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正能量的句子可复制

时间:2022-03-25 13:38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鲁新 | 评论: 次 | 点击:

人这一生,在进行选择时,犹如一枚硬币,A面与B面,也许是进与退的选择,也可能是是与非的焦灼,选择之间没有过渡,选与不选,选A或选B,都是在寻找人生的出口。多年以后,风淡云轻的一个傍晚,你与晚霞共享暮色,也许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一瞬,那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决定竟然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好好活着有什么不好?

洒脱不羁的苏轼

1.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千年之前,有一位词宗,他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是画家,是书法家,是宋代文坛的领袖,还是美食家,也许还是大胃王,一个能将"霉运化作食欲"的家伙。老诗人余光中说他如果要去旅行,一定找他作伴,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很好的朋友。

其实,他的一生都在旅行。当然,准确地说,是贬谪。旅途是为了赶赴下一个被贬的地方,越走越远,最后到了天涯海角。

回到人生开始的地方,在老家眉山苦学多年,学成之后,他与父亲、弟弟一同出道,进京赶考,一门三父子,名震京城,主考官拿到他的考卷,以为是自己的学生,为了避嫌,取为第二名,事后才发现是个误会。这名考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学生叫曾巩,也是八大家之一。除了他俩,八大家里还有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同朝的王安石,剩下的三个名额,便是日后闻名,此时默默无名的这一门三父子。其中,父亲叫苏洵,二儿子叫苏辙,大儿子就是本篇文章的主角,外号苏东坡,大名苏轼。一个超越诗词歌赋,在历史与野史都活跃的可爱文人。

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好好活着有什么不好?

补充一个小插曲,苏轼在考场上完成的策论,欧阳修看过后,大为赏识,但文中有一句话,欧阳修也不知道出处,便问苏轼出处,年轻的苏轼回了六个字:"何必知道出处!"惊得欧阳修当即说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科举大获全胜,仕途正在向苏轼招手,可父亲苏洵病逝,只得与弟弟回乡守孝三年。再次归来,宰相王安石主政,推行变法,因不认同其中的一些冒进做法,苏轼自请出京,去了杭州,很快又调到了密州,那首著名的《密州出猎》便作于此时: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豪气依旧,但内心深处仍然盼着有个像冯唐一样的人能拿着朝廷的任命,来重用自己。任命倒是很快来了,不过,不是回京,而是去徐州。在徐州,苏轼治理洪水,建苏堤、筑黄楼,劝课农桑,将一个父母官当得明明白白。卓越的政绩,朝廷自然看在眼里,于是一道任命从京城而来,不过,这次仍然不是回京,而是去湖州。

上任后,按照惯例,上表谢恩,苏轼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诗人的天分,让苏轼在官样文章里加了些许个人色彩,于是"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样的句子成了讽刺朝廷、对上不忠的证据。很快,朝廷的命令远道而来,这一次是回京,但不是任命,而是被押解。北宋的检察机关叫御史台,机关外种着柏树,乌鸦终年栖息,于是又被称作乌台,苏轼就是被押解至此,而这场风波便是乌台诗案。有人将新仇旧怨全部发泄,极力要致苏轼于死地,与此同时,浩大的救援也在进行,同道中人、有识之士,大家纷纷上书请求神宗能从轻发落。救援中,有一个身影让人感动,他就是已退休金陵的王安石。他不计前嫌,上书皇帝,认为圣世怎么能杀才士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过不杀士大夫的政策。也许是王安石的出面,神宗最终选择从轻发落,将苏轼贬为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虚职,更是一种羞辱,贬谪等同于发配,苏轼俨然是一个稍显自由的阶下囚。

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好好活着有什么不好?

2.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自古以来,关于文人与创作,似乎有这样一个铁律:诗人不幸诗家兴。仕途的渺茫,牢狱之灾的经历,政敌的不择手段,此刻的苏轼表面风轻云淡,但内心或许早已翻江倒海,起伏不定。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些人表面看着一脸的平静,但内心早就死透了。可苏轼没让自己往那个方向发展,他成功地说服了自己,他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都带着喜剧的元素,活生生可以让其变成一个段子,如同郭德纲在台上调侃过往的那些坎坷。

在黄州,苏轼的创作高产量、多精品,诗词、书法、画作,留下不少精品。此外,闲暇之余,苏轼在距家不远的一块坡地上开辟了农田,开始自给自足,自号东坡居士,爱好美食的他还发明了东坡肉,生活在苏轼面前低下了头,抱拳说了两个字:佩服。

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好好活着有什么不好?

