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感:尘世喧嚣中,一次畅游经典的“安心”之旅
时间:2022-04-02 08:00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无有之乡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前段时间,业务出现空窗期,媳妇也带着女儿回了娘家。
整个世界一下清净了。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内心就会迅速被空虚占满。
经过前面几天的舒适区,忽然感到无比的空虚和茫然,专业的书籍一点也不想看,心里茫茫荡荡,急急似丧家之犬,茫茫如漏网之鱼。
我想,心大抵是病了。
于是,我决定找“药”来医治它。
首先翻开的是《道德经》,这是我手边常备的书籍,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看是什么时候了,估计也在十年八年之前了吧。
《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也记不清看了多少遍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前觉得读百遍才通晓书意的人实在也不怎么聪明,自从看了《道德经》,才觉得天下有谁看过百遍,就能理解的简直是天降奇才。
我自然不是奇才,很多句子虽然能信手拈来,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能时不时地插上几句类似“道法自然”啦、“天地不仁”啦之类的成语,让人觉得玄之又玄,但是终究没有得到老子真传,流于表面文章了。
于是我就看老子的注解,市面上关于老子的书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之前看过很多,感觉么,用陕西话来说,就是能把人带到沟里。
无意中发现朋友一本书《老子道德经憨山注》,只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然后恬不知耻地借了回来,隔上一年半载就会翻上一回,真有点爱不释手。至今仍在手头,没有归还,想想心里仍有愧疚,不过我在网上发现了免费电子版的,有机会还是还给朋友吧,借书不还总归不好。
书上原文是繁体字,像古书一样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读的,有点不太适应。但是里面的注解,可谓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经典的。之前看过很多版本,都流于表面,类似鸡汤文学,很多地方也穿凿附会,不知所云,只有这一本憨山大师注解的,才真正具有一位“下山人”的风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之前看道德经或者相关的注解版本,章节之间都是割裂的,虽然有些作者也试图将其连贯起来,总是有点牵强,道理不通。憨山大师的注解真正能贯通全篇,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犹如打开了任督二脉一般。
不过里面引用了很多佛家术语,真正要研究起来,就得看佛学相关的书籍了。
于是,我又找来了公认的道德经注解权威版本——《王弼老子注》,粗略浏览一遍,微言大义,很多地方都看不懂。真希望作者不要这么惜字如金,像今天的口水文一样,多倒一些出来。可惜,没有,作者王弼是个天才少年,估计写到这么个程度都觉得有点啰嗦了,再者,王弼英年早逝,再也没有了补充详实的机会了。
在横向拓展受到阻碍的时候,我想到是否可以纵向发展呢?
据了解,世上最了解老子思想而且注解最好最全面的是庄子,于是我决定看看庄子《南华经》,也就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文章果然汪洋恣肆,奇崛瑰丽,而且有很多寓言故事,非常有趣。不过原文看起来还是有些吃力,需要具有相当的古文功底和耐心才可以。还好,我看的是带翻译版本的,通读一遍,大概能了解个一二。
不过很多地方还是不明白,虽然故事很好,也很容易理解,具体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却感到虚无缥缈,力所不及了。
其间好像又看了南怀瑾的《庄子南华》,不过印象不是很深刻,现在也记不得什么了,估计也没看完吧。
接下来,就到了老子的学生孔子。翻开《论语》来看,只觉得平平无奇,不知为何把它推崇到这么高的位置。我想应该是我没看明白吧,于是查阅相关注解,最先看到的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市面上大多数《论语》的注解都是参考该版本,可以称得上经典了。不过,看完之后也没有深刻的感触,只是较先前的理解连贯通顺了一些。
然后又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南师见解确实深刻了很多,常常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不过南师立意高远、境界高深莫测,非我等凡夫所能企及,只能得其皮毛而已。
关于《论语》思想注解与延伸的,当然绕不开《大学》和《中庸》。这两篇文章都非常简短,但内容丰富,可以说是提纲挈领之作。读下来,不由感叹古人的智慧,难怪古代学子考中状元之后,随便给上一个县长当,也游刃有余,毫无压力。原来古人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像现在以专业技能为主,学成之后在某行业还能当个小主管,离开特定行业就什么也不是了。
顺藤摸瓜到这里,后面就是程朱理学了,我对朱老夫子实在不感兴趣,就直接绕过他老人家,瞄准了集儒家之大成、开创一代心学的大师——王阳明先生。王阳明的传记和《传习录》我是先前就看过的,对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才学充满了崇敬之情,对阳明心学也非常感兴趣,然而终究是似懂非懂。
到这里,儒家体系算是粗略地过了一遍,要说感触嘛,可以借用一句诗总结一下,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枉费了圣人先贤的一片赤血丹心,真是惭愧惭愧!
