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你好的说说简短 关于七月的早安说说
时间:2022-04-14 13:34 | 分类: 经典句子 | 作者:小美7390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才会有理由去坚持,你可以有一段糟糕的经历,但绝不能放纵自己过一个烂透的人生。早安~
七月早安语录问候语 七月你好的说说短句
★☆七月,你好!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七月,你好!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七月,你好!
★☆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不会做”这回事,当你失去所有依靠的时候,你自然就什么都会了!早安!
★☆熬过最苦的日子,做最酷的自己。
★☆七月,开始了,记得早起,努力追逐第一缕阳光,那会使你更勇敢。
★☆七月的日子,阳光正好,与过去漂亮的告别,与未来热情的拥抱!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每一次的突破,都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加油早上好!
★☆六月,再见!上半年,你的霉运已清除。七月,你好!下半年,开心快乐每一天。
★☆下半年你好,上半年再见!愿岁月可以善待你我,愿一切努力都有结果。
★☆无论是七月的开始,还是六月的结束,好运依旧不离不弃。早安。
★☆新的一月开始了。不管昨天发生了什么,都已成为过去,无法改变。不要让昨天的烦恼影响到今天的好心情。生命太短,没时间留给我们带着遗憾。愿你有一个好的心情,一切都好,从心出发。大家早安!
★☆不论你的人生被贴上了什么标签,只有你自己可以定义自己。六月再见,七月你好!
★☆慢慢明白,生活不会因为某个节点而变得与众不同,未来的幸运,都是过往努力的积攒。六月再见,七月你好!
★☆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你阴影,也为你洒下阳光。七月,请对我好一点。
★☆努力的意义就在于,以后的日子,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六月再见,七月你好!
★☆所有分别,只为遇到对的人,事与愿违,不过是另有安排。彼此温柔相待,共度烟火流年。六月再见,七月你好!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七月,请对我好一点。
拓展阅读闲话七月半
闲话“七月半”
“七月半,放牛伢子伴田墈。”再熟悉不过的乡音俚语,提醒人们气候变化的同时,更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意蕴。“七月半”,望城民间也称“烧包节”或“鬼节”,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本文尝试梳理其起源和流变的同时,探析其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七月半”起源与流变
关于“七月半”的起源与流变,最广为人们接受的是受中华传统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逐渐转化为三俗合一的节日。儒家素有敬天尊祖的传统,孝文化是其具体体现。“七月半”原本是上古先民的祭祀节日,其核心就是敬祖尽孝。《诗经》中有多首有关西周贵族在农作物收获后举行的年 度祭祖活动的描述。“以祠春享先王,以褕夏享先王,以尝秋 享先王,以桑冬享先王。春祭曰祠,夏季曰杓,秋祭曰尝,冬祭曰鮝。”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希望于天地、先祖神灵的庇佑。天子祭天,祈祷国泰民安;百姓祭祖,祈愿风调雨顺。农历七月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先祖神灵献祭的仪式,用新收获的稻米、肉类、柑橘等时令佳品祭祀供先祖神灵享用,向祖先报告收成,并祈祷祝愿来年能有好收成。
佛家思想里“七”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由佛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盂兰盆法会便是佛教的“七月半”。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家举行“盂兰盆法会”,众弟子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因此,佛教的“七月半”又称“盂兰盆节”。
随着本土道教的盛行,“七月半”与道教的“中元节”逐渐融合。按照道教的说法“三官”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中元之日,地官大开地狱之门,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因此人民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道士建醮祈祷,为亡魂的灵魂超度。到唐玄宗时期,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二、望城现存的“七月半”习俗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移风易俗,“七月半” 的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望城现存的“七月半”主要习俗俗称“接祖宗”,它通过请祖先、拜祖先、送祖先三个不变的主要的仪式得以流变体现。
