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幼儿教育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01:45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Pan红雨 | 评论: 次 | 点击:

有效对话促幼儿发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Pan红雨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著名幼儿教育经典语录1


琼中县幼儿园 陆家锐

我园为期三天的“安吉游戏背景下阅读分享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研讨活动”结束后,引发我诸多思考,“安吉游戏理念”推出之前我国幼儿教育主要采用的是集体教学方式,其中幼儿教师对幼儿回应的技巧与质量是影响集体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2021年全国的幼儿园开始学习与实施安吉游戏课程,我们将侧重点放在了“观察”上面,在实施了近半年的时间里教师们的确在如何观察幼儿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观察之后与幼儿进行的个别对话和集体对话则更是获取幼儿学习与发展信息的关键渠道,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支持幼儿的发展。

意大利幼儿教学思想中有一句名言“接过孩子们抛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们”。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告诉幼儿教师应该在一日工作中随时观察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再将问题反提给他们,从而引发孩子们进行思考和探索。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游戏活动中还是一日生活中都要提倡教育者在教育中关注教育过程更重要,用更多的精力和眼光去关注幼儿的状态,突破原有传统的幼儿教育机制,引导幼儿思考、展现游戏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实现高效优质的幼儿教育。新《纲要》与“安吉游戏”理念不谋而合,强调幼儿教师要积极的为孩子创造思考环境、挖掘孩子的潜在智能、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合理有效的对话应该是一种耐心的、包含教师情感、态度以及肢体行为的回答和评价。同时教师应该学会运用话语技巧,在语言上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对游戏产生兴趣,引发其思考,使幼儿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更加丰富鲜活,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从我园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能够看出“对话”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1.幼儿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将幼儿作为对话的主体,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体现出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当今的游戏教学与过去单纯的“教”和“学”已大不相同,当今教育更注重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处事观念的树立,因此教师应该在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想法观点方面下大功夫,教师不要急于代替幼儿思考和回答,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一些教师以幼儿为主体的关系还没有实现,教育活动过程仍然是教师掌握着主动权,幼儿的主体性还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对话方式呆板

能够看出教师目前与幼儿的对话方法略显单一,曾经有心理学家提出,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是由38%的语调和55%的表情以及7%的语言组成的,由此可见,对话过程中语气语调的控制和变化对对话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与幼儿对话方法单一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言语回应上的单调和非语言回应上的匮乏,前者是指教师在与幼儿对话的时候仅仅是采用一些固定的死板的语言,没有任何语调上的变换,语调也都是在一个频率上对幼儿构成不了任何吸引、对教师与幼儿关系的发展十分不利;非语言上的匮乏主要是指教师在活动中只是以语言进行回应,一些教师活动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椅子上度过的,只是机械的完成游戏环节,且这个过程中也没有同幼儿精神上的交流,导致幼儿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涣散。

3.对话方法针对性不高

教师们已经认识到了对幼儿不能经常否定和批评,而要适时的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幼儿有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因此在活动中到处都充满着“嗯!对!”“太好了!”“太棒了!”“你太厉害了!”等,这种对话固然不错,能让孩子提高积极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种对话缺乏对具体事件的明确和概括总结,造成了滥用肯定,重复表扬和肯定的现象,这种表扬方式对幼儿也存在不利的一面,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阻碍他们的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型对话显得过于简单,教师的引导大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作用甚微,例如教师通常都会运用“真的是吗?”“还有不同的答案吗?”“有没有小朋友认为是……?”等作为与幼儿的对话。

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并没有引发幼儿对事物或者游戏的进一步思考,比如:幼儿说“我不明白小熊为什么不愿意玩游戏?”教师第一次的对话很好:“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小熊为什么不愿意玩游戏?” 这个对话引发的幼儿的思考,当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便结束了对话,这显然是不足以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后续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熊来参与游戏”“这个办法合适吗?”等发散性对话,多次引发幼儿对一件事物的思考。

