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经典语录及感悟
时间:2022-11-12 08:54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旅途笑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值得摘抄的句子 |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旅途笑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们仨经典语录及感悟1
1、在为任何人好之前,先为自己好,让自己好起来是为别人好的前提。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的意愿,结果很可能是父母没成长,孩子也继续成为苦难的轮回。——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2、没人帮的时候,学会了独立;没人疼的时候,学会了坚强。累的时候,一个人扛着,痛的时候,想办法忍着。渐渐地,我懂了,安全感只能自己给!你所期待为你遮风挡雨的那个人,往往就是他给你带来狂风暴雨!——杨绛
3、你永远不会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可真的当你走过他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受。——余华《文城》
4、人的力量主要还是要在自己身上寻找。别人给你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到的力量,再灌注到自己身上,才会受用终身。——《各有各的活法》冯骥才
5、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杨绛《我们仨》
6、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
7、生命也许就是这样,多一份经验便多一份幻想。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列夫托尔斯泰
8、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余华《或者》
9、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像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的原谅。——巴尔扎克《高老头》
10、我最大的能耐就是躺着不动。——卡夫卡
11、你想干什么?我想游手好闲。——毛姆
12、没有钱用又懒得挣钱,请你给我寄一些钱过来吧。——契诃夫
13、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汪曾祺
14、我什么都能抗拒,除了诱惑。——王尔德
15、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北野武
我们仨经典语录及感悟2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天是抄书练字打卡的第94天。
今天抄书的内容就以开心为主题吧。
要分享的第1句话是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一书中所写到的。
“我为我喜爱的东西
大费周章,
才能快乐如斯。”
我们心中所想,所喜欢的东西,不是唾手可得的。
需要我们的艰辛付出,不懈努力,才能获得结果。
这样的结果,才会显得更加珍贵,收获内心真正的开心,心灵上的满足。
当我们从事爱好的时候,我们会有许多的期待,会乐在其中。
比如说,我在小朋友小的时候,陪她去学钢琴。
发现我对钢琴,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所以,在工作之余,我也会学学钢琴,弹弹钢琴,变身为“学琴达人”。
我会感觉到非常的放松、舒适、沉浸、享受。
忘记了一切的困扰、不安、烦恼。
所以啊,有喜好,就去坚持就去努力,感觉真好!
分享的第2句话是东野圭吾所说的。
“无论现在多么的不开心,
你要相信,
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我们每次遇到挫折,或者不开心的时候。
不妨给自己打打气:不好的事情总有结束的时候。
我们把手中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做细了。
就一定可以熬过去的,好的结果,自然而然地就来了。
为了让儿子,在音乐方面有更好的发展,爸爸带着儿子来到了北京。
但由于人生地不熟,一直找不到音乐老师。希望看起来很渺茫,爸爸和孩子的心情都很苦闷。
孩子明白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于是更加刻苦。
孩子每天都要完成近8个小时的练琴训练。
每天清晨,钢琴声都成了邻居们的闹钟。只要钢琴声响起,邻居们都知道起床了。
靠着魔鬼般的训练,孩子终于一步步踏上了世界音乐家的舞台。
他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德国《世界报》称他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钢琴家。”
他的名字叫朗朗。
正如泰戈尔所说的:“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怀揣梦想,尽心努力,静待美好。
分享的第3句话是罗曼.罗兰所说的。
“一个人如能让自己
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
纯洁的心灵,
用乐观的心情做事,
用善良的心肠待人,
光明坦白,
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我们要永保纯真的心,热爱身边的一切,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开心,有活力。
而乐观,是我们永远保持年轻的重要密码。
乐观,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色泽鲜艳,让我们的内心感到平和快乐。
最近,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李天意登上了热搜。
他已经连续4年,给学弟学妹教高数课程。
枯燥的高数,被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得引人入胜。
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让他跟学生们打成一片。
课堂上的他,妙趣横生,吐司面包、雨伞都是他的教具。时不时地会穿插一些金句调节气氛。
李天意的视频受到了热棒,被许多网友称做“招生代言人”,被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
正如李天意所说:希望学弟学妹少走弯路。
李天意自己也践行着“做让自己开心的事”这句话。
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能讲课的每一天都是最开心的那一天。”
童心、乐观、善良,会让我们的生命保持成长,生活也会异彩纷呈,打开快乐之门。
今天,是抄书练字打卡的第94天,一起抄书的朋友们,加油哦!
