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华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2-04-17 23:3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中国教育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描写清华的优美句子
1. 描写清华大学的句子
清华大学百年赋
王步高
上苑清华,坐京师西北,倚燕山而望玉泉塔影,邻颐和而近圆明故垣。康熙造熙春以贻皇子,咸丰更清华而为新藩。今之清华也,方六千余亩,黉宇崔巍,中西合璧;亭台隽秀,今古相间。工字厅临漪榭,续前清民国之古风雅韵;主体楼科技园,展信息时代之华彩新颜。秀木森森,栖黄莺丹凤;芳草萋萋,缀锦簇花团。湖光秀丽,寻荷塘月色之踪迹;园景旖旎,摘亚洲校园之桂冠。二校门玉立亭亭,兴毁之间识沧桑巨变;万泉河流水潺潺,涨落之际涵世纪风烟。
宣统辛亥,迁“庚子赔款”游美肄业馆于斯,乃建校之始也。十七年间,校名迭更,曰学堂,曰学校,曰大学,所不变者,“清华”之名也。国学院名著中外,四导师博通古今。沉潜坚毅,信古疑古释古;洞幽秉持,道深学深法深。涵泳千载,诗词证史开新路;训证万有,金石钩玄传希音。七十学子,立雪程门求真谛;半百才俊,勤学梦笔得金针。梅贻琦长校,博采众议,“教授治校”开新政; 注重通识,文理经纬育棣昆。严门槛,足后劲,闻风景从,天下英才近悦而远造;敬教授,重学术,见贤思齐,鸿儒名宿接踵而连桡。抗日军兴,初迁长沙,临时大学,合南开北大共建;兵燹近迫,再徙昆明,西南联大,与菁英赤子同袍。灾难铸就辉煌,三校师生刚毅坚卓,心系国难,励精图治,共挽天河。铁皮房里,夺秒争分,轰炸间隙攻书授课;茅草棚中,焚膏继晷,风雨晨昏切磋琢磨。忍饥学子,未尝释卷;清寒教授,不辍弦歌。战时高校之表率,杰才簇拥而嵯峨。外著民主堡垒之称号,内树学术自由之楷模。寒来暑往,星霜八易,山河光复,重返熙春。建国之初,院系调整;四院皆出,工科仅存。蒋南翔掌序,拨乱探津:因材施教,又红又专;顶风开拓,斩棘披荆。厚基础,重实践,欲其今朝出类拔萃;双肩挑,高素质,求彼异日领袖群伦。“反右”“文革”,深创巨痛;国运遭劫,桂折椒焚。开放改革,老木逢春;文理管院复建,工艺美院入并,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名校雄姿初呈。教学科研双飞比翼,清华面貌月异日新。
古之大学者,以弘道济世为本,明德至善为宗。清末以降,西风东渐,全盘西化,如潮汹汹;清华始于留美预科,而立足华夏,力主中西兼容,古今贯通。器识为先,文艺其从。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寡言务实,“行胜于言”作校风。君子自励,犹天道运行不息,无一暴十寒之弊;学者育人,如江河奔腾不止,有前波后浪之涌。君子接物,如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气度雍容。荟天下之英才,为师为友;集八方之俊彦,共辱共荣。而潜心治学,朴实无华,不尚标榜,言必有中;亦躬行实证之结合,重团队,善协同。严谨为学,诚信为人,为学与为人并重。胸怀大志兼切实苦干,才华出众亦笃实谦恭。长于用脑且善于动手,脱心志于俗谛桎梏之中;养健全之人格,直道而行,外圆内充。诚如斯也,则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可挽狂澜于既倒,堪作中流之砥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维我清华,潮流引领;才子巨匠,灿若河星。曹禺吴晗洪深若诚,中华艺苑之魁首。王国维冯友兰诚为当代大儒,金岳霖张岱年可称哲学泰斗。闻一多梁实秋俞平伯,民国文海之巨舟。吴雨僧钱钟书学贯中西,陈寅恪季羡林人中骅骝。数物理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成就卓越,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邓稼先亦彪炳千秋。论数学熊庆来杨武之筚路蓝缕,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丘成桐更誉满全球。王大珩堪称光学之父,侯德榜摘取化工冕旒。张奚若先生拟定国号,梁思成张仃国徽最优。杨振宁李政道为诺奖得主,姚期智拔图灵奖头筹。光耀教席,硕德名师;不拘一格,清芬挺秀。回眸百载,清华已名著中外,造就俊才万千,推动中华崛起,功莫大焉。清华校友,两院院士,几近五百;弹星功臣,亦过其半;最高科技奖,已彰四贤;治国政要,多出斯园。喜吾清华,诚为院士之摇篮,大师之渊薮。
百年已矣,万世期焉,展望宇内,天外有天。报国兴华,当著先鞭。行成于思,知行合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吾校生命之源泉。后之来者当自我激励,批判创新;追求境界,攀峰闯关;耻落群雄后,敢为天下先;培育众多道德楷模、思想巨人、科学领军、文化大师、治国栋梁、创业中坚。
伟哉,清华!壮哉,清华!瞻念未来,鹏程万里,当再接再厉,成世界文化高地之愿景可期而见矣。吁嘻!慨当以慷,宁不额首顶礼而歌曰:
水木清华,地集灵氛。百年风雨,强国志伸。民主科学,求实求真。自强不息,人文日新。厚德载物,取义怀仁。坚毅秉持,正意诚心。追求卓越,耻不如人。国学津逮,织锦传薪。理工探骊,傲视寰尘。培育栋梁,辉耀乾坤。英才济济,麟凤振振。世界一流,期许殷殷。
2. 描写“清华”的句子
一、不难想像,哥哥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心情是多么激动。
二、清华、北大是我国重点大学,英才辈出。
三、清华、北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望。
四、昨天,邢老师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
五、他曾经在清华大学旁听。
六、他没有考上清华,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懊丧。
七、小明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感到特别骄傲。
