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小说经典语录

时间:2022-11-12 12:25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旅人的叹息 | 评论: 次 | 点击:

特别喜欢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的一句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旅人的叹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黄金时代小说经典语录1

特别喜欢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的一句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这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知道,这后面还有半段不那么唯美的话。“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成像挨了槌的牛一样。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槌不了我”

在我还未成年的时候,我以为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是十八岁,因为过了十八,就是成年人。但是后来我发现,一个人不会突然在十八岁这一天,就变得成熟起来。对于我来说,二十一岁,也是我这一生的黄金时代。还有九天我就二十一岁了。为什么说二十一岁比十八岁更让我有感觉呢。因为我十八岁的时候,我只是从一个高中生,变成了一个大学生而已,即便我远离家乡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读书,可我始终还是个学生。但是我的二十一岁,要面临更大的迷茫。我要开始找工作,开始独立地养活自己,要去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物。

我的二十一岁会是怎么样的呢?会像挨了槌的牛一样,还是继续地生猛下去?我会更喜欢二十一岁的自己吗?还是会羡慕此刻20岁更年轻的我呢?


#每日金句,金句语录感悟##人生最终追求是什么#

黄金时代小说经典语录2

黄金时代

王小波

75个想法

◆ 第1章 黄金时代

>>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 第2章 三十而立

>> 我主!

>> 我何必想这些屁事。这根本不该是我的事情。

>> 曾几何时,有过很多徐志摩那样的人,在荒漠上用这些书筑起孤城。如今城已破,人已亡,真叫人有不胜唏嘘之情!

>> 那一冬读书的日子,以后还会有吗?”

>> 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的表演。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 大夫对我的耳朵叹为观止,认为这不是耳朵,乃是起重机的吊钩。

>> 我妈妈超脱了肉体,变成一个漂亮老太太。我爱我妈,我要用我的爱还报她对我三十二年的厚爱,不过我还是要骗她。

>> 然后我要找出一些响亮的句子,像月光一样干净

>> 我正好走在大电铃底下,铃声就在我头顶炸响。

>>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 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是多么大的幸福

◆ 第3章 似水流年

>> 一个人宁可叫自己思想的器官混入别人鞋底的微尘,这种气魄实出我想象之外。

>> 虽然岁月如流,什么都会过去,但总有些东西发生了就不能抹煞。

>> 我没有因此学坏,这是因为我已经很坏,我只是因此不太想活了。

>> 我活得很没劲,好像一个没用的人。人到了这步田地,反而会满脑子伟大的想法。那时我想:假如发生了战争就好了。 活得没劲的人希望发生战争,那是很自然的想法。我们那一代人,都是在对战争的期待中长大的。以我为例,虽然一不怕疼,二不怕死,但是在和平年月里只能挖挖坑,而中国并不缺少挖坑的人。

>> 有些变化已经完成,有些变化正在发生。

>> 在横死面前无动于衷,不是我的本性。

>> 虽然死法各异,但每个人身上都有足以让他们再活下去的能量。我真希望他们得到延长生命的机会,继续活下去。我自己也再不想掏出肠子挂在别人脖子上。

似屎流年

>为了让大粪快速成熟,他们让家家户户在开饭前,先用自家的锅煮一锅屎

>> 而当我们长大之时,就有了两种选择:当傻x或是当亡命之徒。我们的选择是不当傻x,要做亡命之徒

>> 要记做亡命之徒的事,那就太多了。我们的很多同伴死了。死得连个屁都不值。

>> 在云南时,有些朋友想着要解救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越境去当游击队,结果被人打死了。

>> 一、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二、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你知道他们受的什么苦吗? 三、正如毛主席所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什么都不知道就为他们而死,不觉得有点肉麻吗?

