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警句

时间:2022-04-18 12:2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闻是文化 | 评论: 次 | 点击:

大字警句

1. 有关怎样写好字的名言警句

哈哈,我想我有很多关于书法的。

来自: 妖娆棉花(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2012-09-09 15:14:17 目录 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二.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四.笔墨技法 熟而后巧 五.筋骨血肉 相容互济 六.结体章法 辩正安排 七.立姿取势 气贯神足 八.手随意运 意在笔先 九.变化万千 贵在自然 十.通晓各体 博而后约 十一.精研流派 广采众长 十二.理法兼长 力求上乘 十三.学识修养 字外功夫 十四.莫懈耕耘 精益求精 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 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清.刘熙载《艺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唐.孙过庭《书谱》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东汉.赵壹《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明.项穆《书法雅言》 ▲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

融而通焉,书其几矣。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

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明.项穆《书法雅言》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

2. 古人练字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宋·邵定《山中》

2、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3、平生懒著书,书成亦快余.惊风日夜吼,随处足安居。—— 明·李贽《续焚书》

4、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唐·耿湋《咏宣州笔》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内容拓展:

古人练字的故事:

(一)王安石炼字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诗词改字》)

(二)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第一个故事是同学们所熟悉的,王安石开始用的“到”、“过”、“入”都是动词,只是客观地说明春风来了,没有其他内容;后来用的“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仅仅描写了春风吹拂的范围之广、面积之大,而“绿”字则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出来了,当然“绿”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三)荆公炼字

1705年春,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宦海几经沉浮之后,又一次被起用,他先乘官船由江宁(今南京市)往汴京(今开封市)赴任。此时,江南正是山花红似火、江水碧如染的时候。一天傍晚,官船停在瓜洲过夜。王安石站在船头上,观景赏目。他见京口(今镇江市)与此地遥相望,江岸上连绵青山若隐若现,滔滔江水波澜起伏,诗兴大发。他取过纸笔,一挥而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成之后,王安石一字一句斟酌润色,总觉得第三句不如意,尤其这“到”安没有把春风的神韵写出来。于是圈去“到”字,改为“过”字,又一想,还觉不妥,就又抹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改来改去,一时竟没有合适的眼,便撂笔出舱,让春风吹一吹混沌的头脑。

突然,他相聚到王维“春草明年绿”的诗句。这“绿”字下得多好啊!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春草萌发,一派生机,这春风(确能 确实)使大地变“绿”,“绿”色(确能 确实)是春天的写照。此情此景下好寓意改革。想到此,他快步进舱,把诗改好,重抄一遍,情不自禁朗诵起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 8字名言警句100个

8字名言警句100个1、追求目标,坚持不懈。

2、重赏之下,必有勇夫。3、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4、众口铄金,积毁销骨。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7、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9、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4、与其轻人,不如重我。15、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19、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20、一叶蔽目,不见泰山。2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2、一息若存,希望不灭。23、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24、一箭易断,十箭难折。25、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6、养兵千日,用兵一时。27、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2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0、虚怀若竹,清气若兰。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2、心气和平,事理通达。3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5、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6、文武之道,一张一弛。37、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38、王婆卖瓜,自卖自夸。3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0、头雁先飞,群雁齐追。4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4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44、顺我者昌,逆我者亡。45、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4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47、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48、十年树人,百年树木。49、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50、失之桑榆,收之东隅。5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5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5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5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55、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5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7、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5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59、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60、三天打鱼,两天晒网。61、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6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63、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6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65、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6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6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8、人生在勤,不索何获。69、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7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7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4、前人栽树,后人乘凉。7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77、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78、贫而无怨,富而不骄。79、拼搏奋斗,励志笃行。

8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81、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82、能量+毅力,征服一切。8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84、两粒种子,一片森林。85、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86、君子之学,死而后已。8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8、精诚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66333所至,金石为开。89、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9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9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93、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94、好好学习,天天向上。9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96、观海得深,瞻天见大。9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8、翻手为云,覆手为雨。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00、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4. 简短励志名言警句大全

1.这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就是那些能一个人孤单生活的人 -----Thomas H. Huxley

