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的艺术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18:49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数虎图像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舞台无边界 宛若星辰 形如宇宙,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数虎图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放弃的艺术经典语录1
什么样的舞台设计既有科技感,又有氛围感,还不落俗套?《Omphalos》舞台好像位于贵州省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带领观众探索生命与宇宙的奥秘。《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的舞台好像一轮移动的月亮,变成一张眼睛剖面图,以多元视角探索静穆之美。可以说,他们都做到了舞台无边界,宛若星辰,形如宇宙。
Omphalos
国家舞蹈公司Ceprodac在墨西哥城创作的《Omphalos》,以舞蹈为支点,以宙斯赐给阿波罗的一块岩石,“Omphalos”为灵感,结合墨西哥当地文化与欧洲神话,深度挖掘关于“遗弃”的故事。在现代文明的废墟与土著神话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展开关于世界时间与人类的思考。
一个岩石质感的“世界肚脐”舞台,在光束的聚焦下,20名舞者缓缓展开肢体动作。当舞者们脱离物质世界的枷锁,在时空旅行中邂逅奇幻星球,扭曲的舞姿与音乐彼此交织,呈现出物体运动的几何美感。观众好像跟着舞者一起找到了生命的节奏与时间的奥秘。
舞者循环和螺旋式的舞蹈像是被束缚在时间的眩晕中,再加上一个“会呼吸”的钟摆,扭曲变换着频率,模拟当代回声的波动与无线电传输发射器,观众好像跟着舞者在遗忘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来回穿梭。
日本音乐家版本龙一和原麻理彦的声乐,与电子音乐和谐共存于舞台,让观众进入一种奇幻的恍惚空间,在跃动的音符中,在流动的旋律中,在舞者的演绎中,找到艺术中隐藏的美感、碰触到刹那即永恒的微妙。
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
为了致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弗拉安德伦歌剧院将其唯一完成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搬到了当代舞台,带来视觉和听觉的艺术的冰蓝色舞美设计,让观众看到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思潮并不是孤立的,音乐和文学艺术、舞台之美是可以同步的。
梅丽桑德自然的动作、忧郁的眼神,轻盈的步伐,映衬着舞台上清清浅浅的月光,而倾泻的月光,创造出浮动的,松散的,柔滑的开阔空间,瞬间把观众带入戈洛在山林中遇到梅丽桑德的情景中。正如亨利·鲍峨在《费加罗报》上写道:“德彪西的这部作品,在主题、启示和表达上,是如此具有个性,如此富于艺术性,如此清新,如此纯情,如此温馨。”
舞台上反复出现的月光,随着演员的表演而变化,甚至像一只眼睛望向无限的宇宙,幽深又静谧。而真正美的事物是静穆的,这种静穆、神秘则体现了一种隐忍、舍弃的艺术精神。
当舞台上的月亮从半圆到圆,从平面到立体,甚至变化成数字8,观众似乎也懂了德彪西试图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印象或情绪,用尽可能简捷的方式准确获取静穆的思想精髓。
放弃的艺术经典语录2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艺术真的是对这个社会没有意义,没有任何用处的,这是无用之用!也就是说人只有吃饱了才可以从事艺术。”这话的可不是一般普通人的吐槽,而是出自“中国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之口。那么,艺术真的是吃饱了撑的吗?
栗宪庭说,我记得恩格斯说过一段话,就是再美的小提琴的乐曲,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说明艺术真的就是吃饱了撑的!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什么狗屁艺术,老子房贷车贷还没有还清,上有老人等我送终,下有小孩等我抚养,老子哪里有空去追求艺术?”
栗宪庭又说,但是人如果你不想做行尸走肉,你还需要精神和感觉的艺术的享受,你要应该去看艺术,你要放弃你脑袋里关于艺术的那些过去的经验。
另外,你以为你看得懂艺术,你真看懂了吗?不一定!你看懂了这是画的一个瓶子,但其实你不一定看懂了。就是说艺术是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供一个新的感觉的模式,后面的大众才跟着在走。
很多年前发生过一件事。上海举办了一次印象派的展览,当时排队去看的人很多。印象派在当时出来的时候,连欧洲人都不能接受,但后来成为了伟大的艺术。但印象派到了中国以后,100多年已经过去了,排队有那么多的人去看,可是这个时候的艺术已经变化得早超越印象派很多很多了。但对于大众来说,艺术家永远是走在前面的。
栗宪庭说艺术就是吃饱了撑的!说的是大白话,其实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说,“吃”是属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而“艺术”是属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人只有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以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或自我实现。
正如有网友所说:“艺术不是没有用,艺术是非常有用,但不是实用!”“艺术是生活基本需求无忧后的精神追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向往。”
但现在这个社会也有不少俗人,即使吃饱了也不一定有精神追求,也不一定能感受到艺术之美,因为他们的贪婪会让他们永远活在不知足的道路上,永远感觉处在饥饿之中!