>> 。假如要求直笔来写似水流年,我就已经犯了矫饰之罪。

>> 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于受愚弄。

◆ 第4章 革命时期的爱情

>> 虽然我们一点也不懂现代画,但是也要去看看,表示我们是有文化的人。

>> 这件事太惨了,所以在记忆里待不住,用弗洛伊德的说法叫做压抑。压了十几年我又把它想了起来

>> 外表呆头呆脑,好像十分朴实,而内心多愁善感,悲观厌世——这些就是我的本性。

>> 它是半透明的,外表罩了一层淡紫色的光,里面有一层淡淡的黄色。再往里,直抵胡萝卜心,全是冷冷的蓝色。

>> 当时我就想到了这个发明虽好,但还不是尽善尽美。应该再打点酱油和料酒进去,使它不等挨刀子就变成一根巨大的广东香肠。

>> 指标这种东西,是一切浪漫情调的死敌。

>> 吃饱了以后发明的欲望有所减退,但是我已经发明了很多东西

>> 但是这件事不说明我不是绅士,只能说明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 那种感觉就有一试管的冰水,正从头顶某个穴位灌进脑子来。

>> 在诡辩方面和在打架方面一样,他完全不是我的对手。争到了后来,他很没出息地哭了起来。

>> 但是不管我上天还是入地,都不能找回六岁时体验到的那种狂喜。

>> Catch-22。

>> 我是想哀恸,但是哀恸不起来。哀恸这种事,实在是勉强不出来的。我只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革命时期对我来说,就是个负彩时代。只有看到别人中了比我大的彩心里才能高兴。

>> 脸上也起了皱纹,但全是竖着的,十足像个土匪。所里的同事见我这个模样就疑我敌视知识分子。

>> 说自己不知道谁漂亮比较有利:这样可以假装是天阉之人,推得干干净净。

>> 弗洛伊德说,受虐狂是这样形成的:假如人处于一种不能克服的痛苦之中,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把它看成幸福。

>> 小时候我心地残忍,杀气极浓,这一点叫我终生难忘。

>> 这时候我们背上一段毛主席语录:“这种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种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然后就一点也不伤心,因为伤心被这种程式消化了。这种种程式就是高级智能。因为有了这种种程式,好多东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连死都不真了。

>> 在一堵墙是半透明的时候,后面好像有另一个世界,这时候世界好像更大一点。它后来变得不透明了,世界就更狭小了。

>> 太阳照在我身上暖洋洋的,我扬起头来看着太阳,一点也不觉得幌眼,觉得幌眼是以后的事情;那时候它不过是一个金黄色的椭圆形罢了。当时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心里也不是空空荡荡。爱,恨,厌倦,执著,等等,像一把把张开的小伞,一样都没失去,都附着在我身上。我看着太阳,我是一团蒲公英。

>> ,我揍毡巴是出于爱。而且仇恨这根神经在我身上早就死掉了。

>> 。到底我是个怎样的人,他们并不真知道。连我自己都不真知道。过去我绝不肯把做过的事重做一遍

>> “爱”这个字眼非常酷。这也是因为当时我心情甚好,不那么悲观了。

>> 我哪派都不是。这就是幸福之所在。

>> 连她都自甘堕落,我对别人更不敢存什么希望。

>> 受这种挫折对我大有好处,因为我生性十分狂妄。

>> 小时候我从外面回家,见到我爸爸怒目圆睁,朝我猛扑过来,心脏免不了要停止跳动。等到挨了揍就好了,虽然免不了要麻木地哭上几声,但主要是为了讨他欢心。揍我我不哭,恐怕他太难堪。

>> 我只知道有一个谜底就要揭开。而这个谜底揭开了之后,一切又都索然无味。

>> 这种死掉的感觉,就是幸福吧。

>> 。这样光荣属于国王,有趣属于我们。

>> 我有选择性的耳聋症,听不见犯重复的话。

>> ,我不愿意到大会上去发言,亦不失是藏拙之道。

>> 我觉得自己是个不会种地的农民,总是赶不上节气。

>> 只可惜这个平庸的世界不肯给她一个受考验的机会。

◆ 第5章 我的阴阳两界

>> 其实我没想去捣乱,只是在地下室里待了很多年,很少有人请我来参加聚会,心里很高兴。但是已经把新郎吓坏了,把小孙叫到一边说了好半天。然后我们就提前退席了。回来的路上小孙说,王工,你把他们都镇了!你帮了我的大忙,我不会让你白帮的。我一定也帮你一个忙。

>> 我们总是在商业区里逛,但也没有要买的东西,更没有买东西的钱

>> 但是因为我阳痿,就不能阻止别人像关心低智人一样关心我。

>> 我也无心去纠正这种成见,因为既然是成见,就无法纠正。

>> ,你不要和我计较,我是小神经)

