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不认真用什么警句

时间:2022-04-18 14:4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浮生漫读 | 评论: 次 | 点击:

上课不认真用什么警句

1. 关于上课认真听讲的名言警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2. 当有人不认真学习时,用哪一句名言警句提醒他大神们帮帮忙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3、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车尔尼雪夫斯基

4、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培根

5、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6、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

7、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8、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9、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10、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11、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12、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3、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4、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肖伯纳

15、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17、我们应该赞美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学习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对革命有着坚强的信念。——陶铸

18、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19、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20、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21、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22、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爱因斯坦

23、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24、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

25、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契诃夫

26、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歌德

27、谁在装束和发型上用尽心思,谁就没有精力用于学习;谁只注意修饰外表的美丽,谁就无法得到内在的美丽。——杨尊田

28、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29、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劳动。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人越有天才,他面临的任务也就越复杂,越重要。——阿·斯米尔诺夫

3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不知道是否合适您,我在找到的,希望给予采纳哦!

3. 关于上课认真听讲的名言警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上课不认真用什么警句

朽木不可雕也!被误读的名句和被误解的孔子

“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经常被引用来骂人,而且还显得骂人者很有文化,因为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而且堂而皇之地记载在《论语》里。

千百年来,这句话成了孔子人品上的一个污点,认为他这样当面骂学生太过分了。而且,因为被骂的这个学生经常杠孔子,于是,孔子就背上了心生不忿所以口出恶言的黑点。

这个黑点实在是太狠了,就是放在现在的老师身上,都会被人骂死,何况是有着先圣之名的孔子呢?

朽木不可雕也!被误读的名句和被误解的孔子

但这也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孔子有这么小气吗?就因为学生是杠精,就用不带脏字的方式恶骂,让学生在大庭广众丢丑,心胸如此狭窄,哪有资格称先圣被后世敬仰?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治学方略,就会发现,孔子实在是太冤了,这句名言被误读,孔子也被误解了。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 公治长》)

宰予(人名,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应该是在孔子讲学的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老师会怎么处理?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砌的墙不可粉刷,刷了也不会漂亮。

这确实非常像骂人的话,骂上课不认真的宰予是朽木和粪土之墙。老师这么辛苦给你们传授知识,你却不懂珍惜,在课堂上睡大觉,实在是无用之辈。

朽木不可雕也!被误读的名句和被误解的孔子

但是,这却不是孔子的本意,他其实不是骂宰予,而是通过这件事发出感慨:一块已经腐朽的木,是雕刻不出美丽图案的;一堵用粪土砌的墙,无论怎么粉刷也没用。

看起来好像意思差不多,实际上因果关系颠倒了,结论就大不一样。

所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身体素质不好,那么再怎么教给他知识也没用,因为他体力不支,接受不了。

宰予在课堂上睡觉,并非因为他偷懒,也不是因为他晚上不睡白天没精神,而是因为他身体素质比别人差,所以上课撑不住而睡。

接下来,孔子又说了:“于予与何诛?”这正是孔子感慨的结论:我何必要苛责宰予呢?这是他不得以啊,他又不是故意的。

就这样,一个宽容体谅的老师形象出现了。

面对学生课堂上睡觉,确实很多老师会表现出不高兴,但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知道宰予是有特殊情况,所以不应该苛责。

为些,孔子又进行了感悟上的延伸。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 公治长》)

孔子说:以前我以为听一个人说什么就相信他能做到,今天我改变了看法,对一个人的了解,不但要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这个改变是宰予带给我的。

这段话也经常被误读,认为孔子是在说宰予言行不一致。其实,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对于理想和志向的描述,不能光凭嘴上说,要看行动是否跟得上。如果志向远大但身体素质不行,那也没用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光有志向,光有能力,但体力跟不上,要么虚弱要么病痛缠身,结果还是很难出成绩。正因为如此,孔子非常在意体育锻炼,他要求弟子学习《周礼》中所提出来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和御就属于体育技能,射是射箭,御是驾车。

朽木不可雕也!被误读的名句和被误解的孔子

孔子非常不喜欢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认为这样是没办法做学问的,更谈不上经世济民了。

因此,从这个小片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他不会盲目地苛责,而是更多地去体谅。同时,他擅长在小事件中得到感悟,从感悟中获得新知。

有没有证据来证明孔子不是在骂人?有,因为这段话出现在《公治长》的篇章里。

我们来看《公治长》开篇的两段话。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 公治长》)

公治长是个奇才,他懂鸟语,能跟鸟对话。但是,他却犯了罪坐牢了(在缧绁之中)。孔子非常清楚,公治长坐牢不是他的错,具体因为什么坐牢史上没有记载,但孔子认为他无罪(非其罪也),依然认可他的人品,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种行为实在太大胆了,一个还在服刑的人,人们都巴不得躲远点,孔子却把女儿嫁给他。孔子用这种方式表明对公治长的欣赏。

朽木不可雕也!被误读的名句和被误解的孔子

同时,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南容是什么人?后文有说,孔子说他“三复白圭”,南容是个像白玉一样高洁的人,修养上进退有度。拥有这样的品质,孔子预言他,在政治清明时,他能把官当好;在政治黑暗时,他也不会获罪坐牢。

这么美好的男人,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正在服刑的人。

这充分表明孔子无私,孔子的弟子把关于宰予上课睡觉的事件写进了这个篇章,不是有违这篇的无私主题吗?

