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的名言

时间:2022-04-17 15:3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半岛网 | 评论: 次 | 点击:

王羲的名言

1. 关于书法家王羲的名言

1. 兰亭花无序,此后莫相离。——王羲之 《兰亭宴集序》

2.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 《兰亭集序》

3. 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 ——王羲之 《兰亭集序》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 《兰亭集序》

5.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

6.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王羲之 《兰亭集序》

7. 俯仰之间,已为尘迹。 ——王羲之 《兰亭集序》

8.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9.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兰亭集序》

10.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王羲之 《兰亭集序》

11.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 《兰亭集序》

12.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王羲之 《橘帖》

13.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 《兰亭集序》

14. 兰亭花无序,此后莫相离。——王羲之《兰亭集序》

15.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1. 提问者应该说的是书法家王羲之。

2.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年 --- 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公元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书圣。

2. 谁知道王羲之的名言

亭俯流水 万竹引清风 风和春日永 水映暮山清 清犹临川竹 惠若当风兰 幽兰间修竹 流水抱春山 山静兰初放 亭幽竹与清 得山水清气 极天地大观 观水得其趣 临文畅所言 文品极于古 清言足可听 宇宙静无事 山林大有人 风竹引天乐 林亭集古香 室在山林乐 人同天地春 幽怀得春气 修竹引清风 惠日朗虚室 清风怀古人 斯文在天地 至乐寄山林 大水流为九曲 春风又是一年 作文当有清气 临事终期虚怀 少言不生闲气 静修可致永年 怀若竹虚临曲水 气犹兰静在春风 文人天趣清犹水 贤者风期静若兰 人品清于在山水 天怀畅若当风兰 极陈万言古今尽 俯视一气于地同 世间清品至兰极 贤者虚怀与竹同 知足一生得自在 静观万类无人为 惠风和畅骋怀日 天朗气清俯仰时 虚竹幽兰生静气 和风朗日喻天怀 人品若山极崇峻 情怀与水同清幽 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 有水有山有林亭映带左右 可觞可咏可丝怀抱古今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3. 大书法家王羲练字用什么谚语引用

墨染池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4. 王献之的名言

《玉台新咏》收桃叶歌四首: 其一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其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明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 其三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

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此当是桃叶答献之歌) 另桃叶亦有诗四首,录于下: 《答王团扇歌》三首 其一 七宝画团扇,粲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其二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随郎手,因风托方便。 其三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团扇郎》 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

清风任动生,娇声任意发。

5. 诸葛亮的简介及他的名言名句

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

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

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

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

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

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

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

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

6. 王羲之的事例及诗文名篇名句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向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7. 反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古代名言名句有哪些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仁:仁爱。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同情友爱,仁慈,仁厚,为人要有良心,为人要忠诚老实,善待他人,要做正确的事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仁”的具体体现;成语有仁人义士,仁义之师,不仁不义等。

义:忠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成语有无情无义,忘恩负义等。礼:礼和。

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又《礼器》曰:“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

;人们常说的懂礼貌,知礼节就是这个“礼”;成语有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等。智:睿智。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知道了解日常的东西也;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就是要人们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观一叶而知秋,此为智也;成语有大智大勇,智勇双全等。信:诚信。

做人要诚实;人言不爽,方为有信;诚心之意,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也是西方所说的契约精神,讲信用;成语有言而无信,言而有信,背信弃义等。温良恭俭让是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古代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王羲的名言

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

半岛:董婉婉

半岛学生记者:青岛超银中学(广饶路校区)2018级十班王晨、2018级六班王曦、2019级六班李长志、徐笑苇、2019级八班杜佳欣、启元学校曹涵杰

8月14日上午,由市南区总工会和市南区文联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支持,市南区琴岛作家协会、半岛都市报社共同承办的“时代需要文学”名家讲座在市南区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启动。青岛市文联主席团委员、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市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党组书记冯晓松和200名文学爱好者参加了上午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主持,本次“时代需要文学”名家讲座将由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陈应松、石一枫将分别以《写作的化学反应》《作家要有自己的根据地》《书写中国现实》为题开讲,著名评论家李晓东主讲《新时代文学的主体特征》。

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

“这个时代需要思想,所以需要文学。”半岛学生记者团有幸参与其中,感受这一场别开生面的、以“时代需要文学”为主题的文学大咖见面活动,聆听了名作家陈应松、著名评论家李晓东的讲座,提升了自身文学素养,充实提高写作水平。