2.爱挑剔的人总是得不到满足,永远也不会幸福。——拉封丹

3.猜疑对友谊而言是一种毒药。 ——St.Augustine

4.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 《伊索寓言》

5.善良和谦虚是永远不应令人厌恶的两种品德。——斯蒂文生

6.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7.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及。——(唐)权德兴

8.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宋)文天祥

10.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 爱因斯坦

5.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书,心画也。

〔中〕扬雄:《法言?问神》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中〕蔡邕:《九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势》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中〕孙过庭:《书谱》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中〕苏轼:《论书》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

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中〕冯班:《钝吟书要》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

〔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中〕卫夫人:《笔阵图》用笔须手腕轻虚。

〔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

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中〕李世民:《笔法诀》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中〕韩方明:《授笔要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中〕林蕴:《拨镫序》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中〕苏轼:《论书》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中〕苏轼:《论书》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中〕姜夔:《续书谱?用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中〕丰坊:《书诀》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中〕丰坊:《书诀》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中〕徐渭:《笔玄要旨》执笔欲死,运笔欲活。

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贞:《书学捷要》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中〕蔡邕:《九势》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中〕蔡邕:《九势》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中〕蔡邕:《九势》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中〕蔡邕:《九势》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中〕蔡邕:《九势》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中〕蔡邕:《衍极》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中〕卫夫人:《笔阵图》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中〕王羲之:《书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中〕王羲之:《书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中〕王僧虔:《笔意赞》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中〕欧阳询:《传授诀》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中〕孙过庭:《书谱》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

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真书》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

6. 关于书法名句大全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1326236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

7. 名家书法大字,天道酬勤和海纳百川

“天道酬勤”的通俗寓意是:上天会按照每个辛勤付出的多少给予相应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天”源自于《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天道酬勤,笨鸟先飞”一直以来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希望勤能补拙。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天道酬勤”成为了人们最常用的座右铭,常常被人们悬挂于办公室、书房作为诸多有志之士的名言警句,以此自勉!观山大师的《天道酬勤》笔力雄健、流畅自然,平和中彰显大气,大气中蕴藏智慧!悬挂于办公室、书房可以时常勉励自己!在办公室悬挂观山大师的一幅《天道酬勤》,会使你对工作更有热情,对自己更有信心!平凡透漏出不凡,这幅字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蕴含的寓意。

大字警句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吴玉如论书语录

[1].作字虽小道,其中亦有至理。临古人碑帖,先须细心玩读,而后临之。临必一笔不苟,一点一画之间,细入毫厘,不可轻易放过。初写必求能匀、能慢,先不能慢,后必不能快。鼓努为力,是所切忌。专心一艺,非朝扪夕得,必如种植,不时除草,每日灌溉,始望有获。涵养之功,不能别有路也。久而久之,乃可造自然而明神韵矣。

[2].迂子当十五六岁日,见唐宋人佳书者,自问不知何日能挹其神味。乃至迩年,才觉得其仿佛,而对镜已面河之深,髪雪之白。吁!人世光阴,方之石火,不为妄也。中夏书艺,自唐以还,东瀛人嗜之不绝。余如三韩、琉球,在近年恐已是[广陵散]矣。又微独韩暨琉球,吾黄帝之子孙,今日能将毛锥作字者千人中未必得一矣。尔曹年相若,尚知挽迂子作几叶书,以为娱其目。二三十年后,五十、六十之人即遇此,恐亦去覆酱瓿不远耳。实则物之成毁兴衰,固无不变者,远古金石钟鼎之文,今人又几人能一一识之。今日少年作书,固已横行斜上,如迂子之作,百载而后,人见之者,不亦同古金石钟鼎之文邪!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3].中夏书家者流,必无仅善书而名家者也。又能以书名后世者也,必综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合而数之而不遗其人者,夫然后可称书家流也。一乡、一邑、一郡、一代堪数之人,言善书则可;同书家者流,上下两千年等量齐观,则不可也。又岂独专於书法尔也。言学问与德行者,何末一非然也!此鲰生生平之怪论也。论虽怪,要以出於世公论而后来无异说为然。论虽怪,后来当有肯其言者。尝闻之“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然好名究非德之宜耳。孳孳於名者,犹孳孳於利也。嗟嗟!身后名不若生前一杯酒。如一杯酒之念亦无,斯则神安矣。