我们仨经典语录及感悟3
作者提示:本文很长,希望读者耐着性子看完,相信你多多少少会有收获。
提起《三字经》和《弟子规》,很多人都不陌生,比如“人之初,性本善”、“勿自暴,勿自弃”就分别出自这两本书。它们都是古代的启蒙读物,前者是针对孩童教育的,所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后者是儒学启蒙书籍,重在教化民众,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生活规范。
如今重读,受益良多,简单分享一下自己读后的几点感悟。
1. 做事先做人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很多的上古传说、神话故事,比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它们的核心理念都是“人定胜天”。后来,《周易》系统全面地提出“天、地、人”的三才学说。
可见,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人的伟大作用是深深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所以,在华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人的重视和研究,比比皆是。
所以,《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弟子规》从“孝顺父母、兄友弟恭、谨慎、信义、交友、择师”等方面来讲述它的主要内容,每一条都是与人打交道。
作为普通人,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就是做人做事,不论扮演何种角色,都无法回避这一点。李嘉诚先生有一本书叫《做人做事做生意》,他说:做生意就是做人,做人最重要。也就是做事先做人。
所以,《三字经》、《弟子规》一直在强调人的作用,以及如何做人。
做销售的人都很清楚这样一个事实:销的是产品,售的是自己。有些公司,对每一个新进的员工,都会告诉他:与客户交流,讲自己、讲公司、讲产品。讲自己,就是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进入公司。最后,才会说到产品。
美国文学家、诗人罗夫·瓦尔多·爱默森说:“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
至今,我还记得一个50多岁的阿姨,她没读过什么书,但是每年的销售业绩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人。公司每年奖励一台宝马,都是她的,她都麻木了。
她告诉我,一开始她也不会说话,但平时在生活中只要朋友有什么事情,他都会主动帮忙甚至出钱,所以身边的人非常信任他。当她进入公司做销售的时候,身边的人都主动找她买产品,帮她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随着她地位的提高,身边的圈子已经改变,平时主要的工作,就是陪朋友一起逛街、吃饭、旅游、出国。每年开门红、新品推广、年底冲刺,根本都不需要说话,看朋友圈直接找她买,每一次都是Number One。
所以,帮助别人最好不要等到我们需要别人的时候,才去帮助他,再看他有什么需求,这样目的性太强,为人所不喜。
英国有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心理学上,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得到别人的恩惠时,我们就会要报答,这种心理被称为“互惠法则”,也是人类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的一个行为法则。
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尚往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也许有人要问,如果别人不遵循这条原则怎么办?江湖很大,什么人都有,随他去吧,没必要纠结这些细节。
如何把人做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生的课题。如果先做事后做人或不做人,那很多事情的结果,就不好说了?
电视剧《玫瑰之战》中的律师方旭,名牌大学毕业,能力很强,为了和竞争对手顾念一决雌雄,在一起婚前协议谈判中,私底下冒用客户的名义和对方律师谈判,被客户知晓,差点身败名裂。对于他而言,不是辞职这么简单,也许一生都将离开这个行业。还好顾念对事不对人,挽救了他的职业生涯。
所以,为人处世,先做人后做事,必定事半功倍。先做事后做人或不做人,祸福难料。
2. 读书和学习力
关于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在《三字经》和《弟子规》讲得很多,我也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读书,能够让我们学到知识,变得聪明
有人说现在的小孩子很聪明,但我们真的明白一个人为什么会变聪明吗?的确现在的小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们真的很聪明吗?也许真相并不是你理解的那样!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在身体各方面的确会得到进化,只有先进的能力才会被保留下来。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容易获得各方面的知识,所以现在很多人不会就问“度娘”,问知乎。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不论哪个时代,总有人智商高,总有人智商低;而后,通过读书学习,你会发现有人变聪明了,有人还是原地踏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样两个真相!
现实生活中,每天更新的信息几百亿,很多人都是一眼扫过,目不暇接,根本来不及辨认和思考。因为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即使问“度娘”和知乎,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称之为信息,而不是知识。很多人误以为是知识,故而经常浏览网页、刷抖音、头条等等。
但是,我们的大脑它不是这样学习的,它根本不接受你这套思想。
它首先将我们所看到的信息或学到的知识,存储在大脑中,它自己是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都是乱放的,所以一旦要用的时候,突然发现,咦,我明明记得学过呀,怎么想不起来?
