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场合说话名言
时间:2022-04-19 00:3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丁小悟典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分场合说话名言
1.关于说话的名言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3 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冯梦龙
4 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达·芬奇
5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契诃夫
6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朱柏庐
7 一言而可以兴邦。——《论语·子路》
8 言辞是行动的影子。——德谟克利特
9 言语是心灵的图画。——《人生格言》
10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
11 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商继宗
12 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于其言。——苏拭
13 发自内心的话,就能深入人心。——尼扎米
14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15 要让你的孩子学会说话,首先要教会他闭嘴。
16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17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18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诗经·小雅·巧言》
19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诗经·小雅·正月》
20 言辞是行动的影子。——德谟克利特《着作残篇》
21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2 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词适当比恭维好。——培根
23 一天中我们说的话有用的不超过三句。——穆罕默德
24 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名人名言》梁元帝
25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2.说话得体的名言
1、赞美行为而非个人。
举例来说,如果对方是厨师,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了不起的厨师。”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厨师比他还优秀。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维。
2、通过第三者表达赞美。
如果对方是经由他人间接听到你的称赞,比你直接告诉本人更多了一份惊喜。相反的,如果是批评对方,千万不要通过第三者告诉当事人,避免加油添醋。
3、客套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要适可而止。有人替你做了一点点小事,你只要说“谢谢”、“对不起,这件事麻烦你了”,至于“才疏学浅,请阁下多多指教”这种缺乏感情的客套话,就可以免了。
4、面对别人的称赞,说声谢谢就好。
一般人被称赞时,多半会回答“还好!”或是以笑容带过。与其这样,不如坦率接受并直接跟对方说谢谢。有时候对方称赞我们的服饰或某样东西,如果你说:“这只是便宜货!”反而会让对方尴尬。
5、有欣赏竞争对手的雅量。
当你的对手或讨厌的人被称赞时,不要急着说:“可是……”就算你不认同对方,表面上还是要说:“是啊,他很努力。”显示自己的雅量。
批评时,绝不要……
6、批评也要看关系。
忠言未必逆耳,即便你是好意,对方也未必会领情,甚至误解你的好意。除非你和对方有一定的交情或信任基础,否则不要随意提出批评。
7、批评也可以很悦耳。
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是:“关于你的……,我有些想法,或许你可以听听看。”
8、时间点很重要。
千万不要在星期一早上,几乎多数人都会有“星期一忧郁”的症状。另外也不要在星期五下班前,以免破坏对方周末休假的心情。
9、注意场合。
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自己的朋友或同事,这些话私底下关起门来说就好。
10、同时提出建议。
提出批评之外,还应该提供正面的改进建议,才可以让你的批评更有说服力。
回话时,要小心……
11、避免不该说出口的回答。
像是:“不对吧,应该是……”这种话显得你故意在找碴。另外,我们也常说:“听说……”感觉就像是你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有失得体。
12、别回答“果然没错!”
这是很糟的说法,当对方听到这种响应时,心中难免会想:“你是不是明知故问啊?”所以只要附和说:“是的!”
