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成语名言

时间:2022-04-18 23:3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逍遥尘世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孟子的成语名言

1.孟子的名言和成语

1、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 孟子

2、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

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孟子

4、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

5、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 孟子

6、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 孟子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

8、长幼有序。 —— 孟子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

1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孟子

11、彼一时,此一时也。 —— 孟子

2.孟子的所有名言,成语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孟子说:“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

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

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本质。

3.求关于孟子、孔子的成语、俗语、典故、名言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4.《论语》、《孟子》中的成语名言警句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 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 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

《论语·先进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 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 ,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 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 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 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 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后来泛 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 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论语·里仁》 :"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 了吃饭。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 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 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

'"(女,同"汝",你;爰,何。)后 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 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

"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 用。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 "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 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 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

原指好 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 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 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 他们是可敬畏的。

《论语·子罕》:"后生可 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 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 。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 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 ,耗费。

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 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 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 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 皆知。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 户晓也。

"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 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 勇也。

"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 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 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 口以御人耳 。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 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 也。

——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 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 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 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 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 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 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 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 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 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 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 瘦哉?”《孟。

5.出自《孟子》的名言警句或者成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成语名言对联

孔子孟子名言!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7.孟子的名言和成语有哪些

成语:始作俑者5261 名言:爱人者,人恒4102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暴十寒】 yī pù shí hán解释:即使是1653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用于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典故: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解释: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出自:《孟子·尽心上》【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典故: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后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君子远庖厨】【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舍我其谁】 【自暴自弃 】【何出此言】 【手舞足蹈】。

8.孟子名言10句,5个源于《孟子》的成语要有解释

孟子的名言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成语有

箪食壶浆

拼音 dān sì hú jiāng

释义 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例子 时操引得胜之兵,陈列于河上,有土人~以迎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愧天怍人

拼音 kuì tiān zuò rén

释义 怍:惭愧。对天对人,都感到惭愧。指做了亏心事无脸见人。

出处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缘木求鱼

拼音 yuán mù qiú yú

释义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例子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愧天怍人

拼音 kuì tiān zuò rén

释义 怍:惭愧。对天对人,都感到惭愧。指做了亏心事无脸见人。

出处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关于孟子的成语名言

《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精编版)

《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精编版)

《孟子》

1、五十步笑百步

【解释】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原文】“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寡不敌众

【解释】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原文】“寡固不可以敌众。”

《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精编版)

3、箪食壶浆【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原文】“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4、明察秋毫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原文】“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5、君子远庖厨

【解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精编版)

6、缘木求鱼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原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7、引领而望

【解释】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原文】“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8、挟泰山以超北海

【解释】挟:挟持,夹着;超: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渤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原文】“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9、与民同乐

【解释】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原文】“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0、出尔反尔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原文】“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1、水深火热

【解释】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原文】《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2、顾左右而言他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原文】“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解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原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

14、杯水车薪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原文】“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15、舍生取义

【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一暴十寒

【解释】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原文】“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精编版)

17、专心致志

【解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原文】“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出自《孟子.告子下》

18、敬老慈幼

【解释】敬:尊敬;慈:怜爱。尊敬老人,爱护儿童。现在演变为“敬老爱幼”

【原文】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出自《孟子.离娄上》

19、不虞之誉

【解释】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原文】"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出自《孟子.离娄下》

20、好为人师

【解释】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原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1、左右逢源

【解释】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原文】“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22、不为己甚

【解释】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原文】"仲尼不为已甚者。"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23、绝长补短

【解释】 绝:截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演变到现在就是“取长补短”

【原文】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23、为富不仁

【解释】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原文】“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精编版)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屈。

【解释】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有权威也不能使之屈服

【原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6、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解释】媒:男方的媒人;妁:女方的媒人。媒妁:婚姻介绍者(媒人)。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

【原文】“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27、乱臣贼子

【解释】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原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出自《孟子.尽心上》

28、独善其身

【解释】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9、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原文】“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0、仁民爱物

【解释】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原文】“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31、习焉不察

【解释】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原文】“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2、登泰山而小天下

【解释】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下》

3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解释】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既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原文】《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35、同流合污

【解释】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原文】“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36、言近旨远

【解释】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原文】“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37、茅塞顿开

【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原文】“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38、返求诸己

【解释】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原文】“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39、解民倒悬

【解释】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危急。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原文】《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40、具体而微

【解释】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原文】“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41、事半功倍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原文】“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精编版)

42、心悦诚服

【解释】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原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43、与人为善

【解释】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原文】“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4、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原文】“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4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6、此一时,彼一时

【解释】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原文】“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出自《孟子.万章上》

47、自怨自艾

【解释】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原文】“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出自《孟子.万章下》

48、先知先觉

【解释】知:认识;觉:觉悟。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的人。

【原文】“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49、却之不恭

【解释】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原文】“却之却之为不恭。”

50、知人论世

【解释】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原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里的格言、警句、成语(精编版)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