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0 21:44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拳萌生 | 评论: 次 | 点击:

摘录及思考(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拳萌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1

我们都做梦,开心的、愉快的、痛苦的、难受的,这些梦直接影响着醒来后我们的情绪,我们不了解这些梦的意义所在,如果你能有心的想要探究一番,不用过分钻研,你也会掌握一些梦的知识,然后,你能在梦醒后更加坦然的面对。多探究一点日常行为背后的意义所在,你就可以多一点自由。



1.由名字的遗忘推论,我们可以假定一个梦的因素的联想不仅受那因素影响,也受那不在意识之内的原来的念头(潜意识)的影响。

2.我们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这些梦的元素的自由联想,使替代观念进入意识之内,再由这些观念推导出隐藏在背后的原来的本意。

3.释梦时须遵循三个规律:

一是梦的表面的意义决不是我们所要探究的潜意识思想,无论它是合理的或荒诞的,清楚或含糊,不用管它;

二是我们的工作是发现梦幻元素的替代观念,至于它们是否合适,是否和梦的元素距离太远,都不必考虑;

三是我们必须耐心地等待,直到我们追寻的隐藏的潜意识思想自然呈现。

4.我们将梦清晰地呈现出来的意义叫做梦的显意;将其背后隐藏的通过联想才能得到的意义称为梦的隐意。


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2

【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在北京写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其中梦一直贯穿着这一部诗集,以“梦”为意境,以梦为文,以梦来隐藏现实,以梦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无赖,以梦来表达自己的徘徊和对现实的不满,想以梦来喊醒那些在做梦的大众,也是想在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梦即是现实的心声也是梦的希望。

【关键词】 《野草》;“梦 ”;意境;现实


   《说文解字》:“梦,不明也。”《说文·部》释之为:“,寐而有觉也,从宀,从疒,梦声。”在《现代汉语大字典》中解释为梦:“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表象活动。”佛洛依德说:“什么是梦呢?据我来看,梦是人们在睡觉时通过幻想来保护睡眠的一种心理活动”[1]

一、《野草》中的“梦”字

   在《野草》二十四篇散文诗中,有十二篇写到“梦”一共出现了二十二个“梦”字,其中有七篇散文诗直接以“我梦见自己······”的形式开头,还有五篇都隐藏了梦的影子,以一种梦境来对散文诗描写,来贯穿整个全文,甚至贯穿一部散文诗籍,从《秋夜》到《一觉》就是一个两年的梦,从梦开始到梦醒,在这个梦中又有许多小梦。然而鲁迅先生写文章都是直面人生,反对虚假的梦境,但在《野草》中不厌其烦地出现“梦”境,以梦叙事,以梦抒情。就在这梦中鲁迅先生梦见了人生,现实,又不敢直接面对,而又是以一种朦胧的梦境方式表达出来。这一表达也展示了《野草》散文诗语言魅力和人生哲理的表达给人一种神秘的、模糊的感觉。而又以“梦”这种在现实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意境表达,样整部散文诗集更有味道。

二、《野草》中“梦”的意境

   在《野草》中写了很多意境,最为代表的是“梦”的意境,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什么是意境?······,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于二者中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上完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2]

“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鲁迅先生的梦境就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种是对“美好”的向往然而更多的是“虚无与黑暗”的意境,其中最典型的是对美好的向往如《好的故事》,这篇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作,作者在一个昏沉的夜里,看《初学记》后来慢慢的疲惫了,就在疲惫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就这样进入梦境,在朦胧中我看到一个“美丽、优雅、有趣”和“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就这样我就伐着一条小船,进入山阴道,在河的两岸看到了“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林和枯树,茅屋,塔,迦蓝”这是何等的美的环境和美的境界的描写。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境界”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我们试想一下鲁迅坐在这小船中在这样美的地方,在绍兴的郊外,沿着山阴道,小船在慢慢的前进的时候,这时是充满喜悦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而且见到眼前的十九中事物,是多么的美丽,在这里是,描写的是睡梦中自然景色的变幻抒发的却是现实内心感情的追求,寄托鲁迅更幽逐的心情。他精心的构思出来的“好的故事”中一次一次的为我们袒露了他当时的心境,他多么希望有一种“好的故事”,但鲁迅先生想看到然而又不能看到的也只能在朦胧的梦中来实现。

   然而这美好的梦只是短暂的,其实更多的“梦境”表现的是一种“虚无与黑暗”,反抗的精神和希望的精神。在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两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好像在看我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与这些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则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3]

   其实所提到的“‘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在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话就是说在黑暗中肯定了光明,就以梦境的方式给表达了出来。如《秋夜》中在这个萧杀的秋野,在鲁迅的院里有一种极细小的花,在那儿做梦,却又梦见了春天,梦见了秋天,这样鬼魅的描写给人一种想象的驰骋,同时也感到寒气渗人,就连这样极小的粉红色的小花都有这样驰骋的想象,可想而知这就不是鲁迅先生的梦吗?然而这梦是在“奇怪而高的天空”下做的这样一个鬼魅的梦,这样的模糊、掩饰,而在后面就七首诗是直接以“我梦见自己······”为开头连续写了七个梦境。