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放得越多,它就会自动覆盖,所以你很难想起来。这种学习,很难学到知识的;除非深度思考,还能留个印象,但也一定是不全面的,甚至断章取义。
对于人而言,思维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孩子的思维,是点思维;大多数成年人是线性思维,也就是因为所以;还有一种人是框架思维,往往适用于公司中层;最后一种人是系统思维,往往适用于公司高层。
为什么学到的知识提取不出来?因为它不成体系,既不是框架化,更不是系统化的。所以,人工智能,比我们人类更会学习,而且人家还是全面、深度思考。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建立了像计算机那样的程序,那我们的知识就不再是碎片化,而是体系化,那么提取就很容易。所以,为什么我们要上学,为什么要拜师,为什么我更建议大家看书。因为每一本书,它的目录都是有逻辑的,知识也是系统化的,我想你也不会买一本碎片化的书来学习专业知识,更何况出版社也不敢出版。我经常会将一本3、500页的书写成3、5页word,最后再变成一页,甚至几句话。
那读书如何让我们变得聪明?
很简单,人之所以越来越聪明,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学习的时候,它是通过相似联想来认知的。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或者学习过,怎么可能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怎么用?试想一下,如果穿越到宋朝,你觉得宋人能理解什么是手机吗?或者你怎么给他讲明白?
19世纪,福特在宣传汽车时,大讲汽车自身的优势,却鲜有人支持,大家都认为马车就是个怪物。后来,汽车的价格比马车还便宜了,普通人也不接受,所以福特又换了一套说辞:汽车就是不用吃草的马车。人们这才慢慢开始接受它。
1902年,袁世凯送给慈禧太后一辆汽车,老太太非常惊讶,这家伙竟然不吃草,比马车跑得还快。因为大众对马车是有认知的,一旦和马车联系起来,汽车自然就好理解了,再也不是怪物。
我记得,我老家的邻居讲过一件事,她一个大城市的亲戚,第一次来她家见到牛,被牛的叫声,吓了一跳,赶紧问这是什么动物,竟然还有角?
我一个同学从女朋友家回来,兴奋地跟我说,我知道什么是猪了,它还咬人。也许真有人不知道猪会咬人,我们老家还有人被野猪咬掉了半个屁股!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何变聪明的方法,那就赶紧读书吧。
俞敏洪说:“即使不看,伸手去碰一下书皮,你也会沾上书香气。”
读书,能够让我们明白道理,改变命运
任何时候,提到读书,我都会提到两个国家,一个是匈牙利,另一个是以色列。
与我国最友好的欧洲国家匈牙利,在文化上他们认同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虽然国家领土和人口不足我国1%,但他们国内有20000个图书馆,平均每500人一个,每人年均会购书20本,获诺贝尔奖人数14位。
以色列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每年人均要读书64本。这都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重点介绍的是他们心目中的圣经《塔木德》这本书。
这本书,历时1000多年,是2000多位精英先后接续完成的旷世巨作。它涵盖法律、农业、商业、教育……爱情、婚姻、肉体……简直无所不包,里面有做人做事经商的智慧,非常全面。
据说犹太人如果负债累累,那么这本书,债权人不能拿走的,以便他日后东山再起。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这本书立法的国家,如果有人找你借这本书,你不借,那你就等着进监狱。
犹太人信仰犹太教,每周有一天禁食,这一天他们是不做生意的,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学习《塔木德》,学完交流心得。
所以,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所以欧美很多大公司的创立者或者大股东几乎都是犹太人,现在我们打开网页看到的世界级名人,差不多也是犹太人。犹太人的教育水平极高,全国超过24%的人拥有研究生学历,也就说,要么硕士要么博士学位,居世界之首。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倒是和犹太人挺像。
读书明白道理,很好理解,因为能够学到知识;古代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在《三字经》中,比比皆是,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说李嘉诚先生,他年少时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但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前期的知识,几乎全部来源于自学读书。直到他成功以后,才有机会进入学校深造,直到现在他每天都坚持阅读1小时。后来他兴建了汕头大学,造福更多的人,帮助他人改变命运。
读书,能够让我们知道更多真相
人世间,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掌控域、概率域、风险域、盲域,只说一下“盲域”。
任何领域,都存在着相对未知和绝对未知,这就是盲域。学习和探索能减少盲域,如果我们不能亲自验证,读书也是一种方法。难道鸡下蛋、猪下崽,我们每个人都要亲自去守着它看?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一辈子根本不够用啊!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还是那句话,如果不能亲自验证,读书也是个办法。
我们小时候在学校的墙上,看到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爱迪生。但却不知道还有后半句,读到的书多了,自然会发现后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身边人经常跟我们讲,做事要趋利避害,有人是书上看的,有人是听人讲的;但是读到的书多了,我们会发现:真正成功的人,却是避害趋利,这其中的区别是天壤之别。李嘉诚先生说:我99%的时间都在思考,如果失败我会在哪里失败。
趋利避害,就是先利益后风险,实际上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这样做,而且会安慰自己“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其实这些都是安慰之词,这么多年来,我发现国内根本没有“风险、避险”的文化和知识体系,学校也不会教,家人也很少有这种意识,都是嘴上说说。我们更多人的思想,是一夜暴富是利益,关风险什么事!