4.教师时常忽略幼儿所提出的疑问

教师有时在幼儿提出问题或者质疑后,不去回答和理会这些问题,而是当做没有听到继续下面的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是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面对幼儿的提问难以得出准确科学合理的解答,另外还有可能就是教师缺乏与幼儿的互动经验在游戏中忽略幼儿的问题以期敷衍了事,这些都阻碍了幼儿在游戏活动当中的发展。

综合来说当前教师与幼儿对话方法的针对性还相对较差,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教师在活动中与幼儿对话的有效互动固然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是如果教师积极的反思总结,不断的收集经验,相信对话的水平就会快速的提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前缺少相应的教学准备,比如没有对活动的内容以及材料进行深度的研究,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提问敷衍了事,教学活动之后又缺乏一定的教学反思。

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提升教师有效对话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应该放弃原有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摒弃教师自身自带的主导权和控制欲,多采取平和商议的口吻与幼儿进行交谈,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其次应该保证回应的正确目的性,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教育的关键和重点,因此应该减少对幼儿强迫性的引导,明白对幼儿的回应和引导是为了要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一次教学任务。

2.改进行为

教师应该改进自己的对话行为,包括对幼儿的关注、对幼儿需求进行分析、判断价值。其中关注、观察幼儿是激发交流互动的前提,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言语,从眼神上和肢体上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另外还要仔细领会幼儿表达的含义,从中获取幼儿的内心需求;第三要根据幼儿所需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一方面要根据当前的活动进行判断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幼儿长远的发展进行长远判断,抓住价值点为做出适宜的对话做好准备。

3.提升技巧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接纳幼儿的各种对话,不要按照对与错对幼儿的对话内容做出评判这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在阅读活动《小老鼠盖房子》活动中,有孩子想出了好多盖房子的方法,与故事中小老鼠盖房子有些偏离,教师应接纳幼儿的想法,抓住信息调整提问,把问题抛回给幼儿,说说这个方好吗?引导幼儿讨论自己总结问题答案,回到问题的本质目的。

另一方面,以幼儿的回答为基础继续追问。追问有助于引导幼儿详细地阐述自己或别人的答案,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幼儿的经验。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通过追问,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探究、转换,在互动中提升幼儿的经验,产生有效对话。

好的对话过程是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话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水平,注意对话的针对性、有序性、开放性和启发性,讲究艺术性,使对话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孩子在轻松而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本领,使孩子的思维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的发展。

4.注重情感

交流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对话更是精神上的对话,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话的感情性,应该用爱去与每一位幼儿进行交流,通过对话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孩子,建立和谐美好的师幼关系。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创造有诸多样式和种类,但是,这些发明者和创造者都是由质疑和提问开始探索发明的”,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可能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提升对话水平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必修课,在每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运用和总结从而得到历练和升华。

著名幼儿教育经典语录2

张岩和孩子们在一起

汇聚爱心,传递真情,开展福利院献爱心活动

核心提示

近年来,“团结奋进、克难攻坚、善作善成、勇创一流”的商丘精神在古宋大地澎湃激荡,在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感召下,殷商之源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些新时代的弄潮儿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前行、奋楫争先,谱写了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时代华章,而商丘市第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张岩就是这诸多精彩中的一朵。

青云报国志,拳拳赤子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园园长,张岩不忘初心,执著追梦。为了走进孩子的心里,她考取了国际胎教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多年的努力赢得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她获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省骨干教师、省名师、省学科技术带头人,市先进工作者、市“五四”青年、市青年岗位能手、市“五一”巾帼标兵等多项荣誉;她还是商丘市人大代表,省青联委员、市青联副主席,商丘市人民政府督学。荣誉等身、光环加持下的张岩在广大师幼与家长的眼中仍是那样谦逊有礼而又平易近人。

教育之炬 用青春点亮

青春之光,闪耀追梦征程。2015年9月的一天,当丰收挂满秋的枝头,张岩任市第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从那天起,张岩带领班子成员共同制定了幼儿园的发展规划,深入分析了幼儿园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描绘出幼儿园的发展愿景。