>> 李先生就在座管上骑了一段时间,其状就如在受桩刑:疼得呲牙咧嘴,手舞足蹈。后

>> 而且满嘴都是操你妈。这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只要一年就能变得连他的亲妈都认不出来。

>> 寂寞纯黑如夜,甜蜜如糖,醇香如酒。

>> 她还说,刚才不幸福,那件事就不能听,因为它属于幸福的范畴。

>> 原来她的幸福就是被摸上一遍,再打成个铺盖卷,我既有手,又有打铺盖卷的材料,就可以给她幸福。

>> 从此以后,寂寞再不归我所有。这有好处,也有不好处。走进了寂寞里,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想干啥就干啥,效率非常之高。你可以夜以继日的干任何事,不怕别人打断,直到事情干成。但是寂寞中也有让人不能忍受的时刻,那就是想说话时没有人听。

>> 除了背熟她身上的全部性敏感带,还要背熟她感情上的敏感带,才能讨到她的欢心。

◆ 第6章 后记

>> 积极向上虽然是为人的准则,也不该是时时刻刻挂在嘴上。

◆ 点评

★★★★★

黄金时代小说经典语录3

在中国当代文坛,若论个人经历的传奇性,就不得不提及王小波。

这个身量一米八的大男人,高大伟岸,却因出生时发育不良,一生多病;他分明其貌不扬,生活拮据,却凭借一本小说追到了“天之娇女”李银河;他是文学奇才,是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却身前狼狈,至死才闻名于世。

他曾微妙而精准地指出人类终极的快乐所在:“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也曾一针见血地照见世人痛苦的根源:“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他曾温柔地告白爱人:“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

也曾冷峻地剖析人生:“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我能如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他货真价实”

短短的几句语录,其实已经很好地折射出了王小波这个集自由、理性、睿智与幽默于一身的传奇。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仅仅存世了45年。

01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于北京郊区顺义的一间公寓内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4月26日上午,在王小波的追悼会上,除了王小波的亲友,还有前来吊唁的读者无数,他们大多来自传媒界、学术界、文化界,还有不少素昧平生者。令人心酸的是,在场的人里面没有一个是作协成员,也没有一个是小说家。

在王小波生前,他一直将自己视为小说家,但他的作品却始终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之内。他未曾加入作协,也没有自己的单位,正如他生前所说:“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从世俗名义上说,王小波更像是文学圈的一个“局外人”。但也正是这种为自己的真理观而服务的精神,让他葆有一个作家的真实灵魂,并在死后声名大噪。其中,王小波著名的“时代三部曲”中那本一度被禁却畅销二十余年至今的《黄金时代》就是一个最佳的佐证。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根据自己1968年在云南“插队”的经历而构思的一本小说。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明暗两线,讲述了云南乡下插队的知青王二与一位名叫陈清扬的女医生之间发生的充满激情的“爱情故事”。

02

小说中的陈清扬是个失去了丈夫的单身女医生。在闭塞、保守的偏远山村里,这位年轻窈窕、颇有姿色的下乡女医生被很多人诬陷为“破鞋”,只因她不符合那个年代已婚妇道女人的普遍模样——“面色黝黑,胸部下垂”。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她下山找到了她曾经的病人王二求助。可王二却对她提出了“既然别人说自己是破鞋,那何不不成为一个破鞋”的悖论。

当陈清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自证清白时,她不再选择逃避。她开始以发展“伟大友谊”的名义与王二发生肉体关系。在精神的压抑中,陈清扬只能以身体去检验活着的快乐。

陈清扬选择王二的原因很简单,王二是一个既不隐藏也不意淫的男人,他甚至能够开诚布公地说着孩子都能拆穿的谎。

对于陈清扬来说,她活在一个“不实”的世界里,连美貌都成了她为千夫所指的原罪。因此,王二的直白与粗俗,反而成了一个明明白白的真实存在。因此,她情愿被王二带到真正的破鞋里头去。