13、改掉一无是处的口头禅。
每个人说话都有习惯的口头禅,但会容易让人产生反感。例如:“你懂我的意思吗?”“你清楚吗?”“基本上……”“老实说……”
3.看人说话,分场合说话
多读书,保证足够的知识储备
最近的热播剧《欢乐颂》里有一个细节,就是曲筱筱和安迪、魏大哥、赵医生一起在家打牌,安迪调侃魏大哥“亲爱的麦克白夫人,你的双手也不干净!”曲筱绡没听出安迪说的典故,笑话魏大哥是小受。顿时大家集体犯了尴尬症,最终导致牌局不欢而散,而赵医生也通过这件事彻底见识到了曲筱筱的浅薄无知,连电话都懒得接。
其实曲筱筱曲解了安迪的意思,安迪所说的麦克白夫人被歌德称作为“超级女巫”,是阴谋者中的“姣姣者”。她有一双洗不净鲜血的手,甚至在行凶后,她还能泰然说出这样的话“我的双手跟你同样颜色了,可是我的心却羞于像你这样惨白。”
曲筱筱因为知识储备匮乏,所以闹了个大笑话,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智商不在一个层次,怎么能一起愉快玩耍?所以赵医生对她的印象直线下降。
因此,要想成为“会聊天”的人,首先就要多读书,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码不至于在别人谈论某个话题时一脸懵逼,甚至闹出笑话。
当然,一个人纵然有再多的知识储备,也会遇到自己所不了解的话题,这时候,就该祭出第二招了。
谦虚谨慎,学会提问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或话题,虚心提问比不懂装懂要强得多。不懂装懂是虚伪,虚心提问是有进取心。别人有理由嘲笑你的虚伪,但是没理由嘲笑你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不然就是他浅薄,而不是你浅薄。
另外,虚心求教会让人产生一种知识输出的快感,拉近你和谈话对象的距离。不光能让你和谈话对象有话可聊,还可以在一问一答中增加感情,增长知识。
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分清场合,看人说话
说话要分清场合,且要分人,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并不一定是巧言令色,而是学会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人,拿捏好说话的分寸。面对不熟悉的人,不要瞎开玩笑、肆无忌惮。
我有个朋友情商略低,说话也不太注意分寸。我女朋友刚来北京时,我请大家一起吃饭,互相认识。
女朋友因为心情不好,突然没有胃口,我百般劝说她就是不肯下筷。那个朋友也许是为了缓和气氛,开玩笑说:“再不吃,就让她回老家去。”
女朋友对这句话一直耿耿于怀,事情过去一年多,每提及此,她都会很生气地说:“我们又不熟悉,他凭什么这样讲我?你说是开玩笑,我们有那么熟吗?”
我从中斡旋了很久,成见方才慢慢消除。可见,说话不分人,简直后患无穷。
别把恶毒当趣味,别把伤害当幽默
在这个“毒舌”称道的时代,很多人把毒舌当做趣味,以为毒舌可以凸显智慧,表现能力,大出风头。事实上,在《奇葩说》辩论现场,大肆毒舌没有关系,毕竟那是电视节目,我们喜欢看激烈的辩论,玩的就是心跳嘛。
但是日常生活,在亲朋好友面前毒舌,既失风度,又显粗俗。所以,要想让人舒服,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刻薄和毒舌,少说冷嘲热讽的话,别把恶毒当趣味。否则,你以为你是在玩幽默,但听在别人耳朵里,却是一根根针,锥心刺骨。
养成夸人的习惯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希望听好话,没有人愿意听你说他丑、懒、穷。
所以你要培养自己挖掘人优点的习惯,当一个人丑时,你可以夸他有才;当一个人懒时,你可以夸他机灵;当一个人穷时,你可以夸他勤奋。
当你擅长夸人时,你就会变成所有人的小太阳,每个人都能在你那里得到正能量,试问谁不愿意和一个见天夸自己、给自己正能量的人做朋友?
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说白了,就是说话要走心,别虚伪。江湖上混的,大家都不傻,你是真心真意,还是虚情假意,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会夸人没错,但是切记要走心,挑谈话对象身上所具备的优点说,二是把想到的优点往他身上堆砌,这不光不让人愉快,反而一不小心还会戳到人痛处。比如你对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人说“你长得真漂亮!”
4.公共场所礼仪格言
等候客人用“恭候”,客人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做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称“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
出门送客说“慢走”,与客道别说“再来”
请人休息称“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
欢迎购买用“惠顾”,请人受礼说“笑纳”
请人帮助说“劳教”,求人方便说“借光”
托人办事用“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
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
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人“高足”
老人年龄说“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
平辈年龄问“贵庚”,打听姓名用“贵姓”
称人夫妇为“伉俪”,称人女儿为“千金”
5.辩论赛说话要分场合
首先你们要确定说话究竟代表什么,我这里理解为发表意见,阐述想法。
说话和做事你们都要查查辞海,看看定义,找到有利于你们那个方向的定义。第一,团队活动不经过讨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观,观点不统一,不能确立共同的努力方向,达不到有效率地共同完成任务的效果,团队不团结,这是个群体生活的社会。
补充一下,对方可能会抓住你们光说话不干事来做文章,你们也可以说对方只知道胡子眉毛一把抓,盲目寻找解决方式,效率低,这个扯到了态度方面,而说话是个动词,抓住发表想法。还有,你们一定要找到有利于你们方向的观点,坚定自己观点,不要被对方绕进去,一定要有例子或数据证明,这样评判才能很快明白你方观点。
一定要想想对方会怎么来辩,做准备。辩场上一定要听清对方对于做事和说话的定义,抓住她们模棱两可和自相矛盾的地方。
6.关于说话方面的名言
名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同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 《奥斯特洛夫斯基》
学问对于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只是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祥见:
《论语》|为何有人总是说错话?场合不对遭人厌,教你如何说对话
只要能发声音,有一张嘴就能说话,但是,能说话不一定会说话。为什么有人说话讨人喜欢而有的人却讨人厌?就是不会说话。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强调说话要把握好时机,还看说话对象的脸色,这样说话才能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出错。他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他说,人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哪三种呢?