她用心、用情、用力为职工和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她关心、关怀、关爱幼儿,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在工作中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事事亲力亲为,她做事有创新、有激情、有魄力,凡事亲历一线,靠前指挥。在她的引领下,幼儿园确立了以“源”为核心文化、延续“爱·尊重·和谐·快乐”的办园理念,又提出了以成就“教师”、丰富“家长”、凸现“儿童”、重在“探究”、遵循“自然”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制定名师扬园战略,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成立幼儿园专家学术委员会和由国内外6名学前教育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

特别是幼儿园的“生态科技中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小朋友,里面的“生态童趣馆”“主题式生态环保课程”“环保护照”“小小气象站”“绿色地球银行”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理念传达给了幼儿和家长,使幼儿从小就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张岩带领骨干教师团队,深挖本土教研和主题式课程,历时多年主编的《“四季童真”主题式课程》《“家乡美”主题式课程》《“中国风”主题式课程》、《园本班树自然课程》《幼儿视力保护策略的研究》《多彩的世界》六本幼儿园园本课程完美收官。园本课程的研发与应用,既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满足了幼儿发展需要。

近年来,在张岩的引领下,市二幼创设了我市第一家儿童创意工坊,为孩子提供了可探究、可操作、可触摸的动态教学平台;重新改造道德大讲堂、文体活动室、综合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亲子阅览室、志愿者服务站;率先成立工作坊、沙盘治疗、妈妈沙龙、爸爸社团等;争取专项资金新建了校园消防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工程。她用实际行动带动着幼儿园的发展,诠释着青春向党的勇气与担当。

市二幼作为河南省幼小衔接试点园,积极寻找适宜衔接路径,助力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的双向推进。商丘市第二幼儿园教育集团的两个园区分别与前进小学和梁园区第一回民小学同时开展幼小衔接“双向协同 联合教研”活动。在联合教研中,双方借助真问题、真体验、真解决的方式为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架起了学习和交流桥梁,缩短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距离,达成了教育上的共识,为接下来的幼小衔接工作提供更细致、更精确的可操作性策略。同时也推动了梁园区幼小科学衔接的步伐,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

为进一步树立科学导向,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的衔接,展示幼小衔接成果,幼儿园策划、录制的《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视频,做为优秀视频在2022年度河南省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上进行展播,获得全省浏览量第一的好成绩。同时幼儿园幼小衔接成果被河南省教育厅推送到国家教育部。

脚下之路 靠学习开创

商丘市二幼儿园里,花团锦簇,环境优美,一股青春的朝气扑面而来。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张岩是个学习型园长,她始终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平时不管工作再忙,她都坚持理论学习,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她始终胸怀“诚”字,抱定“勤”字,立足“实”字。

幼儿园建园70周年时,张岩亲自作词、创作了新园歌《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心中充满希望;因为有你,我们更有力量,市二幼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或者研究课题,近年来,她主持或参与的教育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有很多都获得立项,有的获了奖。其中,《教师有效介入幼儿区角游戏的策略与研究》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主编的校本课程《“家乡美”主题式课程》荣获商丘市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奖。

张岩主持的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生态环保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2020年7月顺利结题;主持的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开展主题式环保教育的研究——以大班垃圾相关问题为例》2020年10月顺利结题;她参与的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课题《沙盘游戏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研究》2020年10月成功立项。

张岩善于和家长交朋友,通过学习和研究家长心理,她推出了“幼儿园体验式家长会课题研究”,并任课题研究组长。她带领课题组成员研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体验式家长会活动方案,撰写了近15万字的《幼儿园家长学校操作手册》,为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体验式家长会的研究,市二幼走出了一条新型的幼儿园家长学校新模式。这期间,她带领幼儿园教师参加全国首届体验式家长会大赛,斩获2个特等奖和3个一等奖。

不仅如此,张岩撰写的数篇论文和优质课曾先后获得省、市级奖项,其中,《新时期幼儿园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研究》荣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体验式家长会方案的设计与研究》《音乐技术在体验式家长会中的应用》《环保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环保素养实施策略》《生态环保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应用与研究》分别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当代教育家》等刊物发表。

