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讲解员励志的句子正能量2022

时间:2022-03-30 18:35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兰州八办纪念馆 | 评论: 次 | 点击:

文/董立新

作者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副馆长

来源:2019年4月23日《中国文物报》8版

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队共130名讲解员参赛。此次大赛规格高、规模大、主题强、形式新、水平高、影响大,很多讲解员无论是在故事稿的处理、讲解语言的表述、故事人物的展示与表演上,都有突破性表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发挥了示范引领和交流带动的作用。这次大赛的举办及其产生的影响,必将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经典景区的从业人员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把着力点聚焦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上来,深入探索和回答“新时代如何讲好故事、讲出精神、讲明道理?讲解员怎样才能当好革命精神的宣传员、传播者?红色故事怎么讲才能讲到观众的心坎上?”等问题,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笔者作为本次大赛的参与者,直接或间接地聆听了很多选手讲述的红色故事。北京市参赛成绩名列前茅: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张鹏获得志愿组预赛第三和决赛第一名,中国科技馆的刘芷廷获得初赛和决赛第十三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荐的杨艳喆获得专业组预赛第二和决赛第三名、刘振宇获得了志愿组预赛第七和决赛第十二名的好成绩。正是在大赛的不断关注、参与、感受、思考中,我认识到讲解员讲好红色故事要讲好“十句话”。

一、讲好开场的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标志着成功的一半”。讲解员开场一上来,就要用热情有力的语言,通过“5W”模式明确告诉观众你要讲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把观众快速地带进红色故事的场景。能快速进入场景,就能够抓住主题,就能迅速地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对方。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5W”不是平白地一一介绍,而是要从这五个方面甚至是一两个方面,找出如何才能“抓人”“走心”的角度和切入点,来达到吸引观众、引人注意、引人想听、引人入胜。这个点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件文物、一段新闻报道、一场对话……。比如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张鹏讲述《扎根大地的红梢林》中,就是从一个边沿残缺的碗开始的,随即引出问题“那它的用途到底会是什么呢?这就要从84年前的一次会议说起。”这样就把观众自然地带进了“南梁精神”场景,自己则凭靠着漂亮的开场,先声夺人,收获了本次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说好带感情的话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法国的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如果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那么讲解作为一门艺术,就是在“用一种情去激发另一种情”,是以情动人、借物抒情、析情明志的工作。故事是靠感情来达到共鸣,没有感情的故事就像是存放了一个月的苹果。讲述红色故事贵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更是在抒发对革命先烈的憧憬之情、敬仰之情、缅怀之情,所以在讲述故事中更要带着感情讲、真心实意地讲、把话讲出真情实感来。所以,讲解员在讲红色故事时,要多用表情达意的话,多讲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的话,多说一些打动人心、深入人心、扣人心弦的话,特别是要注意在讲述革命英烈故事时既要表现革命豪情,也要选取人之常情来讲,这也是最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比如杨艳喆在讲左权将军的《烽火家书》时,讲将军身处前线对妻女的思念、讲对不在身边孩子冷暖的关心,甚至在战斗间隙看着女儿照片想抱一抱的渴望……。这样,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身经百战将军的铮铮铁骨,还有那体贴入微的骨肉情深。

三、讲好真实的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红色故事,传播的是真善美,蕴含的是正能量,必须史物结合、言之有据。讲解员在讲红色故事时坚决不能为了追求效果而把那些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的事情讲给观众,更要杜绝评价不准、表述不准甚至是年代不准的话,不能因为“失真”而让红色故事“跑调、变味”。讲解员必须以史实、事实为准,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出处,都要认真进行考据论证。比如这次大赛中,刘振宇在讲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时,用了一张毛泽东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在讲课的照片,针对是在抗大还是党校讲等疑问,经过认真查找资料,确认是1942年吴印成拍摄的毛泽东在给八路军120师干部作报告的照片。再比如杨艳喆在讲焦裕禄的故事时,讲解稿中有一句“他无私奉献,把生命中最后的475天奉献给了兰考这片土地”,但是通过核查资料,这475天是指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到病重离开兰考住院前的时间,这样说“生命中最后的”就不妥当,后来几经讨论改成“他无私奉献,把短暂而又永恒的475天奉献给了兰考这片土地。”真实,自有万钧力。讲红色故事就是要叫真讲实,用真心换真情、用真情传真爱、用真实讲真行,聚焦真实故事、真实人物、真实情感,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向上的正能量,给人带来一股正向激励的暖流,激发起观众的热忱,更能让观众听而信、听而悟、听而行。

