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名言(如何评价武志红)
时间:2022-04-17 22:2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武志红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武志红名言(如何评价武志红)
1.如何评价武志红
【赵小明 ,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
据悉,《巨婴国》下架之后,这本书已经被炒到了两百元一本啦。
其实武志红在心理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有人评论说:“过去十年,民间对心理学的了解除了成功学、灵修和心灵鸡汤,就是武志红”。
这样的评价很是耐人寻味。
作为目前中国心理咨询界的领军人物,据了解,武志红的公众号粉丝已经超过60万人,10万+的阅读量是家常便饭。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字“贩毒”的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在《绞杀中产精英的五大新宗教:罗胖、咪蒙、吴晓波、凤姐、黄生》一文。不过,我并不十分赞同《绞杀》一文的五大新宗教的界定。因为,凤姐的粉丝,原先并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中产阶层,而是底层屌丝。
如果增补一个中产阶层的新教主,那么小明认为应该是武志红。
他用一个“巨婴论”分析国民心理、解读社会现象,其实跟用咪蒙思想武装头脑、罗辑思维指导学习、吴晓波体系运作投资,本质上是一个意思。
作为曾经或现在的媒体人,这些圣(网)婴(红)们深谙此道并轻车熟路。他们最明白那些跟他们一样的中产阶层内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就是提供“知识”了解“真相”,其实只是提供一种感觉啦——获得了知识的感觉。
因为,群众需要的不是真的“真相”,每个人心里早已有了自己所“需要”的真相。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情绪。
圣(网)婴(红)思维的目的是在情绪上去撩拨、去煽动、去暗示,去催眠……因为要绕过读者的大脑,不能让他们分析、论证,不能让他们揭开深层次的真相。这就要抖机灵了。
比如,从几年前的《为何家会伤人》,到最近的《巨婴》为主要载体,典型的拥护群体是豆瓣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
这一派很火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非常强烈地刺激到了我们很多人的一种情绪——愤怒。而这种愤怒在过去一直是被我们压抑的。
当我们开始读发泄性的论调时,突然间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被点燃了。比如我们又一次回到了五岁时被怒斥甚至体罚的场景中……多年来被我们关在“小黑屋”的愤怒情绪重见天日,并疯狂地蔓延。
愤怒作为一种情绪表达,是有其存在意义的,缺乏愤怒表达能力的人也是不正常的。但是,当受到煽动、暗示,且没有相关解决方案的时候,愤怒的情绪喷薄而出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特别是当这个愤怒的情绪指向了我们的父母。
这种消极的却被病毒式传播的论调,对个人乃至社会造成危害不难想象,比如那些真正有心理障碍的人拒绝有效的治疗,反而是在童年、早期经历中寻找自己现有痛苦的根源。
韩非的可信赏罚理论稍加解释:如果做某事就总能够获得可信的回报(包括物质回报或荣誉回报等),那么人们就会纷纷自动自觉去做某事。可以想象,如果宣传能够获得可信回报,那人们就会热衷宣传,如果追求真理没有可信的回报,追求真理之人就会减少。
为什么抱怨社会、抱怨别人的文章和书籍更容易得到大众的吹捧呢?
一是因为自我弱小的人更容易被这种声音所吸引,所以他们的反应也更热烈,终于有教主替他们代言了嘛。
二是自我负责做事的人哪有闲工夫扯淡,所以你也看不到他们去追捧谁,自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这也是为什么小明不支持、不鼓励大家学心理圈那些所谓的心理网红大咖的心理学毒鸡汤,因为他们传递的就是一种固化思考、极端思维。
【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
2.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
没有人愿意做另一个人的幻象。只是,很多人不懂这一点,发现自己被迷恋时就沾沾自喜,从而乐于被迷恋,甚至制造幻象,让对方迷恋。真正解决婚恋难题的心理学读本!
