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名言
时间:2022-04-16 11:4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中学精品阅读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最苦与最乐名言
1.关于苦与乐的名言
苦尽甘来 苦思冥想 苦心孤诣 苦口婆心 乐在其中 乐不可支 乐不思蜀 乐善好施 乐天知命 乐极生悲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助人为快乐之本。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 生死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媸妍! 快乐是从艰苦中来的。只有经过劳作、经过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不可能有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快乐来给你享受。
苦中作乐 苦中有乐,变苦为乐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乐也无所谓苦 不知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 能苦会乐是做人的坦然, 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 苦多乐少是人生的必然 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 何不乐对生活,与世界同笑,苦中乐一乐又有何妨?
2.苦与乐的名言,急需
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看破生死,乐而忘苦。——陶行知
有了母亲诞孕的劳苦痛楚,才能有儿子的生命。——李大钊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和欢乐里。——艾青
人生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谢觉哉
事例
向生活苦难发起挑战的狄更斯。英国作家狄更斯童年过得很凄苦。他父亲因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进了监狱。他12岁时就不得不挑起家里的重担。生活的苦难造就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创作了《雾都孤儿》。
《庄子》子舆不苦恼。《庄子》中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子舆天生浑身缺陷,驼背隆肩又脖颈朝天。有人问他是否苦恼,他说:“我为什么要苦恼呢?如果老天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让它高亢地鸣叫为人们报晓;如果老天把我的右臂变成一个弹弓,我就用它打下斑鸠烧着吃;如果老天把我的脊椎变成一驾马车,我就用精神的骏马拉起它驰骋天际。我为什么要埋怨、讨厌、苦恼呢?”
霍去病“匈奴未灭,家何以为”西汉大将军霍去病,为使国家安宁,不受外来民族的侵扰,戎马一生。当霍去病得胜还朝抵京时,皇帝亲自迎接。但不久后,他又重返战场。皇帝曾想为他说一门亲事,他说“匈奴未灭,家何以为?”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笔记全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
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问题归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 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5. 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6.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7.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的灵动表现为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另外,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8.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①②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用了一段(③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