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正能量句子可复制
时间:2022-03-23 20:50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节气,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作息表,而农耕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性格与精神世界。节气与中国人的世界观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它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世界合舟共济,与家人笙磬同音的“和美”哲学。不同而和,由和而至美,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特质。
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分别在春分、芒种、秋分、冬至之时,展开一场节气之旅,探索四季之美与节气背后的“和美”哲学。
春分的哲学
今日春分,既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也是白昼与黑夜最等长的一天。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气候便开始温和起来,雨水充沛,沃野千里,五粮茁壮生长。
春分之于世界,是季节与气候的流转。此时在我国南方,没有暖气的冬天渐渐走远,迎来袅袅垂柳风,吹过点点回塘雨的惬意时光。清明未至,堕絮飞花,舞烟眠雨,这是阳春三月的惜春景象。在北方,玉兰花的花期还未到,但在温热阳光的逼迫下,那些枯燥了一冬的繁枝之上,已布满层层叠叠的红与烟气淋漓的白,淡烟粉紫参杂,春色开始处处“燃烧”起来。春水绿波,红蓼花夹,山晻霭,草蒙茸,春分带到了一年中色调最绚烂的季节。
春分之于诗人,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寄托着对美好与生机的渴望。春分时节,寒冬渐远,万物复苏,暖意盎然,阳气氤氲,溶溶养花,联结着繁春与一个盛夏。不仅气候宜人,更代表了由萧瑟转向繁盛的美好意向,在青葱与浅粉的基调下,是青春的韶华。有人说,春分是一年中最美的节气,这确有几分道理。
春分之于哲学,藏着我们看待世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方法与态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春分有这样的解释:“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而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春秋繁露》中则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春分平分了阴与阳、白昼与黑夜、寒冷与温暖、时间与空间,万事万物进入一种和而不同,互不干扰,又各自蓬勃生长的“和美”状态,因此生机勃勃,美美与共。
这就是春分之美,更是春分的哲学。
春酿的智慧
在春分时,有一项特殊的传统民俗,春酿酒。顾名思义,即春天酿造的酒。所谓“秋收粮,冬入窖,春出酒”,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酿造,春酒不但口感佳,更因其极为稀少的产量而弥足珍贵。所以才有民谚说:“好酒知时节,春分佳酿贵如金。”无春分时的万物生长,何来开窖时的酒香四溢?将酒作为献给春分的礼物,是一种中国式的浪漫,还如同能让人们进入春分式“和美”状态的钥匙。生活里所谓春分式的“和美”,无非是我知道你懂我,而你也恰恰这么想。
五粮液采用高粱、糯米、玉米、小麦、大米五种粮食为原料
饮酒之后,我们往往可以放下戒备与成见,彻底打开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情绪,将情感真挚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人们常说以酒为媒,它是我们的情感之媒,也是我们的隔阂之桥。我们每一次干杯,都是在求同存异、弥合代沟、寻求共识、表达感情,找到自己与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平衡,进入“和美”状态,获得新的生机。
更重要的是,美酒之所以会被称为佳酿,是因为其口感协调、层次丰富,一口下去,先辣、后甜、再后是醇香,层层叠叠,渐次而来,仿佛一个繁盛的春天,正在口中盛开。
就像北宋诗人黄庭坚盛赞姚子雪曲的口感时所说的一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清而不薄,厚而不浊”不仅是在清与厚之间找到平衡,而且又是适度的清和适度的厚。这与董仲舒对于春分的解读异曲同工。
后来,姚子雪曲经过千年演变,成了如今的五粮液,在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严谨的评酒专家们给予五粮液的评价:“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称。”与当年黄庭坚的诗句高度吻合。
可见,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统一地认为,酒之美与春分之美,不同而和,味道越丰富、越均衡,就是好酒;万物越繁盛、越和谐便是暖春。
中国人喜欢酒、重视酒,将酒作为送人,尤其是送给朋友最好的礼物,也正是因为白酒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更是对中国文化无声的解读。春分之美,是一种具有极高哲学意味的思想与精神,想将其说清道明并非易事。而将春酿酒作为春分的仪式,用酒和酒的口感与作用来承载春分的意义,是古人的智慧。
华夏的生机
对于节气的理解,源自古人对于世界的态度。而在春酿酒习俗的背后,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华夏文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懂得春分的哲学,懂得和谐能带来生机。因此,我们从不排斥与自己相异的事物与文化,愿与它们相安无事地各自生长,甚至在碰撞与交融之后,吸取它们的精华,从而生生不息地自我更新,不断创造新的生机。
