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口号

时间:2022-04-17 14:1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九派观天下 | 评论: 次 | 点击:

王家大院口号

1. 介绍王家大院导游词150字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9663435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观光、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朱镕基、尉健行等当时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2. 王家大院的介绍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走进王家大院■潘皓 文/图

桃源县西部的龙潭镇,一听这名就知道,当地人绝对是有着满满的历史文化自信。深藏于山野民间的旧物,或残破,或坍塌,那些闪烁的时光碎片,能够链接丰满的历史想象。民间没有博物馆,要说有也有,山野巷里就是。无须精致罗列,漫漶本身是乡野极具温度的风情。

入秋,过龙潭集镇向左上山,同观山村掩门山组,有一处残存的老院子,被当地人称作王家大院。四合院式,俗称老筒子,青砖外墙,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依山伴溪而建,整个大屋为一个正方形的封闭式院落,是清代末年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从残存的青砖高墙来看,整个大院体量巨大,长宽均在50米以上。无论是在清末还是现在,这样的格局都称得上“豪庭”了,在如此偏僻的山野乡村,偌大的王家大院必定充满传奇和神秘。

朝南的正门已经不存在,被新修葺的两幢现代砖瓦楼房逼仄成一个进入大院的通道,而左右两侧仍然被老墙连接,通道的石柱上有一中年男子正在纳凉,笑眼眯眯地问我们的来处,也许是习惯了有人前来探访,看我们一身挂着“长枪短炮”,言语间满是自豪,最后带上一句“今晚是不是能在电视上能看到,帮我们多宣传”。言语间也掺杂些许期盼。问及姓氏却不姓王。

整个院内的四方坪由硕大的青石铺就,表面隐约能见到精细的雕花图案。院落四周是高约6米的砖墙,东、西两面又各开一耳门,均以浅红色条石凿成。

东门保存相对完整,斗拱交错,青瓦覆沿,浪漫与庄严的气质,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圆形的拱窗和转角的石砌,尽显昔日雍容华贵。

门沿上的雕刻和文字已被损毁,留下硬生生的痕迹看上去如同人身上的伤疤,但格调和气势还在那里。门头院前有池塘,秋天的水葫芦花大片大片地开得正艳。

屋檐下马头墙上的彩绘依然鲜亮,人物、萌兽、花鸟或憨态可掬,或慈眉善目笑意盈盈。

墙下板壁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白色标语仍然醒目。这两种代表不同时代的符号同时出现在人的视线里,很容易让人产生感慨与遐想,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五彩缤纷,老屋在百年时光隧道里经历了怎样的荣衰。

偌大的正堂厅很空旷,门外壁上的白色楷体宣传语录在正堂的壁上反复出现,有一副棺木放置在角落,两块雕刻精美的石墩泛着绿光静静地躺在一侧。巨大的高梁上镂空图案精美绝伦。正堂是一个家庭家族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供奉祖先、家族议事、祭祀神灵、喜丧嫁娶都要在这里举行。正午的阳光越过古老的门槛,在深邃的厅堂里投射出万千光点,沉思中有某些时光的片段闪烁,幻妙又生动。

院内居住的人已不多,房间大多挂一把铁锁。西门有一对老年夫妇,老妇热情且多唠叨。丈夫寡言,一直静坐在西门口抽烟。

正堂旁边的房间里住着两位老人,应该是父子关系。隔壁一位年长者也过来串门,天南地北拉着家常。室内的布置极其简陋,与苍老的大院很搭调。他们也都不姓王,属于大院的“二次”居民。说起这个院子的故事他们一脸兴奋,100多年的历史在他们身上还有热度。

王家大院修成于190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繁荣,到第三代子孙已是家道中落,108间房屋或典当或抵押,大院不再完整,王家子孙包括那些曾经富丽堂皇的精美雕刻的建筑也一起消散殆尽。

正如一个王朝的消失,这座大院一边见证一边重新承载历史,一边苍老着坍塌。

王家子孙散落于江湖,家族的精神内核早已不在。好在各家百姓杂居大院,虽然无法得到整体的修复,但也无法单独拆迁。打工回乡的百姓在周围已经在跨倒的围墙地修建了新房。只有老人还在里面居住。王家大院虽然残破却因此得以保存。然而,在这些老人之后的岁月呢?大院将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走出老人的房间,阳光把地面的青石照耀得铮亮,仿佛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忽然觉得,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这些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身后老人们的呢喃呓语混合在阳光下老屋的暗影里,沧桑而又温润。残存的王家大院若用“温存”二字来形容,想必是恰到好处的。

行走在填满暗影的小巷里,午后的阳光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一侧,一些斑驳的阴影忽明忽暗地洒在我身上。我眯着眼睛,慵懒地行走,我只能用游人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让记忆抚摸时光深处的沉疴,巷口远处探出一些细微的动静,把一种远去的繁盛衍生并通过这声响延伸到乡村的现在。

【来源:常德晚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