[4].有问行书若何始可入化境,告之曰:行书当然以晋人擅场,而二王称极则。从探究竟,怀仁集《圣教》洵为有功。至传世右军墨迹,非唐临则钩填。唐颜鲁公行书出大令,磅礴之气,古今稀有。北海以二王、六朝之笔为行楷,亦书独创。禇、虞秀拔,时有小疵。宋以海岳天禀之高,仍时有齐气。元鲜于与赵皆有可观。明文与祝皆有绍述之姿,文少变化而祝间不醇。斯数人者,咸不能限之朝代以称也。习行书,融此诸家於腕底,亦可以号能行书矣。

[5].作字首重结构,一入俗样,便无意味。结构犹有迹可寻,用笔则不究古今变化接替之原,尤不足以言书法妙诣。有清乾、嘉后,往往重碑版,由碑版而尚拙、尚重、尚怪,於是群趋即魔道矣。人目之悦美,斯进化之不得逆施者,必欲丑而外妍。若金某之篆、宁某之隶、潘某之行,则走亦不敢赞一辞也。

[6].作行楷,当从怀仁集《圣教》与欧、禇、冯各家《兰亭》讨其消息。一点一画之施,洞悉其理。“重若崩云,轻如蝉翼”,析於毫发之间,贯於腠理以内,神完气足,无隙可乘,水到渠成,自然妙运。夫如是,可以与之言书法矣。讲论可以尽之於辞,实践非瞬息能至,见仁见智,存乎其人。谬以毫厘,差之千里,此所以索解人难也。

[7].今人作字,率皆剑拔弩张。功夫不到,妄逞险怪,是诚书法中恶道。柔亦不茹,刚亦不吐,能悟斯旨,思过半矣。吾幼嗜临池,不为俗说所摇,於今发斑斑白,稍有悟。从我学者,无不倾筐倒箧以授,盖惧斯道之不传也。然无天资者,不能领会,聪颖者又多不肯朝夕以之而辄辍,而后知一艺之精之难也。又不多读书者,书法亦不能佳。

[8].作字须方圆相济,力透纸背,阴阳揖让,一合自然。少涉造作,便无神韵,不知此而言书法,吾不知其可矣。今人嗜书法者,动喜云脱窠臼,此本是当行语,陈陈相因,固为病痛。然一捉毛锥,便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吾亦不知其可也。

[9].作字必具绳矩,而后可以示后。必具绳矩,而后始可纵横而得不乱。今人纵字画出於无规矩,楷书多不可识,遑论草书乎?求学问不能登峰造极,率病坐一懒字,而尤病在不肯自拯。又有於懒中冀得方便之门,以神其不泥古之明。呜呼?於此亦可觇世道。

[10].非多见不能广眼界,多见必须能别。不知别,则精粗不辨,愈多愈增累矣。学古人之书,取古人之长,弃古人之短,是善学书者。倘集古人之短於己腕前,又益以己短,则不可救药矣。帖中用笔之好恶,不能细辨,师非弃是,又何贵临帖。然则何以辨?要不出於三:曰形、曰笔、曰墨而已。形最易,盖结构易求也。笔较难,篆隶不同施,草楷尤异则。用实多端,理无二致。笔到而已,不浮而已,到始不浮也。万化千变,机不逾此。墨则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大字“屋漏”,小字“双钩”。明乎是,思过半矣。此为不佞每以语学书者之言也。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11].见得多,临得多,萃古人之精华,省自家之病痛,积久不懈,神而明之。临古人书必先极似,能似得其貌,而后任己意为之,可言得其神。不似亦似,乃真似也。点画使转全无门径,动言遗貌取神,自欺欺人,此书法之所以不传也。又作书忌俗与熟,亦忌乖谬潦草。善书者曰篆、曰隶、曰草、曰行、曰楷,无不融会而贯通之,虽笔墨纵横,点画狼藉,而一折一丝又无不有来踪去脉,绝无闒茸滓杂之弊。一臻化境,便超凡入圣,无往不妙到毫端矣。不主门户,不为字匠,明乎此而后可与论临池也。

[12].偶然欲书,确为一乐,生平最恶情倦手兰,人来乞书。尤为难堪者,不容少缓,立待将去,当此之时,笔即无神,而错落不由己,愈恐有失,讹舛继踵,诚无以自名,殆如昏瞀。事过思之,亦不禁哑然失笑也。吾念嗜书之人,此境必皆有之。

[13].由程邈到钟繇,汉而魏,即隶而楷。质文之迹,消息井然。质莫忘厚,文莫忘韵。隋唐之绍,递承以明。欧、禇各成馨逸,有由来矣。不为因袭,岂偶然哉!

