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附谁正能量句子朋友圈

时间:2022-03-31 22:17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有梦想的唐糖 | 评论: 次 | 点击:

最宝贵的“忘却力”:不受过去束缚,不被他人左右,不为将来烦恼

如果你现在失恋很痛苦,有个人过来跟你说“忘掉吧!”,你会不会想揍他?因为这简直是废话,如果说忘记就能忘记,就没有痛苦了。

我原本也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看这本《忘却力》的,尤其是里面的段落都很短,猛一看真的有点鸡汤的味道。但是当我慢慢读进去,我发现在风轻云淡的文字里,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说,这种文风倒很符合作者“禅师”的身份——所谓禅,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靠“悟”。

于是,一口气,我把这本不算太厚,也不算晦涩的书读了两遍。

本书的前言,叫做《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有能力忘记》,光这个名字就值得深思,禅意十足。也许很多人会说:说的轻巧,我要是那么容易就忘了,那不就好了,关键就是忘不掉啊!

是啊,为什么我们忘不掉呢?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从出生那一刻就奔向死亡,所以人生是有限的,而我们却偏偏要在有限的生命里频频回头,不断背着过去的包袱,生活在遗憾、懊悔、渴望、期待中,这是为什么呢?

看完这本书,我有了答案。

最宝贵的“忘却力”:不受过去束缚,不被他人左右,不为将来烦恼

01 向来无一物

禅语有云:向来无一物。人在诞生时一无所有,离世时也不带走一分一毫。从这个角度说,人生就是一场冥冥之中的轮回,但可惜凡夫俗子却很难参透这一点,无法领悟“哪怕只是放手、放开一事或者一物,我们便离自身原本无牵无挂的内心更近了一步”的道理。

很多人认为自己做不到,其实是有一种“全或无”的思想在作祟。比如一提到“放下”、“忘却”,首先想到的便是“全然的放下”,“全然的超脱”,似乎放下一点点根本算不上什么放下,不是不断的给自己心理暗示:我做不到。

正如禅师所言:哪怕只是放开一事或者一物,便离自身原本无牵无挂的内心更近了一步,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一片澄明。

是啊,我们做不到全然的超脱,但是可以先放下这一件小事。以我自己举例,我有囤积癖,买了很多用不完但又舍不得扔的东西,这些东西给我带来很大的焦虑情绪,终于有一天,我把他们整理好,放在了小区的废品收购站旁边,让别人一看便知,那些东西不同于垃圾,于是它们便有了被捡走的可能。

后来很快,那些全新的物品就被人拿走了。我的执念在于这些东西是我花钱买的,所以不舍得扔,但其实又用不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它们根本不属于我,比如一个背包,它是用布做的,而布是农民辛苦种植的棉花纺织的。当物尽其用,它才真正有价值。当我把它送给别人,被更需要的人拿走使用,最后用坏扔掉,物尽其用,那么农民、纺织工人、箱包制作的工人、物流人员的心血便没有白费。而我,也可以放下心中的负担,过轻松的生活。

自从扔了那一批衣服鞋子背包茶具等等很多物品之后,不但屋子清空了很多空间,我也不再内耗,自责,最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次,我就基本改掉了自己囤积物品的习惯。

指望自己一下子脱胎换骨并不现实,但是经常拿“向来无一物”来警醒自己,就会对自己的当下不断调试,让我们从无意识的执念中后退几步,看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囤积了过剩的“垃圾”,然后做一次清扫。

最宝贵的“忘却力”:不受过去束缚,不被他人左右,不为将来烦恼

02 断舍离:摆脱情感束缚

很多人即使没看过《断舍离》这本书,但也对这三个字不陌生了。只不过,大部分人一边叫着断舍离,一边又不断的囤积着旧物、旧情,永远走不出过去的限定。

禅语有云“放下箸”,意思是舍弃、放开心中所想——只有心中无牵挂,保持“无”的状态,才是顿悟的捷径。但问题是,如何打破心的枷锁呢?

