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言有感
时间:2022-04-17 00:4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争取向上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读陶行知教育名言有感
1.读陶行知的名言警句有感
闲暇时,拜读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些名言警句,这些警句寓意深刻,影响巨大,具有深远的历史穿透力。
“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既是陶行知先生的为师之德、为师之道,同时又是其教育目标及人生追求的目标。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高尚情操、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彰显示出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师爱”精神。
虽然,我国古代就有“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的传统。但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家庭、一些学校,单纯强调学生的分数,注重学生的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以至于青少年犯罪率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上升,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这类教训实在惨痛! 1988年,全世界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聚一堂,有记者采访一位老教授。记者问:“请问您在哪个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教授回答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老教授的话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基础教育十分重要,它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且不可等闲视之。由此看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既是每个父母、每个老师的良好愿望,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家庭、每个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笔者还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学校的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里,列举了春天的一些不好和自己不喜欢春天的一些理由,尽管论点、论据、论证条理清晰、中心突出、文笔流畅,却被判卷的老师认定为思想不健康而被判为不及格。”
笔者猜想:是不是因为“春天”在这位老师心目中已成为某些伟大事物伟大人物的象征,既然你不喜欢“春天”,那么你的作文就是再好那也甭想及格了。坦率地讲,这个学生仅仅就这么一次作文不及格,对其后天的成长的确无关紧要。
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要当记者、当作家,但是仅仅因为这次“打击”,致使这个学生从此远离了真诚,这就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之所以很多学生现在喜欢写网易日记,而每当一提作文就头疼的很,还有不少和我一样喜欢文字排列组合的人喜欢在新浪博克里天马行空,这就是因为网易日记,新浪博克可以写隐私,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着说着,笔者又想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
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一些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缺理想……”,此话不假,但在笔者看来,其它的缺都是次要的,惟有缺“真”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教育都不再求真了,影响的将是几代中国人的生命质量;如果教育真的不再求真了,即使拥有了再多的钱,又有何用呢?。
2.读陶行知的名言警句有感
闲暇时,拜读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些名言警句,这些警句寓意深刻,影响巨大,具有深远的历史穿透力。
“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既是陶行知先生的为师之德、为师之道,同时又是其教育目标及人生追求的目标。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高尚情操、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彰显示出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师爱”精神。
虽然,我国古代就有“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的传统。但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家庭、一些学校,单纯强调学生的分数,注重学生的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以至于青少年犯罪率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上升,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这类教训实在惨痛! 1988年,全世界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聚一堂,有记者采访一位老教授。记者问:“请问您在哪个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教授回答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老教授的话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基础教育十分重要,它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且不可等闲视之。由此看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既是每个父母、每个老师的良好愿望,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家庭、每个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笔者还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学校的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里,列举了春天的一些不好和自己不喜欢春天的一些理由,尽管论点、论据、论证条理清晰、中心突出、文笔流畅,却被判卷的老师认定为思想不健康而被判为不及格。”
笔者猜想:是不是因为“春天”在这位老师心目中已成为某些伟大事物伟大人物的象征,既然你不喜欢“春天”,那么你的作文就是再好那也甭想及格了。坦率地讲,这个学生仅仅就这么一次作文不及格,对其后天的成长的确无关紧要。
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要当记者、当作家,但是仅仅因为这次“打击”,致使这个学生从此远离了真诚,这就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之所以很多学生现在喜欢写网易日记,而每当一提作文就头疼的很,还有不少和我一样喜欢文字排列组合的人喜欢在新浪博克里天马行空,这就是因为网易日记,新浪博克可以写隐私,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着说着,笔者又想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
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一些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缺理想……”,此话不假,但在笔者看来,其它的缺都是次要的,惟有缺“真”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教育都不再求真了,影响的将是几代中国人的生命质量;如果教育真的不再求真了,即使拥有了再多的钱,又有何用呢?。
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作文】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
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
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1、“生活即教育”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4.你对陶行知的名言警句有何感想
闲暇时,拜读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些名言警句,这些警句寓意深刻,影响巨大,具有深远的历史穿透力。
“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既是陶行知先生的为师之德、为师之道,同时又是其教育目标及人生追求的目标。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高尚情操、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彰显示出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师爱”精神。
虽然,我国古代就有“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的传统。但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家庭、一些学校,单纯强调学生的分数,注重学生的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以至于青少年犯罪率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上升,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这类教训实在惨痛!
1988年,全世界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聚一堂,有记者采访一位老教授。记者问:“请问您在哪个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教授回答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老教授的话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基础教育十分重要,它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且不可等闲视之。由此看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既是每个父母、每个老师的良好愿望,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家庭、每个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笔者还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学校的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里,列举了春天的一些不好和自己不喜欢春天的一些理由,尽管论点、论据、论证条理清晰、中心突出、文笔流畅,却被判卷的老师认定为思想不健康而被判为不及格。”笔者猜想:是不是因为“春天”在这位老师心目中已成为某些伟大事物伟大人物的象征,既然你不喜欢“春天”,那么你的作文就是再好那也甭想及格了。坦率地讲,这个学生仅仅就这么一次作文不及格,对其后天的成长的确无关紧要。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要当记者、当作家,但是仅仅因为这次“打击”,致使这个学生从此远离了真诚,这就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之所以很多学生现在喜欢写网易日记,而每当一提作文就头疼的很,还有不少和我一样喜欢文字排列组合的人喜欢在新浪博克里天马行空,这就是因为网易日记,新浪博克可以写隐私,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着说着,笔者又想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一些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缺理想……”,此话不假,但在笔者看来,其它的缺都是次要的,惟有缺“真”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教育都不再求真了,影响的将是几代中国人的生命质量;如果教育真的不再求真了,即使拥有了再多的钱,又有何用呢?
