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经历的警句
时间:2022-04-17 12:4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文史不假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巴赫的经历的警句
1. 巴赫的童年经历
【以下均为个人理解,随意复制粘贴据为己有者:杀】房龙在巴赫传里这样形容:古老而荣耀的巴赫家族,巴赫们”曾成为音乐家的代名词,这是因为巴赫一族,可以上溯到好几代人,其职业都是一种组成行会的音乐职业,世家相传,他们属于音乐人这样一种特殊社会阶层。
J.S巴赫就出生与此,他小时候就很特别【个人理解】他会向小女孩求婚,后来女孩成了王妃【牛人】九岁是他母亲死了父亲再娶第二年也死了【命啊】大哥照顾j.s巴赫和底下的弟弟,哥哥对他们很好,记载中继母性情不太好,哥哥把很多著名曲谱锁在铁格栅后面的柜子里,巴赫总会溜进去整夜的抄写帕彻贝尔【。】
的手稿【。】
后来被发现还给收拾了一顿【爱学习的好孩子。】
他嫂子也很不错。.。
2. 巴赫的生平事迹及作品赏析500字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六,次于第五伟大的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巴赫少年学艺时所经历的艰辛,并说说你从中受
经历的艰辛:
出身贫寒的巴赫,对音乐有着无比的渴望和热情,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他历尽了千辛万苦。但是,他从没有被困难吓倒,相反,他却始终投入为满腔的热情和希望,去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为了得到名师指点,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家的草垛或是马棚里歇脚……更为糟糕的是,因为贫穷,他受尽了别人的嘲笑和讥讽。尽管如此,他还要哀求别人给他学习的机会。为了寻求更高境界的音乐,他更加勤学苦练,晚上没有钱买油点灯。他常常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抄写曲谱……虽然如此,巴赫却一直没停止过他对音乐的追求,而且一直同困难作战,永往直前。功夫不负有心人,马赫终于如愿以偿,成为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
受到了什么启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今天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学习上有优秀的老师辅导,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不愁吃穿……我想,只要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向前去,坚持不懈,我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4. 巴赫的小故事
“巴赫”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可是德国古典作曲家巴赫(1685 - 1750)的成就和影响,正像贝多芬所说的:“像大海一样的巨大和深远。”巴赫家族中几代人都是宫廷乐师,但从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乐谋生的贫民阶层。由于家庭贫困,巴赫无法得到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只能靠自己刻苦学习。
小巴赫为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叠名家乐谱,前后花去六个月时间,在家人睡熟后,伏在窗前桌案上,整夜抄谱。谁知被哥哥发现,竟粗暴地把它全部烧掉。小巴赫难过地哭了几天,但他并不灰心丧气。不久,离家独自到汉堡附近一个市镇,向一位有名的风琴师求教。这位风琴师把许多珍贵的乐谱长期借给他使用,后来,巴赫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
由于当时的音乐家只能附属于宫廷或教堂,这就使巴赫面临终生只能处于困难的境遇和屈辱的地位,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创作意志。他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第16世纪以来复调音乐之大成,创作的几百部作品虽然很多是宗教音乐,却又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进行了大胆革新,对欧洲的古典音乐和后世音乐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称为“音乐之父”。
5. 贝多芬的名言警句
贝多芬名言录
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
就有关我作为艺术家的评论,没有人听到说我对此漠不关心。
我的想法正如伏尔泰所说“苍蝇的几口叮咬并不能阻止骏马的前进。”这些蠢人,就让他们去诽谤吧,他们的风言风语决不能赋予任何人不朽,更不能抹去那些命定辉煌的人们的不朽。
在过去的那些音乐家中,只有亨德尔和巴赫是有天赋的。我的心深深地为巴赫,这位和谐之父那崇高而伟大的艺术所震动。我过去一直是莫扎特最热烈的崇拜者之一,我现在和将来仍将是如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我认为您的作品在所有其它剧作之上,每当我听到您的新作就心花怒放,并且对它比对我自己的作品还要感兴趣:总之,我倾佩您并热爱您……您将永远是我最敬佩的当代人,如果您能给我写几行字、给予我莫大的快乐,我将感到宽慰,艺术将所有人汇集在一起,特别是那些真正的艺术家,您或许容我把自己也归于这类人的行列中。
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就如同整个生命的目标,如果我们这些现代人不像我们的祖辈那样坚定的话,文明的精粹在许多方面就得不到发扬。
我没有校改曲子的习惯(一旦完成后),我从来不这样做,因为我深信即便是部分的改动也会令作品变质。
纯正的教堂音乐应该只由人声来演绎,除了《格洛丽亚》或其它此类作品,这就是我为什么偏爱《帕莱斯特里亚》;但是如果不把握宗教的思想和观点而以此来限制则是荒谬的。
我为什么要作曲?——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信不信当灵感向我说话时我想到的是一把圣琴,我把它的口授听写下来?
