航早年在朝廷做官,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进士出身,所以结交了一些有见识的名士。
受父亲影响,刘安世幼时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不但见识广博,而且经常跟父亲的那些名士朋友坐而论道。由于刘安世敢说,而且对时局颇有见地,大人们都下结论说:“这孩子是个异人,以后不得了。”
刘安世果然不同凡响,1073年,他考中了进士功名,但却不愿意做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修为还不够,还想再多读几年书。当时正是司马光落魄的时候,他为了躲避王安石的政治排挤,居住在洛阳写《资治通鉴》。于是刘安世就跑去拜司马光为师。
刘安世到底从司马光身上学到了多少东西,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两点是确定无疑的:
一是他跟司马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政治上追随他是顺理成章之事;
二是司马光郑重其事地教导了刘安世一件事:“做人要遵守一个诚字。如何做到诚?你首先要从不乱说话开始。要么不说,要说必说真话,假话坚决不说。”
刘安世想到自己小时候喜欢在大人面前夸夸其谈,很多都是浮夸之语,不禁羞愧难当。从此以后,他奉司马光的教导为做人之原则,处处以“诚”字为范。
03
1086年,年幼的宋哲宗即位,他的奶奶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历来赏识司马光,所以司马光回朝做了宰相。司马光联手高太后,全面废除王安石的新政,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在此不再赘述。重要的是,受司马光的提携,刘安世也入朝做了谏官,这对刘安世来说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本来刘安世对入朝做谏官是深有疑虑的,他心里明白得很,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一名合格的谏官,必然要敢说敢言、敢作敢为,否则就是失职,而且如果遇见不平之事保持沉默或说假话,也有违我做人的原则:为人要诚嘛。但是坚持说真话,不免冒犯皇室的人,搞不好哪天就灾祸临头了。”出于自保的心理,刘安世去找母亲商量,准备以在家孝敬母亲为由,推辞谏官之职。
关键时候,刘安世的母亲鼓励了他:“做一个敢说敢言的谏官,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你父亲想做都没得做,你怎么能推脱呢?为了报效社稷安生,你尽管去做,哪怕你有一天因言获罪被流放了,我也会跟着你走。”听了母亲的一席话,刘安世终于没有顾虑地出任了谏官,从此开始了以“诚”为先的言路生涯。
大胆言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刘安世心中存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北宋开朝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臣的子弟后代都自动回避显贵的职务,这是优良传统;如今世风日下,越是权贵人士,他们的子嗣也往往居于高官位,这很不合理。所以刘安世参奏的第一大板就是:“希望削弱权贵子弟的地位。”
这一谏言,可谓打击了一大片。高官子女做高官,的确有些是靠关系上位的;但也有部分是受家庭环境影响,得到了读书考功名的真传,所以不能说高官的后代就一定不是人才。譬如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本身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入朝为官并官职宰相位的。
被参奏的人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改革派人物:章惇与蔡确,都隶属于今福建人。首先他们都是王安石的拥趸,如今高太后要废除新法,本身日子不好过;其次这两个人算是老乡,又是前朝政治元老的后代,确有牵涉一定的裙带关系。所以在刘安世等人的参奏下,章惇与蔡确,连同范纯仁等人,都受到了牵连,被贬官或流放。
