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红豆好词好句 宗璞的作品红豆中的好句有那些

时间:2022-04-18 04:3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顾依暖 | 评论: 次 | 点击:

宗璞红豆好词好句 宗璞的作品红豆中的好句有那些

《红豆》,描写天崩地解般的大变局中一对男女大学生的苦恋与决绝,以儿女情长的方式写出了建国前夜急风骤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的分野。作者好像预见到了一年后一场新的更惨烈的大变故即将来临似的。

好句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宗璞 红豆的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

1956年,作为新来的干部,江玫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大学母校。总务处为她安排的宿舍恰是她上学时住过的房间。

房间内一切如旧,她在耶稣像后找到了自己当年放的小盒子,里面是镶着两粒红豆的银丝指环。她拿起这两粒依然鲜亮的红豆,往事像一层烟雾一样从心上升起,泪水遮住了她眼睛。

1948年,江玫上大学二年级,她的生活中闯进了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同屋、物理系大四学生萧素,另一个是萧素的同班同学齐虹。

萧素以渐进引导的方式,启蒙了江玫的革命思想,鼓励她加入歌咏团唱《黄河大合唱》,在新诗社读艾青和田间的诗,带她阅读革命书籍,邀请她在诗歌朗诵会中扮演《火把》中的唐尼,让她参加墙报抄写、游行救护等工作。

有着一张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齐虹,以他在音乐和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赢得了江玫的爱情。二人爱得如痴如醉。

北京解放前夕,萧素突然被捕,齐虹的反应让江玫清楚地意识到两人间的鸿沟无法跨越。与此同时,江母告诉了江玫她父亲死亡的真相。原来,十五年前,江父也是因思想罪被抓走,不明不白地再没有回来。

父亲的屈死和母亲的眼泪,切身的家庭悲剧,让江玫更清楚自己的人生选择。最后,在国仇家恨的交错下,她坚定地拒绝与齐虹一起去美国,以“我不后悔”为两人的爱情画下了句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家宗璞从大学开始创作小说,1950年后以她感到文学的范围越来越窄,只能写工农,而且有模式。她认为与其写一些公式化的东西,不如不写。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她觉得可以依个人意愿写东西了,于是,结合平素的所见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和校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小说来表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的十字路口的内心搏斗。在当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说《红豆》。

《红豆》送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后,编辑们无异议通过这篇小说 ,将其作为“双百”方针的创作体现,发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红豆

宗璞红豆好词好句 宗璞的作品红豆中的好句有那些

宗璞的作品好句

《花的话》 1.她们彼此学习着怎样斜倚在枝头,怎样颤动着花蕊,怎样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清雅的、浓郁的、幽甜的芳香,给世界更添几分优美.

2.春天来了,几阵清风,数番微雨,洗去了冬日的沉重.大地透出了嫩绿的颜色,花儿们也陆续开放了.若照严格的花时来说,它们可能彼此见不着面,但是在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园中,它们聚集在一起了。

3.花儿们带着新奇的心情望着一切,慢慢地舒展着花瓣,从一个个小小的红苞开成一朵朵鲜丽的花。

4.真的,她那鲜红的、密密层层的花瓣,组成一朵朵异常娇艳的不太大也不太小的花,叫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嗅一嗅。

5.她的花朵大,显得十分凝重。颜色白,显得十分清丽,又从高处向下说话,自然而然便有一种屈尊纡贵的神气。

求宗璞红豆的赏析或解读

50年代的作家基本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的《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读宗璞的《红豆》,满眼的兰芷,宗璞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中描摹真切、语言简约,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可以说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宗璞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正是有着这样特殊是文化气息,使她在后来的创作中流露出一种真实的创作风格。

她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1953年毕业后,大部分时间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然而,《红豆》面世以来,由于当时读者对《红豆》理解的视角和主题的切入点不同,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了读者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并且有许多纠缠不清的政治问题,在1958年“反右”的大风波中,难免受到严厉的批判。令人遗憾的是,生活在当时环境下的作家没有重视《红豆》发表后所引起的读者的注意和知识分子的共鸣与欣赏,而一味地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看《红豆》。具体的说,《人民文学》10月号上刊登了孙秉富的《批判〈人民文学〉七月号上的几株毒草》和《这是什么样的革新——本刊编辑部整理》两篇文章,无疑将《红豆》一棍子打进了死胡同。孙在文中明确指出“小说《红豆》也是一株莠草,受了党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忆她过去的那个极端仇视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怆惶逃往美国的贵族大学生的时候,是多么惋惜,怅惘和悲痛。”让人更加痛心的是,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学社召开了题为“《红豆》问题在哪里?”的座谈会更把《红豆》往死里送。几乎全部与会者都义无返顾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红豆》是一个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坏作品。