八、清华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
九、能上"清华大学"是我朝思暮想的心愿。
十、学英考上了奶奶曾经执教的清华大学,若真的地下有知,奶奶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十一、隔壁的小强考上清华大学,他爷爷得知后大喜过望,马上奖励他一台电脑.
十二、这些年,我们县高考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还是凤毛麟角。
十三、因为我在罗家伦离开清华的时候,曾经担任过校务会议主席,就推我再当一次校务会议主席,我也只好再作冯妇了。
十四、这个花园虽然不大,但曲水长流,环抱着翠柏修竹,却显得水木清华,很是玲珑可爱。
十五、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才华。
3. 关于清华的诗句
1、青溪水木最清华 清 王士祯 《秦淮杂诗》2、秋色正清华 唐 杜牧 《题白苹洲》3、天阵清华野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4、天清华林苑 唐 张九龄 《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5、清华两辉映 唐 张九龄 《胜,因并坐其次相得甚欢,遂赋诗焉,以咏其》6、月色清华 宋 谢逸 《采桑子·冰霜林里争先发》7、料唤赏、清华池馆 宋 吴文英 《花犯·小娉婷》8、问清华姓字 宋 陈允平 《八声甘州·两台帘对卷》9、奏罢清华梦 宋 刘辰翁 《八声甘州·记前朝》10、香心淡染清华 宋 张炎 《清平乐·黑云飞起》11、零露凝清华 唐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闲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12、徒爱清华秋 唐 张籍 《城南》13、清华公子笑相邀 唐 曹唐 《萧史携弄玉上升》14、梦绕清华宴地深 唐 李山甫 《谒翰林刘学士不遇》15、方与清华宫 唐 李沇 《醮词》16、清华远袭人 唐 张友正 《春草凝露》17、长爱清华入诗句 唐 李建勋 《雪有作》18、人境独清华 元 许有壬 《望月婆罗门引 偕王仁甫左丞、贾伯坚左司,》19、山深水木清华 元 元好问 《清平乐·村墟潇洒》20、貌丽清华乘凤翼 元 侯善渊 《益寿美金花》21、轩外清华混物鲜 元 侯善渊 《仙乡子》22、晃乾坤、清华光* 元 侯善渊 《红窗*》23、别有清华选 宋 陆文圭 《念奴娇 送幕职》24、水石清华 宋 无名氏 《喜迁莺·万缘多暇》25、天质自清华 宋 苏轼 《三月二十日多叶杏盛开》26、堂前水竹湛清华 宋 黄庭坚 《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27、清华昔共学 当代 钱钟书 《赠郑海夫[朝宗]》28、大地清华 近代 王国维 《人月圆 梅》29、方今清华秩 清 曾国藩 《送吴荣楷之官浙江三首》30、遍历清华地 宋 陈棣 《沈德和使君生辰四首》31、浓霜轻雪妒清华 宋 陈宓 《赋梅堂闲吟》32、自是清华选 宋 李流谦 《寄张珍甫殿院五首》33、且扶尧日度清华 宋 李新 《送李才儒》34、清华自合论闲客 宋 林逋 《深居杂兴六首》35、强扶衰朽践清华 宋 刘克庄 《忆昔二首》36、清华临於至鉴 宋 释正觉 《偈颂二百零五首》37、清华晚遍更 宋 卫宗武 《挽常蒲端明二首》38、非才遍历清华地 宋 夏竦 《偶成》39、皎皎流清华 宋 张耒 《寓陈杂诗十首》40、渐凉山水倍清华 宋 张镃 《行次德清》。
4. 关于“清华”的诗句有哪些
《秦淮杂诗》
年代: 清 作者: 王士祯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耐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采桑子·冰霜林里争先发》
年代: 宋 作者: 谢逸
冰霜林里争先发,独压群花。风送清笳。更引轻烟淡淡遮。抱墙溪水弯环碧,月色清华。疏影横斜。恰似林逋处士家。
《清平乐·黑云飞起》
年代: 宋 作者: 张炎
黑云飞起。夜月啼湘鬼。魂返灵根无二纸。千古不随流水。香心淡染清华。似花还似非花。要与闲梅相处,孤山山下人家。
《益寿美金花》
年代: 元 作者: 侯善渊
玄瑛精粹。宝洁灵华风秀瑞。混内相凝。星郁祥光满室明。纯阳仙质。貌丽清华乘凤翼。栗御霞轻。升入云深玩玉京。
《偈颂二百零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道契如如,非有非无。
静也神之在谷,应也像之在珠。
了无所住,照不失虚,
无影杖子两人扶。清华临於至鉴,
深密守於元枢,机轮文彩妙穷初。
霁色廓澄兮秋怀月满,秀棱重叠兮云卷山癯。
5. 求有关清华大学的优美散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写清华的啊!
你图书馆肯定去得少,那么多大师在清华呆过,还怕找不到有关清华得优美散文?去查查清华大师文选吧!
以下是《清华大师文选》序:
《清华大师文选》序
/section.php?book_id=466&id=30230
我虽写了不少研究老清华的文章,但并不是一个颂古怀旧之人。相反,我对新生活新事物的热情远胜于昔。但是,读完此书,仍然不胜唏嘘:不管今日之清华较之老清华有了多少长足的进步,“文采风流”一项确乎今不如昔。
照我看,这本书也许是受篇幅限制,也许是考虑到有些文章读者已经耳熟能详,故未能把众多精彩的文章一网打尽。老清华不仅有如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朱湘、曹禺、洪深、李健吾、沈从文、钱钟书、吴组缃、林徽因这样的一流作家、诗人;人文社会学科教授如冯友兰、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萧公权、黄晦闻、陈铨、张荫麟、吴宓,几乎人人能诗能文,个个文采斐然;就是专攻理工的如吴友训、周培源、梁思成、杨振宁、李政道也是诗词满腹,出口成章。杨振宁的一篇写邓稼先的散文被视为“美文”的典范。老清华的整个学校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环境越艰苦(如西南联大),文化气息越浓。文科教授所受到的尊敬决不低于理工教授,特别是那些才华粲然的作家和诗人,他们是学生们心中的“星”。
