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患正能量的句子可复制
时间:2022-04-03 12:44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医脉通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作者:董吁钢 杨达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凝岁月于心》,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披起白大褂来到急诊前台,与上一班的医生完成交接后,坐在诊室电脑前的我,先深吸了一口气。屏幕上显示的未接诊患者列表上,约莫还有30来个名字。心里盘算一下,嗯,看完这一波估计要到午夜了。希望刚刚“顿服”的大杯拿铁能提供足够的咖啡因,让我在夜班里一直维持清醒的头脑。
正当我有条不紊地一个一个接诊和处理患者时,一位年资较高的护士快步跑到我旁边,把刚做好的一份心电图递到我手中。“50岁男性,胸痛2小时。这是刚做的心电图。”“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简直是教科书式的案例。赶紧上个监护,让他吸氧。”迅速琢磨完心电图后,我对护士说。
于是,我礼貌地让眼前接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稍等,便离开座位来到这位胸痛患者的床边。一边走,我的大脑已经一边飞速运算起来,开始筹划首先在床边如何迅速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交待病情,然后下一步迅速完成病例书写和医嘱开立,同时落实急诊介入手术的绿色通道能畅通无阻,联系导管室、介入医生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床位。从诊室座位到患者床边,其实也就10秒钟不到的时间,然而我却已经完成了那么多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当然,这不是在自夸。我想,这是任何训练有素的心脏科医生都能做到的。因此,有那么一刹那,对人脑这一造物主的旷世杰作,不由得再次心生当哲学家康德仰望星空而产生的那种深深的敬畏。
图源 | pexels
患者病情的危急把我猛地拉回现实。
在嘈杂过道的简易车床上,躺着这位刚到急诊科的胸痛患者。乍看上去,是一位穿着整洁的中年男性。他一只手扶着床沿,另一只手捂着急促起伏的胸口。侧过一边的脸上有几道汗珠淌下的痕迹。他的眉头紧锁,仿佛是在用克己攻身的自律强忍着疼痛。站在一旁的应该是他的太太,眼神焦急和无助。“情况怎样?还是痛得很厉害么?”我问。他没有回答,轻轻地点了点头。娴熟地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验前概率在我大脑中已经从85%上升到99%。于是,我口头交代执行班的护士,先把吗啡给用上,并示意患者家属到一旁来,好让我充分交代病情,发出病重通知书。说时迟那时快,患者一把拽住他太太的手,对我说:“医生,我想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情况。请对我们俩一块儿说。我这是心脏病吗?”
说实话,我是有点小吃惊。可能跟社会文化习俗有关,在中国的医疗实践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交待病情(以及签署病重通知书)一般是对患者家属而非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症或者恶性肿瘤。撇开医学伦理学的考虑,许多支持这一做法的医生认为,直接向患者交代病情和签署病重通知书,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有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最终得不偿失。我就曾经因为直接向患者本人告知病情,被上级医师批评处事不周。但面前这位患者,十分清楚自己的知情权,还主动要求接收这一部分“难以下咽”的病情信息。我想,我没有理由拒绝。
“是的,就是心脏病。医学上我们叫急性心肌梗死。您这是最危重的一个情况……”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我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向他们解释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短期内预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我们下一步的相应处理。必须争分夺秒完成的急诊介入手术相关情况、安全性和费用等,我也简单而充分地向他们交代了。这些已经烂熟于心的信息我是用冷静和自信的口吻讲述的,深知这种专业素养的体现能够稳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医生,请你务必要帮帮我们……”患者的太太还是激动了起来,声音中透出的焦急和无助,比之前的眼神更甚之。生死攸关的时刻,我能理解。
图源 | pexels
凭着对自己的经验和医院整体临床水平的自信,我很想告诉他们,急性心肌梗死虽然危重,但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我们在相应的治疗上技术非常规范和成熟。送导管室完成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后转CCU治疗,假如病情相对稳定,没有特殊并发症,1周左右出院是完全没问题的。但这个时候,我同时也明白,医学实践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艺术;不仅仅意味着在科研中探索健康与疾病无穷的未知,或是在临床中倒腾日新月异的各种高科技诊疗措施,而是为遭受病痛和惧怕的患者带来发自内心的关怀,如先贤那句超越时空的名言所说的一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是的,这个时候,我要提醒自己,同情心、同理心不是文人志士所独有的高贵特质,而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我希望能够帮助到患者的,不止是我满载相关专业知识的头脑,还有我白大衣下面跳动着的、有温度的怜悯之心。老实说,内敛的我的确不善于安慰别人,但再怎么蹩脚都好,良心在提醒我,此时我必须这么做。
正当我整理好思绪、想好了一两句安慰的话准备开口时,患者本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局促,对我说,“医生,我们相信你。我们会积极配合的。”诚恳的目光,让人动容。
近年来发生多起让人发指的医闹事件及少部分媒体的恶意炒作,让原本已经十分紧张的医患关系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诚然,医患之间信任的缺失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但信任是双方面的,总有一方需要先迈出“信心飞跃”的一步,否则任何医疗实践活动都会是举步维艰,甚至是寸步难行的。而眼前这位患者寥寥的数句话,却足以融化任何不信任的坚冰。我相信许多同事和我一样,当患者将健康和性命完全托付给我们的时候,毫无保留全力救治是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如果我有导演或是编剧的经验,这一幕我一定想方设法描绘地更煽情一些。
“谢谢你们。希望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我会和你们在一起共度难关。”我说。说完,我转身回到诊室办公桌上,开始启动在头脑里已经设定好的一系列动作。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说出这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话,但那一刻心里泛起的暖流却是任何成就所不能比拟的。无怪乎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教授说过:“医学不是普通的工作,而是崇高的使命。”(““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s a calling, not a business.”)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吗?或许是吧。但有一件事我心里很清楚,并由此再一次得到了印证:这就是我的使命。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两篇,《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正能量积极的简短句子图片
- 下一篇:正能量发朋友圈的句子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