其实,为什么会出现当时这种恶劣的批判情况,应该是当时的作家在“双百”方针提出来的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理解。结合当时作家的革命心理,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当时的作家将“文艺为社会服务”错误理解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然后片面地强调政治的重要性,演绎着“文艺为社会——社会为政治”的怪圈。谢冕先生曾说:“中国特有的社会忧患总是抑制文学的纯美倾向和它的多种价值,总是驱使它向着贴近中国现实以求有助于改变中国生存处境的社会功利方向。”整体上说,当时文艺界存在的目的就是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的纷纷涌现,而不是为探索人性奥秘、表达真情实感,挖掘并感染人性中真切存在的爱情、亲情等元素。所以出现了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深刻影响创作主体的荒诞现象,并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泛滥成灾。有些文章尖锐地指出:“这篇小说特别突出的陈旧恋情的痛苦回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值得党的工作者江玫如此痛苦的怀念?”这些指责完全歪曲了文本误读了作家,是毫无道理的恶意攻击,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可笑的。事实上,当时许多作家仍然没有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却能够正视现实,正视具体的人生,写出了江玫、齐虹这样生活在充满了复杂矛盾是世界中活生生的人,真切而生动。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其实作家宗璞在真实地将这对恋人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描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同时,就是要激起当时在爱情上的种种正确观念的产生。让这种对爱情如泣如诉的抒写能够在那个以歌颂为主的“文学独白”的年代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特别的作家更多地去思考人的思想,人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等因素,让中国的文艺界多生产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作品。可以说《红豆》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不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且表达了一种爱情观念。所以小说中齐虹与江玫的三次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凶残”本质,可以理解为青年人对爱情的痴迷、深情。

可以肯定,宗璞的《红豆》是一部真真切切的爱情小说,它通过江玫与齐虹的一场恋爱表明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爱情观念。同时,作品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刻画也正表明了《红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痕迹,这是一种文艺界真实美的启明星。

宗璞的红豆写作背景是什么,一句话说明白

50年代的作家基本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宗璞《秋韵》的主题思想。急!!!

宗璞《秋韵》的主题思想:本文作者寻找,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歌颂了生命的友情和美好。

原文:

秋韵

作者: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

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

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

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温色彩。

这一天,秋山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司的味道。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扩展资料:

赏析:

宗璞先生的《秋韵》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秋天绚烂多彩的画面,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秋天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有成绩的人生”的大彻大悟,对人生秋韵的洞见。

写红叶用“如火如荼”“火焰”等,写黄叶用“大片金黄”,这些色彩鲜艳的词语,让读者感悟到秋天的基调是丰富、幽静、热烈、收获和生机,写出“我”所追求的秋韵的标准。

作者屏弃繁沓,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秋的萧索气象,不甚茂密的黄栌,两片寥落的暗红,废墟残碑,断石横卧,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文中多次出现“寻”或“寻找”等词语。

启发读者领悟本文主题思想。作者寻找的是今生今世的积极的人生感悟,是人生的大彻大悟。不仅眼前的秋景是朦胧美丽的,还蕴藏着像美的秋景一样的美丽人生。

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出生于1928年7月,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任小哲、丰非。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后门》、《知音》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等。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

宗璞对创作情有独钟,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关于宗璞的《红豆》

  《红豆》讲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男女主人公江玫和齐虹的爱情与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 因其情节,《红豆》一度被人当作是爱情小说,但当人们感受到江玫站在在人生十字路口要作抉择的矛盾与挣扎时,就是要决定一个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时,她是要救国还是要个人的爱情,在那样的情况下,个人的感情是渺小的,而江玫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红豆》要表达的时代意义,最后被认为是一篇“革命历史小说”。 宗璞