根据我一贯的作曲方式,即使是写器乐曲,我眼前总有一个整体。
脱离钢琴作曲是需要的……渐渐地就有了准确表达我们愿望和感受的能力,这对崇高的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传奇首相撒切尔夫人:玩得转权力的游戏,却玩不转家庭的羁绊
提到撒切尔夫人,相信大家一定是如雷贯耳,因为她的确称得上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政治家之一,为这个世界和那段历史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重温历史,回顾英国传奇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一生功过。
为了抵制令人生厌的抄袭现象,本人只得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标识。同时声明,“文史不假”的所有原创文章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只使用这一个网名“文史不假”,其余均为可耻的剽窃!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年10月——2013年4月),英国右翼政治家和保守党党魁,第四十九任首相和第一位女首相。她曾在1979年、1983年和1987年三次大选中接连胜出组阁执政,带领英国走上了经济复苏和重新崛起的道路,直到1990年才宣布辞职退出了政坛。
为了表彰她对英国皇室和英国民众的卓越贡献,撒切尔夫人被授予了嘉德勋章的至高荣誉。所谓“嘉德勋章”,最早起源于中世纪,是今天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骑士勋章和英国等级最高的荣誉勋章。除了在位的英国国君以外,只有不超过25位在世者可以佩戴。
1925年,撒切尔夫人生于林肯郡的一个小镇,原名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是家里的二女儿。她的父亲名叫阿尔弗瑞德·罗伯茨,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小型杂货店,曾担任过地方议会的议员,属于一名“老派的自由主义者”。
由于父母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行事和准则都保守而刻板,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苛。他们从小就教育玛格丽特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盲目的从众,父亲送给她的名言警句就是:
不要去做别人都做过的事,要做就做你想要做的事情,并说服人们遵循你的方式。
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玛格丽特从小就意志坚定,对自己的未来道路有了明确的规划。在她的努力下,从凯斯蒂文和格兰瑟姆女子学校通过跳级考试而毕业,于1944年被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录取,期间主修的专业是化学。
萨默维尔学院最早建于1879年,是首批向女性学生开放的学院。在珍妮特沃恩女爵的领导下,该学院不需要进行宗教测试和登记,自由开放的氛围非常浓厚,这与追求保守的玛格丽特并不相符。因此,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遗憾地表示:
尽管我来到了牛津,但却非常非常思乡和忧愁……。
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玛格丽特迅速加入了牛津大学的巴赫唱诗班和卫理公会教徒研习小组等保守派的阵营。到了大学的最后一年,她还有幸成为了有史以来的第二位学生会女主席。
除了在政治上和宗教上的追求,玛格丽特在学业上也刻苦努力,还结识了被她称为“杰出科学家和天才老师”的霍奇金教授。不过,霍奇金在若干年后却这样评价:
我会把她列入好学生的行列,不过,她似乎从来都没打算成为一名化学家。
原来,就在玛格丽特学习化学之际,主要心思和精力却用在了政治上。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她初识了很多在今后的政治道路上相辅相成之人,比如后来的教育大臣爱德华博伊尔、后来的《泰晤士报》主编和上院议员威廉里斯·莫格等人。
1945年时,在德国投降后,英国的战时内阁也随即解散。当时,作为领导英国击败纳粹德国的功臣,首相丘吉尔的声望可谓是如日中天,所有人都认为他将轻松地成功连任。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还这样评论:
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更是我们的坚强领袖。除了英国人外,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的信任。
可是,随着7月26日大选结果的公布,包括玛格丽特在内的人都懵了。因为,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竟然以197票对393票的巨大劣势落败于克莱门特·艾德礼领导的工党,失去了政府的组阁权。
这件事,对于玛格丽特的影响非常大。原来,民众之所以会抛弃保守党,抛弃丘吉尔皆因为糟糕的国内经济状况。从此以后,她将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都转移到了经济、教育和就业等民生方面。
