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的教育名言

时间:2022-04-16 21:5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亦国学 | 评论: 次 | 点击:

斯霞的教育名言

1.养成教育格言

养成教育名言 1、做一切事情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斯托达德 2、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尹爱华 3、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4、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5、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

——裴斯泰洛齐 6、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卢梭 7、正如教育家斯霞所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的危险品。

而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孙蒲远 8、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9、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程鸿勋 10、一个人能否成功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习惯。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12、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培根 13、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 14、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15、养成教育是管一辈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关鸿羽 16、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陶西平 17、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徐惟诚 18、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织其中一根线,最终我们无法弄断它。——梅茵 19、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徐岫茹 20、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独。——徐特立 21、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乌申斯基 22、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温延婷 23、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苏霍姆林斯基 24、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孔子 25、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 26、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陶行知 27、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28、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29、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张支花 30、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大量事实,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孙云晓。

2.为教育作出贡献的名人事迹

李嘉诚啊。就是。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国教育和文字改革事业倾注全力的吴玉章;

开创新中国教育事业,创办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

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由五部分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开创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陈鹤琴;

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的第一位中国女校长、被国外授予“智慧女神”的吴贻芳;

提出“教师为了不教”的著名主张,长期从事文学活动和语文教材编选的叶圣陶;

具有长期教材编审和教育行政领导经验,近年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一整套建设性意见的童纯才;

创造“育才经验”和“八字教学法”的中学教育改革家段力佩;

对小学低年级的字词教学进行过系统的实践和总结,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的初等教育女专家斯霞等。

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辩论会反方演讲稿

看看这个吧,可能会对楼主的提问有所帮助 民间有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2004年7月30日《山西日报》刊载作者陈春澜的文章《穷人的孩子》看了令人感动且耐人寻味,特摘录如下: 穷人的孩子 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也是物欲横流的今天,难得一见的好孩子,这4个孩子分别生活在两个家庭,一家是姐弟俩,另一家是兄妹俩。 姐弟俩这家,父亲坐着轮椅,母亲没有工作。

弟弟今年以648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南方的—所重点大学。按父母的意思,家贫,就别到那么远的地方,上那么好的大学了。

但姐姐说:弟弟,你想上哪就上哪!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姐姐供你。说这话时,姐姐刚拿上第一个月的薪水。

4年前,长弟弟1岁的姐姐初中毕业了。为了保证上初二的弟弟继续念下去,姐姐以够上重点中学的高分,上了小中专。

次年,弟弟以同样的高分,争气地考上市里一所录取分数线最高的高中。 读高中的3年里,姐姐和弟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弟弟,你好好学,你考大学的那年,正好姐姐毕业,那时姐姐就能挣钱供你了。”

他们的父母又骄傲又心酸地对别人说,姐弟俩除了明的比学习,暗地里还较着劲的比节省。姐姐每次返校,大人给了钱也不坐车,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

弟弟中午回不了家,在学校吃一顿饭,家里每月给50元,他总要再省下20元贴补家用。 和经常打的经常吃麦当劳的孩子比起来,他们只能算是穷人家的孩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话真是不假。 和他们姐弟俩一样上进一样懂事的,还有另外一家兄妹俩。

哥哥今年读大学二年级,妹妹读高一。哥哥考上大学的那年,他们的父亲刚刚去世,哥哥是贷款上的大学。

哥哥上大学后,不但再没向妈妈要过一分钱,还用双休日当家教挣的钱,和妈妈一起供妹妹上学,偿还爸爸看病时借的外债。 当家庭条件优越的小皇帝们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痛苦得话都懒的和父母说时,他们兄妹俩却忙里偷闲,经常坐在妈妈身边,和妈妈唠磕给妈妈解闷。

一次,在外做临时工的妈妈,和往常一样,又大包小包的拎回来一些别人给的旧衣服。晚饭后,妈妈一边让兄妹俩试穿,一边又黯然神伤,觉得都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总是穿人家不穿的,用人家不用的。