  《红豆》面世以来,由于当时读者对《红豆》理解的视角和主题的切入点不同,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了读者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并且有许多纠缠不清的政治问题,在1958年“反右”的大风波中,难免受到严厉的批判。令人遗憾的是,生活在当时环境下的作家没有重视《红豆》发表后所引起的读者的注意和知识分子的共鸣与欣赏,而一味地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看《红豆》。具体的说,《人民文学》10月号上刊登了孙秉富的《批判〈人民文学〉七月号上的几株毒草》和《这是什么样的革新——本刊编辑部整理》两篇文章,无疑将《红豆》一棍子打进了死胡同。孙在文中明确指出“小说《红豆》也是一株莠草,受了党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忆她过去的那个极端仇视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怆惶逃往美国的贵族大学生的时候,是多么惋惜,怅惘和悲痛。”让人更加痛心的是,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学社召开了题为“《红豆》问题在哪里?”的座谈会更把《红豆》往死里送。几乎全部与会者都义无返顾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红豆》是一个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坏作品。

  内容概述

  作品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爱情虽然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承担,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作家要想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评价

  宗璞的《红豆》发表之时,正值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际。《红豆》被当作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点、表现资产阶级“人情味”的毒草,受到批判,并被作为文学上修正主义思潮的例证。批判者认为,《人民文学》居然向读者推荐《红豆》这样的毒草,实际上是对文艺上的反党逆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红豆》被口诛笔伐的年代掩埋了,作者也被迫放下手中的笔。只有当年读过这篇小说的人们,还记得它的美好。当20多年后的1979年,《红豆》作为“重放的鲜花”之一重新出版时,它赢得了众多新老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红豆》这篇小说就像书中女主人公江玫手中握着的红豆一样,依然那么鲜亮,散发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感染力。 小说在政治倾向上是积极向上的,作者用赞美的笔调写了肖素和江玫这些青年学生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向往,歌颂了他们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为彻底推翻国民党腐朽、末落的统治所从事的学生运动。通过江玫与齐虹的爱情悲剧,用艺术的手段表明了爱情也是有阶级性的,它受现实生活中政治立场和人生观的制约。尤其是当它处在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之中,当双方的爱和理想不能统一,发生冲突时,必然会产生矛盾、痛苦甚至造成爱的破灭。作者将这段爱情放在一个非常的时期去描写它的滋生和破灭,目的就是要说明,爱情并不是可以包容一切、替代一切、支配一切的,恋爱中的情侣并非生活在世外桃园之中,势必会受到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爱情情节

  江玫和齐虹的爱情,在起初,是弃满了浪漫色彩的。共同的爱好和互相的倾慕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心中只有爱、有诗、有音乐。他们眼中只有双方脸上的光彩和热情。他们像一切热恋中的情侣一样,觉得周围世界是那么美好。宗璞的文笔那么优美、抒情,把江玫和齐虹的初恋渲染得如诗如画如歌。但是人毕竟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江玫受到肖素革命思想的影响,受到学校里迎接解放的气氛的感召,知道了父亲含冤而死的真相,她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再也不是原来那个清高得像从另一个世界上来的单纯姑娘了。她懂得了要为大家脱离苦难,过上真正的新生活而奋斗的道理。她积极的投入到这个行列之中。她的变化引起了和齐虹间的分歧和争吵。齐虹认为人活着就是为自己。他憎恨人类,觉得无论什么人都是互相利用。他要属于他的爱情一切都服从他,像一个生活在梦里的人一样,除了物理、音乐和爱情,其它的事情都不关心。 江玫和齐虹是有着不同的人生观,走在不同道路上的两个人,如果说由这些不同的分歧引起争吵是隐藏着的炸药,他们彼此难以割舍的爱情仍然把他们维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导致他们分裂的原因则是导火索,当江玫面临着人生重大抉择的路口:是跟着齐虹去美国,享受安宁、富裕的生活,享受爱的温馨和甜蜜。还是留在国内,留在革命的队伍中,留在母亲的身边,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奋斗。江玫的抉择是痛苦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感人至深地描述了江玫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许正因为这种复杂,才被称为资产阶级“人情味”吧?江玫对齐虹的爱没有变,虽然他们有那么多的不同。但她永不会忘掉这个闯入她的生命中的男子,除非她死。正因为这样刻骨铭心的爱恋,才使得她的选择格外的艰难,格外的痛苦,她要忍受难以抗拒的爱的诱惑,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一抉择的艰难,烘托出女主人公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对革命即将成功的盼望。她失掉了生命中至为宝贵的爱情,却从革命工作中焕发了新的热情。从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她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挚爱之情,他们是那么的坚定,那么的执著,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爱是美丽的,也是痛苦的;爱的故事也正因了这中间的痛苦而越发显得美丽动人。