“接祖宗”顾名思义,得先把祖先请回来。请祖先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三左右,也有的地方将时间提前从七月初十便开始,但最迟不能超过农历十五,因为鬼门关了就没办法送回去了。各家各户在正式请祖先前一天会对家里进行大扫除,参与请祖先仪式的男女主人须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以示对祖先的敬意。正式请祖先的当天早上,农村的习俗是在堂屋的门口摆放一张桌子作为祭台,请出列祖列宗的牌位供奉于上。并奉上三牲(一般为鱼、猪肉、鸡蛋)、时令水果等作为祭品。并在香案前倒上三杯白酒(每杯小半杯),点上两根蜡烛和三炷香。男女主人边烧香作揖,边在祭台下焚烧钱纸,同时小声唤着先人们的名字,请他们归家。等钱纸完全燃烧后,将三杯酒祭奠在堂屋门口。亦有通过卜卦逐一询问祖先是否归家的习俗。
将祖先灵魂接回以后,全家族(一般限于同一祖父)的人聚集在一起,集中举行拜祭仪式。通常由家里的男主人拿出“义纸”,邀请家族里有威望有文化的长者执笔,按顺序为祖先封上塞满钱纸的包封,按长幼顺序在包封封面上写下农历时间”XX敬献”字样,所有包封书写完毕后,按顺序摆放好,然后男主人宰杀一只雄鸡,将鸡血均匀地浇在包封上。与此同时,家里的女主人牵头准备丰盛的午餐来侍奉祖先。午餐里菜式非常丰盛,有猪肉、鸡、鱼、时蔬等,至少有十道菜,一般为十三道菜。菜全部上桌后, 摆好碗筷和座椅,一般为十三套,寓意为祖宗“十三代”即所有的祖先都请回了家。此时所有的座位都不能坐人,是留给先人的,家中的男主人主位上摆放三杯酒和三副碗筷,且盛上饭(每碗一饭勺)将筷子架于碗上。准备就绪,家中子子孙孙逐一跪拜祖先,表达祈愿的同时焚烧钱纸。跪拜完毕后,男主人燃放鞭炮,预示着可以开饭,阖家一起用餐。用餐结束后,收拾完毕,稍作休息就该准备送祖先用的祭品了。
送祖先谓之“送客”。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左右,女主人会准备好瓜果点心、茶水或者绿豆粥之类的,如午餐一样摆好,请祖先喝茶,喝完茶之后,男主人点燃鞭炮,预示“送客”。然后男主人带上家中晚辈拿上之前准备好的“包封”, 用稻草到家附近的中空地面(说是先人容易得这些钱),一般是水塘边扎成堆谓之“钱山”进行焚化,同时将蜡烛、香、酒等祭品洒上。点燃垒好的包垛,鸣炮用以告知祖先们,后人们给他们寄钱过去用了。在“包”燃烧的通常男主人会先用香圈地的方法,把自家的包垛围起来,烧几个包封给土地神,寓意给家中的先人通行行方便,同时还会焚烧一些散纸钱,主要是给路过的孤魂野鬼或者没有后人的老人们的,请他们不要抢自己祖先的钱。同时鸣炮用以告知祖先们,后人们给他们寄钱过去用了。男主人要等到纸钱全部烧完之后才可以离开,人们普遍认为在焚烧的过程中,火越旺表示财运越旺。
三、“七月半”节俗的价值及思考
三俗合一的厚土,涵养了“七月半”节俗顽强的生命力, 虽不及清明、端午、中秋那样声名“显赫”,但它牢牢植根于民间沃土,连通着俗人与鬼神、家庭与社会、现实与虚境,依然有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望城现存的“七月半”节俗以家庭为最基本的单位举行,这些习俗进一步强化了家族宗族观念,增强家庭凝聚力。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社会结构也逐步发生变化,原有的以宗族、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传统大家庭社会关系日益弱化,而通过“七月半”这一特定节俗,重新唤起人们对宗族、血缘、地缘的认同,通过共同祭祀共同的祖先,一定程度上修复了传统家族宗族观念,增强了家庭作为社会最基础单元的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七月半”节俗具有二重性,既是祖先崇拜、亡灵信仰体现,也有很强的现实功用。通俗来说,既娱神也娱人。通过定期祭祀、告慰祖先、祈祷将来表达的是对祖先亡灵的崇拜和敬仰,并依此建立了与祖先亡灵之间的一种沟通渠道,即连接现实与虚境的桥梁,为表达追思等情感找到了出口;同时家庭成员之间通过聚会、聚餐、举行祭拜仪式,达到了现实中间需要的日常交流和沟通感情的目的,思念之情、未来祈愿都得到很好地释放,减轻了人活在当下的痛苦,从而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七月半”节俗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它通过特定仪式追思先祖亡灵、祈求美好愿景的行为,初看具有一定迷信色彩,实际上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它通过节俗将中国传统的儒、佛、道思想糅合,重新构建了一个大众的文化与想象空间,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比如与逝去的先祖团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统一意识;再比如通过迎送先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礼仪等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互通相融的。
相关文章:
- 上一篇:适合写同学录的文案 适合写在毕业录上的话
- 下一篇:万人点赞的经典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