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爱情的知识,多数其实是关于迷恋的。
迷恋的爱,是虚假的你与幻想中的对象之恋爱。
因而,我们发展出种种爱情的病来。
真要走到真爱,就必须活出真实的自己,同时看到并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解读爱情,提出从认识自己内心的角度来看待爱情。爱情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对方的原因,而是你自己的内心出了偏差。
武志红,既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又是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
1992年考进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已帮助大量患者恢复健康,重获幸福。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现为《心理月刊》专栏作家,网络视频节目《跟武志红学心理学》主讲人。
著有《为何越爱越孤独》《为何家会伤人》《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梦知道答案》等,个人作者超百万册。
3.武志红 为何爱会伤人
真正解决婚恋难题的心理学读本!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
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
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有人变成了恶魔
作者 | 芥末酱
编辑 | 五花鹿
这次疫情制造了很多不安心理,我正经历着其中一种。
自从春节假期宣布延长以来,我一直被一种“老鼠恐惧症”折磨着。
当初以为放假后很快就会回广州,所以我给广州房子的窗户留了些通风的缝隙。现在假日被延长了,我总是担心房子里会跑进老鼠。
老鼠是我最最惧怕的一种生物,它身上带着各式各样的病菌,还曾经是导致上千万人死亡的鼠疫的传播者。如果被它咬一口,我觉得可能会比死还要难受。
原本连老鼠图片都不敢看的我,现在每天睡前,脑子里都是老鼠成窝出现在广州的房子客厅里、房间被窝里的场景。
我心里也很明白,害怕老鼠,其实是害怕老鼠身上的病菌细菌。
而这段时间里,我之所以会对老鼠的恐惧加剧,是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
我把对新冠状病毒的恐惧,都投射到了老鼠身上,老鼠成了这个病毒的象征性表达。
大部分恐惧症也是这样,人们把内心难以名状的恐惧,投射到了一个外在的事物上。
Photo by Rudolf Jakkel from Pexels
01.
不管是新型冠状病毒,还是老鼠身上的病毒细菌,或者是其他各种危险的东西,都会唤起一种一致的心理—— 死 亡 焦 虑 。
当我们发现生存受到威胁时,死亡焦虑就会被放大。
尤其是在这个病毒已经入侵我们生活的特殊时期,人们会呈现出来各种各样的担忧和恐惧:
有人看到有患者经过4 次检测才确诊的新闻,便时时担心检测会失灵造成误诊;
有人看到记录非典患者的后遗症的文章,便对治愈数字不再抱有乐观态度;
有人出门买菜,远远听到咳嗽声,都风声鹤唳,惴惴不安……
但病毒的形态毕竟过于微小抽象,当病毒引起的死亡焦虑过于巨大时,人们常常会将无法承载的恐惧,投射到具体的现实的事物中去。
例如最常见带着病菌的老鼠,就成了这段时间承载我身上死亡恐惧的“死亡意象”。
看到老鼠,就仿佛看到了死神。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也有类似的表现手法。
里面的松子在沦为一个“垃圾婆”后,她总有成群的乌鸦在头顶掠过的幻觉。哪怕是在室内,她也能感受到乌鸦正要袭击她。
电影里的“乌鸦”,其实是导演采用的一个意象,说明不好的事物就像总是想袭击她的乌鸦一般,挥之不去。
Photo by freestocks.org from Pexels
正如我现在不停地想象有老鼠一样,我把对死亡的恐惧,都投射在这个意象上。
只要死亡焦虑没有被消解,我就会一直陷入强迫性的妄想里。
有些人也会把对病毒的巨大恐惧投射到飞鸟,家禽,甚至宠物身上。
比如有个朋友,这几天出现感冒症状,当她躺在床上看到窗外的鸟儿飞过时,心头涌现的不是生机与美好,而是对鸟儿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憎恶。她觉得都是这些会飞的野生动物,才引发了这场祸端。
在客观上,她当然知道罪魁祸首不是飞鸟,只是她当时的内心需要一个对象来承载那些绝望的感受。
02.
而这些投射,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例如有的人把疫情的恐惧,投射到了“鄂A”车牌上,一看到这个车牌就屏住呼吸,进入戒备状态;
有的人则投射到户外的空气上,出门后回家一定要立刻洗澡,换掉身上所有衣服......
这些状态当然也可以理解,因为恐惧本身是一种原始而必要的情绪,由恐惧引起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可以帮我们更好地避开危险。
但在死亡焦虑过载时,脑子里就只剩对死亡的恐惧,进而遮蔽掉了其他真实客观的感受。
这时人们的脑子已经被恐惧震慑住了,只会觉得死亡太可怕,随时都在担心病毒要把自己杀死。
人们会迫切地想做点什么,来摆脱这种“我可能会死的”念头,于是他们很可能会攻击自己的“死亡意象”,也就是攻击那些对他们生存有威胁的事物。
比如一开始有人在网上带头攻击从武汉离开的人。
更极端的,是之前江苏无锡明泉社区的一位户主正在被隔离时,社区主任闯进主人家,把别人家的猫活埋事件。
这种情形其实意味着,他们的心智已经被病毒背后的死亡焦虑控制了。
所以人会开始制造破坏性的行为,通过对其他事物的破坏、毁灭,来感觉“我不会被杀死,我可以控制其他事物的生死”,从而确认自己是有力量的。
可是,当他们这样去做非理性的杀戮行为时,他们已经变成了恶魔。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场灾难里,有些人会暴露出人性的阴暗面。
但同样面对死亡焦虑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之前保姆纵火案事主的林生斌,在经历了命运无情的暴击后,在疫情时期仍然积极为医院捐赠物资。
黑暗和痛苦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仍然能主动制造光明。
03.
