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名言
时间:2022-04-16 13:3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道心者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无用之用名言
1.描写“有用与无用”的名言有哪些
1.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庄子》
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庄子
1.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2.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
3.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悦己》
4.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5.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闲适》
2.关于读书无用的名言,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不仅如此。“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此论也是由来久矣。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不错,接下去的是宋。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然而不然。这都是文臣的主意。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当奏事而已。”(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非有国者之福也。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他不算是“文官”。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常曰:此属轻人,难耐。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这可遭殃了。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卷二六五)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时人谓之鸱枭。”(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
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3.有用时就用 无用时不理 名言
庄子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句话的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就是说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的东西反而乐得清闲,逍遥自得.
由此来看,庄子这句话是深含辩证思想的,这句话出自《人间世》,深刻反映了庄子的无为思想.
4.有关实干最好,虚名无用的名言
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 约·奥赖利
实干家只有在演说讲完后才动手。 加博里欧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一切实干家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手掌之下,一切思想家则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头脑之中。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要是我们只限于梦想,那么谁来使生活成为美丽的呢?
——高尔基
5.语文作文八百字题目取之有用去之无用每段开头必须用名言
有用与无用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
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
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
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生活。”
谋生有用,生活无用。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
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1/2有用之用,是生活必需;无用之用,亦不可或缺。有用是一抹粉黛,有浓浓的胭脂香;无用是一杯清茶,有淡淡的人生味。
无用之用庄子道: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相较于有用之用的物质性和利益性,无用之用则过于虚弱了。
人们从切身利益出发,以是否带来实际价值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有用或无用。笔可以用来写字,自是有用之物,花,似乎只能悦目赏心,算得上是无用之物。
中国老农认为养花是有钱人的玩意,是件奢侈事。他们没有看到花的无用之用:花作为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关乎生物圈的稳定性,没有花,生物多样性将严重锐减。
花虽不能带来物质上的直接利益,却一点点改变我们的心情,美化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无用之用在被人们忽视的角度散发着它们特殊的幽香,这些香气,丝丝缕缕,迷散人呼吸的空气中,真正地与人类相帖相依,也因此容易被忽视。
无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见的,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假设不存在的情况下”方能体现。正如庄子对子所说的,大地对人类有用的部分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由此推之,大地是无用之用的,可若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部挖掉,直挖到黄泉,那么人类岂不成了孤岛,我们又该如何诗意地行走,自由地生活。
人类生活的金字塔上,基座是无用之用,越往上有用之用愈加显著,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中一步一步向上走,也渐渐淡忘了那基座上的无用之用,并对之嗤之以鼻,却没有想过若基座不存在了,人岂不摔得粉身碎骨。历史证明忽视无用之用就像一天天在积累着病毒,这些病毒终将毁掉人类一切华丽的美梦。
长久以来,我们过于重视GDF的增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忘了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围湖造田,砍树造屋,今天我们也尝到了相应的恶果,各种极端天气的爆发一天天加剧人们心里的恐惧。令人欣慰的是,中学课本上终于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我们知道潜在价值在于其直接价值,即有用之用。
若有用之用是璀璨的宝石,无用之用就是蒙尘的珍珠,宝石的闪亮固然炫目,珍珠温润的内蕴才最贴近生活本身。
6.语文作文八百字题目取之有用去之无用每段开头必须用名言
有用与无用
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生活。”谋生有用,生活无用。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1/2
有用之用,是生活必需;无用之用,亦不可或缺。有用是一抹粉黛,有浓浓的胭脂香;无用是一杯清茶,有淡淡的人生味。
无用之用
庄子道: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相较于有用之用的物质性和利益性,无用之用则过于虚弱了。
人们从切身利益出发,以是否带来实际价值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有用或无用。笔可以用来写字,自是有用之物,花,似乎只能悦目赏心,算得上是无用之物。中国老农认为养花是有钱人的玩意,是件奢侈事。他们没有看到花的无用之用:花作为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关乎生物圈的稳定性,没有花,生物多样性将严重锐减。花虽不能带来物质上的直接利益,却一点点改变我们的心情,美化我们的生活。
可以说,无用之用在被人们忽视的角度散发着它们特殊的幽香,这些香气,丝丝缕缕,迷散人呼吸的空气中,真正地与人类相帖相依,也因此容易被忽视。
无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见的,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假设不存在的情况下”方能体现。正如庄子对子所说的,大地对人类有用的部分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由此推之,大地是无用之用的,可若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部挖掉,直挖到黄泉,那么人类岂不成了孤岛,我们又该如何诗意地行走,自由地生活。人类生活的金字塔上,基座是无用之用,越往上有用之用愈加显著,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中一步一步向上走,也渐渐淡忘了那基座上的无用之用,并对之嗤之以鼻,却没有想过若基座不存在了,人岂不摔得粉身碎骨。
