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彻大悟经典人生正能量句子七绝简短

时间:2022-03-31 20:44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梧桐树边羽 | 评论: 次 | 点击:

“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

“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中唐诗人李翱的《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九青”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前两句写自己见到高僧时的情境,第一句写惟俨看上去像仙鹤,那是瘦高瘦高的,因为是高僧嘛,所以说是炼出来的。第二句写当时的环境,深山中松树成林,何止千棵,而惟俨在松下读经,安然自若。这两句一出来,就为我们建立起一个入定老和尚的形象,但是我们不能用“仙风道骨”来形容啊,虽然可能李翱当时就是那种感觉。第三句转到自己的来意表达,我做什么来了?我来问“道”,结果老和尚啥也不肯多说,只是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一句呢,是惟俨说的,李翱在这里只是引用,而且将就着这句哑谜样的偈子,用“九青”韵脚写了这首七绝,送给了老和尚。

实际上这句偈子本身字词没有什么难懂的,只是粗读之下有些难解其意。

“云在青天”好理解,就是白云在青天上,闲散自在的一种状态,结合上句“我来问道无馀说”,很明显这是高僧惟俨对李翱问道的答复。“水在瓶”又该如何理解呢?从上下文来看,同样是惟俨对“道”的回复,庄子说“道在屎溺”,那当然道在白云,道在青天,道在水,道在瓶,都是说得过去的。

“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

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是韩愈古文运动的追随者。而韩愈除了万世文宗的名号之外,干得最有名的是什么事情呢?那就是谏迎佛骨。李翱作为韩愈同流,一生抗拒佛老,所以你要说他真心对惟俨讨教,并且像一些朋友想象的,从此大彻大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我们从这首诗的背后故事,大致也能揣摩到当时情境和李翱的心思。

李翱时任湖南澧州刺史,唯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听闻药山禅师的名声,相邀论道却不至,于是亲自拜山。

《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了他们的这次会见:

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出自北宋初僧录赞宁的《大宋高僧传》,也就是专门为僧人立传的僧人作品,所以为了凸显佛门高深,将李翱问道的轶事描写成因惟俨口训而开悟,是必然的。其实我们认真看李翱的作品,其态度是中立的,客观,不卑不亢的,至于什么“暗室已明,疑冰顿泮”,就好像千年之后很多朋友讲这段故事时添油加醋一样,未必做得准的。

赞宁也算是个奇僧,就是对赵匡胤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的孝敬和尚,也因为才思机敏,对上安鸿渐的“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而才名远扬,实际上就是个郑谷口中“爱僧不爱紫衣僧”的紫衣僧(唐后逐渐兴起的皇家赐高僧紫衣——其实就是富贵和尚)。这种僧人,有才,通律,奉敕写《高僧传》,有名声,啥都有,但是要说真正在佛学上成就多高,那倒未必。

“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

从赞宁上面那段书写可以看出,李翱性褊急,好倡言,因为惟俨不理人而冷嘲热讽。咱们有点社会经验的话,就知道真正的高功大德,是最没有架子的。李翱是儒门中坚,不喜佛老,但是对有见识、有思想的人还是尊敬的——与身份无关。专程拜会,你却不理人,因此叹到:“见面不如闻名”,这不是正常反应嘛。

惟俨这个时候就知道招呼了,连忙叫住李翱:“你怎么相信耳朵的虚闻,而不眼见为实呢?”这不有毛病嘛,你自己不理人,却说人家不眼见为实——但是惟俨的机智,或者说诡辩能力,是极高的。能够将即将崩坏的场景通过一句话抢救回来,还显得自己很高妙,这是很强的思辨和语言能力。

李翱拱手谢之,为什么要谢呢?在赞宁的笔下,自然是被惟俨这句话给唬住了,其实未必不是一个儒生文官的礼仪和客气。见这老和尚出语不凡,李翱也就省略了一切客套虚言,直接开口就问:“什么是道”?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就类似于今天的哲学三问,是至高至深的问题,而解答亦千变万化,从来没有统一答案——要说李翱有些刁难的意思,那也没错。

但是无论如何,开口就问,没有先客气一番,总是有失礼仪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老和尚也没给自己这个太守的面子啊,那我就问问你哲学方面的问题,看看你到底有什么高深的解答。注意李翱问的是”道”,从详细的佛道层面来说,“道”和“法”是两个领域的事情。不过世人一般不会过细区分,但是问道于僧,何况是个高僧,其实从学问层面来说,本身就带了一些不愉快的心理在里面——所以赞宁会说李翱“性褊急”。

不过在唐朝,禅宗已经崛起,原始佛教流派中滋生出讲究意会,不讲究苦修的一脉来,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佛教主流。换句话说,所谓禅宗,就是讲究个人根性上的“悟”,并不怎么待见学习、努力。而这种学习态度,求法方法,也就决定了禅宗在传法之时的“不肯多言”——惟俨就是其中代表。他在有僧人求教的时候,就跟他说你明儿上早课的时候问,到了时候,就把这人拉出来,你的问题呢,提出来,大家自己悟。授徒传法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李翱这心中愤愤不平地发问,自然是尽展其沟通技巧。

惟俨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

话说完,你自己去悟,悟到了,是我指点有功,悟不到,是你根性太差。

李翱会不会悟道?按赞宁写的,那是“暗室已明,疑冰顿泮”——说通俗点,就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这种含含混混的偈子,好像是说了什么,好像又什么都没说,你要把自身状况往里添加,才能得到自身的感受,也就是说,话说在这里了,如何配合你自己的提问,得到你自己的答案,是你自己的事。

李翱问的是“道”,那么老和尚的答案就可以看作是“道在天上,似白云自在飘渺;道在瓶中,如静水雍容淡定。”

李翱要是心里想的是仕途,那么答案就是“你自可如云纵天外,但现在却如水困瓶中。”

李翱要是心里想着那位姑娘而不得,那么答案就更合适了。

所以,不管你问的是什么,反正是自己给自己解惑,怎么能不悟?

这种话术如今还是流行得很,但是千年前就被佛道哲学用来忽悠信众了。

所以,你要说这句话到底写得怎么样啊?我也可以回答你:“云在青天水在瓶”,你自己去悟吧。

可惜这种答案,在逻辑严密的今天,不管回答什么问题,都是会拿零分的。

“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