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景点正能量句子励志

时间:2022-03-25 00:19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邢少山 | 评论: 次 | 点击: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邢少山

我不是宣城人,如今却弄出一部《宣城记忆》的书稿,令一些人不解,在这里我必须得老老实实作彻底的交待。

我1965年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除在阜阳地区搞了几年四清运动外,文化大革命后期便分到宣城一亇叫“油榨沟”的地方教书,正如我在这本书的《油榨沟小镇的记忆》中所述的那样,“‘油榨沟,榨油的地方吗’,我连这个名字都接受不了”,从此,我掉进“沟里”16年。以后,我从“沟里”爬到“桥上”(双桥中学),又从“桥上”爬到十字街(进了城)。在学校期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就是到了宣城二中当校长,我还教一个高中班的语文,连续三年,直到把他们送进高考考场。从油榨中学开始,到双桥、二中,我辅导了几十篇学生作文在报刋上发表,有的还获了奖。冯继珍同学的《大篷车的兴起》曾获全国中学生作文二等奖。为此,我专门出过《优秀作文是怎样产生的》一书。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后来,我从宣城二中调到当时的宣州市教委工作,走遍了宣州的每个角落,我获得了每个乡村包括一些村的史料。退休后,又跟着原宣城县委书记王鸿树同志、原宣城市人大副主席朱恩三同志两位会长在宣城敬亭山诗词学会写诗、填词、作赋,又混了16年。当时,我们到过宣城的每一个县市区甚至乡村采风,又零星获得了宣城市的一些史料。

这期间,我又曾经偶尔得到一本《宣城艺文志》的残本。打开一看,里面有许多宣城名胜碑记的残文,例如《宣城筑新城记》《绮霞阁记》《凤凰桥记》《济川桥记》《韩公别业记》《汪公文节祠记》等等。我如获至宝,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把其中的30多篇碑记古文加了标点,作了注释,然而把文言文译成了白话文,把它们发在我的新浪博客网上,得到网友们的点赞,有的点击次数上万人次,我非常兴奋。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后来我想,宣城的名胜都有文献记载(后来在清•光绪《宣城县志》里同样发现了这些文字)我想,历史上的宣城这些古迹,而现在的人都不知道了,那不是太可惜了,为什么不把它们发掘出来呢,这萌动我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其二,我记得小时候听我奶奶说过:“人死之前是要收脚印的。”我想,我现在已八十有几了,我还能活多长了,为什么不乘现在还能动弹,把我走过的宣城市的一些地方乘早收收脚印哩。其三,去年又听说宣城市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之市,也许把这些材料汇集起来,出一来书还有一点作用。“人将死,其言嘤嘤”,在临终之前,做点好事不好吗?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我记得我在市诗词学会时写过一本叫《敬亭山诗词赏析》的书,当时的虞爱华市长很欣赏,在市长基金里拿了四万元给予出版,并亲自写了序言,而当时宣城正在申报中华之市时,由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经大家的努力,终于获得通过,我市成为全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市。所以,现在听说宣城又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位普通市民,我为什么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呢?老调重弹一下,也许现在的领导更重視历史文化方面的工作。于是,我痴心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把其他关于宣城的文章合在一起,成了现在的八十篇。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去年,我又遇到市诗会的庞晓莉诗友,她教我怎样把这些文章先发到《今日头条》上,她说:“这样可以宣传宣城,影响更大。”我照她说的做了,果然获得不少人的指点与点赞。现在我进一步作了修改,即成此书。以上就是这书的成因。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书中的内容大部分是追述宣城的一些历史。例如,宣城人只知道宣城是乌龟地,而乌龟地怎么来的一般人并不知道,而我根据《宣城筑新城记》等其他史料,作了介绍。