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及意思

时间:2022-04-16 14:5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清韵逸品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的名言及意思

1.孔子的名言和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厌倦3、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名誉,对我来讲如同天际的浮云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天气越冷,就越能体会到松柏顽强的精神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遭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7、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问题上不忍耐一下,就要坏了大事8、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被强迫改变的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事获得高效率,必须先使工具锋利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到远方来的老朋友,不是一种很高兴的事吗。

2.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答: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答: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 答: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

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摘孔子《论语》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答: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答: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摘孔子《论语》 答: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

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

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

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答:“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答: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摘孔子《论语》 答: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答: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摘孔子《论语》 答::“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摘孔子《论语》 答: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摘孔子《论 语》 答: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答: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答;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答: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答::“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2、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 答: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

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3、见得思义。 答: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答: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 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答: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6、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答: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

3.孔子的名言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厌倦

3、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名誉,对我来讲如同天际的浮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天气越冷,就越能体会到松柏顽强的精神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遭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7、小不忍则乱大谋

在小问题上不忍耐一下,就要坏了大事

8、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被强迫改变的

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做事获得高效率,必须先使工具锋利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到远方来的老朋友,不是一种很高兴的事吗

4.孔子的名言要10句,带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会产生害处。”

5.孔子的名言和意思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的名言及意思

孔子经典语录1(附译文)

孔子经典语录1(附译文)

孔子经典语录1(附译文)

1、【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2、【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3、【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4、【孔子语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5、【孔子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6、【孔子语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7、【孔子语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8、【孔子语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9、【孔子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10、【孔子语录】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