有付出就有回报 望采纳
5.《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原发布者:zyc1208丞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下面是由带来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
6.学习《陶行之教育理论》有感作文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大的爱国者。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陶行知先生教育家的身份了解的要更多些,最初是从那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求真名言对他有所认识的。这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再次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说实话,我是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有关他的资料的,心理总想:还有这么多烦琐和“更为重要的工作”要我去做,干嘛要花时间在这些事情上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无奈之下,带着满腔的不情愿打开学校发的学习资料,看着看着,我越看越佩服陶行知先生,越看越觉得他的高尚,越看越觉得自己渺小。
尤其是读到以下几句的时候,我的感触尤为深刻。“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定叫这一年的生活,完全地献给国家。”
多么伟大无私的思想,让我自惭形秽,羞愧得无地自容。“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在这之前,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工作一向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一直以“尽心尽责,问心无愧!”作为我工作的座右铭,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对比之下,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不够了,太差劲了。
想想自己:平时工作多了、累了,要发牢骚;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能讲究说话教育的艺术性,但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方法简单,态度不好,缺乏耐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之先生还强调: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之的这一教学思想就是我们倡导的---因材施教。陶行之先生还强调:教师不是贩卖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
陶行之的这一教学思想就是我们倡导的教学应该---教学相长。陶行之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的互动,这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你对陶行知的名言警句有何感想
闲暇时,拜读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些名言警句,这些警句寓意深刻,影响巨大,具有深远的历史穿透力。
“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既是陶行知先生的为师之德、为师之道,同时又是其教育目标及人生追求的目标。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高尚情操、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彰显示出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师爱”精神。
虽然,我国古代就有“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的传统。但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家庭、一些学校,单纯强调学生的分数,注重学生的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以至于青少年犯罪率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上升,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这类教训实在惨痛!
1988年,全世界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聚一堂,有记者采访一位老教授。记者问:“请问您在哪个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教授回答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老教授的话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基础教育十分重要,它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且不可等闲视之。由此看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既是每个父母、每个老师的良好愿望,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家庭、每个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笔者还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学校的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里,列举了春天的一些不好和自己不喜欢春天的一些理由,尽管论点、论据、论证条理清晰、中心突出、文笔流畅,却被判卷的老师认定为思想不健康而被判为不及格。”笔者猜想:是不是因为“春天”在这位老师心目中已成为某些伟大事物伟大人物的象征,既然你不喜欢“春天”,那么你的作文就是再好那也甭想及格了。坦率地讲,这个学生仅仅就这么一次作文不及格,对其后天的成长的确无关紧要。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要当记者、当作家,但是仅仅因为这次“打击”,致使这个学生从此远离了真诚,这就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之所以很多学生现在喜欢写网易日记,而每当一提作文就头疼的很,还有不少和我一样喜欢文字排列组合的人喜欢在新浪博克里天马行空,这就是因为网易日记,新浪博克可以写隐私,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着说着,笔者又想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一些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缺理想……”,此话不假,但在笔者看来,其它的缺都是次要的,惟有缺“真”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教育都不再求真了,影响的将是几代中国人的生命质量;如果教育真的不再求真了,即使拥有了再多的钱,又有何用呢?
有付出就有回报 望采纳
8.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薛素苹:《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枫亭中心小学 薛素苹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深思,顿觉获益匪浅,薛素苹:《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边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看看我们的语文新课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得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细细研读,这些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示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一句句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而且在阅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我们差不多都会赞成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一、“爱满天下”——映照着陶行知人格魅力的光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在“爱满天下”光辉思想的映照下,我们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和亮节。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读后感《薛素苹:《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已越来越贴近。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已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教人求真”——折射着陶行知的人才观念的真谛陶行知说:“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今天强调师德育德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对学生产生影响,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真人”。
陶行知围绕做人之“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观点,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求真知说真话,追求真理做真人”,而具体地说,“真”又体现在——做有人格的人:做有人格的人就是要求真知,不求假知;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要做真君子,不做假君子,如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做人中人;做创造的人.大而言之,陶行知教育学生言行的标准,应该是我们当今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如今在我们的社会上,为了自已能得到眼前的利益,有多少人昧着良心说假话,做亏心事,欺上瞒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若都能做到陶老先生的这两点,那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三、“生活即教育”——体现着陶行知教育魅力的艺术“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于工作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
先为人,再为学,后为师——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为师也——传递品德、教授学业、解答疑惑。@争取向上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有远见和卓识的教育家,在教育界是大名鼎鼎。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教育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一、“为人”诚笃是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陶行知
“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陶行知
二、“为学”严谨是教师成长的基本要求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
“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
三、“为师”行胜于言才是正真的教师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求真求实的教育大家——陶行知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