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体现团队精神正能量的句子励志

时间:2022-03-25 03:22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药店总管家 | 评论: 次 | 点击:

面对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消费需求,传统零售药店亟需打破行业思维定式,通过跨界合作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店中店”模式重返赛场,成为零售药店的发展趋势之一。

这里“店中店”的含义并非是指过往药店开在商超或卖场中的专柜模式,而是药店作为主体,以平台化形势,引入联营商,从而更好地构建、整合供应链,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的需求。

如此,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将运营交由更加聚焦、更加专业的“运营商”去做,药店更加省心省力,同时可以降低成本,并实现双方的流量叠加。

这看起来是个双赢的局面。基于此开设“店中店”似乎成为了传统线下药店实现转型的另一条出路。

不一样的“店中店”

谁在呼唤“店中店”?

从品牌专柜或品类专柜进化而来的“店中店”,为何会让药店青睐有加?

1.“供需两旺,中间不畅”

“供需两旺,中间不畅”——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如此描述“店中店”模式重返药店的缘由。

当前在药店再度“翻红”的“店中店”模式主要覆盖了功效型化妆品、器械、母婴、营养保健等大健康品类。从产品供给端来看,无论是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还是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国内大健康领域的工业规模逐年扩增。相关数据显示,各赛道上市企业已经超过四百家,十年间TOP20企业市值增长了十二倍。

“我国大健康相关行业的产能、产量总体都呈逐年增长态势,无论是自主研发、仿制生产还是代理引进,政策红利、资本红利、互联网红利以及技术的进步,共同推动了相关产品种类的扩充、品质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可以说上游供应十分充足。”该业内人士说道。

再看需求端。近些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健康领域的消费市场也水涨船高。消费者对功能性化妆品、康复医疗器械、健康营养品等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不可谓不旺盛。

与“供需两旺”的市场格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应成为大健康消费领域重要场景的零售药店,却堵塞不畅。

如上文业内人士所言:“可以说,同供需两端的火爆程度相比,作为触达消费者的最后一站地,零售药店这个流通渠道对于药品以外的创新性消费和新产品并不十分友好。

一个新项目从顶层设计到最终落地,需要经过连锁总部、采购、质检、运营和商品等各部门的层层筛查,各有各的考量标准,一线门店是从销售角度考虑,质检、商品等部门则更多地从合规和安全性方面考量,这就导致了整个中间流通环节的效率低下。这种情况下,试问有多少新产品是通过药店卖出的?”

由此可见,除药品等主营产品,功效型化妆品、日化、器械等品类现有的供应链逻辑和体系,既非围绕上游厂家,也非基于消费者的诉求进行搭建,而是在中间的药店环节走进了“迷雾森林”。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药店囿于成本,对于这些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鸡肋”品类,可谓有心而无力;另一方面则是较之其他零售业,药品零售企业的管理体系还较为落后,经营效率也有待提升。

然而,正因为“中间不畅”的问题存在,才使得“店中店”具备了在药店成长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可以说,“店中店”便相当于药店中某些品类的渠道服务商,为这些品类提供商品采购、动销、售中和售后等一系列服务。药店不愿意或者没有精力去经营的品类便由“店中店”来承担。

2.从自营走向平台

随着电商平台的强势崛起,实体药店的压力越来越大,想要保住自己的市场,就不得不和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战,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在销量节节上升的同时,盈利状况却迟迟没有改观。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实体药店开始拓展业务,重新探索多元化的商品销售路径。

起初,很多药店都选择了自营模式,自己进货、自己销售。为了配合销售,甚至还开始建立自己的仓储和物流系统。不过,这种模式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由于财力有限、能力欠缺,因此很难为消费者提供品类足够多的商品和专业的配套服务,这就限制了其吸引力。

如何才能打破这一僵局?

西柚健康创始人、CEO康凯认为,一个思路就是将商业模式从管道式改成平台式,与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市场,采用“店中店”模式,让外部专业的人、专业的团队,依托自己的店面优势来做专业的事,组合最优质的供应商,为消费者打造最佳的体验场景,从而使得单个门店更有吸引力,更能吸引消费者,更能促进药店主营业务的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以平台化思维引入“店中店”不仅只需要投入很少的成本,还能获得可观的月费和抽成收入,大大降低了自营的风险和成本。

不一样的“店中店”

不一样的“店中店”

“回春”的“店中店”模式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采用“嵌套平台”的经营模式

一般上游供应商由于成本及品种的限制,很难在药店中独立自建“店中店”。这种背景下,“嵌套平台”式“店中店”的出现就为这部分企业带来了福音。即由过去以品牌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为第三方平台整体“承包”某个品类,在此平台上集结多个品牌,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一套整体的健康解决方案,同时助力药店实现品类动销。

2.强关联,弱管理,更加注重整体性

传统药店中开辟的品牌专柜所采用的主要是“管销不管进”和“既不管销也不管进”两种经营模式。前者以药品、日化、医疗器械等品类为主,药店需要对商品进行库存和效期管理,并参与到日常的销售过程中;后者则是以精品中药、参茸贵细等品类为主,此类商品货值高、养护要求高,需要品牌厂商派驻专业人员负责商品管理和销售,药店一般不参与其中。

“现今,除蒙药、藏药等少数民族特色药外,药品已经不再采用‘店中店’或品牌专柜模式进行销售,完全是药店进行自营;其他利润较低、对专业性要求高的品类则倾向不参与管理和销售只收取月费和抽成的‘店中店’模式。”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零售运营中心副经理刘倩如介绍,虽然如今“店中店”模式更加具有独立性,但药店在整体性和关联性上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首先,通常只会在部分面积大、人流多的商圈店和院边店中引进“店中店”,在小型门店和社区店则基本全部采用自营模式;其次,对“店中店”的具体位置也会进行周密规划,根据店铺的动线设计来为其选择最佳位置。

3. 逆标准化,强调个性和差异

“某种程度上,当下‘店中店’模式与连锁药店强调门店统一性、标准化的大方向是相悖的。”康凯强调,我国药品零售行业整体还是以扩大规模为导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经营效率才会随之提升,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则是提升效率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在并购完成后,为了快速地消化整合,连锁药店希望的是做到‘千店一面’,但‘店中店’则恰恰相反,后者强调的是通过进驻不同类型的门店而帮助其实现差异化经营,通过特色打造来提升客流量,对待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门店也会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

4.1+1>2

总而言之,“店中店”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零售药店“人货场”的升级重塑,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商品的升级和改造,打造更加专业的消费体验场景,催生出了1+1>2的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

(1)以“店中店”的形式进行全品类经营,既解决了大中型连锁“有产品,不会卖、不愿卖”的问题,也缓解了小连锁“缺产品,没得卖”的渠道难题;

(2)通过引进一个“店中店”来带动一个品类专业度的提升,使得门店的整体形象得到升级;

(3)通过品类扩充和产品动销提高人效和坪效,使得药店专注药品等核心业务的经营,为其节约了线下渠道成本,又促使了额外收入的产生,还可增加大店的客流量来分散风险。

随着市场的日渐饱和,药店正试图以“店中店”模式作为切入口,打一场多元化之战,希望通过多点出击的方式,先探索出单店的成功案例,再将其推广至其他门店。

尽管目前看来,虽然布局还略显保守,发展相对缓慢,但“店中店”无疑为连锁药店创造了一个“沙盒”,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嵌入到自己的体系中去,在每一环中借力打力,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彰显平台思维,建立环环相扣的生态体系。

*本文来源于中药店原创,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