四、讲好细节的话

细节就是故事的来源,细节也是故事的主体,细节才能揭示故事的内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关键处的深深辙痕不容忘却。讲故事,说多少空话、套话和大话,往往比不得一个生动感人的细节。细节会帮助红色故事更加丰满、真实,令人感同身受。有细节,就会有情节。好故事是靠情节取胜的,越具体越生动,越明确越能重现场景和画面感。重现场景的一个技巧,就是表达具体化,描述细节化。好的故事,需要有适当的细节层层铺垫,更需要一些曲折的情节来深化勾陈。起伏曲折的情节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场景感,能把观众带入到故事人物的视角当中,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投入感。另外,故事的情节过程中,一般都会有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情节。这情节如果能用“演”的方法来表达,就更容易让人产生感觉,产生“走心、动心、揪心”的感觉。比如在讲孔繁森的故事时,讲解员讲起孔繁森离家赴藏前夕,给老母亲梳头的情节,这样一个细节把一个儿子辞别老母亲的不舍和愧疚都融进了故事的情节中,与他入藏后抚养孤儿、探望老人的大爱一样感人至深。

五、讲好有修辞手法的话

讲故事是一门口头语言的艺术,要讲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需要讲究修辞手法。情采飞扬辞格出。讲解员在讲红色故事中,适当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气势恢宏的排比、感情强烈的反问,都会体现出讲述的语言美、情感美,使讲述更加流畅、自然、生动,让故事更形象、更鲜明、更感人。在此基础上,还要突出语言表达的口语化特点,将故事中的书面语改成口语、将长句改成短句,注重选用双音节词和拟声词,灵活使用现实生活中具有鲜活感和生命力的口语词汇,就像语言大师老舍曾要求的那样:“试试嘴里怎么说就怎么写”,“从现成话里掏东西”,这些都会让观众入耳入心、印象深刻。比如,刘振宇在讲延安艰苦奋斗精神时,连用了几个反问:“观众朋友们,这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就是延安岁月的真实写照。为什么毛泽东穿着补丁的裤子依然激情飞扬、挥斥方遒?为什么周恩来、任弼时在指挥千军万马的同时还能够勇夺纺线英雄?为什么左齐身残志坚,上可跃马扬鞭,下可奔走田间?”这种不断的反问会引发现场观众对“为什么”的思考,从而加深了对“是什么”的印象。

六、讲好有时代新意的话

很多红色故事都来源于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接受过伟大的革命斗争的洗礼,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给现代人讲好这些“老”故事,不能因循守旧、不断重复“昨日的故事”,要求讲述者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形势发展需要和观众的心理接受特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次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之所以很多红色经典景区讲解员没有进入决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讲解稿进行创造,没有推陈出新,不能讲出新意。这次大赛的抽题限时讲故事的模式,也要求讲解员不能仅仅局限于熟悉本馆的内容,光“念自己的经”,一定要对党的历史、革命精神有个整体的认知,善于把党和政府的主张、社会发展的步伐、人民群众的意愿融进红色故事里,使红色故事焕发出时代的风采。所以,讲解员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保持思想的敏锐度和开放性,注意挖掘红色故事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来讲述,多用体现时代特点和人们接受特点的话语来讲说,努力把“老”故事讲“活”、讲“新”。比如刘振宇用了三张照片讲述“延安精神”,在总结时用了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串起了“延安精神”:“正是有了‘延安精神’,他们才会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他们才会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会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才会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七、讲好无声的话

讲故事本质上是一种口头的语言艺术形式。讲解员在讲述红色故事时,要善于通过语音来叙述故事、传情会意,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同时也要用好无声的语言来增强讲述效果。很多人喜欢看《罗辑思维》,就是被罗胖的丰富表情所吸引。他讲故事时整个人完全投入到了故事场景,并且试图用自己的“表演”让每个角色更加客观生动。据科学家调查,面部表情传达的情感,比其他任何形式传达的情感都要深刻真实,人脸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壁垒的沟通渠道。讲解员讲红色故事不仅仅要用好嘴唇和声带,还要利用整个身体,主要是从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站姿、走姿或教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演绎,而用自己的动作“具体表现”你的信息和与信息相匹配的情绪。这里特别要强调要用好眼神和停顿来表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讲解员讲故事时眼里要有神,目中有人,要能与观众真诚交流,能根据故事情节,眼神随着变化,让观众从你的眼神中读到故事、听出精神。再就是停顿。无停顿,不讲述。停顿是演讲的伟大秘密,讲故事也不例外。讲解培训专家于延俊老师就非常注意培养讲解员运用停顿的技巧。她认为讲解时不是非得滔滔不绝,适当的停顿会产生非凡的效果,当然如果停顿伴随着无声的表情,在加深观众情感、增强故事印象上更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八、讲好与自己有关的话

