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1 19:39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胖妞爱吃棉花糖 | 评论: 次 | 点击:

《次第花开》读后感:心若向阳,无惧悲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胖妞爱吃棉花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次第花开的经典语录1


1

上个周读了《次第花开》,堪布的文字真诚而睿智,仿佛一双妙手轻柔的揉碎潜藏心底的悲愁迷惘,又缓缓的指向暗夜中的北极星,照亮我们前方未知的迷途。

堪布用平实而真诚的语言传颂佛法的基本知识,用以解开我们的心结,却尊重我们每一个人原本的信仰。

修佛既是修心。对于普通人来说,修心的道路千千万,不一定要绝对遵循佛教戒律才能获得安乐解脱。只要心灵足够良善、纯粹,回望一生时能做到问心无愧,那便是解脱了。

2.关于故事

我喜欢听故事,于我而言好的故事不必过于张扬与悲凄,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最细微平凡的事迹,它的纯粹与真实敲击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愫。

有别于堪布告诉我们放下“我执”寻求安乐解脱的道理,本书最让我泪流满面的恰恰是“我执”,是那些佛教徒们对振兴佛教文化,重塑札熙寺单纯的执念。

岁月如水流逝,往事如在目前。在重游札熙寺旧址时,希阿荣博堪布记录了这些故事:

几位对堪布恩重如山的上师嘱托他有能力后一定要帮助重振札熙寺。

堪布也不负众望,重建札熙寺、恢复各项制度和传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札熙寺终于恢复了往日的荣光和生机。于是,堪布决定按照藏地传统的做法,把寺庙的管理交与本寺的活佛和堪布。

很多百姓得知他的想法后,哭着求他:“请不要不管我们的寺庙!”从此事上,我窥见的是百姓的质朴与堪布纯粹的良善。

然而堪布本人的心中却满是无奈,他在书中坦言:我不知该如何让他们明白:我不是甩手不管了,人活在世间要尽忠尽义。

尽忠是完成前人的嘱托,尽义则是让寺庙持续发展,佛法广泛流传。他在重建寺庙的同时也帮助那里的活佛堪布树立威信、积累管理经验。

他说:我自觉身体、精力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若能把管理寺庙的重任担负起来,我也就放心了。

如今的札熙寺庄严肃穆,是弘法利生的庄严道场,它今日的荣光与生机凝聚着无数僧侣们深重的执念。

索南日登喇嘛。他一生精进乐观,无欲无求,唯有对札熙寺异常“执着”。他忍饥挨饿的省下糌粑粉去换回别人手里札熙寺流失的佛像和法器。八十年代,札熙寺初步修复后,他把自己舍生忘死保存下来的佛像等物品全部归还了寺庙。他一直想看到札熙寺重现往昔的兴盛,可惜没有等到。


三十三年前,希阿荣博堪布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找寻心中敬仰的哥宁活佛。当抵达札熙寺时,印入眼帘的却是一座荒芜破败的寺庙。寺庙旁边只有哥宁活佛的小屋孤独地立在一堆废墟旁。

哥宁活佛多年来以病残的形象示人,他在艰难动荡的年代里持续闭关修行。尽管经庙被毁,人员四处流散,他依旧坚守在札熙寺的断壁残垣之上。因为执念,也因为他“怕”,“怕”很多人找不到回寺庙的路。


堪布的笔下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动人故事。有平凡而纯粹的真情与执念,有迷途知返的忏悔以及看透俗世后的返朴归真。太多太多真挚的美好数不胜举,需要个人用心去感知。


3.关于佛学

佛学是世上最伟大的学问之一,它浩如烟海,囊括了宗教、哲学、科学、诸子百家等一切的学问。南怀瑾老先生常告诫人们不要碰世上的两种学问:一为佛学,二为易经。这两种学问有两种人可碰,一为智力超群者,二是没有任何学问纯如白纸的人。平常人若执意要学,就钻一半好了,否则极容易陷进去出不来。

我呢,对佛学的知识知之甚少,可谓不知,所以不敢妄言。但我想大多数佛教徒们幸福的根源也许在于思想纯粹,少欲知足吧,他们更注重精神修持,并朝着自己的信仰矢志不渝的前行,直至旅程的终点。

这些就是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和意义。平淡却别有深意。

#读书感悟##次第花开# #南怀瑾#


次第花开的经典语录2

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所谓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实上,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坚实存在,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具备无我的见地之后,经过反复观修、体认,我执便会逐渐弱化。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

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

比如生病了我们一般会说:“我不舒服!我很痛!我很惨!”这时候如果我们提醒自己:没有我,只是这个肉体的某些部分、某些功能出了问题,不舒服、疼痛也只是一时的感受,而感受随时在变化。

我们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攀缘心、分别念、错觉投射在物体上,执著贵贱美丑,枉受痛苦。

信佛就是相信因果。

相信因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想快乐,就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八种闲暇、十种圆满。

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解脱,如果解脱之道不是远离贪、嗔、痴,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很容易便会迷失在对贫穷、蔑视、责难、羞辱的恐惧和对富贵、尊崇、荣耀、赞美的向往中。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便是。

物质生活是很容易让人厌倦的,欲望没有满足时不甘心,一旦满足马上生厌。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心和厌倦的循环中,心里越来越浮躁、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你排遣内心的负面情绪,使生活平衡喜乐。”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在我们这个炫耀攀缘、追求散乱的年代里,“静默”、“洞察力”、“内省”这样的词让人感到陌生、毫无吸引力,而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础恰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

我们仅靠自己的盲目追求和探索是走不出轮回的。

他们(藏族人)思想单纯,少欲知足,物质上只求温饱,却热爱精神修持,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解脱,一切众生都能解脱。