又例如,宣城的民众一般只知道谢脁楼是纪念谢脁的一座丰碑,而对于纪念谢守的另一座建筑“绮霞阁”,却知之甚少,至于“绮霞阁”的由来,知道的也不多。我在宋•章岷的《绮霞阁记》中看到了这样明确的记载:“后之作者赏其风,得公东池,累砖西偏,构为飞阁,以‘绮霞’榜之焉。”“以‘绮霞’榜之焉”,说是用谢脁他的名句“余霞散成绮”的“绮霞”二字做成的匾额嵌镶在阁上,取名“绮霞阁”,如此等等。还有龙首亭、志学书院、乡贤祠等等,都被历史风尘淹没,我作了一一发掘,对当今的名胜古迹的恢复及弘扬宣城文化恐怕多多少少是有帮助的。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再举个例子来说,比喻宣城乡的贤贤祠,过去在的乡贤祠,祠内镌刻有宣城许多乡贤的生平事迹,据《宣城县志》载,在明代就开始,时任宣城郡守的贡汝成曾写有《乡贤祠铭》,记录着乡贤祠中宣城的先贤,他说:“若我宣郡,固多名英。有焯其著,梅(尧臣)贡(贡师泰)汪(汪泽民)陈(陈迪)。一代人物,百世法程。”尤其是诰气长存的陈迪,其忠义在后世倍受褒扬,明成化八年(1472年)乡人把他的牌位和其它先贤一样供于乡贤祠中。乡贤祠的乡贤供人赡仰、学习与宣传,这就是今天宣城的好人馆。乡贤祠的建立,可以用它来继承与发扬前人风清气正的传统,用其乡贤文化的理念吹起清廉之风、点亮道德明灯,引领广大老百姓众崇德向善,这不正是和今天的好人馆一样,是为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市”新局面对人们作出更大的激励与引领吗?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我们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随着时世的变迁而被淹没或模糊,以致后人常常难以看清其本源、发展过程等历史真相。历史文化发掘的作用,就在于为人们拨云开雾,还原和再现历史真相,梳理了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使人们对自已的家园许多重大历史现象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目的就在此。我们说,宣城的胜迹,有的被风尘淹没了,但有的还保留到今天,或今天进行了保护与修缮,这无疑是宣城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对于这些东西,我们更要宣扬与歌颂,让人们实实在在看到宣城的历史与辉煌。书中我还对一些古迹进行了揽胜,这不仅要写出它的独特与辉煌,更要道出它的历史贡献与对今人的启迪。例如,宣城的谢朓楼,作为一个历史名人的楼宇,是宣城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地域文化资源标志。在谢朓的身上,可以说他展现了一代文化奇观。而谢朓楼遗址就是储存名人历史记忆的载体,植入人们永久的记忆之中。而谢朓楼几经变迁,印上了时代的印记。南齐建武年间(494年—496年),谢脁任宣城太守,在郡治之北,陵阳山顶建筑一室,在此理事、生活,自取名“高斋”。唐初,宣城人民为怀念谢脁,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后人称“谢朓楼”。此楼历经风雨兴衰,昂扬屹立。然而在1937年秋,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谢脁楼被日机狂轰滥炸,谢朓北楼在炮火中化成一片废墟,仅幸存一座高6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高台遗址。1949年宣城解放了,宣城人民在欢庆胜利的同时,又将这种深厚的感情给了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作出过贡献的向阳、祖晨、肖楚女、恽代英等革命烈士,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一座烈士陵园。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们对历史名人、对烈士重新进行了审视、评价。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1987年,在宣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有18位代表联名提出“搬迁烈士陵园,重修谢朓楼”,我当时是宣州市九届人民代表,我也参与其中。这个建议,1990年市长常务会上正式讨论通过:搬迁烈士陵园至水阳江畔的敬亭山下,在陵阳峰重建谢朓楼。当年烈士陵园开始动工,1992年4月4日竣工,并对外开放1997年8月8日谢朓楼破土,翌年竣工。“啊,历史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着,在荒芜上构建繁华,于繁华中淹没荒芜,又开始新一轮的构建。这些都是以人民的意愿、情感作基础和社会发展而更迭”,我有如此的感叹。