答案在于:尝试新的体验,去覆盖旧的记忆。

喜新厌旧乃是人性。之所以对过去念念不忘,其实是因为现在还不够好。正因如此,师太亦舒才会说:“忘不掉一个人,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新欢不够好,二是时间不够久”,感情事如此,其他亦如此。

人在旧物上投射太多感情,并不是那件物品多么有价值,而是自己的执念加诸其中。随着整理物品的深入,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事物便逐渐浮出水面,很多人认为自己恋旧怀旧所以不能断舍离,其实这是对自己的美化,是只看其一,未看其二。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无法面对真正的自己。

情感必然依附于事物,为了遗忘看不见的回忆,而放弃看得见的物品,未尝不是对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清理和了结。看清楚真正的自己,不是什么重感情,而是太胆怯,不敢开始新的生活,也许也是另外一种刮骨疗伤的疗愈。

不肯从过去走出来,大多数是因为恐惧,而不是恋旧。

禅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什么物品真正属于自己。正如我们赤条条来,又赤条条走。所以,既然从不曾属于我们自己,那不如忘却和放手。

收藏家马未都曾经说过,他的毕生收藏最终会悉数捐出,对此,他直言不讳的说:并不是我多么高尚,而是只能这样做——在这些文物面前,人几十年的寿命太过短暂和渺小,所以,并不是人能收藏和占有这些文物,而是这些文物给了你曾经和它相处的机会和时间。你要知道,你生命有限,根本不可能真正的占有它,所以唯有放下这种执念,将其归还社会。

一个人光在嘴上说“我知道人其实什么都带不走”是没用的,只有真正参透这个道理,才会真正的眼明心亮,放下执着。

最宝贵的“忘却力”:不受过去束缚,不被他人左右,不为将来烦恼

03 减法生活,专注当下

这八个字都被说滥了,可是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

人生在世,面向未来,摸索前行,只要人活于世,无欲无求的情况就不太可能完全实现,各种想法不断涌现,生出不必要的烦恼和不安。

相比较人们日常说的痛苦,佛教将苦理解为“不如预期”。这四个字可真的是耐人寻味。仔细想想,我们的贪怨嗔痴不都是来自于外部世界未能如己所愿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自我中心乃是人的天性,所以这注定了人在某种程度上永远达不到完全状态的“全知”——因为总有看不见的盲区。同时这一点,也决定了人的认知被分层,看得见、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如苏格拉底,会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他们自然是处在认知链的顶层,而那些自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永远不懂空杯为何物的人,自然处于认知链的底层。

因为自我中心,所以我们虽然在意识层面知道世界不可能如己所愿,但在潜意识层面,却总是心存幻想——而且大多数时候,潜意识层面的工作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于是,它兴风作浪,带给我们无限烦恼,让我们不知所以的陷入痛苦旋涡。

佛教中有“人生八苦”,立足于“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爱离别苦”、“怨憎会苦”、“五蕴盛苦”以及“求不得苦”。

▪ 再相爱的人也有分别的一天——此乃爱离别苦

▪ 不得不面对憎恶、讨厌的人——此乃怨憎会苦

▪ 求而不得,事与愿违——此乃求不得苦

▪ 被身体、情感、感觉、回忆等羁绊——此乃五蕴盛苦

这么看起来,我们必须接受一件事:只要活着,就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痛苦,正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除了忍受痛苦之外,别无他法?

答案是否定的。减法生活,活在当下就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痛苦。

相比较达成目标,如何应付过程中的各类局面,如愿以偿后如何自我消化成就感,更上一层楼,似乎更为重要。若是停留在胜利、成功或者结束的状态,那么成就反而就成了自身的束缚。同理,即使付出努力后并未成功,但只要享受了过程,就等于是享受了美好的时刻。

在生活中,我们人虽被客观现实囿于当下,但是心却早就不知道跑到了哪里。比如,我们经常会憧憬明年此刻,五年后,十年后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也经常沉迷过往,回忆过去。不管是未来还是过去,自己的心其实都被虚假的美好执念所束缚,殊不知过去的永远已经过去,而未来却还是一个未知。

