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有冲劲的正能量句子简短
时间:2022-03-23 06:16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清华大学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10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搭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开始中国航天的新一轮远征!
三名航天员
将进行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
为空间站的建设添砖加瓦
其中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校友
航天员翟志刚
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并担任指令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正稳步推进
从航天员培养
到火箭发射
再到空间站对接
都有清华人的身影
一代代航天人从清华园走出
空间站系统总师王翔
长征二号F火箭总师容易
火箭系统负责人谷振丰
……
他们或是奋战在一线
或是默默奉献在后方
逐梦星空,纵贯天地
他们皆是并肩同行者!
翟志刚(中)
以航天为志
无尽热爱,无上荣光
为什么选择从事航天事业?似乎每个航天人都无法回避这个话题。
“对我来说,从事航天事业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当被问起人生选择,王翔目光笃定、笑容爽朗,一如三十年前初次踏入清华的那个秋日。年少时对航天航空的情怀,是他报考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初心。在兴趣的驱动下,大学时期,除了力学课程,王翔还选修了机械工程类课程,为后续科研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对自己的选择完全不后悔。”2001年,王翔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前往德国马普协会金属所深造。2003年,完成博士后研究的他毅然回国,加入航天五院,从事自己热爱的航天事业。王翔先后参加了神舟六号以来的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执行了十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曾任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现任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在海南文昌发射场
在王翔博士毕业同年,容易来到清华读博。博士毕业后进入航天一院一部,一边工作、一边深造。
回忆起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容易表示:“哪个型号需要,我就去哪里。”容易全程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参与了长征七号火箭的论证与攻关,之后又成为神舟十号任务火箭指挥,而今她又调任载人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设计师,开始了载人航天的新征程。多年来,容易始终冲锋在型号攻关的前沿,在她看来,人生重要的选择要与国家发展紧密关联,既然选定了就要走好,要做到极致。
容易
有着航天理想的清华人还有很多。“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产生了将来从事航天工作的想法,我要参与到载人航天的伟大事业中,所以我来到了酒泉。”谷振丰说。
2002年,谷振丰入学清华,因本科期间表现突出,被院系推荐参加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评选。“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特等奖学金答辩时,谷振丰讲述自己对航天事业的一片热忱,在场师生都被这份赤诚的爱国之情打动。2006年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他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那时候的他一心想着早日投身到航天建设中去,三天后就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直奔酒泉。2013年,谷振丰获得博士学位,他很快返回单位报到,全身心投入到“神舟十号”发射工作中。
那年,毕业未满半年的谷振丰被任命为神舟十号的操作手,负责检测设备数据,这是他第一次切切实实感受到载人航天的使命。2020年,36岁的谷振丰经历了七十余次发射任务后,已经从基层的操作手成长为最年轻的火箭系统负责人。
谷振丰在酒泉发射中心
为航天服务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是在“闪亮的名字-2021最美职工”发布仪式上,主持人询问容易执行任务的感受时,她回答的八个字。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当火箭的舱门打开,航天员进入飞船的那一刹那,我感受到了我身上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把航天员安全可靠地送上太空。”
容易获得2021年“最美职工”称号
每次执行任务时,容易都会及时记录并整理工作中的细节,她有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更好梳理工作思路,还能让接手工作的同事更快进入状态。“用心做的事都不会白做,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自己总会受益。”及时总结的工作笔记,对某一型号而言,就是一个专业的指导手册。
2013年,容易作为神舟十号任务火箭指挥,很早就来到酒泉为将要执行的发射任务做准备。为了保持对任务的全面了解,在酒泉的40多天中,她白天忙碌于火箭各个分系统的工作现场,晚上也时常工作到凌晨来把控技术状态。“任务圆满成功,付出再多也值得!”在发射现场,容易永远充满干劲。
火箭点火的那一刻,全国观众守候直播,这是许多人眼中最有仪式感的瞬间,却也是航天人最紧张的一刻。“自己任务相关的发射一次都没有看过,”王翔笑着说,“大家在电视机前看屏幕的时候,我们也在看屏幕,只不过是监控屏幕上的各种参数,不时会有各种电话打进来询问当前情况,而当飞船入轨后,我们的任务才刚刚开始,需要紧盯着整个飞行过程,确保飞船按照预定动作飞行是我们的任务。”
王翔与同事们分析实验结果
相较于以往的载人航天任务,飞船落地后大家就可以稍微松一口气,本次任务就算告一段落,当然在这过程中还需要关注落地点是否准确,航天员能否安全出来等问题。但对于现在的空间站任务来说,由于空间站会一直在太空运行,不断组建完善,也会不断有航天员上去再回来,因此对王翔他们而言,需要时刻保持紧张的状态。