每每这时,哥哥总要学着领袖的腔调开导妈妈: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 妹妹总要披挂上那些旧衣服,在屋子里不停地走猫步,直到母亲破涕为笑。

这就是两对穷人家的孩子,家贫,但他们心里很富,有上进心指引,还有温暖的亲情相伴。 对比这姐弟俩、兄妹俩,那些在蜜里长、糖水里泡,5-6个长辈管1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要精品,穿要名牌,学习请家教,父母全“陪读”的孩子们,把他们戏称为“小皇帝”,倒是极为确切的。

做父母的,甘心为子女充当“保姆”,甚至是“孝子”,而子女却受之无愧,丝毫无感激之心、羞愧之情。这种巨大的反差在撞击着我,我的心灵在震撼。

我想我们的教育除了XX教育、XX教育、…少了些什么,外确实还得加些什么教育。 的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种无奈,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早当家。

但“有钱难买幼时贫”据报载,在经济发达的德国,小学生的课本每学期用过后都由老师收回发给下个年级的学生再用,反复多次,直到不能再用才“吐故纳新”。这既节省了学生的费用,减少了重复印刷的浪费,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

而我们有些孩子却被宠成“小皇帝”,什么都要新的、贵重的、时髦的,互相攀比,唯恐落后。我们的学校对学生也缺乏节俭方面的教育,这的确值得深思。

“有钱难买幼时贫”,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至理名言饱含哲理。勤俭是美德,少时生活过分富有、舒适不全是好事,往往对其成才十分不利。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今后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

但决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功,就因为他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却非常贫穷。”

贝利从自己成长的道路总结出的道理确实是真知灼见。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学校中已将磨难教育列入正式教育计划。

他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已在社会上形成共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国还并不富裕,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吃苦教育、挫折教育。在学校进行军训、拉练、探险、夏令营、勤工俭学等活动;在假期让孩子们到工厂、农村、商店去参加锻炼,做社会调查,甚至“花钱买苦吃”,这样的教育是非常有远见的。

吃苦的精神与良好的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培养起来的。只有让孩子不断进行苦难的磨练。

将来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 谈起读过的书,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说印象最深的是《爱的教育》。

也许与此有关,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斯霞以爱的甘泉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为“母爱”的象征人物。说到《夏令营中的较量》,老人皱紧了眉头。

她说:“艰苦奋斗的传统失传了,独生子女宝贝得不得了,我们还能视而不见吗?我已在报上发表文章,赞成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多经受一些磨练。《较量》之。

4.阅读是写作的基础800子高中作文

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

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老师斯霞也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多读多写,首先是个‘读’,首先靠得是阅读课”。

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阅读为写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呢? 章熊先生给有效的阅读做了这样的四个界定:(一)认知和筛选能力(包括理解性筛选和检索性筛选)。

(二)阐释能力(或对抽象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材料加以抽象、概括)。(三)组合和调整能力,即把阅读所获得的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

(四)扩展能力,即对课文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他认为如果在阅读中能够促进以上四种能力的发展,那就是有效的阅读。

这也就是说,要真正读出效果,读出能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还必须要认识到:阅读者既是语言信息的领悟者,又是语言信息的加工者。我们在阅读作者的文字时,要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累(这既包括自己直接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同时也包括以前阅读的文本积累),在脑中再现那些场景,比如人物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神情,什么样的动作等。

这些不单单是对作品描述内容的一个简单重复,其中还包括了读者的许多创造。而且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的精神语言的创造者,阅读教学通过课文学习这样的语言,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过程,是一个情绪体验过程,是一个形象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升华过程。

而且阅读的作用在于积累,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在于诱发学生的思维。那么,我们该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呢? 我们要在立足课堂阅读的基础上,对前人留下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等这些前人感悟生活的结晶多加留心,注重积累,还可以将其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议论一番,讲讲自己的看法,举举生活的实例。

比如,巴尔扎克的名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它让人止步不前,甚至跌入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它是垫脚石,使人看得更高,看得更远。”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议论理解,并让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生活中有关这方面的事情。