如果说刘安世之前的谏言都是针对大臣,那么后来他又将批评的矛头对准了皇室。宋哲宗十四岁那年,皇宫发布告示,准备在民间选取奶妈。
刘安世一听,这事不对劲啊:“要说皇帝还小吧,他已经十四岁,本人不需要吃奶;要说皇帝成人了吧,他才十四岁,离生儿育女还早呢。反正眼下横竖用不着奶妈。莫非以选奶妈的名义,选取民间美女供小皇帝淫乐?”他想到这,心急如焚地跑到高太后和宋哲宗面前谏言:“选取奶妈之事,万万使不得呀。皇上还年幼,不要让他亲近女色。应该引导他多读诗书。”刘安世说的这番话,理论上应该说没毛病,都是真话;但这种真话,有点刺人。
刘安世的这次参奏,让皇室挺下不来台的。本来嘛,皇室子女的行事逻辑,本来就不能用常人的思维去看待。皇室给足了刘安世面子,悄悄取消了选取奶妈的计划,但宋哲宗的心里已经有了不高兴的种子。
刘安世的谏官历程,当然不是几句话所能概括的,期间不乏种种凶险与跌宕。总之,刘安世的谏官风格,可以用一个绰号来形容:“殿上虎。”意思是,他在皇室大殿上不畏风险,以敢说敢做闻名。
后来范纯仁恢复了相位,为了避嫌,高太后就不再让刘安世做谏官了,但坚持把他留在朝中:“刘安世这样正直的人,应该留下来。”
又过了几年,宋哲宗完全独立了,高太后垂帘听政成了历史。宋哲宗的政治观念,跟他的老子宋神宗是比较接近的。所以,改革派的人物又一次纷纷崛起,章惇等人上位,成了宰相级的政治大拿;而司马光派系的人士,纷纷遭殃,吕大防、范纯仁等人被流放。至于刘安世,则成了章惇等人的重点打击对象。
04
章惇
先说章惇这个人,他的报复性人格是历史上有名的。他当上宰相后,先是把刘安世贬官至英州(即今广东英德),后又流放到广东梅州。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并不是。章惇最想做的事,是置刘安世于死地。
他先是派了一个使者去海南处置一个罪臣,并让使者“路过”广东梅州,跟刘安世会面。会面的目的,就是让使者想办法逼迫刘安世自杀。刘安世本着“好死不如赖活”的想法,对章惇的威胁不予理会。
章惇一计不成,干脆使出大招:他破格录用了一位判官,派他去杀掉刘安世。这位杀手级的判官,立功心切,快马加鞭,一路不歇赶往梅州。本来刘安世已经从梅州地方官口中提前得知了消息,但他为求个心安理得,并不打算躲避判官,准备从容赴死。谁知那个判官杀手过于奔劳,竟然猝死在半路。就这样,刘安世又躲过了劫难。
贵为宰相的章惇为何胆子这么大,屡次想私下里弄死刘安世?原因很简单:宋哲宗也记恨当年的“奶妈事件“,他根本不在乎刘安世这个人。所以,章惇很快又心生另一计:打算借宋哲宗之手除掉刘安世。
宋哲宗
后来,宋哲宗废除了第一任皇后孟氏,扶正宠妃刘氏为皇后。章惇跟宋哲宗说:“皇上,当年刘安世反对选取奶妈,就是为了阻止当今的刘皇后入宫。”这一把火挑拨得很旺盛,宋哲宗决定新恨旧仇一起算:下令把刘安世抓起来押解到京城受审。
但历史就是这么诡异,在刘安世押解途中,宋哲宗自己却暴毙身亡,他的弟弟宋徽宗匆匆上任。宋徽宗又是一声令下:大赦天下,刘安世被安然释放。
此后刘安世一度境遇好转,恢复了官职身份。但好景不长,不久有一个叫蔡京的人升任宰相。此人也是福建人,跟章惇、蔡确是老乡。刘安世早年也是得罪过蔡京的。蔡京虽然不至于置他于死地,但对刘安世也是百般打压,先后把他流放到峡州等地。刘安世直到老死,也没能再回到京城。
总结刘安世的一生,他经历的官场凶险可谓数不胜数,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坚持讲真话,敢说敢言,触动了势力集团的根本利益。但无论身处何种险境,刘安世不改初衷,践行为人至“诚”的处世原则,所以受到了儒学界的追崇。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刘安世讲真话,反倒受到打压?岂不是好人没有好报?”显然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
◆ 首先,在历史封建朝廷下,忠臣或清官受打压、奸臣得势,是普遍的规律,这是由封建政治体制决定的;
◆ 其次,讲真话是君子之道,属于圣贤级别的人格魅力,并不是实用主义层面的处世技巧,不宜用现实世界的得与失来衡量;
◆ 其三,人生于世,一辈子讲真话并不容易,正因为难,才显得可贵。唯因如此,刘安世的“诚”,才具有了划时代的引导意义。一个社会,当大多数人都能讲真话时,讲真话就不再是个负累,而是美好世界的氧气。
值得一提的是,刘安世还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儒学门派“元城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元城学派”的文化之魂,恰恰就是刘安世一生主张的“诚”字。发源于“诚”,衍生出诸多儒学主张,这便是“元城学派”的哲学体系。