谷振丰在给2020级清华本科毕业生寄语时,谈到了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慎细实”作风,连一根“小白毛”都不放过。而这正是中国航天人代代相传的优秀品格,也是保障载人航天万无一失的关键所在。
谷振丰准备为火箭发射下指令
为航天育人
清华岁月,清韵流长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任务圆满完成。次年,72岁的王永志院士在兼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职务的同时,应清华大学邀请,回到母校担任新成立的航天航空学院首任院长。在王永志院士的倡导下,中国首批13名航天员来到清华大学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庄茁(右)、李路明(左)与神舟七号任务组航天员
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从左往右,2008年)
庄茁是刘伯明、翟志刚的导师。他说,国际上的航天员大多是科研人员,既是指挥员也是操作员,因此让我国的航天员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既可以提升航天员的综合素养,也有利于将来与国际接轨。
翟志刚在本次出征前说,2008年手持五星红旗太空漫步的那一刻,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振奋不已。这次比13年前的出舱活动更复杂、更艰巨、更具挑战,“请大家放心,我们乘组一定牢记初心使命,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庄茁与翟志刚(2010年)
“培养航天员是一项神圣的任务。”庄茁说。航天员们的培养方案全部个性化定制,整合全校各个院系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和科研训练。宽泛而实用,是航天员课程的特点,需要学习力学、机械、控制、电子等诸多课程的基础知识;英语能力的提升也是重要的培养环节;此外航天员们普遍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因此还特意安排了相关的心理学课程。
“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托举载人航天的力量,归根结底在于人才,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初入清华,第一堂体育课就让王翔吃了一惊,他们的体育老师是一名教授,擅于调动大家的活动积极性,并为大家传授科学的训练方法,介绍在当时还很超前的专业理论。清华的体育氛围很浓,王翔回忆每天下午大家都会参加锻炼,还能在学校学到网球、滑冰这类当时还不是很普及的运动。毕业多年,王翔也一直坚持运动的习惯,有时在发射场呆上几个月,依然每天早起跑步。“身体健康与否对工作的状态影响很大。”王翔对此深有体会。
1991级力12班在本科毕业典礼授予学位证书后的合影
(图中第二排左四为王翔)
读博前两年,王翔成为了清华“双肩挑”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做辅导员就必须认真地去对待别人”,培养了责任感,是王翔做辅导员最大的收获。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业务学习,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实行六十余年,年轻的谷振丰,也是这项制度的践行者。
“行胜于言,辅导员就是学生的榜样,这比说一千遍都管用!”新生军训时,谷振丰和学生们住在一起,清早六点和学生们一起起床、集合,学生们训练时,他就在一旁静静观察他们的表现,不到一周就成为大家的“知心大哥”。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庆典活动中,清华师生“八天七夜”受命组建“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在天安门前接受国家和人民检阅。在有限的时间里,谷振丰和其他老师、辅导员们一起,带领同学们前往大兴军训基地开始训练,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国庆群众游行历史上的佳话。
“辅导员工作让我的性格发生了改变,由内向变得开朗,也主动担任社会工作,主动关心别人,主动服务同学。”谷振丰说。
谷振丰在东风航天城
大学的培育应如春风化雨,大师的教诲应是言传身教。王翔的导师姚振汉教授,手写讲义工整细致,数十页一字不错;好学勤奋,为了看东欧国家的文献自学其语言,留学德国时就掌握了用德语进行论文写作;求实笃行,现在仍会亲自编程验证结果……导师的治学与为人,让王翔深受感染,也由衷赞佩。“在姚老师身上,你能看到一个优秀的人可以那般平静而又内敛。”从导师身上学到的这份认真严谨、朴实低调的品格,也成了王翔终身受益的财富。
而谈及王希麟老师,容易则充满了对王老师亲切关爱、悉心指导的感激。容易博士期间的课题理论研究性极强,王希麟的鼓励和帮助,给了她坚持下去的重要支撑。一次为了准备实验用玻璃微珠,容易上网查询公交路线,王老师看到后直接让她打车过去,老师给报销,并告诉她科研时间最重要;容易结婚时,王老师刚做完手术没能参加,依旧不忘送上祝福和礼物;她刚生完孩子后,正逢甲型H1N1流感横行,王老师担心有传染给孩子的风险,没有进屋看望,将自己准备的营养品送到楼下就离开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小细节,让容易印象深刻,也深深影响了她待人处事的风格。“好的团队,不仅仅是技术过硬的团队,更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团队。”容易在自己组建和带领团队时,也将这份细腻的人性关怀传递发扬下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身在此山中”无声润物,蓦然回首,自有“清气满乾坤”。
清华人,航天人,双重的身份赋予他们更高的自我标准和更强烈的使命感。在祖国航天事业的灿烂篇章里,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清华师生校友,用自己的拼搏奋斗,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伟大的蓝图上拓下清华底色。
“5,4,3,2,1,点火!”
火箭腾空时
巨大的热浪将地平线模糊
仿佛透过一位老者饱含深情的泪眼
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
一次又一次续写辉煌
每一次任务成功的背后
是无数人无数力量
全方位为之保驾护航
为了人民的期待
为了祖国的重托
为了许下的郑重承诺
总有声音自信回应:
在探索宇宙的长路上
我们
亦是“千里共同途”!
更多航天事业里的清华故事
将继续为您讲述
让我们一起期待清华人再接再厉
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 | 航院
部分素材来源 | 央视新闻 清华国防 人民日报
文 | 赵晓睿 李沫潼
图片 | 央视新闻 新华社 王翔 谷振丰 容易 庄茁
排版 | 张佳雯
编辑 | 张佳雯 刘栩嘉 赵姝婧
校对 | 苑洁 李婧
责编 | 赵姝婧
相关文章:
- 上一篇:中年女人儒雅的正能量句子可复制
- 下一篇:分享朋友圈正能量句子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