《前赤壁赋》是苏轼与友人游历赤壁后写的一篇游记,它还有个亲兄弟叫《后赤壁赋》,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这篇游记,首先涌上心头的却是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小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恰似一幅不设墨的山水画,简洁、留白,在"鸟飞绝""人踪灭"的世界,白雪覆盖着青山与孤舟上的渔翁。所谓渔翁也许是诗人自己。此时的柳宗元历经贬谪,仕途迷茫,壮志未酬的失落与孤独使诗人身心备受打击。读《赤壁赋》,引入眼帘的是类似柳宗元的孤独身影,独自一人的苏轼,放下了伪装和幽默,驾着一叶小舟,在万籁俱静的赤壁饮酒作乐,内心在翻滚,乐观与消极、进与退的矛盾,迫使苏轼与自己展开对话。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文中所谓的主客问答,也许就是苏轼自身内与外的矛盾,悲愤与旷达,沉溺与解脱,仕途与人生,理想与现实,苏轼的AB面在赤壁的江面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访谈。

望着心中的赤壁,那是一世之雄曹操曾留下足迹的地方,而这种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都已被滔滔江水洗濯,只剩下冷寂而又苍硬的赤壁,以及一江滚滚东逝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句客曰,是苏轼心中的无奈,它是苏轼旷达之外的B面。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有何羡乎?"变与不变,历史与现实,苏轼用辩证法为自己解脱,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想想你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这就是苏轼的A面,旷达、洒脱,一种庄子式的道家思想。苏轼是个聪明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甚至是跌入谷底的厄难,他都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留着一条撤退的小路,巅峰时的荣誉,人前人后的追捧,皇帝的认可,这些是人生的A面,但一定会有人生的B面,习惯了A面,不甘心B面,那就是走向自我。体验过A面,并接受B面,这就是从自我走向人生。

但旷达绝不是一个人的性格或标签,经历了如此大的波折,口头上的表达也许只是稀释了内心的挫败,所以,不可能一劳永逸,相反,就是在起起伏伏中,一次次劝慰自己,让自己树立一个更加合理的人生态度。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旷达,柔情和难过,壮志难酬和借古抒怀也是正常的情绪。苏轼是个真实的人,有怎样的情绪就进行怎样的表达,这就好比是大禹治水,不是用堵,而是疏通。若难过时,还要假意旷达,最终是骗了自己,骗不过生活。

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好好活着有什么不好?

因此,黄州时期的苏轼,写出了立体的文学作品,也让自己在低谷中成功反弹。在《赤壁赋》里,苏轼用自然的永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超脱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塑造了一个儒周郎的形象,他智勇双全,是周瑜与诸葛亮的合体。词中写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风生,强弩飞灰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彼时的周瑜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可以说是年少有为。在《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是夜,瑜复见权,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读卿与子敬孤同耳,此天以聊二人赞孤也!

孙权拍着周瑜的背,称赞他和鲁肃与自己是同心同德,这是何等的信任。做臣子,做到这个位置,基本上是无憾了。在赤壁,这个集历史、英雄、美人、人生于一体的抒情空间里,孤零零地飘荡着被贬的苏轼,不失落那是不可能的,为君效力是永恒的人生目标,只可惜苏轼与此渐行渐远。

除却政治失意,对家人、亲人的牵挂也是苏轼内心很重要的一个情感枢纽。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首悼念亡妻的词,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尘满面、鬓如霜的苏轼,就像孔子在周列列国时,被别人说是"丧家之犬",孔子也是默然同意,此时苏轼的处境与当年的孔夫子是多么相似。谁见幽人独往来,此时的苏轼,犹如缥缈的孤鸿,"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千年之后,台湾歌手周传雄将其演绎成了恋人走后的孤寂无奈,"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不一样的思念,同样的心境与味道。但所有的负面情绪,依旧可以转化成一首洒脱的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曲曲折折,其实也无所谓风,无所谓雨,低潮、失败,都反复经历过,又能怎么样?依然可以吃着东坡肉,可以研究不同的菜,可以作词写书法,收获文坛的一众小迷弟。在游览清泉寺时,苏轼发现溪水是由东向西流的,而不是常见的自西向东,于是,便得出一个结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的人,就是被摁在地上摩擦,他也可以用残缺的脸活出幸福的笑容。乐天派的人想要快乐,佛祖都拦不住。

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好好活着有什么不好?