“学懂弄通做实”是张岩工作的座右铭。她常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把小我汇入大我,把溪流汇入江海,在平凡的岗位上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就能汇聚起幼儿教育事业的磅礴力量。

幼教之基 用关爱夯实

“园长妈妈早上好!”“宝贝早上好!”每个清晨,张岩都会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入园的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候让幼儿园顿时温馨热闹起来。

张岩认为,幼儿教育事业离不开“两支队伍”的关爱。一支是教师队伍,一支是家长队伍。

幼教之路,励志笃行。近年来,市二幼每年都组织全体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开展以“谨言慎行、立师德”为主题的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开展“最美二幼人”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市二幼的质量督导室每月都要对全园百分之五的家长进行电话回访,每学期期末对全园家长发放师德师风调查问卷,一旦发现有违反师德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市二幼形成了良好的园风。

内圣才能外王。市二幼以校本研修为契机、以活动开展为抓手,开展了教师“修心行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通过研训行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组织教师环境创设评比、养成教育检查、半日观摩督导,转变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提升教师的教育技能。2021年8月,市二幼70名骨干教师到西南大学参加培训,回来一路上谈的都是满满的收获。

沟通合作,家园共育。市二幼的爸爸安保团、妈妈故事团以及智慧育儿团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妈妈故事团入班讲故事,智慧育儿团参与三餐制作。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感知和体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科学育儿,最大限度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担负起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去年年底,市二幼召开的“儿童因你而美好”为主题的全园三级家委会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家长放心了,孩子快乐了,老师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应,整个幼儿园成了欢乐的海洋,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幼儿园表彰大会上,优秀教师代表黄红芳、秦园园发表获奖感言时激动地说,她们的成长离不开张岩园长的关心与培养,也离不开同事们的包容与支持,很幸运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以后会更加用心工作,做到心中充满爱,眼中有孩子,努力做一名为孩子幸福而终生奋斗的合格教师。她们的话说出了幼儿园全体教师的心声。

德行之问 以最美作答

站在新时代的最前沿,张岩时刻践行着一个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园长的职责,以前瞻的眼光定位幼儿园“质量立园、科研强园、文化兴园、特色亮园、师资优园”五大工程,围绕“谋创新、求发展,打造学前教育优质品牌”的核心理念与目标任务,从加强内部管理、增强办园活力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不断加强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知识,持续提高办园条件及保教质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前教育变革的发展与挑战。

张岩以敬业乐群为做人之本,她用人格培养人格、用上进带动上进、用爱心传递爱心,她把爱倾注在幼儿身上,把美好的情感献给全园的教职工。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在张岩的带领下,幼儿园92%以上的教职工加入了文明志愿者服务队,他们与商丘市特殊教育中心、梁园区社会福利院结成帮扶对象,定期组织文明志愿者进行实地帮扶。她还组织幼儿园全体教师、幼儿、家长自发进行爱心募捐,开展“绿色环保再制作,家园同乐献爱心”活动,鼓励他们将自己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物品拿到跳蚤市场义卖,并和家长代表一起去福利院,将筹集所得善款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她用实际行动带动着周围的人诠释人间大爱与温情。

张岩,就是凭着细心、爱心和独具匠心,凭着睿智、意志和过人胆识,让市二幼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坚强战斗集体;凭着誓争一流的豪迈气概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让市二幼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家园共育现代化实验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示范幼儿园”“河南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安全管理先进幼儿园”“卫生先进单位”“电化教育一类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平安校园”及市“文明单位标兵”、市“五四红旗团支部”、首届“市长教学质量奖”等;凭着市二幼人那种舍小家、为大家,不图名、不图利,默默耕耘、甘于奉献的用心用情用功的精神,让市二幼创造历史,书写辉煌。