我们说,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馈赠给今人的珍贵财富,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也应以文化的态度对待这种文化资源,今天的宣城人做到了这一点。凸显自己的文化价值导向,传承自己的文化精神,展现自己的审美风范,让这些来自历史文化的巨大馈赠,泽被当代与后世,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又例如,宛溪河的重建,就是还原历史与诠释历史文化。古代的宛溪河尤为壮观,明朝的宣城太守杨珂在《宛溪赋》里说:宛溪河“始发于峻极,聿经亘乎渊沉。凌千岩以激湍,历万壑而游浔,拟江河而绕带,匪丝革其成音。”这是何等旧的壮观!据资料显示,旧时,宛溪河上游西岸建有宛溪馆,李白题《题宛溪馆》诗云:“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由于宛溪河的清亮,它倒影映带,叠嶂反光,彰显缤纷色彩,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冰雪融解,寒气凝结,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充满无限生机。因此宛溪河沿岸都有景观:鳌峰赤壁,犹如一座朱红屏风矗立于宛溪之滨;澄江夜月,南齐著名诗人谢胱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句。繁星点点之际,新上的明月倒映在澄江之中,似玉轮、银盘烁烁生辉;句溪塔影,当晚烟初散溪中可见城中开元古塔倒影,如砥柱插入水晶盘中,置身于奇景幽境,使人俗虑尽消。另有响山赤壁及严公钓台等绝胜佳地,曾引来隐士严子陵来此下钓,仙人窦子明来此钓走了白龙。唐代,诗人李白就留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名句。宛溪河的水可以滋育万物。道:“圃抱瓮而为灌,农荷锸而成渠。艺五谷之良种,润自然之嘉蔬。”说种菜的人抱着水罐汲水,农人们拿着铁锹去挖沟渠,能培植五谷杂粮,润育嘉美的蔬菜,现在称之为“绿色蔬菜”。不但如此,它的品德是惊人的,“利万物而不争”,殚精竭虑而不求回报。它与这块沃土结合,成了宣城人生命的一部分,成了宣城人的生命价值所在。如果能在宛溪河边把杨珂的《宛溪赋》刻在大理石上、在宛溪河上游西岸复建宛溪馆,不是更有历史文化意味,更显得宛溪河文化的厚重么!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还有《晏公桥下文节魂》一文,写的宣城二中附近的晏公桥曾是汪文节公的故居,然而桥一再加高加宽,桥渐渐被淹没了,而桥底下的梅溪河仍然终年流淌,好像始终陪伴着这位对家乡父老有贡献的高贵灵魂。早年,晏公桥边有一座古祠,祠里供奉着的就是汪公。汪公,原名叫汪泽民(1273—1355年),字叔志。据《元史列传•第七十二》载:他“少警悟,家贫力学,既长,遂通诸经。延祐初,以《春秋》中乡贡,上礼部,下第,授宁国路儒学正。五年,遂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江州事。以母年八十,上书愿夺所授官一等或二等,得近地以便养致仕。”然而,“至正十五年,(1355年)蕲黄义军攻陷徽州;后犯宣州”(宋濂•《元史列传•第七十二》)汪公便自告奋勇担任“东部使者,画守城,御寇之策十余事,寇兵至,击退已。(明•王恕•《汪文节公祠记》)。八月城陷,汪公被叛军逮到后。逼他投降,他至死不降,“将死骂犹不绝口”,“遂遇害,年八十三。”葬宣城泽山。“淡忘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这一段故事,在晏公桥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了。晏公桥如今也变得雄浑、宽广起来,且现在这里正在开发,建摩天大楼,谁还能理会这些呢?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我想,要不作历史的发掘,一切陈迹、文化将这些现在化的东西荡涤殆尽,将彻夜结束历史了。如果留一定的位置恢复这些东西,这个对家乡父老有贡献的、具有民族气节的汪公,因这他与梅溪河有关,与晏公桥有关,与本土有关,他可以在地方历史人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他具有地缘性,进而会使人们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很容易被人感化与认同,使他能自觉地教育、激励,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人啊!像这样的情况,宣城不止一处,还有梅文鼎墓、景德寺塔、响山、双塔等等,我多管休事,书中多有涉及。我在宣城,发现宣城的名胜古迹很多,然而最扣人心弦的我认为还是敬亭山了。敬亭山应该是“七分故事三分景”。当然,敬亭山应该是是一座诗山,它的诗多得吓了,诗人有300多位到过,咏诗的盛况长久不衰,到了清朝年间,“吟无虚日”,因为被叫做诗山。