《元城语录》三卷
为人之“诚”,道义的核心是一个字。受此启发,“元城学派”对数字“一”情有独钟,认为“儒释道神,其心皆一”。 元城学派总结儒家精髓说:“居家,惟是尽一孝字;居官,惟是尽一廉字;立朝事君,惟是尽一忠字。但守得此一字,一生受用不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以一字箴言传世。
因此,朱子格言说“刘忠定谨告诫一语“,其根本的要义是发源于“诚”,引申为勤、孝、廉、忠等一字箴言;刘安世和他的“元城学派”,对为人处世的原则或君子之道,贡献了诸多的“一字经”。这是“刘忠定谨告诫一语”这句话最大的历史价值意义所在。
05
我们再来看朱子格言说的“范忠宣遵忠恕二字”这句话。
范忠宣就是范纯仁,“忠宣”是他的谥号。在上一讲《朱子格言》中,我们已经详细解读了“范纯仁不言人非”,说的是范纯仁从不在背后说别人的不是,体现的是他为人宽厚的一面。
那么,紧邻的两句话,朱熹为什么要重复提及范纯仁这个人呢?而且他说“范忠宣遵忠恕二字”,虽然“忠恕”的字面意思跟“不言人非”有区别,但本质上体现的是范纯仁的同一种人性特质:即范氏为人厚道。
我们只能这样去理解:范纯仁的厚道是出自于他人性深处的本能,也就是说他天生就是这么个厚道人;他绝不是出于追求君子风范的考虑,有意地或技巧性地刻意要求自己厚道,即他的厚道丝毫不存在心术层面的考量,而是天生的本能。
因此,他“不言人非”也好,“忠恕”也好,都是为人厚道的体现。像范纯仁这样的人,翻遍北宋上下,绝对找不出第二个。因此朱子格言重复搬出范纯仁来,用于教导世人要厚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范忠宣的“忠恕”,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从汉语字面去解读,“忠”者,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所谓“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其实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语境中,“忠恕”是一个出现频率相当之高的词语。
◆《论语·里仁》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朱熹《论语集注》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通过以上古代儒学文化对于“忠恕“二字的解读,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忠恕,强调对人对己要平等视之,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
用孟子的一句话可以总结其核心精髓:“仁者爱人。”所以说,“忠恕“是仁者固有的品德。范纯仁一生谨遵“忠恕”二字,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显然已经超越了厚道人的本色,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圣贤的境界。
鉴于上一讲我们已经对范纯仁的生平做了大致的解读,在这一讲当中,我们不再赘述他的人物生平。在此仅讲述范纯仁的两件小事,以佐证他的“忠恕”本色。
范纯仁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齐州也就是今天的济南担任知州。古时候这个地方民风比较彪悍,再加上此地经常闹饥荒,所以偷盗抢掠的现象比较严重。
上任之初,有同僚闻知范纯仁生性宽厚,所以早早给他打预防针:“乱世要用重典,您可千万别用宽厚待人那一套治理齐州,否则的话违法乱纪的事会更严重。”因此同僚主张对于情节严重的盗抢犯,予以砍杀;情节较轻的,也要长期关押。
对此范纯仁有不同看法,他觉得:“人性都是宽容的,唯有人性化执法才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大法。一味严惩,毕竟不能持久,一旦松懈,反而激发凶暴的反弹。”