历史证明忽视无用之用就像一天天在积累着病毒,这些病毒终将毁掉人类一切华丽的美梦。长久以来,我们过于重视GDF的增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忘了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围湖造田,砍树造屋,今天我们也尝到了相应的恶果,各种极端天气的爆发一天天加剧人们心里的恐惧。令人欣慰的是,中学课本上终于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我们知道潜在价值在于其直接价值,即有用之用。
若有用之用是璀璨的宝石,无用之用就是蒙尘的珍珠,宝石的闪亮固然炫目,珍珠温润的内蕴才最贴近生活本身。
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我觉得这个很契合庄子的一个故事。
惠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意思是说他家有株大臭椿,主干疙里疙瘩,枝干曲曲弯弯,不合木工需要,啥用也没有,长在路旁,过往木匠谁也不愿看一眼。庄子劝他,“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逍遥游》你可以去查查的啊。
在庄子看来,大臭椿之材,不能用于建筑和做器具,看似无用,但若将其树之于广袤的旷野,不加伤害,任其蓬勃,那么,它既可改善和美化环境,让人们得以在美好的环境中逍遥无为;它还可供人们审美,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诗意地栖居,看似无用,实有更大用处,是一般看似“有用”而实为小用的树木所无法比拟的,只是庸常之人看不到、不会用罢了。我觉得你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写,或者直接引用这个例子来来展开议论。
8.关于读书无用的名言,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
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
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
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
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然而不然。
这都是文臣的主意。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
当奏事而已。”(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非有国者之福也。
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
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
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他不算是“文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
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常曰:此属轻人,难耐。
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
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
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
这可遭殃了。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
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卷二六五)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
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
(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时人谓之鸱枭。”(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
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
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11.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才是最高级的有用
原文、译文感悟一:有无相生,统一对立感悟二:无用之用能给人以最高级的改变小知识:关于“无用”的名人名言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2.【共】集中
3.【毂】车轮中心可以容车轴穿过的中空圆木。
4.【埏shān】作动词用,揉。
5.【埴zhí】粘土。
6.【户牖yǒu】门窗。
7.【当其无】正因为(这些东西)有空间
译文: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使车轮转动)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正因为有了器皿中间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盛物)的作用。开门窗凿窑洞建造房屋,正因为有了居室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子的作用。所以,“有”是物品形成的条件,“无”才是它的功用所在。
感悟一:有无相生,统一对立
这章还是说“有无”,只不过从第二章中“有无相生”这种比较抽象的说法变成了本章的具象描写,有了具体事物做实例,就更容易理解了。车轮那段与其看翻译,不如看上图理解得更快。
老子用“车”、“器”、“室”这三种如此接地气的常用物品,生动地说清楚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我们看待事物不仅要看到它们“有”什么,更应注意到它们“无”的部分,即空间,往往才是真正的功用所在。
把玄妙的哲理变成人人可知可晓的常识,实在是妙。老子,不负圣贤之名,神人也。
感悟二:无用之用能给人以最高级的改变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没有用的用处,或许才是最大的用处,映射了本章的内容。什么是有用的事,什么又是没用的事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本末倒置,把有当无,无当有。把物质利益放在首位,升学、择业、工作、婚姻、育儿,“有用论”已经快成了“有用病”,凡事只讲有没有用,有没有效。
读本书考虑的是对成功和赚钱有没有用?做个项目考虑的是对升职加薪有没有用?给孩子报兴趣班还要考虑孩子学了之后能比赛吗?能拿奖吗?对升学有用吗?
一个字:累。总是在计算投入产出比,考虑付出多少努力得到多少回报。有钱、有权、有名,终日忙忙碌碌,看似什么都有了,心里却留不出一丝空间来安放自己的灵魂。
请问这是有?还是无?好不容易拥有了自己的车、器、室,但它们没有空间,被堵住了,也没法用了。
假如把我们的心灵比作一个空麻袋,简称“心袋”。我们一路走一路往里装,美其名曰充实自己。我们不断往里装焦虑、装欲望、装自己觉得有用的碎片知识,还装挥之不去的烦恼、忧愁和执念。
心袋越来越重,满得快要爆开,我们也舍不得扔掉任何一样,情愿负重前行。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从没想过停下来,休息一下,做一些无用的事,比如泡壶茶,下盘棋,弹弹琴,练练字,写写随笔,想想心事,看看闲书(非成功学类的书)。
适时整理心袋,留出空间,做点无用的事,再轻装出发时,你改变的可能是你的心,你的道,你的格局。仿佛觉得自己没什么改变,但又觉得好像不同了,这就是无用之用对你起了作用,是一种最高级的改变,大道无形的改变。
人生的乐趣,无非就藏在这些“小确幸”里,往往被我们觉得浪费时间而忽视。多做些无用但有趣的事,不去考虑它有没有用,反而能从中获得无尽的乐趣,感知生命的意义。
小知识:关于“无用”的名人名言
收集了一些从古至今名人大家说“无用”的句子,没什么用,但值得一读。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无用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影响之大,殊可惊人。——林语堂《京华烟云》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清】项廷纪《忆云词甲乙丙丁稿》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明】张岱《陶庵梦忆》(癖:指琴棋书画等可有可无之事。)
我们于日常必需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和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周作人《周作人文集之生活情趣》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感谢阅读|点赞|收藏|分享|评价的朋友。
欢迎关注@道心者
每日一章道德经,18点准时更新。
下期文章:《12. 道德经第十二章:要自律,但不要假装自律。》
往期回看
道德经第一章:“道、无、有、玄”四字尽已包罗宇宙万物道德经第二章:无为处世,想明白容易做起来难道德经第三章:无为治国,是愚民?还是使人民愉悦?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与世无争道德经第五章:四十六亿岁的地球不需要人类来拯救道德经第六章:了解什么是“玄牝(pìn)之门”很关键道德经第七章:不把自己当自己,跳出自己看自己,方可长生永存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低调、深沉又强大,你拥有几种水德?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的娱乐圈,谁能功成身退,笑到最后?参考资料:
《道德经》【春秋 老聃,乙力 注译】——三秦出版社
《道德经》【中华文化讲堂 注译】——团结出版社
《老子》 【汤漳平 王朝华 译注】——中华书局
#寻找古籍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