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宣城的诗歌文化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扬,而如今不乏传承人。其中,当时宣城的县委书记王鸿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还带了一人批人。1987年,就以王书记为首的一批中老年同志成立了敬亭山诗词学会,省市领导、专家学者、诗朋词友,群英荟萃,济济一堂。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会况之盛,令人难以忘怀。“结社江城二十秋,弘扬国粹运机谋。四海名家频赐稿,九州诗友尽青眸。”(嵇寅《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到现在30多年了。30多年来,为宣城文化的传承、发展、推进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老同志在党的教导下、在革命的事业中,他们积累起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并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利用这无限美好的夕阳岁月,自觉地担负起弘扬桑梓传统文化的重任,为宣城人文胜地的再度崛起发挥余热。他们有的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上班,不要学会报销一分钱;有的跋山涉水,行走千里,为诗刊摄影拍照;有的慷慨解囊,为学会捐款,甚至达万元……“敬亭诗词晓风柔,望心悠,意难收。平仄声声,酌句自行舟。……开怀只为此时留。”(爱珍《江城子*庆祝敬亭山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这位年轻的女诗人如此感叹。这些老同志的奉献精神,在宣城和宣城文化一样,也是一笔宝贵财富。”2015年,又协助市政府创建了中华诗词之市,同时推动少宣州、泾县、朗溪创建了诗词之乡,2016年宁国市又获中华诗词之市称号。敬亭山是江南诗山,“谢朓发其藻,李白扬其晖”及唐诗宋词溢江城、“吟无虚日敬亭山”的形成与辉煌。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当然,宣城不仅是诗的国,还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文房四宝之乡的命名,有一个过程,也还是遇到了一些机缘。人家知道,文房四宝中的宣纸与宣笔,宣城自古有之,我这在这本文集里写了的《宣纸为什么产泾县》《记忆宣纸》等文章皆有阐述;宣笔也有《历代文人与宣笔》等文,作了明确的交待。评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这两项宣城是不缺的,然而缺墨与砚。墨自古产在徽州,砚当时还是个未知数。然而天赐良机,2001年,国家作区域调整,宣城撤地建市,国务院把原属徽州地区的绩溪和旌德划给了宣城。徽墨胡开文墨就产绩溪,自然而然宣城又多了一宝胡开文墨。绩溪产胡开文墨,这是没有争议的,我从有关文献中找到了一些资料,写了《梅尧臣与文房四宝的情结》作了有力的论证与叙述,收入书中。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砚怎么办,当时专家们就当场提出质疑,文房四宝不能缺一宝。宣城人都很着急,然而他们上下一心,有人终于从文献与实践中找到了“宣砚”。“宣砚”在哪里?李白《草书歌行》中云:“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这里的:“宣州石砚”说明在唐代已很盛行。据郭沫若考证:李白的《草书歌行》“当作于长流夜郎,遇赦放回,于乾元二年(759年)秋游零陵时所作。”相说唐朝时期八九月间,秘书监贺知章在府上宴请宾客,正在酣饮之间,贺知章离席迎宾,大家只见厅堂站着一位少年僧人,他是玄奘法师的弟子怀素,出家不戒酒,写得一笔好草书。酒过三巡,贺知章起身向来宾敬酒致谢,并说:“嘉会良辰,少不得赋诗助兴,有请诗仙李翰林属辞以纪盛会如何?”李白并不推辞,只是说:“想请怀素当众挥毫以助诗兴。”贺知章说:“我知道怀素上人酒酣然后墨才畅。来人,快斟酒!”怀素畅饮的同时,书僮抬出几箱书写用的麻笺、素绢,书案上摆出数方上好的宣州石砚,书僮几人轮番注水研墨。怀素放下酒杯,飘然起立,堂上顿时一片寂静,但见少年僧人援笔蘸墨,凝神注视纸绢片刻,突然运气挥毫,臂转腕旋,写完一张又一张,不多久,满地尽是灵气飞动的草书。几箱麻笺素绢顷刻用完。怀素掷笔近座时,这时李白的《草书歌行》也已写好。”贺知章说:“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确实是只见龙蛇走啊!好字,好诗!”怀素的字,李白的诗,贺知章的评论,一时间传遍京华。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有资料还显示,宣砚,源远流长,古之有之。斯发端于东晋,兴盛于唐宋。宋代高似孙《砚笺》及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均有宣砚记载。