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

时间:2022-11-11 20:10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煤山后那棵松 | 评论: 次 | 点击:

王阳明最经典的10句话: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煤山后那棵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1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儿,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得能听到和尚头上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让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跑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地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地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朝廷军队进攻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军队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拂晓发动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叛军首领)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例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王阳明心学全鉴 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 是500年来中国人zui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经, 参透世事人心, 终成一代圣哲 ;

曾国藩研习阳明心经, 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 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 再造乾坤 ; 稻盛和夫将阳明心经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 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给大家推荐这本《王阳明心学》:

厚厚的一本书,才36块钱,带你走进王阳明的心学世界里面,带你感悟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您想购买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正版 王阳明心学全书知行合一 王阳明大传 人生哲学国学

¥36

购买

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2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1、过时而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

出自明代王守仁《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后事:事情过了之后。错过了奖赏的时机再赏就如同没有奖赏,等事情过了之后再处罚就如同没有处罚。

2、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

授,教授。徒,徒然。但,只。这句话说明老师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不一定是教的书越多越好,关键是所选用的书要经典,讲授要深入,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

3、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

教导学生学习,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意谓要培育学生全面发展。

4、谦者,众善之基;傲基,众恶之魁。

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

谦虚是做各种好事的基础,骄傲是做各种坏事的罪魁祸首。

5、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普天下所有的学问,没有只会空谈理论,不参加实践而称得上有学问的。

6、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第99条》。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圣人之心纯乎天理,而没有丝毫人欲夹杂在其中。就好比精金之所以为精金,就是由于其成色足而没有铜铅之类的杂质。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人,金到足色方是精金。

7、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第107条》

之所以称为圣人,只讲求精粹纯一,而不论量的多寡。

8、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第142条》

我的学说虽能暂明于一时,但终将冰释于西而又冰冻于东,雾散于前而云起于后,呶呶不休而陷于危困以待死的到来,最终未能有丝毫之力以拯救天下。

9、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第107条》

如能去除斤斤计较之心,各人尽量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只在自己纯粹心地上及天理上用工夫,那么精金就是人人自有,个个圆成的,便能大者成就其大,小者成就其小,更不需向外追求,而是无不具足的。

10、呜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第143条》

呜呼!可悲啊!所幸的是天理之在人心,终不可泯灭,良知之光明,犹如万古之一日,倘若听到我的“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的人,势若江河决堤而不可阻挡!若不是豪杰之士奋勇而起者,我又有谁可以期望的呢?

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3

众所周知,王阳明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在历史上,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0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阐析:《周易》有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为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0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阐析:人都会犯错,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知错,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知错而该”,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以,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只要人家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之。

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阐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物,只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做不了圣人,自我退缩了;

第二层:“圣人”就在我们心中,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我们心中的“圣人”常常被我们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必须剪除掉我们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阐析: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任为自己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没有付诸行动呢?对此,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没有体悟到付诸行动所带来的益处。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同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及该行为给自己及社会带来的好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的益处。



0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阐析:有人问王阳明:“安静无事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不知道冷静处理了,这是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多磨炼自己,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所以,你必须在事上多磨炼自己,让自己见识多了,历练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乱,能够从容处理。而如果你只是爱静,爱空想,那是叶公好龙,遇事依旧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修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0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阐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就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而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发现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王阳明举例说,大家都知道,舜有个弟弟叫象,品德很坏,屡次想害死舜,但舜从不去指责他,而是照样爱护关心他。舜为什么要这样做?王阳明说,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你说,象这样一个傲慢的人,他会认错吗?相反,他只会变本加厉。而舜以德报怨,才有机会感化他。

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07: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阐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混沌与原始状态,延伸意义就是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人的真、善、美。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一、虚静的时候,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皆在我们的“内心”中,所有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0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阐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念的。当有善有恶的思维时,那是你的思想活动了。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做善为,去掉恶行。

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是,当我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就会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0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阐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0: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阐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然后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也该意识到,并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智慧。

古人讲,从善如登山,从恶如山崩,意思就是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而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却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

所以王阳明说,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

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的修身之道。道理浅显,却并不容易做到。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阐析:一个傲字,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傲”与“谦”相反,人一旦“傲”起来,就不屑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就会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他人之上。所以,王阳明告诫世人:“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12: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阐析: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良能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13: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阐析:人心是天渊。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就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

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14: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阐析:有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说:“只要已经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不只记住,连理解也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简而言之就是,读书的目的在于启发我们的本心,“致良知”,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



15: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阐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能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16: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阐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这说得已经很形象了,心是我们的根本,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心若坏了,我们的良知也就不会好了。

一句话,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养心”、发现本心。一个人一旦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会坏事;若一个人的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