各位网友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放弃的艺术经典语录3
01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其实,天下人,都期待有一个灵魂伴侣,一次遇见,一生不弃。
扪心自问,有可能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就是恩爱的夫妻,也是求同存异、彼此迁就而已,并不会一模一样。
亦舒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并没有人,想去讨好谁,只是为了几两碎银,不得不低头,言不由衷。
到了后半生,碎银的问题,不再是人生的主角,才有底气说“我要做自己”。
你也“做自己”,我也“做自己”,他也“做自己”,因此和我们相伴一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孤独,明显就变成了后半生的必修课;你要是不愿意孤独,就注定被弄丢在人群里。
02
害怕孤独的人,最迷茫。
战国时,哲学家杨朱去拜见梁王,说自己可以统领国家。
梁王取笑杨朱:“你啊,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一亩三分地都种不好,还谈什么政治?”
杨朱笑着回答:“大王,你看过小孩赶羊吗?身高五尺的孩子,挥舞鞭子,羊群就服服帖帖了,要它们往东走,就不敢往西走。如果尧帝牵着一头羊,舜帝拿着一根鞭子,羊群就不知何去何从了。”
为什么一群羊,可以轻松被人指挥。因为羊群在行动的时候,以头羊为方向,剩下的羊是毫无主见的,只是盲从。
类似的道理,在丰子恺的绘画故事里,也体现过。
丰子恺画了几只羊,每一只羊都被绳子牵着。农民看到了,就笑着说:“一根绳子就够了。”
牵着一只羊走路,剩下的羊,不要担心,都会跟着来。
那些害怕孤独的人,习惯性“随大流”,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是别人做错了,还在模仿。最后变成了盲从的羊群。
如果你在生活中,害怕孤独,对于情感的依赖性很强,总是希望有人关注你,就会特别失望。当你使劲去讨好一个人的时候,会特别卑微,并且孤独感更加强烈。
真正的孤独,不是独来独往,而是站在人群里,看到很多不友善的脸,不自然的笑容。
正如泰戈尔写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星星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为了避免孤独,你加倍爱别人,你给别人锦上添花,却让自己雪上加霜。
03
享受孤独,是人间最大的清醒。
作家马德说:“忍受孤独是可怕的。当你看到那些享受孤独的人,一下子就不怕了。”
真正的灵魂伴侣,唯有你自己。好好和“自己”相处,接受世事无常,拥有单身的信念,后半生就好过多了。
首先,人少。
降低对别人的期待。不管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如何,会不会友善,都别放在心上。有人对你好,那是惊喜和意外。
与人交往,聚散随缘。就算是自己的老伴,真的要离开自己,也不要惧怕。收起自己的悲伤,好好活着,不负老伴的期盼,也不亏待自己的余生。
儿女会外出工作,长辈先后会过世,同龄的人,会走散,会阴阳两隔。接受了“人越来越少”的事实,就可以轻松挥手告别了。
然后,群少。
站在人群里,但是不会太合群。
比方说,爱好跳广场舞的人,曲终之后,愿意回家就回家,想要宵夜就宵夜,不随意苟同舞队的想法,不碍于别人的情面。
曾经所在的群,可以悄无声息地退出去,不要客气。连说再见,都显得多余。
再后,言少。
少说话,不干涉晚辈的人生,不评价外人的是非,不把自己的经验,强加于人。
夫妻相处,也是一对沉默寡言的人,默默地走过风风雨雨。
尤其是老年人,最忌讳唠叨。话很多,但是没有人愿意听,自己就会很无趣,出现失落感。不说,就不会这样了。
最后,心事少。
想什么呢?担心儿女过不好,害怕自己生病......都是多余的。
是你的,怎么也挡不住;不是你的,求也不来。
真正的诗和远方,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慢慢走出来的。而不是追逐别人喜欢的风景。当一个人到了顶峰,周围都没有人,最孤独。但是你坚持往上走,会享受到孤独的乐趣——超越自己。
后半生,变老是不能逆转的,身边的人离开是必然的,那就从心眼里接受。尽早习惯一个人走路,遇见风,遇见高山和大海。
04
孤独终老,或许是人生最好的归途。
李叔同,上半生颇有成就,被人称为“二十文章惊海内”。
他的后半生,选择了出家,并严守规矩。很多人为他惋惜,认为埋没了才华。
丰子恺说:“李先生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在行为上,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做李叔同,但是在境界上,是可以努力学习的。
所有的繁华,终究要褪去。不如主动一些,寻找人生的归路,做一朵野菊,一片云,一棵树......
外表活成了一座孤岛的人,只要内心是丰腴的,就是非常幸福的。
音律的最高境界,不是慷慨激昂,而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做人也是如此,切忌喧哗。
愿你我,努力成长,闷声赚钱,默默老去。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