两位主人公就这样将荒诞纳入了清晰的现实逻辑。讽刺的是,反而是在两人真正发生关系以后,再也无人关注陈清扬的行踪,因为“那里的人习惯于把一切不是破鞋的人说成破鞋,而对真的破鞋放任自流”,陈清扬的精神对抗就这样成了徒劳。

王小波借助这则黑色幽默表现了特殊年代里,公共经验和秩序对人性的压迫。

03

小说中更为压抑的一个矛盾点是:陈清扬与王二之间伟大的“友谊”从未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对王二而言,陈清扬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关于感官满足的载体,陈清扬对王二的爱情幻想也因此归于虚无。

王小波虽然让陈清扬爱上了王二,为两人的这段“友谊”披上了爱情的华丽外衣,但却难以掩盖一个事实,这种孱弱的爱根本无力抵抗时代的荒谬,也拯救不了迷失的灵魂。

自始至终,王二将陈清扬作为自己释放欲望的工具,陈清扬则将王二视为自己对抗秩序的武器。

也正因如此,哪怕二人在二十年后重逢,也难以给当时发生的一切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大概就是王小波的反讽吧。在一个荒谬的时代里,当人性被压迫到极致,正常的生理感情也将不再健全。

这部王小波从十二岁开始构思,一直写到将近四十岁才完篇的小说,凝聚了王小波的自由意识、现实批判精神,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

在同代的知青文学作品中,这是一部格局宏大的力作。遗憾的是,在当时保守、拘谨的文学氛围中,人们太过专注于这部作品中对男女两性的书写尺度,一度导致了《黄金时代》明珠蒙尘。

对于这些元素造成的世俗偏见,王小波曾说:

“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写到性,这种写法不但容易招致非议,本身就有媚俗的嫌疑。我也不知为什么,就这样写了出来。现在回忆起来,这样写既不是为了招些非议,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

04

但是事与愿违,王小波所担心的关于“媚俗”的误解还是发生了。

1992年3月,《黄金时代》原本敲定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但是出版方却为了市场效应,擅自将《黄金时代》更名为《王二风流史》,并列入当时的“风月系列”。王小波对此十分恼火,宁愿冒着滞销的风险,也不愿接受这一恶俗的篡改。

遗憾的是,这本被王小波视为“宠儿”,也一度在港台掀起波澜的作品,最后未能得到大陆市场的认可,起因还是源于书中饱受争议的“两性描写”。

从《黄河》到《十月》、《收获》等大型杂志,编辑们都一致认为小说十分精彩,也对这部作品予以了肯定的评价,但都纷纷因为小说的尺度望而却步。

直到1994年,华夏出版社编辑的赵洁平因为太过喜爱这部作品,趁着主编外出,在终审方面打了一个时间差,才让这部作品得以在国内面世。不过也正因如此,赵洁平受到了严厉的指责,在心力交瘁中大病了一场。

让人意难平的是,历经辛苦面世的《黄金时代》在出版之初其实无人问津。无奈之下,王小波一度推着自行车当街叫卖:“前几本白送,后面再要再给钱。”

直到1997年5月,几经曲折后最终由花城出版社接手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终于出版。而王小波的离世也促成了一定市场效应,这位生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最后以一种沉痛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掘、了解。

一时之间,出版社每天都要受到来自五湖四海的问询,购书单也似雪片般飞来,这意味着以王小波为主导的市场真正到来,只不过作者本人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05

在王小波生前,曾有学者问他,为什么不能考虑一下当时大陆读者的保守心理,而要将人们讳莫如深的“性”写得如此裸露,如此堂而皇之。

王小波的回答则让人的心灵一颤,他说:“人们认为最羞耻、最该隐讳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耻、隐讳的东西。真正的私情是每个人的感情,那是最个性化的、最该秘而不宣的东西。”

这种对自由精神的执着追索,以及对人性的真正洞悉,我想正是王小波最大的魅力所在。

刘瑜曾说:“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冯唐说,发现王小波的文字后给他带来的快乐,就像阿基米德在澡堂子里发现了浮力定律光着屁股跑上街一样。

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说:“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浪漫嘴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严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

时至今日,王小波先生已经逝去24周年了。真的很感激,隔着书页我们得以认识几十年前有这样一个天真的“顽童”,口无遮拦地冲着世界喊过那么一嗓子,响彻了一代人的心。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影视评论,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