如今,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商丘市第二幼儿园又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商丘市第二幼儿园教育集团应运而生。该集团一园三址,市二幼为集团总园,市二幼教育集团解放路园区、市二幼教育集团夹道街园区为成员校,集团总园统筹管理成员校的人事、财务、教育教学、师资培训、安全管理等工作,明确发展方向,打造特色项目,实现一园一特色、一园一品牌,全面提升办园品质,形成“共生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实现“均衡优质”的学前教育目标。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作为省优秀共产党员、市先进工作者的张岩,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执著的情怀扎根学前教育,以无限的热爱践行着自己的幼教梦想,她立足长远,积厚流光,立志当好商丘市幼教事业发展的领航者。

“做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和一名普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要求自己做人以真、待人以善、示人以美。”张岩说。从她质朴的话语里,让人看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倾注的满腔热情与爱心,更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强烈愿望与责任。

著名幼儿教育经典语录3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方、自信,能够充满勇气地与第一次见面的小朋友成为伙伴,对新鲜的事物跃跃欲试。所以每每看到孩子在群体中表现出的懦弱、退让,面对新鲜事物退缩时,家长就会心生焦急甚至怒火,觉得自己的孩子“好没用”“任人欺负”,不知不觉地说出一些具有打击性的话语。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孩子之间的这种差异?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我们没有办法通过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来。

案例阅读

悠悠5岁了,她的妈妈和爸爸总是觉得她太害羞了。

每次出去玩,她明明想和小朋友玩,但是从不敢上前打招呼。如果有别的小朋友过来找她玩,有时候会发生抢玩具之类的冲突,这时她从来不敢“捍卫”自己的权利,而是任由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去。爸爸妈妈带她去游乐场,别的小朋友看到蹦床、淘气堡,总是迫不及待地去玩,但是悠悠总是要被鼓励好久,才肯去玩。

当被问到“悠悠小时候有过什么不好的经历吗?比如外出玩耍时有没有受伤之类的”时,悠悠妈妈回答道:“没有呀,我们对她照顾很周全的。其实她胆子不小的,很高的滑梯、游泳之类的活动,只要我们在身边陪着她、鼓励她,她都敢尝试,玩得也蛮开心。在幼儿园,老师说她很聪明的,画画、回答问题都蛮好,但就是胆小、不自信,对什么事都说‘我不会’,明明可以做到的事情,也不敢尝试。”

问题分析

在悠悠妈妈的描述中,悠悠是个害羞、胆小的女孩子,尤其在与同伴的相处中,显得退缩、不主动,即便对小朋友都喜爱的淘气堡,也会犹豫不决。其实,小朋友们在交朋友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认生、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他们最早的“好朋友”,其实是爸爸妈妈。小朋友领会“一起玩”意义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起玩”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也有所不同,有的早早就去找朋友玩,有的很被动地等着别人来找,只要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时感到放松愉快,沟通交流没有问题,家长就不需要担心。

同样,小朋友们争抢玩具也十分正常,因为他们还没有去掉“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可能不太理解“玩具是别人的”。所以,如果悠悠没有表现出害怕,妈妈可以不必急于评判和干预。如果悠悠表现出害怕并提出终止游戏,妈妈可以先安慰她,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同时给小朋友们示范,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提出同别人一起玩玩具。如果悠悠依然比较抗拒,那就将她带离那个场景,然后给孩子慢慢适应的时间。

在幼儿园,悠悠明明可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却选择不举手,这里面可能体现了某种学习风格,有的小朋友愿意通过亲身尝试来学习,有的小朋友则更愿意通过旁观来学习,不举手不代表悠悠没有在学习。

对于性格害羞敏感胆小的孩子,支持性的育儿方式会有很大助益。不要急于“锻炼胆量”而将孩子暴露于令他们焦虑的环境中,比如特意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一定要她“抢回”自己被拿走的玩具。“自信”来源于“安全”,应在确认悠悠感到安全、不紧张的情况下,再鼓励她进行尝试。此外,建议妈妈可以观察一下,悠悠害怕的到底是什么。受伤、被拒绝都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容易害怕的事情,当孩子上幼儿园后,当众犯错、失败、出糗也会成为他们害怕的事情。如果有明确的害怕的事物,可以慢慢通过“脱敏”的方式来习惯它。让孩子体会到失败、受伤、出糗的后果没什么大不了,记住,是让孩子体会到,而不是从爸爸妈妈嘴巴里说出来。