[14].二王之书若《兰亭》,若《中秋帖》,姑不论其为后来临摹抑双钩之作,皆宜细心玩索。又如《丧乱帖》《侍中帖》皆是行草之至宝,《圣教序》虽为怀仁集字,佳刻在几,临玩不已,消息参透,妙用无穷。而后唐禇、李、颜、孙诸大家,暨宋米、元赵、鲜于与,明文、拟山、青主,以入牢笼,则论行书可无憾矣。

[15].习行草,《圣教》与《兰亭》为必经之阶。《圣教》字数非《兰亭》比,虽为集字而规矩不失,善临之亦能得其腠理。不知所以,仅为抄撮,即获宋搨,了无关涉也,何临摹之尚!如写《圣教》有悟,再参元、明名家墨迹,亦可造上乘矣。近世元、明两代墨迹,印珂罗版者甚多,由之寻晋唐门径最当。略如故宫所出鲜于伯机写《杜诗》,明文衡山行草诸帖。文之书有石印本多种,亦大可玩味。文书虽少变化,然极具矩矱之美。他如故宫出之孙过庭《书谱》,亦当悉心读诵,不独可知草法,其文辞亦至美矣。作书要无论为隶、为楷、为行或草,必笔笔不苟,即一小点或一小转折处,亦不异轻易放过。必使来踪去迹、方圆长短,毫无拖泥带水、浮掠肿率各病。持之久远,然后可进而言神韵。初步潦草,终身无臻化境之日也。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16].欲习行草,能将《元略》入门,庶可得三昧。骤闻之似不能解,实则非故欲骇言,因六朝无间南北,精书者皆能化二王行草之法入楷则。吾尝谓晋人行草使转化作真书,便是北碑面目,一脉相延,岂可强为割裂。能得其理,则从之可寻行草之原。虽《兰亭》多本,甚至怀仁集《圣教》,如不得洽心之导,而於是翻可得金针也。

[17].自书法尚碑薄帖,而雍容中和之度、神秀凝重之器近百年中微独鲜见其迹,亦且少闻其论也。毛锥非刃剑,刚很异於柔和。无论古今,此理不变。魏碑非不可学,弩张剑拔,切齿裂眥,无真力於中,惟貌肖於外,於求笔法翰墨乖矣。然模习晋人,真迹罕觏,木刻辗转,神索形滞。上仅软熟,下甚瘿肿,为世诟病,亦其宜也。能挺不失润、韵而神超,则学魏学晋,同条共贯,亦何轩轾云哉。习魏碑最好能撷精华,弃糟粕,能熔《崔敬邕》《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元略》诸碑志於一炉,而无斧凿痕,令方圆相济,纯任自然,不拘一人一派之沿袭,则言书法庶乎可矣。更要能冶晋、隋、唐为一炉,庶几得纵横如意,不囿於滞而沦於怪癖。清末从事魏碑者多矣,然蛇神牛鬼,能造悲庵之境者,已不多见矣。

[18].禇法影响唐代,原自晋与六朝及隋之《龙藏》,寄梯航之迹尤深,临摹者十九未入也。此石神理,金针可度,解人实难,而佳刻亦难,吾六十而后始於楷法有所悟,娱於己足矣。

[19].宋代米襄阳书承前启后,吾谓实出苏-黄之上。天禀之高,直入晋唐。苏、黄非不晋唐是知,特己病多耳。

[20].宋之书法,苏天分高,得大令长处,诚深有得。虽有时偏滥,不免嗤之者,谓石压蛤蟆。然变化处,终不平凡。次则米之临古,实高出有宋一代,《方圆庵记》之作,惜不得见其墨迹也。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22].邓石如前作篆书者,皆是画,非写也。不必远数,如孙星衍、洪亮吉皆可证。邓氏出而是写,不是画矣。有清三百年,楷尚馆阁,顿失柔和。行草遂失其传。傅青主而后,已无笔法可言,更无论神韵。书法云何!