第一种,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话,这是急躁。有的人就是,别人正在说话,他却急不可耐,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管这个时候说话是否合理,就打断别人的话。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正与别人谈话,我很想表现自己也有思想,想做个小大人,就插入进去,遭到了父亲的呵斥,说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当时还觉得很委屈,后来才知道,自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躁”,是一种说话不当的毛病。
第二种,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了,这叫隐瞒。有的人,做人过分谨慎,不光明磊落,对人说话往往是话到嘴边留三分,说话吞吞吐吐,半说半咽。想听他的意见,他却沉默了,或者含糊其辞,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意见;还有的人,平时话多,意见多,真要让他说了时候,他却说不出子丑寅卯。
第三种,说话的时候不看对方的脸色,贸然说话,就跟瞎子一样,自说自话。
有一家人得了儿子,全家欢喜,满月时候,就大摆满月酒席进行庆贺。客人们就对孩子说一些吉祥话,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主人听后满心高兴。
这时候,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主人一听,满脸黑线,把他打出门去。他还觉得特别委屈,人都是要死的,自己明明说的是大实话,却被打了一顿;而这个孩子将来不一定会长官发财,明明说是假话,却得到了感谢。
这就是不会说话,人家孩子刚出生一个月,却说孩子要死,大喜的日子说丧气话,犯了大忌,说这样“没人性”的“真话”,就是不长眼色,当然要触霉头了。大家说的一些吉祥话未必能够实现,但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主人家也希望孩子将来发达,这是人之常情,而不完全是巧言令色,虚情假意。
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说得又得体,人们就不会讨厌说话的人。而不分场合、对象,说话不得体,就是毛病。
孔子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个人是很好的交谈对象,可以跟他进行交谈,却不与他交谈,就会错过与这个交往的机会,也就错失了这人;还有的人,明明不是一路人,话说不到一起,不该跟一个人说话,却偏要与这样的人说话,肯定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是失言。
孔子强调说话要注意场合和谈话的对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不同的谈话对象,其言容举止各不相同。
孔子在父老乡亲面前,不卖弄学问,总是先让乡亲们说话,自己认真听讲,而不多说话,表现得很内敛,对乡亲很谦恭。越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越能耐心听别人讲话,只有半瓶子晃荡的人才觉得自己比别人了不起,抢着说话,夸夸其谈,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这就是“躁”。
到了宗庙、朝庭,孔子变得特别能言善辩,因为这是礼法、布政的场所,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该讲的话一定要讲,并且讲清楚明白,绝不含糊其辞。但是,孔子说话又很谨慎,不胡言乱语,说话毫不负责。
在朝廷之上,孔子见到与身份差不多的官员,说话坦率,当言则言,出口成章,而且语气随和,从容不迫;见了上级,语态庄重,持正不阿,表示尊敬对方,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庄重而不奉迎。
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于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态度各不相同,不是他见人下菜,也不是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他根据礼仪的要求,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以恰当的言容。对普通身份的人不轻慢,对于有高等身份的人不谄媚,都给以充分的尊重,不像势利小人,媚上欺下,对于下级气使颐指,飞扬跋扈,言语张狂,简单粗暴;对于上级,溜须白马,谄媚奉迎。
说话是一门艺术,把话说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子教育人们,说话要拿捏好时机、对象,对于不同的人说话,语气要亲切自然,言辞要得体,态度要落落大方,都能做到恭敬而又恰如其分,才能不失言、不失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说话的时候说话,叫作急躁;到该说话时却不说话,叫作隐瞒;不看脸色而贸然说话,就是瞎子。”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带你一起领略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