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16:57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婷妈亲子营 | 评论: 次 | 点击:

《无条件养育》:惩罚和奖励都没效,最有效的教育是无条件的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婷妈亲子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无条件养育经典语录1

文/婷妈alan(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1

如何养育孩子一直是一个很难的课题。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养育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因为内心没有准则,我们往往会不知所措。于是,我们在孩子身上,被动的复制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和态度。

可我们清楚的知道,那样的教养模式,在我们内心留下的创伤,远远大于它的滋养。所以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渴望:不能再让孩子去承受我们曾经的痛苦。

要避免这样的失误,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式重建自己的育儿观了。

2

最近正在看美国知名育儿专家艾尔菲·科恩的《无条件养育》,不得不承认,他的某些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

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管教我们的方式就是惩罚。

所谓的惩罚,就是给孩子制造痛苦,以迫使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惩罚的方式,除了会引起身体疼痛的体罚,还包括言语上的羞辱和刺激,剥夺对孩子的爱和关心,拒绝帮助或者让孩子陷入孤立。

科恩认为:惩罚一旦开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它并不会让孩子的行为得到真正改善,只会让他们暂时顺从。最终结果,是阻碍孩子的成长。

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精神惩罚的孩子,他们要时常遭遇家长的“冷漠”,所以比别的孩子更容易自卑和抑郁,他们长大以后很容易从根本上否定自己;又因为经常承受可能被家长“抛弃”的威胁,很容易焦虑,很害怕自己不被人接纳,却又不敢暴露这种依附感,所以很容易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3

这是科恩的观点,也是很多人的切身体会。所以他们成为父母之后,不会去惩罚孩子,取而代之的是奖励,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口头上的。他们以为,对孩子的积极行为作出这样的正向强化,就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符合自己的期待。

可是科恩却说:奖励同样是无效的

物质奖励尤其如此。科恩认为:人在做什么事时,如果受到的奖励越多,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一旦没有报酬,就失去了做这件事的理由。

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挑选了一些大学生在实验室里做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所有参与的人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试验的人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完成一个难题得到1美元奖励,另一组仍然没有;第三阶段,休息时间,大家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也可以去解题。

最后的结果是,得到过奖励的人,几乎都没有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而从来没有得到过奖励的人,有更多的人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

实验表明:如果一个人正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心理学上把人的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做某事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为了得到某种奖励;“内在动机”则是出于个人喜好,即孩子的内在兴趣。

科恩觉得,当外在动机更强时,内在动机就会逐渐变弱。而奖励产生的影响,会导致孩子内在动机减少,也就是孩子真正的兴趣会被弱化。

4

既然惩罚和奖励都是无效的,那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养育孩子呢?

科恩觉得,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够满足这些需要?”而不是“我如何能让孩子听我的话?”

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严肃对待孩子的感受、需要和疑问,并把他们看做是拥有不同观点、拥有真实感受、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独特推理方式的人。

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也许孩子的行为也会让我们烦恼,甚至他们有时会故意让我们生气,我们还是要接纳他们,要让他们知道、并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要时刻保持情绪平和。我们的批评只是针对孩子们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这个人。

我们只需要说出自己看到的情形,并提出疑问,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评价。

我们要尝试着放权,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并且充分信任他们能够做好。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我们要想办法向孩子传递这样的理念:我们对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

5

每个人都希望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如一个“小卒”被人控制。

科恩表示:家长如果能做到不去控制孩子,并且帮助孩子体验这自主感,孩子通常不会有不良行为,会更容易按规则办事。

在家庭中能参与决策权的孩子会更相信家长,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会更喜欢挑战。

如果父母给予他们足够充分的自主权,他们更愿意遵守规则。因为他们不可能抵制自己亲自参与而做出的决定。

并且,从小得到家长鼓励,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长大以后比同龄人更自信,更容易坚持不懈地面对困难和失败。