好在,丘吉尔在离任首相后并没有消沉,依然长期活跃于政坛,这给了玛格丽特足够的动力。1946年3月5日,丘吉尔还在美国富尔顿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与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饱经沧桑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格兰、美利坚、法兰西三国每一个人的眼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
从此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开始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长期冷战。而这些,都使得玛格丽特为之一振,更加信心满满地投入到了政治中。
牛津大学毕业后,玛格丽特就职于一家化工塑料制品公司。不过,这显然不是她的理想和目标所在,将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参加保守党的集会和游行,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保守党议员候选人。
期间,玛格丽特还在保守党的活动中结识了彬彬有礼的富商丹尼斯·撒切尔爵士。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有着相同爱好和相近追求的两人终于结为了夫妻,她从此成为了撒切尔夫人。
新婚生活是甜蜜幸福的,她在婚后的第二年就生下了一对可爱的龙凤胎,儿子取名马克,女儿取名卡萝儿。
时隔一年后,撒切尔夫人在丈夫的支持下选择重返政坛。这一次,她变得更加的成熟,也更加的稳重,再不是以前那个盲目冲锋陷阵的“女斗士”。
为了提高当选的几率,撒切尔夫人先后几次都婉拒了保守党推荐的选区。直到1958年4月,她才决定从芬奇利选区参选,并于第二年成功当选为英国的下议院议员。
在下议院的第一次发言中,撒切尔夫人就丝毫没有发怵。她滔滔不绝地发表了长篇大论以支持保守党的政策,向几乎清一色的男性议员展现了女性的风采。事后,《芬奇莱报》这样评价她:
撒切尔夫人的口才流利,不看演讲稿就能滔滔不绝,而且还一语中的。
1961年9月,撒切尔夫人被时任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提名为退休金及国民保险部的政务次官,第一次开始在内阁中任职。这次任职经历,极大地提升了她的实务能力,俨然成为了保守党内的一颗政治新星。
1964年,工党卷土重来,针对保守党几年来的施政进行猛烈抨击。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与社会主义”的口号,极大地吸引了中下层民众的支持,成功赢得了大选的胜利。
作为在野党议员,撒切尔夫人在议会辩论中集中火力攻击工党政府推行的新税制。她认为,这种新税制不仅不符合西方世界的传统意识形态,而且还有往资本主义反方向倾斜的危险。此次辩论,为她赢得了“议会辩手”的名声,更奠定了她坚定保守派代表的地位。
1970年,撒切尔夫人终于如愿以偿入阁,出任了泰德·希斯内阁的教育和科学大臣。上任仅仅一个月,她就为了削减教育开支而取消了向全国学校提供免费牛奶的政策,直接引发了一连串的公众示威和抗议,《太阳报》甚至还公开戏谑她为“向学生抢牛奶的人”。
客观来讲,当时英国依然盛行着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主义未曾成为主流。撒切尔夫人的出发点虽然是为了集中经费兴办高等教育,但以如此迅捷的手段推行,还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尤其是,许多中下层民众和贫困孩童的反对声最为尖锐。
1974年2月,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落败,撒切尔夫人随即又出任了过渡时期影子内阁的环境事务大臣。之后,她在党内选举中成功击败了前任党首泰德·希斯力推的候选人威廉·怀特劳,正式出任了保守党的党魁。
1979年5月3日,撒切尔夫人率领保守党成功赢得大选,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上台组阁后,她被各方都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完成扭转经济和国力衰退的情况,以及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的过度干预。
谁知,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所要面临的第一个棘手问题却是“伊朗使馆人质事件”。1980年4月30日,六名武装分子攻占了位于伦敦的伊朗大使馆,挟持了使馆内的26人,要求英国政府释放所有在押的阿拉伯囚犯。
按照惯例,凡事都喜欢用谈判通过讨价还价解决问题的英国政府,大概率会向这些恐怖分子妥协。可是,新首相撒切尔夫人却对恐怖分子表现得深恶痛绝,她明确反对进行妥协,认为这无异于是抱薪救火,将会助长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
在紧要关头,撒切尔夫人以首相的身份下达作战命令,派遣最精锐的反恐怖部队“英国皇家特别空勤团(SAS)”实施了闪电式突袭,一举就歼灭了恐怖分子并且营救出了所有的人质。此次事件极具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她的政治生涯就会就此终结。
撒切尔夫人为了复苏经济,开始大幅度提高利率以减少货币的供给,借此控制不断飙升的通货膨胀压力。期间,由于幅度太大而导致了三百多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坚持了下来。对此,她还进行了这样强硬的回击:
你要转弯便由你?但女士我绝不会转。
到了1982年1月,英国的通胀率终于从18%的高点下降到了8.6%,利率也随之开始下调。就这样,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初见成效,帮助英国实现了一次成功的软着陆。
为了在国际上重新树立英国的雄风,撒切尔夫人开始积极调整英国对美国的政策,重新回到了之前英美“特殊关系”的状态。而面对另一个阵营的苏联,她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反制措施。
1981年1月,在里根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撒切尔夫人就成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外国首脑。同样作为保守主义和自由市场的虔诚信徒,同样面临着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两人很快就建立起了亲密的友谊。
在此后的八年中,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在外交场合中彼此声援,坚定地站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不过,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英国还是主导了一场局部的热战,那就是“马岛战争”。
所谓的“马岛”,全称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其为“福克兰群岛”。该岛位于阿根廷的东南方,距离南美洲的大陆约有数百公里,全岛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由大马尔维纳岛和索莱达岛以及其它上百个面积不大的小岛所组成。
马岛靠近南极洲,终年多以寒湿性的阴冷气候为主,故而形成了浓密的低矮型植被带。而且,由于经年累月的沉积和分解,形成了丰富的煤泥层资源、石油资源和银、铁、铝等矿产资源。除此以外,全岛还分布着大量的企鹅、海狮和海鸟等物种,另外周边地区还蕴藏着极大的渔业资源。
马岛不属于任何一块大洲,也没有早期人类居住过的遗迹,直到15世纪后才被英国人最早发现。不过,当时的英国正忙于对外殖民扩张寻求市场,对这片远离自己本土而又人迹罕至的群岛并不是特别重视。
没过几年,已经衰落的西班牙也寻着踪迹赶了过来。看到英国并不是特别重视此地,西班牙逐渐实现了自己对于马岛的独占。
18世纪末期,伴随着英国成为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越来越意识到马岛的重要性。于是,英国人在1810年武力赶走了盘踞在此的西班牙人,重新占据了马岛。
在南美解放运动中,阿根廷宣布脱离原先的宗主国西班牙而独立。而且,它还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宣布马岛也一并归属自己所有。不过,英国却对此毫不理会,继续牢固地占据着马岛。
阿根廷刚刚独立,而且国力有限,自然只是口头的吆喝,从来不敢付诸行动去驱赶英国人。二战结束后,随着联合国的成立,阿根廷开始寻求国际支持,要求英国人撤离马岛并且将之归还给自己。
联合国最终认定,马岛的主权的确存在着争议,希望英国和阿根廷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争端。不过,由于双方针锋相对的矛盾,马岛问题一直都没有进展,被长期搁置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拉美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阿根廷自然不能幸免。当时,国内反对加尔铁里军政府的民主运动也愈发的风起云涌。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也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加尔铁里决心铤而走险,使用武力的方式去收复马岛。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安排少数军人悄悄登岛并且升起了自己的国旗。对此,英国政府立即派出了“坚忍号”破冰船去宣示主权,结果却被准备充分的阿根廷军舰击退了。
当消息传回到伦敦时,整个国家都沸腾了,撒切尔夫人也愤怒了。她立即要求出兵,准备用武力夺回马岛并且得到了议会的高度支持。
当英国舰队万里迢迢抵达马岛海域后,立即发起了登陆作战。由于阿根廷海军装备了法制的飞鱼反舰导弹,使得英军舰艇连连遭受重创,撒切尔夫人遂打电话给法国总统密特朗,要求对方交出飞鱼导弹的具体参数。
眼见法国方面不肯就范,撒切尔夫人还表示,英国为了夺回马岛将不惜动用核武器。最终,在她的连番“恐吓”下,迫使法国总统密特朗做出了妥协。
最终,在美国和法国的暗中支持下,英军在付出了两百多人阵亡的代价后成功夺回了马岛的控制权。这次局部战争的胜利,使得撒切尔夫人名声大噪,保持了居高不下的支持率。
1982年9月22日,撒切尔夫人裹挟着马岛战争胜利的余威访华,希望能够继续占据中国的香港。随着1997年的临近,英国希望中国可以延长香港的租期,甚至还提出了所谓“以主权换治权”的主张。
对此,小平同志明确予以了驳斥: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而且不仅是新界,还包括香港岛、九龙。
为了彻底打消撒切尔夫人的幻想,邓公还进一步落地有声地强调:
今天,只需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保证从1982到1997这15年的过渡期中,香港问题不会出现分歧。
中国方面旗帜鲜明的态度,使得撒切尔夫人感到有些手足无措。稍作冷静后,她继续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寻找托辞,希望可以得到中方的妥协。
对此,早有准备的邓公不仅针锋相对进行反驳,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鼎鼎大名的“一国两制”。这下,撒切尔夫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了,在走出人民大会堂时,她由于心神不定竟在台阶处一脚踩空而摔倒在地。
在撒切尔夫人结束访华后,中英双方进行了二十多轮的谈判,终于在1984年9月26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明确了香港回归前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7年底,撒切尔夫人准备进一步在医疗保险、教育卫生和水电管网等公共事业方面推行私有化。由于剥夺了民众的许多福利,自然引起了国内的一片抱怨和反对之声。受此影响,她的民意支持率出现了大幅的下跌。
到了1990年,撒切尔夫人在地方强硬推行的新税制也弊端重重,使她越发不得民心。同时,错误地处理国内外经济问题,更使得她失去了来自企业和商界的支持。不过,成为她下台的直接导火索却是杰弗里·豪在11月1日的愤然辞职。
作为撒切尔夫人内阁中任期最久的一位,杰弗里·豪曾先后出任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副首相等重要职务。不过,由于在许多国内外问题上与首相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主动辞职并且公开呼吁:
其他的保守党党员们,应该对首相的支持做出重新考量。
在此背景下,撒切尔夫人的党内地位开始动摇,逐渐难以控制局面。眼见有机可乘,曾担任撒切尔政府国防大臣的赫塞尔廷也向保守党领袖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导致撒切尔夫人遭遇到了从政以来的最大危机。
恰巧此时,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也在背后捅了母亲一刀。据媒体披露,在她当政期间,儿子的个人资产急剧攀升,而且长期居住于美国,并且在瑞士、摩纳哥、南非和西班牙等地都存有不菲的资产。
事件曝光后,尽管马克一再强调这些全部都是自己经商的合法所得。但是,最终还是成为了政敌攻讦母亲的把柄,引起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1990年11月22日凌晨,撒切尔夫人经过与内阁成员的会晤,并没有得到他们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只能黯然宣布:
为了促进党内的团结和大选的胜利,我将辞去首相一职。
11月28日上午,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前,发表了简短的告别演讲:
在度过了11年半的美好时光后,我们将告别唐宁街。同时,我们也很欣慰在11年半的任期内把英国建设得比之前更好。
之后,撒切尔夫人前往白金汉宫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递交了辞呈。当时,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能看到“铁娘子”眼眶中充满了泪水,充满了不舍,也充满了遗憾。
从此,一位政治明星就此陨落,属于撒切尔夫人的时代也悄然结束了。
由于长年从政,撒切尔夫人对于一双儿女的感情照顾存在巨大的缺失,导致了两个孩子和她的关系都非常一般。女儿被从小送去寄宿学校读书,母女之情非常淡漠;儿子在溺爱中长大,成为了一个纨绔子弟并且还锒铛入狱。
2001年8月,撒切尔夫人和丈夫丹尼斯在葡萄牙马得拉岛庆祝金婚纪念日时出现了中风的迹象。不过,她始终对外宣称一切安好,只是身体状况欠佳而已。
丈夫去世
2003年6月,撒切尔夫人的挚爱丹尼斯去世了。这位默默支持她数十年从政的丈夫,始终充当着“首相背后的男人”,始终都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他的离世沉重打击了撒切尔夫人。
2003年,撒切尔夫人已经患上了严重的中风和失忆,她的女儿卡萝儿对媒体表示:
因为记忆衰退,母亲现在已经很少阅读,因为完全没有意义,她读完一句就会忘记。
甚至于,撒切尔夫人总是忘记自己的丈夫已经去世,女儿不得不一次次提醒她这个坏消息。此后的几年间,她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不仅记忆力下降,就连说话也越来越吃力。
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因为中风后遗症而撒手人寰,享年87岁。虽然,她生前曾明确表示过自己不需要国葬,但出于对她传奇人生的敬意,英国还是为她举行了享有军事荣誉的“礼仪葬礼”。
葬礼现场
2013年4月17日,撒切尔夫人的葬礼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虽然并非是国葬,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丈夫菲利普亲王还是破例出席。仪式结束后,灵柩被送往伦敦南部的皇家切尔西医院进行火化,之后把骨灰安葬于亡夫丹尼斯的坟墓旁。@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