小记者手札:

学生记者:王晨、王曦

陈应松老师今天的讲座话题是“作家需要自己的根据地”。

何为“作家的根据地”?陈应松老师提到,当年建立起井冈山根据地,在自己的根据地上大力发展事业,最终燃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燎原之星。革命如此,文学亦如此。陈老师居神农架二十年后写出长篇巨著《森林沉默》,当生活和写作都聚焦于自己这片根据地时,陈老师心情平静安宁,感受到自己对自然、工作、生活的热爱。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他在理想与现实的根据地里自由徜徉,感受到自然之美并获得写作和生活的力量,将思考注入笔尖,终写出这篇蕴含无限哲理的作品。

陈老师的讲座深入,他开始倾心地向听众阐述一个作者的人生规划,写文章不是短期的投资。正是当代政治和经济的腾飞,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宽松,城市和人民都是活的潮流,潮流离乱,水流倒灌。造成了新时代下的流浪者。这不仅是身体的流浪,也是精神的流浪:寄人篱下,背井离乡,感受着床前明月光的乡愁;他又提出了一个我之前从未听闻过的一个词:精神游子。一个孩子,她想念家乡的水,南水软,北水硬,虽然北水好喝,但她更想念家乡的南水。她喝着北水,想着到底哪里是我的家乡?社会造就进步,经济造就成功。如今的中国不再闭塞,人往高处走,大家都不拘泥于狭小的范围,不愿受其束缚。这也造就了文化的碰撞和转型。

之后,他提到占山为王,不能因为别的原因成为流寇。我们应该不改初衷,至死不渝的坚守一块土地,慢慢的霸占它,慢慢地拥有它,使这块土地彻底成为自己的世袭领地,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生态系统。陈老师的巨著《森林沉默》以森林古猿的远古乡愁为切入点,自谦为半吊子知识分子,这不仅是自己的肉体故乡,也会成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内心故乡。

他批判很多人跟风写作,没能找到自己的东西,他告诉我们要找到盘根错节的亲属关系和人脉,这样才容易产生故事。当你在根据地安营扎寨,你会感到脱胎换骨,当你在根据地筑成堡垒,你会感受到凤凰涅磐。在那里有新的召唤和起点,在文学的打工生涯重建起自己的文学宝库。和尚没有寺庙,怎样向他人布施?基督信没有教堂,怎样叫人信他?我们要甘愿做一个文学的打工仔。将生活和理想都投入到一个地方,好好的琢磨它。城庄是社会的缩影,作者就要像一个土匪一样,占领一个地方,熟悉它的地形、地质、地貌,于大量的现实中还原一个生活场景,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地就会逼着你学习。陈老师的《森林沉默》里有许多有关动植物的科普知识,这些都是他在经过大量采访和做笔记后,泼墨挥毫写下的。

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

提到作者要有自己的logo或地理标识:好作家是一个卖土特产的野路子,单枪匹马,独往独来,远离群体,寻找自己的老巢;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经常应景写作,文学不是赶大集,一人一生只倾心于一物,慢慢的磨,千万不要滥爱。要想象你自己渴望的生活或远方的生活,而不是熟悉的生活。可以落笔于传媒人和其他作者少接触的文字——上帝遗忘的地方。学会非虚构教学,你热爱的地方,撞倒南墙不后悔。你会对它产生感情;你是胆怯的,懦弱的,都要想象自己是一个勇士,热爱盛大的山河。做一个文学流浪汉,心灵要强大,不论彷徨恍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怎样一腔热忱作协是写作的组织?如何避免自己在大浪淘沙中成为一个打工文学的写杂者?那些光怪陆离的与自己思想不切合的文学中,丧失了自己的才华与生命。一辈子和文学捉迷藏也值得。纵有满腹才华,只写自己熟悉的,不断重复,岂不是拾人牙慧?

