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名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时间:2022-04-16 17:4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花草一般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纯粹理性批判名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 [德]康德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于1781年首次出版。它是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是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和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在康德看来,纯粹经验基于经验带给人类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不是基于经验,而是“先验”,它假设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上帝和道德。因此,康德试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2.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便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人们为常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1794年10月12日 康德因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申斥
3.怎么才能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到底在说什么
1、《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著作,被认为是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2、《纯粹理性批判》初版于1781年,1787年再版,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3、《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作者康德尝试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4、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5、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6、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
4.邓晓芒 纯粹理性批判
这是蓝公武翻译的 邓晓芒的我有原版书。
纯粹理性批判 梵罗拉美之倍科:大革新 序文 -------------------------------------------------------------------------------- 余对于余自身不欲有所言。惟关于今之所论究之事项,则余愿人人不以之为一私见 而以之为一重要之事业,且对于余之所尝试者不以之为创设一宗派或一私见,而确信为 创设人类之福利及威权。
尤愿人人考虑自己之利益——且为普法之福利计——以参与此 事业。人人宜各有所期望。
且愿不以余之革新学问为渺茫无限超越人间之事。盖今之革 新,实终结无限之谬妄而为学问之正当限界者也。
① ①此为第二版所增加者。 与国务大臣男爵瑞特立芝书 勋爵钧鉴: 就吾人职分之所在,以促进学问之发展,实即尽力于明公所爱护之事业,此不仅因 明公地位崇高,众望所归,乃因明公与学问关系密切,爱护如恋人、明察如贤明之法官 耳。
辱蒙奖饰,以仆为有助于学问之进展,特掬胸臆,以伸谢忱。 钧座前对于第一版关垂逾恒,今谨进呈此第二版以仰答厚意,并祈对于仆生平著作, 大力维护,毋任感荷。
谨肃。① 康德再拜 〔l〕在第一版此段文字如下: 凡排遣俗虑耽于思辨之生活者,其得明察老练之法官之鉴识,所以奖掖其前进者甚 大,其利益至深且远,区非流俗之所能知者也。
仆今进呈本著,以仰答此一类法官之关垂厚意,且乞其庇护仆之一切其他著作…… 第一版序文 人类理性具有此种特殊运命,即在其所有知识之一门类中,为种种问题所困,此等 问题以其为理性自身之本质所加之于其自身者,故不能置之不顾,但又因其超越理性所 有之一切能力,故又不能解答之也。 理性如是所陷入之烦困,非由理性本身之过误。
理性初以“唯能运用原理于经验过 程,同时经验充分证明理性使用此等原理之为正当者”一类原理开始。以此等原理之助, 理性穷溯(盖此亦由理性本质所规定者)事物更高更远之条件,惟立即自悟以此种方法进 行则问题永无尽期,理性之事业,势必无完成之日;乃迫不得已求之于“超越一切可能 之经验的使用且又似不能拒斥即常人亦易于接授”之原理。
但由此种进程,则人类理性 实陷入黑暗及矛盾之境;斯时理性固推测此等黑暗及矛盾,必起于某种隐藏之误谬,但 不能发见之。盖因其所使用之原理,超越经验之限界,已不受经验之检讨。
此等论争无 已之战场即名为玄学。 玄学固曾有尊为一切学问之女王一时代;且若以所愿望者为即事功,则以玄学所负 事业之特殊重要,固足当此荣称而无愧。
但今则时代之好尚已变,以致贱视玄学;老妇 被弃诚有如海枯拔(Hecuba)之所自悼者:昔我为人中之最有权力者,因有无数之子婿儿 女而占支配者之地位,而今则为流离颠沛之身矣。 玄学之政权,初则在独断论者统治之下而为专制的。
但因其立法仍留有古代蛮野之 痕迹,故其帝国渐由内乱而陷入完全无政府之状态;而游牧种族之怀疑泒,则厌弃一切 安定生活,时时破坏一切社会之组织。所幸此类人数不多,不能阻抑玄学之时时重建— —虽无齐一及一贯之计划。
在最近时期因有一种关于人类悟性之说明学问——声望卓著 之洛克所著之悟性论——似将终结一切论争,且关于去学自身所主张之地位,似亦受有 最后之判决。 但其结果则适相反。
盖虽推寻玄学之世系,谓其出自“通常经验”之卑贱门地,以 图动摇其所谓女王之僭称,但以事实言,此种世系表实为妄造,故玄学仍继续固执其自 身所主张之地位。因而玄学后退至古朽之独断论,复复忍受其所已振拔之鄙视地位。
今 则信为一切方法俱已用尽无效,对于玄学之态度,皆成为倦怠而冷淡——在一切学问中, 玄学为混乱及黑暗之母,所幸在此种事例中,实为一切学问未来革新及更生之源泉,至 少亦为其序幕。盖玄学至少已终结其所妄用之勤劳,此种妄用之勤劳,乃使玄学陷于黑 暗、混乱及无效用者也。
但对于此种研究,貌为冷淡之人,实无聊之极,盖此等研究之对象,在人类本性, 绝不能等闲视之者也。此等貌为冷淡者,不问其如何以日常用语代学术语,期掩饰其自 身,但在彼等有所思维之限度内;则势必复归其向所宣称为极度鄙视之玄学主张。
顾此 种冷淡,显现于种种学问发达之时,且实影响于此等学问——此等学问之知识,如能得 之,吾人至少应爱护之——实为务须注意及熟虑之一种现象。此非由轻率所致,乃由时 代之成熟的判断力所致,彰彰明甚,盖时代之判断力,已不再为虚妄之知识所欺矣。
且 此为对于理性之一种要求,令其重行从事于理性所有之一切事业中最艰巨之事业(即理 性自知之明),及组织法庭不以独断的命令,而依据理性自身所有之永恒不变法则,以 保证理性之合法主张而消除一切无根据之僭妄主张。此种法庭实惟纯粹理性之批判足当 之。
我之所谓批判非指批判书籍及体系而言,乃指就理性离一切经验所努力寻求之一切 知识。以批判普泛所谓理性之能力而言。