希阿荣博堪布写的《次第花开》是我第一本认真亲近佛教的书籍,以前无知,荒凉,现在希望通过阅读来填补许多空白。我虽然不信教,但对于各种宗教,总抱着好奇之心,起码我觉得无论哪种宗教,都是引人向善的,这就很好了。佛教在中国根基最深,近期看了一部电视剧《虚云法师》,坐阅五帝四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的虚云大法师让我对佛法教义等有无限的好感。对伊斯兰教的印象是在看《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的时候,穆斯林文化,玉文化也曾一度让我着迷。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虽然时而迷糊混乱,但是虔诚的信徒总能找到内心的安慰,勇气和力量。

《次第花开》中提的因果,轮回,解脱,其实我非常愿意相信真的存在因果轮回,天理昭昭,作恶者终有一日会有恶果,为善者能终有福报。然而我又相信无论信奉哪种宗教,总要有机缘,于我而言,现在可能是佛缘不够,书中的皈依,修行,做功课等在我看来应该于己于身是有裨益的,但是平凡如我,暂时还放不下,做不到.......

即使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尽可能保持一颗善良之心,与人为善,提醒自己平静谦和,也是一种心安吧!

次第花开的经典语录3


我常在傍晚时分,顺山间小径转绕。

时有虔诚的牧民等在路边献上灿烂的笑容和问候,

又听见不知何处有转山者在欢快地歌唱。

寂静山岭上,圆圆的太阳,白白的月亮,升起落下,日复一日。

岁月静好,天地空阔。——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花开见佛,这便是希阿荣博堪布给世人的最美好心愿,愿众人可以更愉悦、更自在地生活,用内在的智慧面对生命的每一次起伏,在心底开出安乐的花来。

摄影@李沐子

01 止息烦恼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人生有欢乐喜悦,也有烦恼丛生,因而生活本来就不完美。而恰恰是这不完美,才深知这世事的无常,懂得人生就是这样的起起伏伏,有一路上的艰辛与磨砺,也有人世间的悲欢与离合。

世事的无常让人学会了冷静、理性地去看待每一次得失。人生的种种经历,也无一不在启发着我们的觉悟。

在痛苦中经历成长,在困境中明悟生命的可贵。

在不断失去中接受所有的离别、所有的不尽人意,而这一切都需要去坦然面对、接受、飘然和等待。

等待温暖的小花再一次地在心底绽放,用慈悲和智慧找到心灵世界的力量,平复我们所有的焦虑和担心。

我们都是在一边失去、一边拥有中修炼自己,在一边欢笑、一边痛哭中不断将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去从容面对生活的各种磨难。

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认清无常,止息烦恼,活在“境由心转”的当下,知晓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唯有去除心里的执念、哏恨、困惑和烦恼。

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不如享受当下的时光,从容平静过好每一天,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

堪布在《次第花开》中说,烦恼不在别处,在你心里;解脱也在你心里。

摄影@李沐子

02 放下执念

有弟子问堪布,“怎样才能安乐?”

堪布回答说,“放下执着就会快乐。”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快乐满足的情绪多,心境就会变安乐。

然而人这一生总要遭遇痛苦的折磨,难免会陷入各种负面情绪中,让人感受不到快乐的源泉。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要从根本上摆脱痛苦就要学会放下,破除执念。

在痛苦面前一定要试着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会好起来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就是娑婆世界,充满着缺憾,我们的人生就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给心灵做减法,让心思变单纯,生活简简单单就好。像大多数的藏地人一样,一辈子知足常乐,只求温饱,无需富贵受用,因为他们深知内心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安乐。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时,相信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就是事物最平常的状态。无论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繁华或者废墟,生活都将继续。

人生无不充满着变化,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心怀希望,努力而坚定地往前走。

堪布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其实,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

摄影@李沐子

03 生命是一场修行

堪布在幼年时就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用来讲授、修习佛法的,得以保持住心灵世界的美好,并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力量。

“贴近生活而修行”。将修行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去培养同理心、同情心,从而更顺利地发展菩提心。

生活本身并不是修行,是在经历过悲欢离合后能够认识到无常、缘起、因果时才是修行。抑或是生病,是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人的脆弱后,从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己及人,生起悲悯之心才是修行。

堪布告诉我们,修行就是要有自律、懂慈悲、常乐观。是次第而行的,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

自律。减少藏在我们体内的恐惧、愤怒、嫉妒、焦虑、忧郁等诸多负面情绪,去学会克制、设身处地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不给他人带来伤害和痛苦,缓解我们焦躁的情绪,达成我们内心的安宁与福康。

慈悲。幸福感源自内心的安宁,仅仅是克制负面情绪尚不足以建立强大、平和的内心世界,还要去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和情感,拥有一颗慈悲之心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和帮助,让内心更加柔软、开阔。

乐观。面对竞争压力和选择时,调整好心态非常重要,即使是陷入困境,也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坦然接受自己的处境,努力不让内心变得僵硬麻木,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难挫折,才不会轻易被负面情绪所击垮。

堪布在《次第花开》里讲到,“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说明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摄影@李沐子

以清净心看世界 以欢喜心过生活

以平常心生情味 以柔软心除挂碍

世出世间,唯有善良的心地里能开出安乐的花朵。

“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

把生命看作是一场修行吧。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经历寒霜雪雨。只要怀有一颗良善之心、慈悲之心、柔软之心,永远保持着好心情,相信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

走好人生每一步,一步一步去修行、去精进、去成长。

等待,花终将次第开放。

纵使我们心生悲伤,我们仍在成长;

纵使我们遭受磨难,我们依旧满怀希望;

纵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还是从不放弃。


* 作者 | 李沐子,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