讲解员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通过自己的讲述把红色故事人物与观众串在一起,起到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讲解员在讲述时不是复读机,必须参与到讲故事之中,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所做,让自己和故事发生关联、让自己和观众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切不可让讲的故事成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讲解员讲红色故事,其实是在讲红色故事里的人物(很多都是革命英烈)。这样,讲解员就会有与故事中人物的互动,这个互动可以是认识,也可以是感受。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用感性的方法去传达理性,这种对故事人物的感同身受,传递出去更能感染和影响观众。当然,讲感受还要适度适当,千万注意不要把讲故事加入累赘的评析和“深入”的讨论。比如,张鹏在讲《扎根大地的红梢林》这个故事时就谈了自己对红梢林的认识进而带出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我的家乡在陕西,黄土高原因为水源匮乏,气候干旱,纵横的沟壑间,很难看到高大的林木,更多的是匍匐在地上的灌木丛,当地的人们叫做梢林。但它们能挺得住狂风,扛得过干旱,即使环境再严酷,也总能给大地一片勃勃生机,因为,它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脚下的泥土里。而习仲勋和陕甘边区的创立者们,也正是把共产党员的根,深深地扎在了人民群众当中,让党旗的红色,让热血的红色,尽染着黄土高原的山峦沟壑,让这秋日的梢林更红,更美!”

九、讲好与观众有关的话

故事是要讲给人听的,要有对象感。讲解员无论是讲解还是讲故事,都面对着一个“给谁讲”的问题,所谓因人施讲,面向什么样的观众讲好什么样的话至关重要。观众最关心的是谁?当然最关系自己和自己有关的事。讲解员一定要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导向,心中有观众,善于观察、发现和确认观众的经历、兴趣、需求和学习愿望,在故事讲述中多想观众之所想、多讲观众之所爱、多解观众之所惑,想办法与观众建立起思想和情感上的联系,把与观众有关系的话讲好才能讲到观众的心坎中,才能激活观众的情感共鸣点,敲开他们心灵接受之门。正如白岩松在《白说》中所强调的,讲故事其实是一种方法,让听众更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比如杨艳喆在讲《焦裕禄的故事》时讲到那把破了洞的藤椅,就问观众:“观众朋友们,60年代大家的生活虽然都不太富裕,可您能相信这是一位县委书记用过的椅子吗?”然后再讲这把椅子是怎么破的,引出了焦裕禄带病坚持工作、与病魔作斗争的故事,引发观众从好奇到理解到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县委书记。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志愿讲解员李楠从做母亲的种种不容易切入,声情并茂地讲述“太行奶娘”的感人故事,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太行山的奶娘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乳汁,是血,是汗,是泪,更是命啊!这才是大写的母爱!”从而深深打动了现场评委和观众,获得志愿者组第三的好成绩。

十、讲好结尾的话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讲红色故事,重在弘扬精神,激励人心,给人启迪。担任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的专家、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研究馆员邢济萍在点评时强调:讲红色故事尤其要注意结尾的点题和升华,最好的方式是用故事去包装道理,巧妙地将精神植入其中。选手切忌表态式、口号式、语录式的话语,这些看似紧跟时代、激越昂扬,实际效果却不好。所以,讲红色故事的结尾要干脆利落,精警凝练,画龙点睛,一语中的,在戛然而止中言尽而意无穷。听了讲解员大赛很多故事的精彩结尾,或做到回应勾联,意蕴深刻;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感染力,让听众听完故事有热血沸腾、呼之欲出的感觉。比如杨艳喆在讲焦裕禄的故事时,从焦裕禄的事迹到人民的爱戴与怀念,结尾处用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非常自然地表达了“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声音落处,赛场一片寂静,评委和观众都沉浸在事迹和誓词的意境中,继而赢得了肯定和赞许的掌声。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