只是在疫情讯息的冲刷下,许多人还是不能感受到希望和光。所以有各种焦虑和恐慌,也完全可以理解。
不少读者都在后台询问:当被死亡焦虑包裹时,要怎样让自己更好地走出来。
我们向武志红老师咨询后,整理了以下几点小建议:
1、减少信息摄入,让自己保持理性。
在过分担忧坏消息的时候:要学会地调动理性思维,让自己理性地看待现实。
美国的恐怖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说过:
最原始的恐惧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就好像我总是在担心房子进老鼠一样,我没有办法确认房子情况,所以才不停地幻想。
这时我需要理性思考,利用已知的现实,去分析未知的场景:我住了这么久,也没见过老鼠,再加上,楼道很干净,家里也没有食物。有老鼠的可能性最多是百分之十,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百分之百。
假设真的进了老鼠,我也能有各种应对的方法。
在每天强迫自己理性分析后,慢慢地,我的担心也得到了缓解。
如果你还是会为坏消息感到担忧,就要试着让自己减少信息的摄入。
要知道人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负面信息过载,超出了自我的承担范围时,这时人会绷不住地想要对外攻击。
在忍不住想对外攻击的时候,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因为内心负荷不了,所以想把焦虑从身体里切割,再往外推的一个过程。
当你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时,理智就会起到一个强行阻断的作用。
前面说到那位感冒后觉得飞鸟很讨厌的朋友,在她发现自己对窗外的飞鸟产生厌恶感时,她就意识到自己是把对病毒的恐惧投射在飞鸟身上,于是她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思维起了作用,让她能把自己拉回正常的行为轨道。
2、与他人产生积极的链接,扩大自我的容纳度。
小杰是看见心理问答平台的咨询师助理。
在疫情初期,他也感到恐慌、无力。
起初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忍受这些情绪。
但问答平台的疫情心理专区成立后,他开始投入了工作——安排咨询老师的值班表,与老师们整理和复盘当天的来访情况。
在进入工作与交流后,他与老师和工作伙伴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结。
他感受到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在面对这场战役。
在拥有这些意义与力量后,他的自我承受度和容纳度都变高了,也不会那么容易感到绝望或失落。
其实当处在恐慌和焦虑时,我们可以积极寻求关系里的帮助。
比如把自己的内在担忧向朋友家人倾诉,或者在问答平台向咨询师倾诉。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的不良情绪向外流出,同时也让自己在关系中获取力量。
3、拿时间与空间,做生能量与死能量的转换。
前几天,当我还在恐慌情绪中的时候,我刷到一篇文章,里面的主人公潘俊帆先生,因为一场车祸,右腿被截肢,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人生。
经过数月的艰苦的康复训练以后,他开始戴着义肢爬山、拳击、潜水、滑雪,穿越108公里的戈壁,还成为了旅行项目和公益行走项目的发起人。
从他的经历中,我看到一种强大的应对困难的意识力和生命力,也觉得自己受到了鼓舞。
如果说这场战役里,暴露出来的负面情绪是“死能量”的表现。
那么一些绽放出人性光辉的举动,就是“生能量”在起作用。
在这个时空里,每天都有人正在为改善疫情做着努力。
有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有捐赠物资的普通人,还有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这些都是“生能量”的体现。
仔细感受这些“生能量”的流淌,也可以冲刷掉内心死亡恐惧。
尼采有句名言:那些杀不死我的,终究会使我更强大。
当被死亡焦虑攻击时,只要你最终没有被击倒,这场历练都会让你的意志更加坚韧。
4、实在想要释放毁灭冲动时,可以选择性的发泄。
例如,可以选择你不要的一些物品,去释放体内的破坏欲。
在不良情绪得到有效地疏通后,心态会慢慢恢复平和,负面能量也能更有效地转化。
最后,相信在我们众志成城的努力下,时间一定会给出一个好答案。
让我们耐心等待好消息的到来。
作者:芥末酱,存在主义者、生活观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