看了这么多,心更加不安分了,甚至有点慌:是不是自己太笨了,悟性太差,还是这颗心中毒太深,已经病入膏肓了?
还是看看《心经》吧。您还别说,心经确实有让人心静下来的功效。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听起来多舒服啊!于是我打印了一份《心经》,带着注解,放在了手头,没事的时候打算翻出来看看,后来还手抄了一遍,再往后,就看得越来越少了,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又拿了出来,背面已经记满了这两天写文章的大纲摘要,真是罪过罪过!
《心经》如一剂清凉散,瞬间能使人心灵安定下来。得此好处,我又趁热打铁地看了《金刚经》和《金刚经到底说什么》,分别是鸠摩罗什和南怀瑾的版本。不得不说,鸠摩罗什的版本文字确实优美,一看就让人喜欢上了。虽说唐玄奘的版本更尊重了译本原意,但鸠摩罗什的文字实在太优美了,玄奘版本只看了几句就放弃了。
不说其他的,就那一句“如是我闻”就足够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了。还有里面反复提及的三句义,“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如来所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来所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冥冥之中似乎蕴含着无上的智慧。
诸如此类文笔优美,寓意深远的句子,在《金刚经》里俯拾皆是,单看文字,也是一种享受。实在忍不住再摘抄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总之,大赞,后面还要看。
至于南怀瑾的注释《金刚经到底说什么》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不过再好的参考,难免会拾人牙慧,要真正理解,还需要反复参悟原本。
在这不得不提及一个人,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一位哲学研究专家,有“哲学小王子”的美誉。受他的影响,我又看了另一部佛学经典《坛经》。这是一部王德峰教授推荐给他在外求学的儿子看的书,当爹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好?推荐的东西肯定错不了,而且哲学家的眼光肯定是敏锐的。
果然,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六祖慧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那首偈语更是流传甚广: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同样出名的还有神秀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更胜一筹,所以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了他。我觉得慧能的偈语境界是更为高远,但神秀的也不错。
慧能一切都空掉了,变得空无一物,从而顿悟成佛,这需要很好的悟性甚至机缘巧合,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门槛比较高,成佛与凡夫就在一念之间,一念悟了就“立地成佛”,一念没悟就仍是凡人。
而神秀的偈语就是基于一个凡人的基础,渐修渐悟,今日修得一分便有一分长进,明日修得一寸便有一寸长进,日积月累,纵然不能修成正果,也能看见每日精进积年累月的效果。大部分人此生估计都是凡人,能做到神秀这样“时时勤拂拭”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不过就悟道的层阶来看,肯定是慧能更高一级,所以得到衣钵传承也理所当然。
后来神秀也开宗立派,发扬佛法,也说明了他的佛学修为之高深和方法论的普适性。
至于《坛经》的内容,在此不容置喙,欲知上山路,需问下山人!《坛经》就是这个下山人。
佛学经典浩如烟海,虽然前面几本就使我受益匪浅,但是还是决定就此打住,因为还要为眼前的生活奔波劳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佛经的学习研究上。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毕竟尘世还是放不下啊!
至此,也算是儒释道经典里走了一遭,回想起来,似乎什么也没得到,又好像得到了一点什么。这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关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研究学习,建议还是以多看经典为宜,别人的解释仅做参考就行了。
一个没悟道的人,怎么教人得道呢?
最后再推荐一本外国的经典,也是我这个时期读的最后一本书:《世界上最神奇的二十四堂课》。这是一本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书。据说很多富豪都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从而大富大贵,其中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把这本书和儒释道经典放到一起,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我感觉它们内在的思想精神上,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似乎都在揭示一种冥冥中存在的、非常强大的力量。一旦掌握了这种力量,就无所不能,你可以称它为心力,可以称它为道法,也可以叫它佛法。
又是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了。
绕了一圈,算是又跑回来了?
相关文章:
- 上一篇:职场励志格言的正能量励志语录
- 下一篇:关于梦想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