最后,希望家长可以放手让悠悠自己去做一些尝试和决定,即使明知她会遭遇挫折。但也正是这些挫折会告诉她,“原来失败没什么大不了”。

缓缓发芽的小苗一样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它从不跟别的树作比较。

父母锦囊

成长原理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科斯尼克(Kosnik)说:“在我们的一生中,自我的两个方面(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都在不断地对话。我们的自我概念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觉得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觉得自己能做什么以及我们觉得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老去,在不断前行的人生途中,逐渐有了外貌、性情、能力、价值观各异的你我。有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梦想,从而对自己心生不满;有人则坦然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始终笑对人生。这一切的发端,都可以追溯到人们开始对自己有概念之时——幼儿期。

一、自信心究竟是什么

自信心就是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敢于、乐于去尝试很多事情。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我们对自身特质和能力的总体描绘,即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概念包含两个方面:自我形象与自尊。前者是人们内在的关于自我的图像,后者是对自我价值的看法。

婴儿至学步期的自我概念尚在萌芽,他们通过挥舞手脚,初步感受到自己的身体;他们通过与爸爸妈妈的互动,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他们通过“我如何被周围人对待”来初步判断“我是受欢迎的”还是“我是被嫌弃的”,我们称之为“心理诞生”。3岁时,幼儿对世界的经验开始快速丰富起来,他们探索周围获得反馈,他们开始对“我是什么样子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时候的幼儿,自我概念通常很积极,如果大人或环境没有太过“修剪”,他们往往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因为他们会高估自己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当然,这个时候的幼儿对于自己的描述也是不精确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与客观的样子有时相去甚远,甚至有时会模糊自己的性别。他们还只能用单一特点来介绍自己,比如“我喜欢吃汉堡”。

五六岁的幼儿,其自我概念开始了第一次飞跃式的发展,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描述更加谨慎和精确,比如“我喜欢吃汉堡,但是吃汉堡不健康,所以我要少吃一点,但是我有时候特别想吃,管不住自己”。而且与3岁的弟弟妹妹不同,他们已经开始从多个方面描述自己了——“我喜欢踢球,我不喜欢跳舞,我有点喜欢画画。”这些描述不再是“全或无”的,它们会逐渐联结,建立关系,形成丰富的、立体的形象,我们称其为“表征地图”。同时,五六岁的幼儿开始体会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开始了比较与被比较,他们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描述开始出现了分化,变得不那么盲目乐观,开始知道自己有“不好”的地方。有研究发现,5岁儿童已经开始出现积极的或消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抑或消极的自我概念往往能够预测其8岁时的自我知觉和社交,越喜欢自己,长大后与别人交往起来越自信。

二、究竟什么会影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往往被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种。先天因素指的是父母的遗传基因、产前环境;后天因素就是作用于儿童的各种环境,既包含物质环境,也包含环境中的人。

自我概念首先会被文化影响,你如果去过很多国家和了解过很多民族,会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对于“自信”这件事情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和态度。在我们的印象中,亚洲传统的文化中往往希望孩子遵守权威、行为守规矩、谦逊;而欧美文化则鼓励自我的独立性,鼓励张扬个性,重视自我表达和强化自我价值感。这种文化差异从三四岁就开始显现,并且这些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欧美儿童往往用更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中国儿童对自己的描述更为中立。东西方有两句描写鸟儿的谚语,非常有趣地体现了这种差异。西方说“会叫的鸟儿有虫吃”,而东方说“枪打出头鸟”,前者鼓励人们表达自我的意见,说出自我的需要;而后者则要求人们不要追求异样,不要与众不同。

相较于文化对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有一类影响距离更近更为直接,它来自家庭、学校,它的施加者是父母、教师。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于人的成长,有着著名的“人生八段论”。他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对冲突,人们的发展任务就是顺利度过。3~6岁的儿童的发展任务,就是在经历“主动对内疚”(initiative vs guilt)这对冲突时,尽可能地成长为主动的儿童。