宗璞《丁香结》 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

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二、其他信息

1、《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新时期散文集嘉奖,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这篇散文的蕴意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而人们对这篇文章也有较好的评价。

2、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宗璞《红豆》|深爱并不能成为她留下的理由

1957年,第七期《人民文学》杂志,刊登了宗璞创作的短篇小说《红豆》。小说采用倒叙手法,由红豆发卡引发回忆,展开讲述了女主人公江玫过往那一段爱情的甜蜜与悲伤。

如果只把《红豆》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来看待,这段爱恋之中虽然有甜蜜,但是总体来看,无疑是苦涩而令人揪心的。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女主人公江玫分手时尽管痛苦却依然决绝。虽是读的文字,可是她单薄但坚定的背影却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她用她的坚定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让过往的感情与物质付出而影响自己的选择,要有该走就走的决绝,绝不能拖泥带水,否则只会害了自己的一生。

宗璞《红豆》|深爱并不能成为她留下的理由

01 甜苦爱情

女主人公江玫和男主人公齐虹相遇在大学校园,一九四八年的一个雪天。

他们初遇之后又多次偶遇,后来顺理成章地进行交谈,然后一起散步游园,不长时间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两个人爱得热烈,但是后来江玫接连遭受打击,从支持进步观点的好友萧素被捕到母亲告知父亲其实也是因为和萧素一样才会那么早就永远离开她们母女两个的真相,她渐渐明白自己似乎也是注定属于这一条道路,注定要为了大家的幸福而努力。

但是齐虹并不是这样想的。

他一开始就反对江玫和萧素走得近,不愿意江玫去掺合这些事,认为江玫天真无比。他颇为自私冷漠,不去管这些别人的事。萧素被抓之后齐虹依然在责备江玫和萧素走得近,被当时正伤心的江玫大骂,说他没有心肝。

两个人分手的时候天下着雪。

齐虹想要带着江玫去美国,但是此时的江玫已经明了自己的志向,看清了齐虹,知道他们两个人三观不合根本没有办法一起走下去,于是决绝地表示她不会离开她的祖国和家人。

但是齐虹却追着江玫不放,甚至还计划着如果江玫不愿意就强行带了她走。不过在最后,他还是改变了主意,没有强迫江玫。

此后,两人彻底分手,江玫坚定地走上了自己选择的道路,亦有所成就。

八年后她重回母校,又看到那枚当时与齐虹初见时自己戴着的红豆发卡,不免感慨,但亦无悔。

宗璞《红豆》|深爱并不能成为她留下的理由

两人的开始和结束都在雪天

02 敢于离开深爱之人的江玫

齐虹对江玫用情很深,尽管他对她的爱情里生出了些偏执而变态的独占欲,甚至说过恨不得杀了江玫把她装在棺材里带走。

但是最后,他还是克制住了自己,虽然准备了车、用来打晕江玫的司机、飞机票,也并没有把江玫强行抢去美国,算是尊重了江玫的选择。

但是江玫对齐虹何尝不是呢?

纵然是江玫先做出选择离开齐虹,但是这不能代表她不爱他。

初遇齐虹以后,江玫并未与他交谈,而他的名字,还是从朋友萧素那里听来的。但是萧素的语气并不好,她提起齐虹是一肚子的气,说他自私自利,说他不关心别人。但是听了这些的江玫,却并没有对齐虹产生太多的负面印象。

她从见他第一面开始就心里都是他,文中在两人确定关系时,对江玫表露出来的爱意描写并不少:

“我是你的。”江玫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存在了。她靠在齐虹胸前,觉得这样撼人的幸福渗透了他们。在她灵魂深处汹涌起伏着潮水似的柔情,把她和齐虹一起溶化。

他们循着没有人迹的长堤走去,因为没有别人而感到自由和高兴。江玫抬起她那双会笑的眼睛,悄声说:“齐虹,咱们最好去住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四面是茫茫的大海,只有你是唯一的人,——”