根据目前史学界的观点,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文化现场,如杭州的良渚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赤峰的红山文化、内蒙的夏家店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就像春分时的大地一样,星罗棋布地各自生长。
它们相隔千里,又遥相呼应,最终经过漫长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在碰撞与交融之中后找到平衡,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像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两种处于文明起源阶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共性与特性。红山文化的坛庙冢与玉龙,良渚文化的祭坛与琮璧钺,各有特色而殊途同归。虽然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终走向了衰落,但他们的文化因素并没有完全消亡。他们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一道,化作涓涓细流共同汇聚成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之源。最终从“满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又经过后世的发展与扬弃,形成了当今中华文明的雏形。
杭州良渚文化村(上图)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俯瞰(下图)
通过碰撞与交融,与世界“和美”与共的态度,是我们自古以来的智慧与DNA。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更为直观的一个是葫芦丝。它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乐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种来自异族的乐器。但经过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现在,葫芦丝早已成为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民族乐器,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不断吹响着属于民族的“和美”天籁。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散落在华夏文明千百年来的处处角落中。就像春分教会我们的哲学一样,我们永远可以从容地面对新鲜的、外来的人、事物与文明,又通过我们强大的包容能力、同化能力,吐纳出新的能力,在与外来文明共存的同时,又将其化作自身的一部分,创造出更好的自己,碰撞、融合出新的生命力。
为世界共举杯
如果说,古时的人们受困于地理的阻隔和交通的艰难,大部分时候,只能“守株待兔”式被动地等待融合。那么近一百年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试着走出去,主动地融入世界,从与自我“和美”,走向与世界“和美”,创造更多的生机。这无疑是对春分哲学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1875年,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前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留美学生,是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走向世界的勇士。
之后的若干年里,我们始终想要跟随他们的脚步,继续探索世界、融入世界。为了新的生机,一定要走出去,这种渴望,就像一种无处不在的动力,有太多人,愿意为之不辞艰辛地跨越重洋。就在留美学生迈出第一步的整整30年后,1915年,中国商人着五粮液,历时数月的旅途劳顿,走进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现场,让这瓶传承千年酿造工艺的中国白酒第一次正式走出国门。
后来,留美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学成归国,成为中国工矿、铁路、电报、教育、军事等领域的杰出人才,詹天佑、唐绍仪就是其中的翘楚,成为塑造一个崭新中国的新鲜血液。而五粮液,也在随后的100多年里,始终没有停止自己走向世界的脚步。五粮液勇敢地探索着未知与未来,通过自我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不断碰撞,一步一个脚印地用春分的哲学,以寻求新时代“和美”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生机之路。
不论是当年的留美学生,还是怀揣五粮液的中国商人,在踏上异国的土地时,脑海里都会闪过故乡的春天,也都会畅想未来的希望,这些早变成了融进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信念。尽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样一次次地走出去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也正是这样一次次地走出去,才塑造了我们此刻的生机。
今天的中国,从加入WTO,到一带一路,从上海世博会到北京双奥,这是一个澎湃和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带着“和美”理想,走近梦想中的远方,向世界展示着我们的春分哲学与“和美”之道。
又是一年的春分,我们感恩过去、感谢自己,用一杯春酿酒,敬和谐,敬生机。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李雨旋
作者丨morlee
设计排版丨三水
图片来源丨 五粮液、Unsplash、视觉中国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女人励志早安语录正能量句子图片
- 下一篇:友情感悟的句子正能量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