故此种批判乃决定普泛所谓玄学之可能与否、乃规定其源流、范围及限界者——凡此种种皆使之与原理相合。 我已进入此种途径——此为今所留存尚未开辟之唯一途径——且自以为遵从此种途 径,我已发见一“防免一切误谬”之方法,此等误谬在理性离经验使用时,使理性。
5.康德的那句名言 头顶灿烂的星空是指什么
灿烂的星空指的是自然科学,心中的道德法则是伦理宗教,康德一生面临的就是调和这两者的矛盾,企图在宗教和科学的矛盾中找到综合的途径,当时大陆的唯理论和英国的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的科学和宗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可以理解为实指的星空,头顶上夜晚苍穹所无数星光流转出来的博大的生命法则;也可以引申为历史上惊才艳艳,对各个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人们。
在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实践理性批判》最后 “ 结论” 部份开头第一句话 :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思想时 , 它们就给人灌注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 ,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
扩展资料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
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康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西方哲学发展到康德是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可以说康德是康德之前西方哲学的总结人,总结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经验派与唯理论的争论。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先验感性论(回答的是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先验分析论(回答的是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先验辨证论(回答的是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何以可能的问题),先验方法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
康德哲学哲学是先验哲学。为什么被人称作先验哲学呢?我想这本《纯粹理性批判》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们先从这本书的名字来分析。首先,“先验”一词我们顾名思义先于经验,这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意思是我们人作为一个主体来对自然现象发生认识的时候是凭借什么条件的,这个条件便是先验的。它是我们在经验之前就已经被认识主体所拥有了的。它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经验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其次,“理性批判”是对人类理性的一个批判,也就是检查一下我们的理性,看一下我们的理性的能干什么即它的能力何在,不能干什么即它的限度何在。
此书是属于西方哲学认识论一块儿的,故第一部分是先验感性论。探讨认识论当然要先从感性谈起,从我们的经验谈起。这便不得不说康德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时间”与“空间”这二者是“先天直观形式”是我们感性认识的能力。前者是回答的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后者是回答的几何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我们认识无非是逃脱不了这两个概念。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但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康德的时空观与自然科学的时空观不同。前面我也说了时空在康德看来是我们人的能力,即先天直观形式。而不是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时空观认为时空是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时间像一支箭一样一去不回,空间好像一个大箱子大容器。按照自然科学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把握到事物的知识,我们只要去观察。但是康德不这么认为。康德划分了物自体的领域与现象的领域。物体的本来面目我们是不能认识的,只有上帝可以认识。人类只能认识现象。即物自体表现出来的而我们通过主体的认识能力把握到的。
本书第二部分是概念分析论。是具体讨论的自然科学到底如何可能的问题。他的目的是要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为什么要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呢?因为之前的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基础已经被休谟解构了。而康德要对休谟做出回应。休谟的观点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靠不住的,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怀疑并且也是经不住怀疑的。哪怕是自然科学这样被人视为绝对客观的学科。
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可以可能?这便进入到了本书第三部分。以往的神学家热衷于证明上帝存在,并在这个问题上穷经皓首。而哲学家呢也热衷于证明一种绝对的必然。这都是理性的一种自然倾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理性对于这种自然倾向是回答不了的。理性无法回答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会陷入二律背反。所以人们要避免这样的问题。
最后一部分是先验方法论。这一部分就初步涉及到了康德的道德哲学。主要内容是说上帝这样一个理想是我们永远也无法认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就没有用处了。上帝在理论理性里面(即认识论里面)确实没有用处。但是它在实践理性里面作为一个悬设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康德那句著名的名言“限制知识,为信仰留下地盘。”
康德其实关心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道德问题(自由问题)。这本书三大批判的第一批判,解决的主要是认识论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哲学体系才能往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