我在1955年9月作为新生第一天走进清华的时候,当晚到荷塘、闻亭漫步,青松绿柳,惠风和畅,在满天的星斗照耀下的荷塘小径上,我依稀看到朱自清先生正从对面踱过来,脚步轻轻的。我恍然意识到,水木清华是诗韵的摇篮、灵感的源泉。我终于明白,曹禺的《雷雨》郁积多年,何以在清华能够喷涌而出。当时的蒋南翔校长是位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位才华出众的文人。清华改成理工科了,他还说,我们不仅要培养杨振宁、林家翘,也还要出曹禺。但是,这个理想落了空。由于理工科功课奇重,加上政治气候的影响,五十年代虽然也出了几个作家,但成就并不理想。写小说、电影剧本的张弦是冶金系的,但只念了一年就转到钢铁学院;小说家、剧作家中杰英是带了右派帽子走出清华的。他们的成就很难说和清华有什么关系。清华九十周年校庆时,我请学生编了一本九十年诗文集,其中五十年代的作品相对贫乏。作为那个年代的学生文艺社社长,我的心里觉得不是滋味。
改革开放后的清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气宇轩昂。相形之下,清华园的老建筑大有被吞噬之势。这是社会的进步,清华的进步,本该如此的。不能想像一座现代大学蜷缩在小小的皇家花园里。但是,历史的进步总要人们付出代价。去年,一批画家应邀来清华作画。他们大多还是愿意以老清华的雕梁画栋为对象,即使画新的高楼建筑也要平添一些古松山石之类。说他们不识新事物吗?紫光大楼盖得实在漂亮,但若要我写一首诗,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感觉。这也许是“世纪的贫困”,不是清华自己的问题。清华在加强文科建设,但同“文采风流”没有关系,不仅风头最健的经管、法律、公管各院没有关系,人文社会科学院也没有关系,而且可能是文采的“杀手”。因为,文科正在“科学化”:譬如父母和子女的亲亲关系,过去说这是道德伦理问题,现在说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父母的赡养问题由此获得科学根据,但那些赞美慈母的流芳百代的古诗文呢?好像没有用了。
有人说,“文采风流”又能怎样?!是的,“文采风流”既不能当饭吃,也未必能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把当今的科学院院士召集起来考考作文,未必都能得到好分数,不及格的怕也有。有谁能否认他们是当今社会的智者和大师呢?但是,想起清华前一段有个学生向熊的脸上泼硫酸,进行“科学试验”,又觉得“文采风流”未必同“人”没有关系。脑子里装一点文学艺术,他会知道人的可爱、自然的可爱,未必会下得去这样的毒手。
最近,格非教授应聘到了清华中文系。他是著名的先锋派小说家,来了不久就对清华学生的灵气赞不绝口。在他的鼓舞下,我请学生编了一本学生的作文集《雕刻西风的木匠》。我总是有一种不衰的乐观和信心:希望在纪念清华100周年的时候,能编出一本《文采风流新清华》,并且出版社能高兴地告诉我:卖得很好。
2002年9月于清华园
世纪清华 风华正茂——写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之际
4月25日,清华大学将迎来110岁生日。
穿越两个世纪的风雨坎坷,当人们深情回望,已然远去的那个历尽沧桑的20世纪,那一个个交织着中国人呐喊与抗争、奋斗与崛起辉映的历史瞬间,在清华大学一次次校庆的历史追忆中,都会被人们反复唤醒,并不断鞭策着一代代清华人始终怀有“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之心,将兴国安邦之志,付诸行动。
“110年来,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这是一代代清华人拼搏奋斗、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结果。”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清华大学110年光辉灿烂的历程。
又红又专,可堪大任
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代代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拳拳赤子心,筑青云报国志。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清华老校长蒋南翔向全体学生作题为“怎样做一个劳动者,怎样做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报告时,第一句就谈到“我们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同学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具有基本意义的问题”。
他的答案是“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执掌清华14年,蒋南翔以先锋者的勇气和魄力将清华打造成了“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110年来,王国维、梁启超、熊庆来、叶企孙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清华执教;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清华园里走出了600多位院士……清华,以实际行动回答了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筑强国建设之基,育可堪大任之才。坚持国家至上、人民为先是清华不变的血脉基因。”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铿锵有力地说。