另外,老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读物,开阔学生思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新的《语文教学大纲》颁布后,人教社出版了一套中学生课外必读图书,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而且,青少年时期感情丰富敏感,讲究友情,注重真善美,我们做老师不妨在必读书目之外,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自己看的读物。特别是一些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报纸杂志上的随感美文,《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读者》上这种文章比比皆是,学生看了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命、情感起来,于是产生了共鸣。

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件,便会感悟顿生。当然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看一些长篇小说,因为小说中人物对生活的感悟无处不在,看了以后,这些感悟便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接受了,从而学生便会在这些感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

为自己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要写出好文章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及同类文体的写作,从而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张本,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即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之中去。

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我们将阅读进行分解。以课内为主,配合教材,辅以课外读物载体,如课外读物、音响文化、广告艺术等,把阅读材料分解成五个部分:课题解析;重点事例分析;精彩语句研读;人物形象分析;结构顺序与写作特点分析。

依据这五个方面进行定向积累。苏东坡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除了让其直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自身经历的事获取素材之外,更多的还是从书本上获得。根据五个部分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与写作思维相对应。

一、通过课题分析,掌握拟题技巧,学会多种方法,自觉运用到写作之中。 二、通过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分析,培养学生向阅读材料索取素材的习惯,明确选材的标准,并能将读写沟通,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A、援引。对所阅读的文章中好的东西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直接引用。

如名人名言、典型事例、生活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等。 B、仿写。

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可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精彩片断进行仿写。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对文中那段对童年趣味的描写,我们就要求学生去仿写。

收到了较好效果。 C、想象。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激发其想象,从而将文章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加以形象化,进行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三、通过精彩语句的分析,让学生准确生动地进行遣词造句。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挖掘人物性格来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构思情节能力,积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五、通过文章层次和写作顺序的分。

斯霞的教育名言

80名世界优秀教师专题策划第一期:童心母爱的斯霞老师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优秀教师不断涌现,但总有一批教师如星光般灿烂,指引着一批批教育工作者为中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大能之所在,都能感动我们的心灵,触碰我们的灵魂,引发我们的思考。

不仅中国,世界上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他们为世界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力量,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能量君策划本专题,从中国优秀教师和世界优秀教师中,分别列出40名,每一专题推荐一名优秀教师,一是感谢他们为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二是学习他们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实践成果。

斯霞

80名世界优秀教师专题策划第一期:童心母爱的斯霞老师

【总述】

1978年8月,《人民教育》发表长篇通讯《桃李芬芳人未老》,介绍斯霞近况和她的“童心母爱”教育,在新时期教育界重新树立了斯霞这面旗帜。

【简介】

当代初等教育女专家。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1910年1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肖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任职。解放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学特级教师,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2004年1月1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向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斯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精心培育青年教师。她主张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来增加教学内容和识字量,反对延长教学时间,主张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尽可能的去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帮助他们打开知识闸门,点燃智慧火花。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学校、学生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80名世界优秀教师专题策划第一期:童心母爱的斯霞老师

【名言】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

我备课的基本方法是:先反复阅读教材,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吃透课文,掌握重点、难点,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在此基础上,再翻阅有关参考资料,写出教案。听说有的青年教师有了参考资料就不去研读课文了,这不好。我觉得,教学参考书写得在具体,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

有些教师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我很不赞成。我认为课要上的朴实、扎实,讲究实效。弄虚作假的教学思想应当制止,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当摒弃,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当删减,要把精力集中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

学生说话时的仪态也应注意指导。我们不是常会看到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搔头摸耳,答错时吐舌头、拧衣角或是眼睛向下不敢看人等现象么?这些,经过教育都是可以改变过来的。我训练学生站在讲台前,面对全班同学用普通话讲述、朗读、背诵,表扬那些说话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的学生,为大家树立榜样。

有的教师上课过于严肃,搞的学生精神紧张。事实上,在严肃紧张的环境里学习,效果远不如在活泼愉快的环境里好。变师生关系为“猫鼠关系”,应当看作教育的最大失败。

80名世界优秀教师专题策划第一期:童心母爱的斯霞老师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