一、 猛士

   在《死火》中死火就是被遗弃在冰谷中,几乎被冻死,然而因为我的热温把他唤醒“哎,朋友!你用了你的体温热将我惊醒了”然后我与死火对话,我和死火交谈怎样出死谷,然而这猛士的命运是短暂的。

二、 权势

   我梦见自己的“衣履破碎,像乞食者”然而就在这时听到一只狗在叫,我没有怎么在意“傲慢地回顾”骂了狗,但我没有想到是这狗会说话“不敢,愧不如人呢。”而我就被这一只狗吓走,慌忙地逃走。

三、 愤激

我梦见自己躺在荒寒的郊外,地狱的旁边,这时我起来,看到魔鬼都没有在地狱里,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时一个魔鬼告诉我,魔鬼的地狱有两种,一种是“魔鬼战胜天神”获得生存权,然而那“地狱原废驰很久了”另一种就是人战胜鬼魂,获得地狱的主宰权。

四、 阴影

   我来到墓碣前,读着碑上残存的文字,就在旁边有一座孤坟,就连树,花都没有,在坟上能看到死尸,没有心肝,但脸上悲痛之感,这时我继续读着我残碑上的文字,我正准备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我被这一幕给吓跑了。

五、 报应

   我听见一个小女孩在叫“妈!我饿,肚子疼。我们今天晚上有什么好吃的?”然而母亲靠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给女儿的温暖,给女儿吃的,然而我酸了,我梦醒了。我没有好久又做了一个梦,这梦是那小女孩长大了而且嫁人了,这时我听到一个男人在说:“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的时候饿死的好”这是他女儿的丈夫埋怨她母亲犯下的过错,但是母亲没有说话,只是“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登时一怔”母亲没有反击只是静静地听着,就在这埋怨、侮辱、咒骂,她只是伤心、无助,于是她出家门,来到天边的荒野,“她赤身裸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她就这样沉默地消亡。

六、 中庸

   我在给小学的学生预备作文,然而这时有一个学生请教我立论的方法,这时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家里生了一个小孩,有三个人来祝贺,有两个说了好话,得到了相应的奖励,但其中有一个人说着小孩要死,就招到了一顿痛打。本来就是自然规律。

七、 麻烦

   我已经死了,我在棺材中,但是我在棺材中也没有逃避现实,我听到小虫在我的身上爬动,还有青蝇停在我额骨上,又舔我的鼻头,有时还有人翻动我的身体,有时还有给我送书的。时不时地会遭到不同的麻烦。

   然而上面的七个并不是简单的梦境,我简单地描述,是让你明白,其实梦境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梦中的现实,然而这现实又是不能直接表达的,就以梦境表达出来,其中包含了鲁迅先生的无赖与人生哲理。

三、《野草》“梦”中的现实

   鲁迅先生在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上讲了《娜拉走后怎样》在其中提到:“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是梦。”[4]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梦”的理解,梦是美好的,但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但是万不可以做将来的梦”所以鲁迅先生说的梦是现实的梦不是将来的梦,从《野草》12篇写梦境的散文诗的写作时间看(1924年9月15日到1926年4月10日)从《秋夜》到《一觉》这鲁迅先生最徘徊的时候,1929年冯雪峰回忆鲁迅说话,鲁迅感慨的说:“那时候的北京(指《野草》1924年—26年的时候)的北京,也实在太黑暗的可以!”[5]


但由于当时“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北洋军阀政府权力的更迭”[6]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就在《秋夜》中写枣树,枣树顽强的反抗精神,社会势力是反抗的,有如秋野的天空,那样的萧杀、凛冽,而枣树作为革命战士的象征,然而在《影的告别》中鲁迅先生当时的世界观,也是当时最徘徊的时候,之所以徘徊、苦闷甚至有些阴暗消沉的原因,在秋夜里也还是显露了鲁迅生命感中存在的孤独和虚无思想的影子,由于自己的孤军奋战,可想当时的心理是多么的压抑和孤独,这时就需要人来了解,需要人来呐喊,需要人起来战斗。

但是鲁迅自己也没有站起来呐喊,然而只是沉醉在自己的梦中,但这时就希望有为青年起来战斗,就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一文中,有说明:“因为经与青年的消沉,作《希望》。”也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鲁迅为《华盖集》写《题记》时也说:我早就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感禅的加以批评,因此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7]然而当时的青年们并没有站出来,为祖国的兴亡而奋斗,由于迫于现实的无赖,鲁迅继续做作自己的梦,这时就梦想一个好的人好的故事,就在虚幻的环境中构思了自己理想的地方,又由于这段时间鲁迅的日常生活很忙碌,“大概在北京时明天到夜里十—十二时客散······二时左右就入睡。他并不以睡眠而以工作为主体,譬如倦了,倒在床上睡两三个小时”[8]由于现实的不瞒和生活的忙碌,于是就构思了一个美好的梦境。