新时期,清华大学秉持着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2014年2月24日开学第一天,能容纳400余人的大教室里座无虚席,一门名为“学术之道”的新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讲。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阵容堪称豪华——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全部是院士。
拔尖领军、创新未来。2010年,清华大学被批准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相继成立了数学班、物理班、钱学森力学班等6个学堂班,配以大师引领、小班制、国际化的培养方式,以“领跑者”的姿态,回答“钱学森之问”。10余年来,“学堂计划”90%以上的毕业生投身于基础学科学术研究,有的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有的已在世界一流大学任职。
为国选材、厚植强基。2020年,清华大学启动“强基计划”,从16000多名报名学生中,保质保量地选拔出了939名志趣坚定、禀赋优异的好苗子,并成立致理、日新、行健等5个实体书院,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2011年,清华大学试点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博士生选拔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院系、学科、导师的自主权不断扩大,更多学术志趣浓厚、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学生来清华深造。
事实上,在共和国发展历史上的每个关键时刻,都有清华学子自强不息的身影。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当时还是清华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蒋南翔一声高呼,激荡全国,掀起了“一二·九运动”的序幕。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邓稼先、王淦昌等学长的感人事迹和报国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2200名毕业生赴31个省(区、市)基层选调,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面对疫情大考,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向全球免费开放2200多门慕课。
“每一次面对重大历史事件,面对家国时艰,清华人从来都是‘最美的逆行者’,从来都用必胜的决心坚持弦歌不辍,为最后的胜利不懈努力。”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本科生黄思奕在2020年2月3日听完邱勇校长全校云上“同上一堂课”后激动地说。
“一所大学和她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大国自强和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清华大学不愧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清华大学人才培养工作。
科技报国,迈向一流
在科技创新的浩瀚星空中,大学像一艘战舰,带领人类驶向宇宙深处。
向基础研究“皇冠上的明珠”发起冲锋,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团队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是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对人类科学知识宝库的重要贡献。“这是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说。
挑战重大科学难题、解决重大科学难题,是清华人科技报国的最好答卷。清华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上世纪60年代,面临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迫切需要自力更生地发展自己的核能技术。包括王大中在内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清华师生敢想敢干,在1964年9月就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研制的屏蔽试验反应堆,打破了国外封锁。
“中国需要发展核能,中国能够发展核能。”如今,王大中已年逾八旬,他带领团队用40多年的艰难探索,建成了世界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使中国高温气冷堆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
新时期,清华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技创新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引领一流大学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奉献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高质量创新成果——
2012年,著名的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启动,中国首个、世界最深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加快建设。