[23].墨在研,濡墨於毫,而墨无一毫滞溢。笔在手,命笔於纸,而笔无一丝违拗。是殆为心手相师,而无一不入於规矩之中,具风神於蹊径之外。斯可以怡情安性而养其天年也。岁次丁未,我年七十,遇人来乞书扇,曾有是六十余字。当时图章失尽,事逾许年,来补章,重见此,喜是由衷之言,录出以付嘉羊。今年七十有七矣,尚能作楷。嘉羊读书习字果能不怠,敦品立行以为世范,不负此叶之给,则人生相得无过此矣。

[24].有问习书如何选纸、选墨?答曰:书为六艺之一,佳书悬诸壁上,餍目娱心,其美无穷。作字必纸墨相发,而后可以骋怀。墨佳纸亦须佳,纵墨好纸不发墨,英雄亦无用武之地。旧纸质固好,多年而后,火性退尽,墨过,真是水**融之妙。大字则见屋漏痕,以生纸棉薄者为佳。墨注於纸而不光,装成如绒制,今人多不知矣。蜡笺或硬黄作小楷均见双钩。此皆有迹象可见,非虚构徒为说者也。研墨清水用之称意,过时则胶沈水浮,屋漏之痕不匀。墨不鲜活,或非研墨,咸不可以语是。关於执笔,孙过庭《书谱》云:“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执笔太近,腕肘伏案而势屈。临书当以慢为胜,慢较快难。当习字之日,笔惟恐其不到,惟恐其不似,铺毫墨到,久自见功,轻踢轻跳,弊难言矣。又结构每字皆有其向背隐阳,习之既久,神与笔化,速似云卷,迟如山停,无全目、无全牛,至矣。

[25].学书,果重天禀,抑人力乎?吾以为恃天资高,每不能竟其业,盖见异思迁,遂成自画。资禀反以病已矣。痴呆又终不得超凡入圣,而后知天赋与力学,二者不可偏废也。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26].旧纸著墨极如意,若遇有修养人,毫无火气,温润可亲。予自束发,喜研书法,至老不倦。今粗有得,屈指过四十年矣。乃知一艺之微,亦非造次可希,而嗜之初非有冀而为之也,有冀而为,即得亦不深矣。其深识诸。

[27].精书画,不规模一家,不似履中之独嗜玄宰也。董之影响清初有年,实则远逊松雪,二人之行则伯仲间耳。青主极薄赵,傅书似赵未必过,惟品则去天壤,千古已有定论。由是言之,一艺云乎哉!

[28].书画可以养年。养年者养心也,心静始可言养。心静,然后气足神完。一涉匆遽,笔墨皆非矣。小楷莫以形小,虽毫发之细,亦须如狮子搏兔、香象渡河之用,明乎此而后可以言书法。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此所以为大忌也。阴阳向背,不惟结构重之,一点一画,亦应有之其中。

[29].书法行草为难,以其变化多也。每字不惟心有其形,且当有四、五个不同之状早在胸中,临颖视所适者,随地用之。常用之字,如“也”如“其”如“如”如“者”之类,则多多益善,又岂四五数所能该者。明此,然后可知变化之说。惟又重神韵,尤忌鼓努为力,不矜才不使气,如技击中太极拳法,一气流走形虽正而意贯。孙过庭谓:“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斯言可味。今人作草不知熔篆隶、晋唐元明於一炉,未为知书。

[30].《兰亭》多种,悉出右军,而虞-禇-欧-冯,笔法各不相蒙。能合诸家於腕底,或能得右军笔致乎!心之所拟,手不能至,亦徒具高论耳。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31].临《麓山寺》与王《圣教》,每日细心参临,临笔尤须戒浮躁,否则事倍功半,或至心灰而竟搁置,一蹶不复振矣。吾记十四五岁以后始知每个字加以分析,见明朝人书札中,名家亦往往有误,一一从心目中鉴定,从心目中自戒,而后始有所悟。然后又知字体,又知一个结构是必不足用,不足以言变化,而变化绝不可兰入腕底,以鱼目混珠。古人重读帖,寓之於目,会之於心。得心应手,超凡入圣不难也。所谓熟能生巧,不熟则不化,不化恶能巧。吾一再告以多读书,能从吾言,其庶几乎。