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

最终的采访互动环节,我提出疑问,我们学生如何将陈老师提到的根据地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考试中。我们从小一直有写作梦想,也想向陈老师询问建议。陈老师认真想了一会儿,说道:“你们考试是可以不必深入挖掘。平常可以借鉴我分享的写作技巧,比如记日记练笔,注重平时的积累、阅读、摘抄。还可以多参加些文学活动,与人切磋观点。咱们要关注并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断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至于你的写作梦想,”他向我们露出和蔼的微笑,“当然要先好好学习增长知识,沉淀下人生阅历,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发展自己,找准自己位置,坚持一定会成功的!加油!少年强则国强!”我听着他亲切的鼓励,不禁被他的仁爱胸襟和关心后辈的伟大人格深深感动。

青年、时代、文学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老一辈的优异成绩,早已成为你我青年奋斗的基石。经过这次活动,我深深感受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资源充分共享,文学蓬勃发展。时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容得下我们最大的文学梦想。

学生记者:李长志

本次主讲的是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国家文匠——陈应松老师。本次讲座以“作家需要自己的根据地”贯穿全文。陈应松老师讲述了许多自己与神农架的故事,他还着重强调每个作家都应当有自己精神上的故乡,也就是写作的根据地。他还把并没有根据地的作家比作“精神流寇”,接着又讲述了许多关于它自身的问题。

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

活动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对陈应松老师进行了提问。陈应松老师指出作为中学生想写好应试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多读书,把书中的优美段落词句在本子上记录下来,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学素养,就肯定能够写出让自己和老师满意的作文。陈应松老师又对网络作家的问题进行了点评,他认为网络作家偏向于科幻,而实际作家更偏向于写实,但是未来一定会有更更多种多样的文体被关注。

伴着午后的阳光,讲座圆满结束了。此次讲座完美地彰显了陈应松老师的写作风格,也让听者受益匪浅。

学生记者:徐笑苇

今天,我很荣幸可以聆听陈应松老师的讲座—“时代需要文学”。讲座中陈老师着重提到一点:写作,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何为“根据地”,陈应松老师说要对自己的文学作品有规划。众所周知,陈应松老师在神农架山林生活了近20年,文学作品的许多灵感也来源于神农架。他说,许多青年作家正是因为写作没有一个像神农架一样的“精神故乡”,而是盲目跟写,所以写了很多作品都不见得出名。按陈应松老师的话说,就是写的作品要“有logo”—陈老师的logo就是神农架,比如莫言老师的logo就是红高粱。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logo,那文章再美妙再生动,也会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特点而显得空洞,从而无法出名。

问到青少年该如何写作,陈老师说要多读、多写、多摘抄。平时要多注重积累,才可以在写作中开出属于自己的那朵花。破解作文枯燥乏味的密码,就是去积累别人积累不到的东西。

这一次的讲座给我的写作带来很大的帮助,我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活动能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生记者:曹涵杰

在八月十四号下午,半岛学生记者团来到了青岛软件园共同倾听李晓东老师带来的“新时代文学的主题特征”讲座。

李晓东老师是文学博士,也是小说选刊杂志社副主编。有丰富的写作经验,也可以看出此次讲座机会难得。在讲座上李晓东老师从高角度,高视角来点评讲解中国新时代文学的主题特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说现在的少年减少了面对社会,接触社会的经历。每天的行程基本一样,从家坐私家车到学校,再坐私家车回家。这令青少年几乎没有社会经验。

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

在讲座最后我问了李晓东老师在他的写作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是什么,李老师回答道:“在我的写作生涯中,影响比较大的事在童年时期。因为我出生靠近在山西煤矿,所以积攒了丰富的素材,为后面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

学生记者:杜佳欣

陈应松老师从什么是根据地,建立根据地的好处到如何写好文章,

从陈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根据地可以是你非常喜欢的地方,只有你想象的地方才是你的根据地,不能你把你厌恶的地方建立成自己的根据地,因为你对它是没有任何感情的。根据地是被传媒,甚至被上帝遗忘的地方,或是你想象的地方,这才是你的文学根据地。建立根据地的好处是什么?能让我们有一个标志,一个logo。一个作家对一个地方进行社会解刨,重点一个村,认真地写它。村庄是时代的缩影,世界就是一个村庄,村庄就是一个世界。要将历史人格,人文风情,从大量的现实中换成一个一个的生活场景。写一个地方要了解、认识、学习它的背景和各种各样的知识。除此之外,也要大量的采访,大量的做笔记。一个作家不是什么都能写的,不是万能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总是写同一个事物。文学不是赶大集,不是光扎在人多的地方。文学是守贞的结果。

最后陈老师鼓励我们,写作不是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写你想象的生活,你渴望的生活。你想象的生活,你渴望的生活是你最好的生活。多读书,积累语言,找一个本子记下来好的段落,好的名言,用到作文里。

半岛学生记者对话陈应松、李晓东 聆听文坛故事 见证青岛文学盛世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