3.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州的任期结束,苏轼奉旨将去汝州就职,路途遥远,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请求先到常州,也许是觉得这下彻底击垮苏轼了,朝廷同意了。初到常州,苏轼没想到的是"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这种迎接的盛况,让他倍感安慰,但也害怕让朝廷里的人得知,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此时,弟弟苏辙写信希望哥哥能来与他团聚,安度晚年,苏轼又何尝不想这样呢,可考虑到自己一大家子,又想到朝廷的局势,苏轼想远离京城,也不想给弟弟添麻烦,思虑再三,决定在常州终老。

不曾想,对政治心灰意冷时,政治又给了苏轼一个别扭的橄榄枝。

哲宗即位,改革派悉数被贬,司马光任宰相,保守派主政,苏轼被任命为礼部郎中,不久又升任成了翰林学士、知制诰,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这是一个疑问句。好的方向发展?不可能的。苏轼有一个侍妾叫朝云,她曾说过,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听后哈哈大笑,知苏轼者,朝云也。苏轼反对改革派的冒进,认为侵害了百姓的利益,不合时宜。但同样也反对保守派的顽固,看着新法全部被废除,又回到原有的政策,这同样是不合时宜。夹在两派中间,自己显然也不合时宜。于是,他请求外调,去了杭州。

再次来到杭州,苏轼用务实的作风,让朝廷看一看什么叫做合适宜的治理方式。苏轼还是相当有能力的,他治理旱灾、瘟疫,减免租税,兴修水利,改善环境,将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难题和困境在苏轼面前,更多时候,就像一道菜,不管好吃还是难闻,往下咽,就没有大的问题了。但唯独有一道菜让苏轼有些无奈,那就是朝廷的征召,又要被召回,回到朝廷,没待多久,又出走,这一次先后去了颍州、扬州、定州,惠州,苏轼硬生生走出了一幅地图。但,有一个地方,苏轼还没到,那就是天涯海角。但,没有苏轼到不了的地方。顺便插一嘴,惠州在今天的广东,美食家苏轼在这里发明了烤羊脊骨,具体的做法是将羊脊骨煮透,洒上酒和盐,最后烘烤熟,苏轼说这味道就和吃了海鲜一样。也许是听到了苏轼这美滋滋的生活,朝廷里的一些人恨得咬牙根,苏轼俨然是他们眼中打不死的小强,既然这样,那就去天涯海角吧。所谓天涯海角,就是儋州,今天的海南岛。

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好好活着有什么不好?

4.此心安处是吾乡

六十二岁,苏轼驾一叶小舟,带着小儿子,像鲁滨孙一样,过起了岛上的生活。很快,他在这里又发明了美食,他吃野味,吃烤鱼,顺带叮嘱儿子要保密,要不然让外人知道了,都要跑到这来吃美味。这种性格,生活拿他有什么办法。

苏轼这个人,是个讲究人,所谓人过留名,做事得讲究,既然朝廷是让我来这做官,那无论是杭州,还是儋州,都得尽职尽责。有一个变化可以证明苏轼的功绩,那就是人才。在苏轼之前,儋州考中科举的人数是零,苏轼到来之后,儋州在此后的岁月里,出了不少举人、秀才。今天的海南,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东坡帽、东坡村等有关苏轼的纪念物品,这足以证明苏轼为官是有两把刷子的。能力摆在那,走到哪里都是舞台。

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好好活着有什么不好?

苏轼一生的足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走了一辈子,是磨难和不平,也是经历与财富,关键是如何将两者进行等量的代换,把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在这方面,,苏轼是一个能量守恒的专家,甚至是超越守恒,是发光发热,影响深远。

六十五岁,苏轼在常州逝世。这个可爱的老头经历了曲折的一生,反过来,也和生活打闹了一辈子,喜怒哀乐,巅峰、低潮,所有的经历他都品味过,他把一生活成了雅俗共赏的段子,像极了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的代表作:逗你玩。

明末时期,金圣叹被贪官诬陷,说他造反,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在被斩首后,从两耳朵里分别掉出来两个纸团,一打开,一张纸上写着"好",另一张纸上写着"疼"

唉,这些可爱而不幸的文人啊。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