科恩告诉我们,让孩子学会正确做决定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是遵循父母的安排。

6

高尔基说:“爱孩子,母鸡也会。”可是,很多父母并不懂得爱的真谛。他们喜欢通过家长的权威控制孩子,或者奖惩并施。

科恩认为:惩罚的意义是,你这样做,我不爱你。奖励的意义是,你只有这样做,我才爱你。这样的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爱。

科恩提出,真正的爱孩子的方式,是无条件养育:我们爱孩子,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谁”。爱和孩子的行为毫无关联

这样的爱,才是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才能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樊登推荐升级版养育女孩男孩

¥38

购买


我是婷妈,亲子讲师,多平台原创作者

我手写我心,通过身边的小故事,分享正向育儿理念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留言与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无条件养育经典语录2

前几天去超市看到一个小男孩拿着一个玩具在地上撒泼打滚,要妈妈把那个玩具买回家,要是不买,他就不起来了。

他妈妈的反应也很快:买可以,下次考试你可以考到95分以上吗?

小男孩立刻爬起来连忙点头:买了这个,我就能考95分以上。

旁边的父母还感叹这个方法好用。

◆ 听话,就给你买玩具。

◆ 考了第一名,就带你去游乐园。

这样“简单有效,立竿见影”的方法,我们断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们从小也是被这样养大的。

可是,这真的是个好方法吗?跟孩子交换条件,真的可以带给孩子好的引导吗?

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

◆ 我只有做到了xxx,才配得到xxx。

◆ 我只有成为xxx,爸妈才会爱我。

他们没底气理直气壮地要爱、要关注,他们觉得获得一切,都应该是有条件的,而与父母的交流,也显得像在谈条件一般,冷静而生疏。

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问你:

“你对孩子的长远期望是什么?”

“你怎样描述孩子将来会变成怎样的人?”

“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子?”

当然,对于孩子的期望,大多数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独立、积极自信。

虽然,在我们成为父母之前,遇到在餐厅或超市大声吼叫自己孩子的父母,当初我们的想法一定是,我今后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父母。

可是,有一天,我们也成为了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不顺从予以压制,对孩子的乖巧听话予以褒奖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我们的种种行为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虽然我们希望孩子幸福、独立、积极自信;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最高要求却是:不必拥有爱心、创造力或好奇心,只需要表现乖乖。

对于父母来说,一个“很好”的孩子,就是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从不给自己找麻烦的人。

真正的爱,没有条件可谈!

可是,孩子被爱,不是因为他听话、他考了第一名、他有好的人生,仅仅只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已。

只有那些被父母无条件包容、喜欢的孩子,才能用100%的勇气面对这个世界的掌声或者恶意。

他们不用担心自己哪天就不被爱了,不用担心爱的人随时离去,因为他们知道:爱没有条件,只要自己在,爱就在。

爱不爱,哪来那么多条件,真正的爱,没有条件——是你,所以爱你。

有人会说:他是什么样子我都爱,那他是个混世魔王我也爱吗?这不是溺爱吗?什么都要顺着他,赞同他吗?

事实上,孩子并不需要我们的赞同或者反对,也不需要我们奖励或惩罚,他们只需要被理解,被相信。

你可能会问:我们也都是被父母管教着养大的啊!难道还有跟这种价值观和养育观不同的方式吗?

的确是有的,这种养育方式就叫做《无条件养育》——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接纳我们的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孩子并肩协作,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大人的需要,是成为智者的关键。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是艾尔菲·科恩。是美国知名育儿作家,教育学者,已出版9部深具影响的育儿著作,包括《奖励的惩罚》、《真正的学校》、《家庭作业的迷思》等,其提出的育儿观念在国内儿童教育极富影响力。

《无条件养育》的主题并非局限于管教,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它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以及如何看待并感受他们。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科恩建议父母以正向均衡方法取代赏罚教育,这样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无条件养育》会提供一些实用性建议,以取代我们有时为规范孩子行为、逼迫他们成功而禁不住使用的传统养育技巧。

流行的养育方式强调原则和纪律,但科恩却指出:纪律不一定帮助孩子自律。

这本书质疑、挑战、颠覆了很多传统、流行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把无条件养育的道理讲述得透彻、全面、完整、令人心服口服。

我们将本书的内容分为了四个部分,带你一起共读《无条件养育》:

◆ “胡萝卜+大棒”的教育方式,对吗?