   然而这梦境并不长久,鲁迅先生又在1925年4月13到1925年7月12,就在这短短的三个月中连续地做了七个梦,从《死火》到《死后》在这些梦中鲁迅用“死火”象征革命的热情,被压抑的进步青年,又以辛辣的讽刺社会上那些仗势欺人的人,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正直军阀混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时会经历一点的打击但是我们要走出去,在《颓败线的颤动》就是在鲁迅1925年5月11日夜,鲁迅在《北京通信》中写到:“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己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就是自己要勇敢地走下去。

到最后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得到回报,只是沉默无语,这时自己也无比地颤抖,然而这些梦没有醒,想给社会讨一个答案,但不能,人们说只有在中间才能的到好的报应。就这样我终于死去,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连死去也没有得到好的归属。梦总要是醒的,在“三、一八”惨案的震动下,引起了人民的愤怒,梦终于醒了,所有青年的梦醒了,醒了就要战斗,来打破这阴森的梦境,打破沉默。

   在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中第三章中写到:“梦,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还是荒谬的,也不一部意识的昏睡而是少部分乍醒的产物,他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9]的确梦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有一定的背景和一定模式,在引导作者的思维和用奇异的梦境来表达,由于但是得百姓都是在这种美好的梦境中生活、逃避现实不敢面对,只有用一种虚无飘渺诡异的梦来表达心声,鲁迅先生以梦来表现当时愚昧、麻木的人民大众,用梦的开始到梦醒这样一个漫长的“梦”,这个梦也是对美好向往的梦,也是鲁迅先生当时自己的心境,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黑暗,自己的无助而不得不以一种鬼魅模糊的梦表达梦。

以梦醒来表现人民的觉醒,也是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又以梦境来美好的创作整部散文诗集,把文章的梦境融入到怎样创作散文诗,这样就更好的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写作内涵,更有意味意境。

参考文献:

[1]佛洛依德,张莹译《精神分析引论》第二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第二编2007年10月第一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八月第二十五次印刷P69。

[3]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18.

[4]林非《鲁迅著作全编》第一卷[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1月第一次印刷.

[5]冯雪峰:《回忆鲁迅》第2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6]宋仲福《中国现代史上》[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P63.

[7]曾庆瑞《鲁迅评传》[m]成都:四川出版社1981年 .

[8]许广平:《鲁迅先生日常生活—起居习惯及饮食嗜好等》载1939年十月《中华文化》第一卷第三期.

[9] 佛洛依德;赖其万;符传孝译《梦的解析》[m] 北京: 作家出版社1986年8月1版. 鲁迅《野草》中“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引论经典语录3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1

第一章绪论

精神分析抛开了来自解剖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旧规,用纯粹的心理学观念来看“人”的精神生活。

两大主张:

1. 否定了“心理的即意识的”之说,肯定了潜意识的心理过程的存在

2.性冲动(广义或狭义)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诱因。

第二章过失心理

1.研究过失的思维框架:不去关注引起结果的条件和原因,而是去关注引起结果的意义,即是要用这种结果表达什么样的意向,倾向。关注“你要用这个结果表达什么?”的心理活动,通过研究这个心理过程,反推原因。这是令人感动的思维,见微知著。

2.意向的表达(过失的意义)一种是两种意向的冲突,一种是另一种意向被扭曲或更改。存在干涉倾向和被干涉倾向,就有三种可能(三种心理活动过程),一是意识到了这个干涉倾向,二是不知道这个干涉倾向,三是知道干涉倾向,但是否认或者忘记知道。

3.这个研究的过程形成了精神分析的第一个理论——过失是有意义的。(我这样想:一些不经意的动作行为,甚至一些异常,或者扩充到一切行为,思想都是有意义的,只要愿意接受专业者的精神分析,就可以找出心理过程,给予解释,给予证实)。

4.从提出论题,到得出结论,整个过程采用的是假设和验证的手法,莫非假设和验证就是精神分析的绝招?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与其寻找过失的产生条件和原因,(太庞杂无头绪)不如假设一般过失都有意义。有一些容易分辨意义的尚还好说,对于一些未必看的出意义的如何断定?佛爷极尽辩论之巧妙,又不失合理性,令人难以辩驳,只好信服。借用化学实验的结果来比对部分已经得以验证的事实来支持假设,尽管做了众多实验,哪怕只有少量实验证明化学实验的结果是合理的,那就不用去管那些导致实验失败的条件和原因,抓住结果的意义来研究,反推原因起因,这样才是有的放矢。提出假设,有部分可以得以验证,就有了分析的方向了。

5.对于一些结论,必须有相信的态度。既然是从意义着手,对于经分析得出合理结论部分,相信。对于不合理部分,也相信,只是需要继续分析而已。——这是需要学习的两种能力:一是做出假设并验证的能力,二是让来访者相信你的假设和验证的能力。无所谓对和错,黑和白,别人知道答案,我们只是牵一条绳子。

2021-1-25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