于是范纯仁下令对监牢里关押的大批偷盗犯们施行保释制度,凡是缴纳罚金的,予以释放;但在释放之前,犯人要在官府广场接受他的公开劝诫。所以范纯仁把这些人召集起来,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有些盗抢犯本来是生还无望的,如今能够重启生活,无不感恩戴德,纷纷表示愿意悔改。至于做好了长期坐牢准备的轻型犯,如今得以保释出监,也是如释重负,不愿再重蹈覆辙。
事实证明,范纯仁的“忠恕”举措实施以后,齐州的盗抢案件发生率下降了大半不止,一时被引为奇迹之谈。这也是范纯仁后来升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重要业绩资本。
在前一讲我们说过,范纯仁由于处在北宋历史上王安石和司马光变法之争的夹缝中,他虽然生性厚道,但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政治斗争之中。但是,他的站队,仅仅是政治理念层面的站队,而不是从利益角度去站队,更不是从情感上去站队。
范纯仁亲笔书写的座右铭——忠厚仁恕
范纯仁曾经受过王安石派系的政治迫害,一度被贬官下放,后来他受益于司马光的提携,成为朝廷重臣,但他从不愿意全盘否定王安石,反而极力维护王安石新政的合理部分。这就是他为人“忠恕”的表现。
再后来,范纯仁又受到了司马光派系的排挤而被流放,当王安石的徒子徒孙们重新得势上位后,范纯仁照样不愿意说司马光的不是,而是处处说他的好。这也是他为人“忠恕”的结果。
总之,范纯仁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相对独立于派系之争,不愿随意攀附谁,这是他人格独立的体现,也是他“忠恕”的秉性使然。
因为,依他的厚道人本色,他实在做不到为了政治利益,把任何一方的政治人物批判得一无是处,更做不到对别人下黑脚。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迫害别人,这正是范纯仁的“忠恕”原则。所谓推己及人,范纯仁是真正的“仁者爱人”典范,总愿意想着别人的好。
范纯仁曾经说过:“我平生所学,得益于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尽。以至于在朝廷侍奉君王,结交同僚朋友,确保宗族和睦等,不曾有一刻离了这两个字。”
《戒子弟言》宋.范纯仁
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弟或晚辈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意思是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都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就不用担心自己达不到圣贤的境界。
后记
刘安世的“谨告诫一语”,强调的是为人要“诚”;范纯仁的“遵忠恕二字”,强调的是做人要推己及人,对人对己平等看待。这两者分属于不同层面的君子之道,但朱熹为什么要把它们并列放在一起说呢?
盖因君子之道包罗万象,不可能人人做到一致,但重要的是,有着儒家智慧的人,应当从自己的本心出发,悟出适合于自己且符合儒学道义的处世原则,并把它当做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加以遵从或恪守。如此,便能树立起属于自己的君子风范或形象标签。
朱熹格言楹联,抄录并制屏于明清时期,现收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格言全文如下:
虞舜能顺亲之心,曾参能养亲之志,吾人不可无此孝思。
大禹有昌言之拜,元公有吐握之勤,吾人不可无此恭逊。
王沂公生平志不在温饱,范文正少时志便任天下,吾人不可无此期许。
韩琦不责碎玉之胥,刘宽不叱飜羹之婢,吾人不可无此度量。
赵清献公无事不可告天,司马温公无语不可对人,吾人不可无此光明。
杨伯起却暮夜之金,罗一峯拒奔楼之女,吾人不可无此正大。
韩淮阴甘受胯下之辱,蔺相如谨避廉颇之威,吾人不可无此舍忍。
范纯仁不言人非,郭林宗不为危论,吾人不可无此浑厚。
刘忠定谨告诫一语,范忠宣遵忠恕二字,吾人不可无此服习。
苏季子引锥刺股而自奋,司马光员木为枕以自警,吾人不可无此勤苦。
文字:石禄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优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