[32].旧纸煮椎作小行书,亦别有风趣,所谓熟能生巧。墨不入纸,亦可用重墨以求其韵。写二王字得阴阳开阖之理,则不落俗套。以究晋唐宋元之笔,不入鼓努之路,斯可知馆阁之路歧也。

[33].初过弱冠,得魏《元略》,嗜临不间,而后知东晋脉传。后来强分南北者,实故作解人也。此志与《元略》极似出一手,而书名不留,古人之伟,今人不及已。

[34].多读书而后可蠲躁气。作字能知含蓄,自得静中趣,可免剑拔弩张之累。作字养心,何以故?因书法能使人心静,静则不乱,所谓神凝於一,一则化;不一则散而不聚矣。

[35].道光以前人书馆阁气尚不深,后来益形板滞矣。赵声伯习禇而外,小楷宗右军,三百年间实不可多见,惜不能大字。其后许稚黄,只摹其禇耳。宋伯鲁、徐师雪当时咸以习松雪名燕市,然论书法气韵皆不能如陆、朱之高厚也。陆凤石大楷亦不俗,是馆阁中不群者。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36].写《龙藏寺》须以《砖塔铭》《雁塔圣教序》为近据,以《经石峪》《石门铭》《郑文公》为远据。体而化之,非合而入之。临《砖塔铭》从钟绍京小楷《灵飞经》讨消息。

[37].古今人习书者何止千万数,而能洞悉此中甘苦,具千百年眼者,代亦不过有数人耳。童而嗜焉,皓首无归者不知凡几。一艺云乎哉。剥尽人私还天倪,庶可与言夫。

[38].临《圣教》更要在无事时反复翫味,一点一画悉熟胸中,然后手到意到,毫发无间。再参以《丧乱》《侍中》诸帖,悟彻矣。乃於禇-颜-李诸家知其各有所致,嗣宋-米、元-赵、明-文皆揖於室,而不能得行书究竟者,吾不信也。

[39].书法之重惟中夏,若三韩、若琉球、若日本,皆中夏支脉也。又闻波斯古重书法,今日如何不可知,其研求书法之道何若?亦不审也。至於画之重,则无间於中西,摄影术未具之前,画之用亦无怪其闳也,今虽有摄影之术,而画之法、之美亦不能泯於人间。然以言法,则中西之相去又不能强同也。西方油画远观则奕奕之光焰逼人,而不可近玩,迫视之,则堆腻不能辨其何肖,不似中画尚笔之用,近视其一点一画,无间巨细,即细入毫芒,亦有其刚柔、阴阳、顺逆之法在。一笔固各有异,一墨之施亦至分五色,吾固未习於西画之道,第观其涂油於布者,非笔而以刷。虽亦大小不同,刷之用究不似中夏笔用之精,与中夏制笔之功深也。中夏之书,质实不能外书法而自成邦域,西人之画无与书之道,其书之极者,不过加花而已,此中西画途之迥异也。中夏古能以画家者流称,往往不能舍书与诗而独专於画,不能书,不能诗,而独专夫画,是画匠而非画家者流已。自唐-王摩诘而后,是说乃益显,益为确不可移易者。近五十年,西风东扇,以画家称之人,亦往往有不读书之人。吾既识数行於诗册,复写是云云,盖意在勖畜斯册之人,以多读书为画笔之根柢耳。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40].湜华藏是佳本,历廿余年,经劫完整无缺,将来令跋之,其欣幸如何,墨缘不浅。尝谓收藏鉴赏与临摹入室融神会心者,截然两事也。迂叜二十余岁时,见明末王铎墨迹临阁帖数帖,王之人洵不足取,而书法有可称者。於是知青主贱子昂,实有其心胸,而下视觉斯,更可不论矣。然有清三百年,求《拟山园》之笔不可得,亦馆阁时会使然与。赵山木-世骏之小楷,如先不受卷摺束足,则天禀之厚,更可展所长。故其大字一生不知肘开奔放之致,洵可惜耳。《淳化》无论如何精湛,终不如《大观》与《澄清堂》之佳者。是二者能挹其精华,又不若得墨迹之可悟入。吾於是有元明人墨迹之上者,可以借梯上溯晋唐之室门也。一艺之传递,於是千余稔矣。而今横行斜上,将以声迹扫六书之制,吾不知其继也何如?庄生喻邯郸学步匍匐而归,其可念乎?廿年前,吾有二十八字,其言曰:“海王星数数冥王.冥想星河无竟疆.文字汉唐才几日.眇予何事哭兴亡”,其思也狭乎?湜华携此册属书,信笔涂鸦,遂满其叶。