◆ 是什么导致孩子认为父母的爱取决于成绩?

◆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 无条件养育,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容易,但爱一个不那么乖巧顺从的孩子则比较困难。科恩也说:“无条件的爱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

最后,用科恩的话来与大家共勉——“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无条件养育经典语录3

一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以前看的育儿书大部分是教我们怎么让孩子听话的,大部分是控制孩子的行为类的书,最近看了一本完全颠覆我的育儿认知的书《无条件养育》,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着眼于这样一个区别: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当书中提到: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二 爱不是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

我不禁陷入了深思,这对于我们上一代的父母来说完全是不可能的,即使对于我们这代爱学习的父母来说,也不一定能完全接受。不听话还让我怎么爱?

我们知道,没有天生就很听话的孩子,养育一个孩子总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挑战,尤其是挑战耐心。只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不就是把自己的底牌亮给孩子看了吗?孩子不会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吗?还怎么教育呢?

比如为了让四岁的孩子每次乖乖地吃饭,就告诉孩子快快吃完饭就有奖励,不好好吃饭就实施“行为后果法”,即让孩子饿着,有时候很快见效,有时候惨败而终。可能每次孩子接收到的感受都不同:妈妈是不爱我了吗?我饿了她也不给我吃饭。或:为了得到奖励我得好好吃饭才行。又或:妈妈很生气,我乖乖吃饭她才会爱我。


三 有条件的爱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

有条件的爱是会给孩子以后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家长在家里如果经常利用奖励刺激孩子暂时服从,那么最终会把孩子培养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从。还会让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

比如学习,如果大人看中的是成绩,考得多少分就有什么样的奖励,孩子会对奖励有兴趣(只是外在动机),而非学习探索本身的乐趣(内在动机),当没有奖励,就没有兴趣学习了。

就连有目的的表扬也是父母想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记得小时候我被妈妈和邻居夸聪明就好紧张。生怕“聪明”的自己考不好、表现不好让人失望。“聪明”的小孩接受失败也比较坎坷。

我们想教会孩子遇到问题学会做正确的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父母安排好。做决定这件事必须经过训练,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这样的训练,做决定的能力不会生下来就有,更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强。


四 选择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

我们即使意识到可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到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也很难百分百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家庭环境也是各有千秋的。

就如作者科恩所说“养育孩子不像组装家庭影院,也不是烹调炖菜,只需严格遵照专家的说明书就可以。没有“均码配方”可能会对每个家庭产生作用,也不能预先满足无限个具体情境;事实上,某些育儿书籍声称可以提供这样的“配方”,而妈妈和爸爸们因急于寻找“神奇疗法”而趋之若鹜,它们通常弊大于利。”

养孩子不能按照说明书来养,并非所有的书说的方式都适合自己,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我们可以尝试,或根据自已孩子特点做出调整。


有时候为了让教育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就范,我们会不得不让孩子屈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虽然是有失短视,但我们宁愿图得一时解脱。而不是让孩子无休止地折腾我们。

当我们意识到从长远来看,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的教育出不同人生观的孩子,但是我们教育的过程中做不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跟孩子坦诚,爸爸妈妈虽然可以无条件爱你,但是有时候还是不希望你做这种不好的行为。

其实每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有利也有可能有弊端,就看我们怎么选择和取舍,看长远的还是即时效果。


五 让孩子接收到的才是爱

要知道,我们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无条件的爱,目的是让孩子对我们给他的爱毫无质疑,内心富足。而孩子是怎么看待的,这才是重点,而不是父母按照自己认定的方式爱孩子,不管孩子有没有接收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