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石,集成电路已成当今大国战略竞争和博弈的焦点。4月22日,110周年校庆前夕,清华大学发布重磅消息——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全力破解中国芯片“卡脖子”难题。
低维量子物理、结构生物学、低温堆、导航与惯导……在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清华大学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引领性成果。2012年以来,清华大学共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7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得一等奖13项。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清华大学早已瞄准学科交叉这一未来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清华大学已围绕人工智能、未来交通、脑科学战略性跨学科交叉等领域进行布局,相继成立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等10个交叉研究机构。
创新是大学的硬实力,一流的创新体制激发创新活力。经过多年酝酿,2月25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学术治理机制、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等13项建设重点,开启了创新新征程。
“在世界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的今天,清华将着力发展和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持续以一流的创新成果建设一流的大学,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
在清华的大礼堂里,至今高悬着1926级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一块写着“人文日新”的匾额。这4个字包含着清华对于大学教育的理解:“人文”,始终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和基础。
百年来,人文的光辉始终照耀着清华园。曾经的那个时代,“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坐镇国学院,开启“中西融会、古今贯通”之风气;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等学者主张“博采中西文化之长、熔铸成新的中国文化”……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大师阵容在这里诞生。
80多年后,在庄重悠扬的清华大学校歌声中,18位人文学者依次从校长邱勇手中接过证书。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他们中有新中国第一位哲学博士陈来,师从张岱年、冯友兰,2009年复建的清华国学院首任院长。还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韩美林,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
人文清华,步履愈坚——
2008年,千年竹简与清华园相遇,《清华简》入藏10多年来,在抢救性保护、整理释读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享誉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带动文科科研创新。
2016年,“人文清华”讲坛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遍邀当代人文大家,标志着清华在“更人文”的进程中迈出具有代表性的一步。
同年,寄托了几代清华人期待的艺术博物馆“揭开面纱”,开启了清华人文艺术新篇章。
“人文日新”,始终是清华精神的鲜明底色。邱勇曾在文科教师座谈时指出,人文社科关系到大学的目标愿景、文化品位,人文社科在综合改革、一流大学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关系到清华大学的水平和境界,推动清华大学未来“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所以要特别突出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近5年来,清华大学积极推进文科建设,开展了全部11个文科院系(研究院)的调研,重点制定了《文科研究系列岗位设置与管理办法》,产生了首批仲英青年学者。持续推动学科交叉、建设智库中心、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者、机制改革,推动“人文清华”更上一层楼。
对体育传统的坚守和创新,正成为“人文清华”的生动注脚。早在1926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体育教授”、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马约翰就认为,体育能给学生带来身体和人格上的塑造,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
50多年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成为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奋斗目标。
时至今日,“无体育,不清华”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新时代校园文化。恢复“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构建贯穿本科4年的体育课程体系……体魄人格并重,始终是清华坚持的育人方向。