无形之中,我们便违背了活在当下的奥意。

在一次咨询师的督导课上,一个同学在讲述她的案例,内容是关于她与自己老公的相处,我们在场的几乎所有人,思维都飘走了,有的人对她产生了评判:天天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好蠢。有的人联想到自己的老公,心想:我好像跟她有同感。还有的人对此毫无兴趣,脑子溜号想自己的事情.....待到导师提醒我们,我们才发现,自己的思维根本没有跟着来访者,而是按照与自己有关的节奏飘走了。

那一刻,导师很严肃的批评了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活在此时此刻,没有对来访者保持专注的倾听。

所以,活在当下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无时不刻的被干扰,被转移,被自己的执念、幻想叫走,所以,真正完完全全的专注当下的时间,其实少的可怜。

一个不能活在当下的人,如何与现实和客观的世界链接?如何真真正正、脚踏实地的感受此时此刻“活着”的体验。

这也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虽然作者是以佛家和禅学的角度来说的,但其实和心理学上的“正念”理论如出一辙,只有活在当下的人,才有资格真正品味生活的美好,否则注定与痛苦相伴左右。

最宝贵的“忘却力”:不受过去束缚,不被他人左右,不为将来烦恼

04 忘却他人,不被“关系”左右

人是活在关系里的,没有关系,就没有个人。而我们的自我价值也是在与别人发生关系时被定义和反馈的,所以,我们都格外在意关系。所以关系,也就成了滋生烦恼的源泉。

所以,我们只能讨论关系,才能获得解脱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离群索居是一种人格退行,人是社会化动物,我们必须在深度关系里获得滋养,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边界——人无法独自生存,但却应该有独立意识。

给自己留出独处时间是必须的。正如一幅画,如果没有恰当的留白,每个角落都被填满,一定是难看的、令人窒息的一样,一个完全没有独处空间的人,无法独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时就是独自一人,离开时也是一个人走上奈何桥,所以人生匆匆,没有什么人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要忘了,我们始终是一个人。在现代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留出哪怕三五分钟给自己,找一把平时坐惯的椅子,安静的闭上双眼和自我链接,也是极好的。正如禅师所说:创造自身平静的时光,用心回应他人,疲惫的内心由此可以加快新陈代谢。

各种各样的关系,好的是滋养,坏的是羁绊。发一个朋友圈,拍一张自拍发到社交媒体上,等待着别人的点赞评论,这是一种关系,但是却是将自我置于被动的关系,虽然有所链接,但却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在亲密关系里忘记初心,试图控制对方,要求时刻掌握对方的动向,美其名曰“我缺少安全感”,这亦是一种执念,早已远离“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的真谛,以爱为名变成了情感勒索,既让别人窒息,更让自己陷入被动和患得患失的狂躁;工作中不敢得罪任何人,把负面情绪压抑下来,本质是因为利益害怕关系断裂,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内心的压抑与不安,让自己精神萎靡.....如此种种,都不是“好”的关系。

好的关系,一定是亲密有间,我和你互相能有足够的能量进行交换和传递,但是互相边界清楚,人格独立。这样的深度关系,带来的是滋养和深度的放松。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是想和对方有边界,但是对方依赖怎么办?答案很简单,你守住自己的边界就好,每个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你自己教的,如果你有边界,对方就不会越界。

无论再忙,给自己留出独处空间,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给自己补充能量,提供心灵的修复。在关系中获得滋养而非消耗,我们的人生必将熠熠生辉。

最宝贵的“忘却力”:不受过去束缚,不被他人左右,不为将来烦恼

【最后】

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大概就是忘却力,只有不断空杯,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活在当下。

放下对过去的执著,放下对未来的控制,集中精力,全然的活在当下,品味当下这一刻的酸甜苦辣,我们的人生便如同恢复了味觉,变得丰富多彩。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断的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为自己的内心打扫一片空间。

愿你有忘却过去的能力,愿你有放下对未来掌控的能力,愿你每时每刻,都能真真正正的活在当下。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