明代《墨光歌》曰:“空斋清昼陈帘里,新水才添白玉洗,宣州石砚雪洒残,翰走烟云儿卤起。”相传,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是宣砚制作始祖。既然宣城有石砚,为什么不发堀?这时旌德的一位企业家黄太海先生挺身而出,他铁锤敲玉壁,瓦釜脆生生,取龙潭之石,量材之存。聚良匠陶莹,敲千古之砚韵,制宣砚而出世横空。石破天惊,钟鼓旌旗,飞鸿动京城。嗟夫,旌中華於天地兮,德潤坤靈之堅。宣道行於艰途兮,砚神伟力之雄。黄太海,一个普通企业家,天生睿智,砚田柔情藏侠骨,续弛宗风。绵绣云霓中国梦,誓将片石补苍穹。2014年6月19日,“中国宣砚之乡”授牌仪式举行;5月9日,旌德县被授予“中国宣砚之乡”。“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终因宣砚复出而实至名归。嗟夫,异哉春色别,重见旧花荣;缺月再重圆,花技色更浓。《旌德还原宣石砚》终于园了宣城中国文房四宝中之梦。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宣城记忆》这本书从第一篇《宣城乌龟地的由来》到最名一篇《宣城“神龟”裂变之舞》,从纵的方面想记录了宣城发展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还包括全市的范围泾县、宁国、郎溪、广德、绩溪、旌德等。这些地方同样有许多的名胜古迹,那里风景如画,令人想往。我因为在敬亭山诗词学会、又在宣城文房四宝协会做过事,其时有机会到本市的县市区去采风,书中的一些文章便是写这些地方的风景与名胜古迹,还写了古代文人雅士到过泾县、宁国、绩溪、广德等地方或在那里为官的情况。宁国,我写了《宁国“三吴”的官宦人生》《霖霖春雨夏霖行》;绩溪写了《在绩溪,皖风徽韵朴面来》和《走进胡氏宗祠》;泾县写了《李白情动桃花潭的“台前”与“幕后”的故事》《吴家的辉煌与荣耀》;郎溪写了《郎溪从水“呑”郎溪,到水“润”馆溪》;广德写了《山水重光耀日月》;旌德写了《江村生态文化古村》。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当然作为宣州区,我对它更了解、更熟悉了,宣州区的每一亇乡镇,我几乎全去过,我写水阳、水东、狸桥、周王等一些乡镇的史迹、风物、传说等。这些城乡各具特色,历史文化是它们的血脉与传承。而如今,这些地方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发展,延续当地文化的历史与灵魂,一个个成为锦绣江南的一朵朵瑰丽奇葩,也成为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给宣城增光添彩。国家在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我这本书是地域性的,与国家记忆不相比。但我想,地域性的东西当然是国家的一部分了,而地域性的文化是一种特定地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它虽有别于一个国家形成的大文化,而是某个地方某个民族具有的独具风韵的文化,宣城更是这样。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我这大半生,党和宣城人民养育了我,我在宣城工作、生活近六十年,“不是故乡胜故乡”,“喝了宣城的水,马上要变宣城的鬼”,我在这有生之年,把我的这点东西贡献给宣城,回报宣城人民的养育之恩,为宣城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一点贡献,我自视比较欣慰与快乐;同时,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我作为一亇普通老党员,以此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我们知道,宣城上江人文之盛首,它有着广袤的物壤,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应该是宣城人最显亮的品牌和文化符号。我想,这更是宣城发展的助推器、软实力和正能量,它能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振发展信心、凝聚奋斗的力量,使之引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庚续文化传统,凸显自己的价值导向。我更希望宣城人民让宣城的历史文化泽被当代与后世,为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历史的风华,同样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后记:历史的风华,是鼓励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动力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