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断、被动、疑问、否定、省略、倒装

时间:2022-05-09 07:00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晨之杂谈 | 评论: 次 | 点击:

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断、被动、疑问、否定、省略、倒装。常见文言句式如下。

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断、被动、疑问、否定、省略、倒装

一、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来联系,如“我是中学生”)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

魏公子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信陵君窃符救赵》)

臣之所好,道……(《疱丁解牛》)

第二,主语后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张衡传》)

梁,吾仇…(《伶官传序》)

第三,也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如

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四,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的形式。如:

今公子有急,此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教赵》)

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第五,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是较为晚起的,如:

凡人……(《赤壁之战》)

问今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女郎。《本兰诗》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用“于”表示被动,如:

而君幸赵王……(《廉顾蔺相如列传》)

暴见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时,学于余。(《师说》)

第二,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欺……(《廉顱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第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

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五蠹》)

赢闻如姬父杀…(《信酸君窃符救赵》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第四,用“被”表示被动,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三、疑问句

在古代汉语里,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第一,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看以下例句: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之过?(《季氏将伐颤臾》)

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

独乐乐,与人乐乐,乐?(《庄暴见孟子》)

与君少长?(《鸿门宴》)

吾君在前,叱者也?(《毛递自荐》)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为者?”(《鸿门宴》)

蹈死不顾,亦故哉?(《五人墓碑记》)

楚王叱曰:“不下?……”(《毛遂自荐》)

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沛公曰:“君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然豫州新败之后,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则将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额史》)

天地有法?(《治平篇》)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庄暴见孟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鱼我所欲也》)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不怜公子姊?《信陵君窃符救赵》)

第二,有些句子不用疑间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廉颇蔺相如列传》)

汝忆?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求剑若此,不亦?(《察今》

学而时习之,不亦?(《论语·学而》)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季氏将伐题臾》)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四、否定句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等。请看以下例句:

(1) 魏王畏秦,终听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2) 距关,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3)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受……(《鱼我所欲也》)

(4) 欲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5) 自古贤人,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唐雎对曰:“,非若是也……”(《唐不辱使命》)

(7) 登高而招,臂加长也…(《劝学》

(8) 圣人常师。(《师说》

(9) 愿早定大计,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阅读训练】

点读练习

高祖击(黥)布时为流失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所知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 标点上文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行道病 嫚 布衣 罢之 百岁后 其次 而

3. 下面是“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和“此后亦非而所知也”的译文,你认为哪种译得对,画√。

(1) 人的性命是由上天决定的,虽然对扁鹊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2) 人的性命是要回到天上去的,虽然有了扁那样的良医,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3) 人的性命是由上天决定的,虽然有扁鹊那样的良医,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4) 今后也不是你应该知道的。

(5) 从此以后你也不必知道什么了

(6) 王陵、陈平、周勃以后,也不是你所能知道的。

4. 从上文中找出一个被动句、一个疑问句。

楚人和氏得玉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其左足及厉王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曰吾非刚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其璞而得宝焉遂曰和氏之壁(选自《韩非子·和氏》)

1. 标点上文。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璞 相 诳 刖 薨 理命

3. 翻译画线的句子

4.从上文中找出一个判断句、一个否定句。

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断、被动、疑问、否定、省略、倒装

省略和倒装

五、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1)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捕蛇者说》

(2)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论语》二章)

(3)沛公渭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4)(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章)

“黑质"前省“蛇”,"触草木”前省“蛇”,“尽死”前省“草木”,“使子路反见之”前省“子”,“至”前省“子路”,“行”前省“隐者”,这都是承前省。“度我至军中”前省“公”,是蒙后省。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孟子”和“齐宣王”,是对话中省略人称。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左忠公毅公逸事》)

“史朝夕”后省略了谓语动词“伺”“候”之类,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出,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3.省略宾语

(1)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赤壁之战》)

(2)孟尝君予( )车五十乘,金五百斤。(《冯谖客孟尝君》)

(3)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指南录)后序》

“追”后省略了“之”,代孙权;“予”后省略了“之”,代冯谖;“进退不由”后省略“己”,指文天祥自己。文言省略宾语(或中心语)的情况较常见,所省多是代词“之”。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

(1)秦王不怿,为( )一击瓴。(《廉颇蔺相如列传》

(2)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

(3)权以( )示群下。(《赤壁之战》

“为”后省略了“之”,代赵王;“与”后省略了“之”,代项羽等;“以”后省略了“之”,代曹操的书信。介词“为”“与”“以”后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此外,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1)今以钟磬置( )水中。(《石钟山记》)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赤壁之战》)

(3)是儿少( )秦武阳二岁。(《素区寄传》)

六.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是无所谓倒顺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这样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文言中并不多见。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1)自书典所记,未有也。(《张衡传》)

(2)残贼公行,莫或止;大命将泛,莫振救。(《论积

贮疏》)

(3)古之人不欺也。(《石钟山记》)

第二种情况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1)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言?”(《赤壁之战》

(2)沛公在?(《鸿门宴》)

(3)大王来操?(《鸿门宴》)

这种句式,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1)王问:“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以知燕王?”(《廉演相如列传》)

(3)微斯人,吾与归!(《岳阳楼记》)

第三种情况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唯是图。(成语)

3.定语后置

(1)今成舉、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基碑记》)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具体而微”“能不易其志”“铿然有声”是修饰“雁荡”“缙绅”和“石”的。定语后置,多在后面加“者”字。

4.状语和补语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如: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介词结构“以………”,多放在谓语前作状语,但也有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的,如:

(1)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2)饰以篆文山龟鸟鲁之形。(《张衡传》)

这种用法并不多,多数的情况是介词结构“以…”置于动词前,动词后加“之”,所以这两句也可说成“以帷幕裹之”和“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四题。

十一月,庚午①,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频,……有司旧制请用银装车②,上曰,“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令依外命妇③以钢装车,公主执妇礼皆如臣之法,戒以毋得轻夫族,毋得时事。又申以手诏曰:“苟违吾戒,必有太平、安乐之祸④,”颢弟周凯,尝得危疾,上遣使視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注谢罪。上責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遣归郑氏。由是终上之世,贵戚皆兢兢守礼法,如山东衣冠之族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庚午〕干支纪日,这年十月丁巳朔(初一),则庚午是十四日。②〔银装车〕用白银装饰的车子,公主所乘。下文“铜装车”,是用白铜装饰的车子,外命妇所乘。皇上命万寿公主乘铜装车,是降低规格以示俭约的举动,③〔外命妇〕受过皇帝封号的王公大臣家中的妇女,④〔太平、安乐之祸〕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唐玄宗即位后,她阴谋加害玄宗,被杀。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她干预朝政,与其母一起毒死中亲,后李隆基(玄宗)起兵时被杀。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循 诏 庶 预 衣冠之族

2.从文中找出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和宾语前置的句子。

3.翻译全文

4.“戒以毋得轻夫族”如换一种说法,该怎么说?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三题

(李)实谄事李齐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不顾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貸麦苗以应官优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朝政杖杀之(实遇侍御史王播于道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实不肯避导騎如故播诘让导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陵轹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尝有诏免畿内逋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

(选自童弟鹤选注《韩愈文选》)

1.标点上文

2.翻译( )的一段话,补出省略成分。

3.解释加点的词语:

谄事 迁 愎 文法

京畿 贷麦苗 优人

故事 陵栎 逋租

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断、被动、疑问、否定、省略、倒装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