什么是风险,就是风=险,是不是很简单,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当然这是狭义的解释。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54岁中举人,他疯了。我一直以来,都在按作者吴敬梓先生的想法认为的。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范进很了不起。他57岁的时候考取进士之后,工作兢兢业业,深得赏识,几年后就成为四品官员,官职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
……
当然,也不可死读书,一定要能活学活用。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只是输入,但是如果没有输出,那么知识也会得不到验证或者更新。
所以,一定要意识到,读书是手段,不是目的。当然,只是为了涉猎一下,那么要求没必要那么高。
学习力
为什么,有人在被逼的情况下,还能看几本书?一旦没了外力,就不读了。
人是有惰性的,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根据“三圈理论”,大家都喜欢待在舒适圈,如果进入学习圈,就会不适应,因为学习圈挨着恐慌圈,人性是不愿意改变的。
所以学习力,是个很稀缺的东西。真正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但是,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工作,其实一直都在变,只是我们没变而已。
学习力,就是告诉我要不断学习,因为知识会更新,而江山代有才人出,谁都可以被替代。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在中国发展的非常快,只是很多人视而不见而已。也许只有到了自己身上,才会觉醒吧!
3. 惜时
《三字经》中有许多古人刻苦学习的案例,比如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典故。一方面说明他们爱学习,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
当下社会,物质越来越富裕,科技越来越发达,人性的原罪更容易显出来,拖延是很多人的通病。
唐朝诗人王贞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于已经过去的时间,我们没有必要纠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并让自己不拖延,我提供两个方法仅供参考。
(一)
《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即便你没看过,应该也听过。导演艾普特对15个7岁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想看看他们7年之后的人生轨迹会如何变化。结果7年后,导演根据拍摄的结果,决定以后每7年再拍摄一次,一直持续到他们63岁。
最后,他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阶层是可以固化的,穷人的孩子依旧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
但,你以为结论到此为止了吗?不不不!
艾普特看到有一个孩子尼克,从穷人家庭,跨越到了上层社会,于是他决定深入研究。最后,他发现:尼克从小就对物理痴迷,近乎狂热。7岁时,梦想有一天探索月球;21岁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后来移民美国,最终成为大学物理教授。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不需要任何人鞭策,可以废寝忘食,这种人是不会有拖延的。对待孩子的兴趣,父母一定要谨慎再谨慎,我们认为的兴趣并不一定是他的兴趣。
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做到“宽度两厘米,深度一公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第一很难,做唯一还是可以的。如此,我们会更好的珍惜时间。
(二)
为了利用好时间,很多人会给自己制定计划,且很完美,结果最后却不了了之。所以,我建议调整计划的流程,不要那么程序化,可分为三步:目标、愿望、奖励。
目标:要完成的事情。
愿望:想吃想玩想旅游都行。
奖励: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用一个小愿望奖励自己;如此一一对应。
毕竟,人都喜欢正向激励,建议大家尝试一下,不断完善。至于如何制定目标,参考SMART原则,用它就行。
写在最后
做人先做事,做事如做人。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相关文章:
- 上一篇:不要爱的太满经典语录
- 下一篇:没有人会帮你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