此时的江玫俨然小女儿情态,对齐虹是万种柔情,依赖他,爱慕他,以他为自己的整个世界。

其实江玫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感受到,她也曾体会到一点齐虹的冰冷与黑暗,但是她也只是说着有些冷,往齐虹那边靠了靠,并没有多计较。

后来萧素再次告诉江玫齐虹的灵魂深处就是自私和野蛮的时候,面对好友的指责,母亲的不满,还有自己心里曾受过的点冰冷黑暗,江玫依然没有放弃对齐虹的爱。

“什么齐虹!忘掉他!”萧素几乎是生气地喊了起来,“你是个好孩子,好心肠,又聪明能干,可是这爱情会毒死你!忘掉他!答应我!小鸟儿。”

江玫还从没有想到要忘掉齐虹。他不知怎么就闯入了她的生命,她也永不会知道该如何把他赶出去。她迟钝地说:

“忘掉他——忘掉他——我死了,就自然会忘掉。”

其实,正如江玫所说,忘掉齐虹,应该只有她死了才能做到。

文章并没有写到江玫的死亡,但是认清齐虹拒绝齐虹离开齐虹的八年后,在自己的理想道路上获得了一定成就的江玫,心里依然还有齐虹。

后来萧素被抓,两人疏远,再后来齐虹来到江玫家里要带她走,两人彻底分手,齐虹离开,两人没有再见过面。

宗璞《红豆》|深爱并不能成为她留下的理由

江玫选择与齐虹分手,并不是因为不爱他。

只是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她知晓他的野蛮自私,觉得他活得不像个人,他也同样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抱怨着江玫过于天真。

他们根本无法在一起生活,不可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但是江玫最后送一个刚与她吵完架也许马上就要发疯的齐虹下楼的时候,依然温柔地为他系好了围巾,为这样一个她觉得自私冷漠的人系好了围巾。

八年之后,正如前文所说,江玫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爱人。想起齐虹,依然会颤抖,想起曾经的时光不禁泪流满面。

她心里放不下齐虹,但是她依然能够明是非,能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明白什么是对的,能决绝地断开,然后选择为大家的幸福而努力。

这样的勇气和理智,并不是谁都有的。

宗璞《红豆》|深爱并不能成为她留下的理由

03 无论多少牵绊纠葛,当断则断

江玫用她的决绝换来了此后的安宁与幸福,尽管她的心里还装着一个不可能属于她的人,有的时候可能还会生发一些感慨,但是如果她选择了齐虹,她未来的难过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会不断地因为各种事吵架,江玫会因为无法照顾母亲而自责,两个人虽然在一起生活,但是生活却将被他们过得支离破碎,充满压抑与争吵。

最后,也一定是以悲剧而告终,除非有一个人愿意妥协迁就另一个。

可能有一些人会觉得,如果自己处在江玫的立场上,也能做到和她一样决绝。

是,也许放到江玫的故事里,他们能做到,但是放到日常生活中,他们仍然会不自觉地拖泥带水。

有多少人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别的不说,就说那些被家暴的女子,有多少是一听丈夫示弱,一想起这么多年两个人在一起不容易就原谅了他?

我不是在说她们有罪,她们始终是受害者。但是她们中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因为不够决绝和明智而将自己推向更黑暗的深渊呢?

不仅仅是面对家暴,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大家不能当断则断的影子。

比如一个游戏,你投入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后来慢慢对游戏的兴趣减弱,但是由于前期投入太大,不肯卸载游戏,就继续玩,但是已经失去了玩游戏该产生的乐趣。

比如交了女朋友,在女朋友身上花了太多钱,明明已经觉得女朋友并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两个人分歧越来越多,争吵也越来越频繁,有的时候还会私下吐槽她,但是由于付出太多,不愿意放弃她,不愿意让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付诸东流。但其实这段恋情已经没有继续的必要了,但是却依然痛苦地维持着。

《史记》中曾有言:“当断则断,不受其乱。当断不断,必受其难。”

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正所谓“快刀斩乱麻”,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利落地分清楚利弊,理智地做出选择,不要让过往的柔情与付出太多地干涉自己的决定,要明事理,辨是非,把握好自己人生的道路。

宗璞《红豆》|深爱并不能成为她留下的理由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