因此,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并非对宰予的批评,而是由宰予上课睡觉这件引发的感慨。

那么,对于宰予经常杠孔子这种行为,孔子真的不生气吗?

我们来看两个经常被拿出来分析的著名事例。

第一个是关于行孝,孔子非常注重孝道,认为父母故去,儿女要守孝三年,这三年期间,很多事不能做。

宰予对此提出了质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论语 阳货》)

宰予认为三年太久了,三年不能玩乐,玩乐技能就会荒废,应该改为一年就足够了。

孔子没有正面教训宰予,而是反问他。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 阳货》)

孔子问:父母故去不到三年你就追求玩乐,你能心安吗?

宰予回答:我能心安!

于是孔子说:你心安你就去做吧。但是我还是要告诉你,真正的君子,在三年丧期,食不甘味,听到美妙的音乐也开心不起来,住舒适的地方也不安心,所以不会去做。只要你觉得心安,你就去做吧!

这又体现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伟大之处,他并没有直接说宰予不对,也没有用老师的权威去教训宰予,而是说君子会怎么做,因为君子心不安。

朽木不可雕也!被误读的名句和被误解的孔子

说到心安,不得不提王阳明的心学,心学讲的就是心安。做任何事,只要你觉得心安,你就去做,所谓心安即强大。什么是心安?就是做了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但是,心安不代表正确。比如一个人偷盗成性,而且对于自己的偷盗行为没有愧疚之心,那他就会在偷盗这条路上走得理直气壮,不会心不安。

孔子为什么会认为君子心不安呢?他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守丧要守三年?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阳货》)

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开父母的怀抱,至少需要三年。零到三岁的这三年间,是父母最操心也最劳累的阶段。因此,当父母故去,儿女需要把这三年的恩情好好回味。如果是真孝,回味父母这三年的不容易,自然食不甘味无法参与开心的游戏了。

通过这次对话,孔子意识到宰予不够仁孝,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深刻体会。

从不够孝得出不够仁的结论,是不是过于简单粗暴?其实不然,宰予的不够孝,其实是流于浮躁,过于急功近利,因此也会不够仁。

如果说次对老师的质疑只是宰予有疑就问,那么另一个事件就有故意抬杠之嫌了。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 雍也》)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当然也是他常挂在嘴上跟学生说的。这一天,宰予又想不通了,于是问了老师一个看起来很弱智的问题:老师总是要我们求仁,如果有人说井里有仁,那我们也要跳进井里去求仁吗?

如果是别的老师,遇到这样抬杠的学生,估计当场就生气了。但孔子没有,他很有耐心地回答:怎么可能随着别人说的去做呢?君子可以放弃生命,但不能盲目跳进别人的陷阱;可以被人欺骗,但不能被卖了还帮人数钱,不能做糊涂虫。

朽木不可雕也!被误读的名句和被误解的孔子

宰予提的这个问题,其实也非常有代表性,也说明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提这个问题,只是拿去井中求仁来举个例子,实质上是对孔子强调仁的不解。这就好像我们总是告诫孩子要与人为善,但孩子看了社会新闻,知道社会上坏人很多,于是想不通了。我们到是与人为善了,但是遇到故意欺骗我们把我们往沟里带的人怎么办呢?难道也与他为善吗?

这个问题其实提得非常好,孔子借机说明了一个普适的处世道理:做人要学会变通,要有主见,有独立判断能力,要懂得识别是非好坏,这样才不会盲信盲从,不会被坏人欺骗,也不会做糊涂虫。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把《易经》编入“五经”,成为儒家学子们的必读书箱,因为《易经》主要讲的是变通。

我站过讲台,当过老师,说实话,宰予这样的学生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碰到,确实头疼。但是,老师又会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因为他至少在思考,不懂就问,主观能动性很强,学东西快,也能激发老师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这样一个喜欢抬杠的学生,后来成为了“孔门十哲”之一。哲就是哲思,爱思考的人才能成为哲学家。这当然与孔子对他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分不开。

由此可知,孔子不可能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的话,反而我们能从这句话里,读出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伟大之处。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