[41].作书纯以神行,忘为执笔洒墨,而后可得佳作。今人能解此者无几。然功力不到,徒事乱抹,亦属野狐禅也。超象外得环中,庶是妙悟矣。

[42].写《书谱》宜留意其点、撇用笔,或停顿、或收敛、或径放出。切不可似放不放,似止不止。似放不放,似止不止,正孙过庭作字病痛处。

[43].作字结构,横笔须平。如数横同施,应有疏密,见阴**变化。尤忌等距离。等距离乃美术字,非毛笔字。作草书忌缭绕,尤忌用笔轻细,点画纠缠。务须沉实,笔笔皆到。笔要断,意要连,所谓笔断意连也。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44].写楷书应以唐宋元诸家楷法为阶梯。学有成就,再写隋碑。隋碑中以《龙藏寺碑》最为挺劲。从而上溯北魏诸碑,若《张猛龙》《张黑女》方中取圆;《郑文公》圆中取方。然后参以《石门铭》《痤鹤铭》《泰山石峪金刚经》以领略其不同风格。《张黑女》虽有北碑习气,然用笔极妙。

[45].写隶书须善於去取。邓完白、赵撝叔皆聪颖过人,故各具自家风格。钱梅溪则唐隶耳。学隶书务食而能化。郑谷口能化;桂未谷、伊秉绶、孙星衍则未能。陈曼生不如金冬心。汉隶流传不过四百年,上不及篆籀,下不及楷书、行草,皆逾千载以上也。

[46].二王书与杜甫诗,冠绝古今,如多面体钻石,后人得其一棱一角,便能名家,此须自家苦用心力,非假外力吹捧以成名也。

[47].唐之善书者多重隋碑。欧-虞皆自隋入唐,禇亦得力於隋书。二王书贵在内涵,最忌棱角分明,锋芒毕露。李北海析右军草书之点画使转,融入北碑,故其书朴厚有味,自成一体。玩其《麓山寺碑》自然得之。

[48].作小楷宜疏散,惟不能染馆阁习气。赵声伯小楷有晋唐风致,惜字一逾寸便露马脚,乃摹禇河南,聊以遮丑耳。

吴玉如54句论书语录

[49].赵撝叔篆书不及邓石如,亦不如吴让之。即其自家成就言之,篆不如隶也。其病在过於求侧媚,故笔飘而味薄。究其本源,盖未能寝馈二王耳。

[50].学书非致力六朝不可。六朝碑版字,用笔几全自二王化出,《元略志》即显例也。盖北碑南碑悉二王笔意。写隋碑亦须从二王中讨消息。隋碑最精者厥惟《龙藏寺》,宜临摹把玩,能化之最好。写北碑,隋碑是钥匙。

[51].《圣教序》可放大写,与颜之《争座位》不同。颜为献之法,《圣教》乃羲之法也。内揠外拓,是两者不同处。

[52].不论习草书与否,皆须读《书谱》。读《书谱》可明作字之理,以之指导实践,必有好处。然后自实践以验证理论,自然长进。作草字非漫无规矩,随意一画即了。其中使转,笔笔皆有交代。且草书亦有笔顺,倘违笔顺,执拗处立见。

[53].习字必自临帖始。只能临摹,是一境地;能屏去临摹,脱手自书,是又一境地矣。经此二境地,始可称书法。

[54].形似而神非,神虽非,形有归,将形迹神,心会可追。静中非死,死灰冷,不可为。灰不冷,芋可煨。此中消息活泼泼地悟者谁?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