钟灵毓秀的清华园,从创建之初就孕育了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90多年前,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在荷塘边漫步写就《荷塘月色》一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些优美的句子,如清澈的流水,慰藉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的心。
对美育的坚守同样是“人文清华”的一抹亮色。自1958年成立以来,学生艺术团一直是清华实施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广大清华学子进行艺术实践的园地。如今的学生艺术团,下辖军乐队、民乐队、交响乐队等,拥有来自海内外、各院系学生逾千人。
而从2002年起,清华大学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全校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建设,学生艺术团实践课程纳入全校选修课程体系,开设分层次、多类型、阶梯式、学科化的多种类课程,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个艺术门类。
中国之清华,世界之清华
水杉,是中国特有的树种,但有一棵却扎根在美国西雅图的土地上,舒展枝条、郁郁葱葱。这棵水杉是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赠送给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的。这所学院,由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三方联合创立。如今,水杉见证着清华国际化的步伐。
110年栉风沐雨。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清华学堂,如今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着清华力量。
2016年,清华大学制定并启动实施“全球战略”,开始在模式创新中“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在海外设立基地和机构。从0到1,从1到多,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清华大学拉美中心等相继成立,清华海外基地蓝图渐显雏形。
“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我们坚信,我们这一代人有能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两年前,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政府代表团驻地“中国角”,青年代表团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生张佳萱和成员共同宣读《气候变化青年宣言》。这份宣言来自100余名青年学子于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研究生论坛“气候变化与明日地球”圆桌会议形成的共识。
从推动和发挥跨文化学术合作对于增进文明互鉴重要作用的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到携手共创亚洲高等教育美好未来的亚洲大学联盟,再到搭建全球合作平台,努力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各大学联盟的机制建设以清华为圆心顺利展开,一批批朝气蓬勃的清华学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诚待八方来客,共话人类发展。截至目前,清华已与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8所大学签署学生交换协议,与全球50个国家的293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研究和国家级重大问题研究,建设一批国际科研合作基地和智库机构。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合作,成立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建立中国—印尼高温气冷堆联合实验室。
……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在2021年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一曲《少年》,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团员们虽已白发苍苍,却跳动着一颗无比滚烫的心。
110年风雨兼程。面向未来,清华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自强的清华人永远以创新为矢志不渝的追求,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努力开拓学校发展新格局,更自信、更从容地续写新的清韵华章,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邱勇说。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焦以璇
责任编辑:曹金玥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友情的名言或优美句子
- 下一篇:无尽的回忆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