在这个阶段,幼儿探索世界时,生出些许目的感,他们不再止于用身体感官去认识世界,他们还要去改变点什么、达成点什么,他们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一方面,他们想要独立于父母,自己做事情,“让我来”是很多3岁幼儿的口头禅。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能理性地看待失败,一旦搞砸,被父母责骂,内疚感就会悄然生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幼儿追求“目的感”的过程,如果父母能够积极地看待此时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倔犟”(比如一定要亲手摸一摸小狗的头),通过给孩子提供独立行动的机会,同时给予指导,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内疚感就会被消解。反之,如果父母不能理解或支持孩子追求“自己作决定”的探索,指责孩子(把事情搞砸或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将会把孩子推向冲突的另一端——内疚,并且会影响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的自我概念。

方法指导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成为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

1.尊重幼儿,他们才能尊重自己

幼儿是在与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兄弟姐妹、教师、好朋友等)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才形成价值观的,他们不仅模仿着别人的行为方式,同时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言语中“掂量”自己的价值——“我是重要的”“我是受人喜欢的”“我是不重要的”抑或是“我是可以被随意忽视、打骂的”。

2.改变评价取向,从“你(指成人)觉得我能行”到“我觉得我能行”

传统观点认为,积极的自我概念是由成人不断的表扬堆砌起来的,人们信奉“自信的孩子是夸出来的”以及“赏识教育”。随着更多研究的涌现,人们发现,依赖夸奖的幼儿,往往无法建立“无条件自尊”(不依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存在的自尊),成功是他们自信的源泉,一旦失败,他们会否定自身的价值。健康、自尊的幼儿,并不需要成人不断的肯定,他们需要的是适时的鼓励和点拨。孩子的天性中有坚持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分,他们会持续从自己不断战胜失败的经验中获得对自己的肯定,他们会把最终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天赋,或是成人的“恩赐”。

3.让孩子有成功的经验

自学步起,儿童开始展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爸爸妈妈只要不阻止,他们就会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们的小世界。3岁以后,他们开始带着某种目的和期待进行探索,比如搭一座桥、翻一本书,他们开始经历成功,但更多时间经历的是失败。面对失败,爸爸妈妈常常会口头鼓励:“加油!宝贝,再试一次!”但是我们也时常面对这样一种循环:孩子持续失败→父母持续鼓励→孩子气急败坏→父母出手帮忙。儿童会建立起这样一种反射:哭=帮忙=成功,这样的成功显然对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无益。我们可以换一种做法,爸爸妈妈使用一点“小伎俩”,让孩子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获得成功,孩子就会认可“失败→持续尝试→有时会成功”的逻辑。比起单纯的口头鼓励,“让他们做到”更能够促进孩子的自信、坚持以及对结果形成合理的期待。

4.让孩子始终拥有安全感,让教师也成为孩子的“守护神”

儿童往往在熟悉的环境中会更加自信。大多数儿童在3岁时,开始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爸爸妈妈,来到幼儿园。此时,孩子对家长的依恋还未从高峰期褪下,在陌生的环境中与陌生的人相处,这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安全依恋”是帮助孩子抵抗消极情绪的“铠甲”,家长需要和教师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建立对教师的“安全依恋”,这是儿童持续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前提和背景。

5.理性看待“犯错”,“犯错”是生活的一部分

3岁开始,儿童不仅知道自己“犯错”了,同时,他们还很害怕自己“犯错”。如果父母能以积极的方式、豁达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因为能力的局限而犯下的错误(比如打翻饭菜),给他们具体、有重点的反馈,孩子就会以乐观和理性的心态来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会伤害他们探索世界的主动性。

6.不要包办所有,应让权给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当儿童开始强调“我要自己来”时,就预示着他们开始有“首创意识”了。他们开始选择自己要戴的发卡、拒绝穿妈妈帮忙选的鞋子,呵护这种权利,可以让幼儿完整地体会从选择到结果产生的过程,自信的孩子需要有自己决定事情的体验。

来源:南方传媒、 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学习平台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