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团队精神正能量的句子图片

时间:2022-03-18 02:05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学思观 | 评论: 次 | 点击:

摘要: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是一个以己正而正人的过程,根本的目标便是人人自正。小至团队和乡镇,大到国家、天下,政治、管理和治理之施为,都要先求诸己,修身以正己。人服从管理,在于自愿看齐追随。最好的管理,不需强制,而在自我矫正,自觉服从。

人生信仰:看齐追随,上行下效——正人先正己,己正则人自正

修身而己正,自能上行下效,看齐追随,则人自正,是儒家为社会管理和政治治理所确立的一个重要政治信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认为政治就在于正人,而正天下必先正己。

在正己与正天下的关系上,正己而己正的修身为本,正天下而天下正为末,崇本自能举末,身修而天下自平。此也就是说,己正则人人看齐追随,天下自正。上行下效,则不令而行。

对于从事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者来说,坚定这一人生价值信仰,就要求诸己而修身正己,先得管好自己。藉由克己而自正的修为工夫,来达致齐家、正团队,以至于正国、正天下的管理或治理价值目标。

己正而正人的修为,在家庭中适用于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教育引导,在社会中体现为领导与群众、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治理或管理施为。

一、正人先要求诸己,修身以正己

社会管理和政治治理,是一个以己正正人的过程,根本的目标的便是国家和社会中的人人自正。“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小至团队和乡镇,大到国家、天下,凡有群体、集体的地方,无不需要归于正的管理和治理。

(一)政治,先正己身。政治之政,就在于正。既要正己,又要正人。在正己与正人的关系上,是先正己而后正人,己正而人自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管理者若能“正其身”,则员工人人看齐追随,不令而行。反之,若是己身不正而欲正人,便是舍本求末之为,必然达不到预期的价值目标。

在孔子看来,如果在治人上能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使之“有耻且格”,那么就不需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强制、威慑。况且,即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也必是“民免而无耻”,并不能达致人自正的最终目标。

在管理和治理上,如果藉由赏惩、刑罚以正人,那么就只能正人不善之行为,而非能正人之心,而诚其为善之意。人之自正的根本,就在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己先自正,方可导人以为自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便是启发人们自觉于正的教化和劝勉。

人生信仰:看齐追随,上行下效——正人先正己,己正则人自正

(二)管理,先正己身。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上行而下效,人人不需扬鞭自奋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人自觉服从管理,就在于自愿看齐追随。最好的管理,不需强制,而能自我矫正,自愿服从。己身不正,而求人之自正,岂非是舍本逐末之为?

对于国家治理者或管理者而言,“人道,政为大。”(《礼记·哀公问》)以正人为政,就要先为于己正。“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百姓“从政”,在于向国家治理者的“君为正”看齐追随。

在王道政治的传统中,“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敬礼和爱人之仁,便是正人之价值内涵。弗爱则不亲,弗敬则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爱人而人爱之,敬人而人敬之,互爱互敬,则人人自正,互不伤害。

当然,在群体和集体比较小的情境下,己身之正就在于藉由伦理之正以为社会之正。齐家是正之治理的最小单元,扩及国家、天下,就在于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向一级看齐。人人见贤思齐、看齐追随,就能达致人人自正的目的。

(三)治理,先正己身。社会管理行为,突出教化上导人自正的价值意旨;而国家的治理行为,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辅助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治为。人心不古,流俗习情凋敝的现实,要求必须以强制性治为辅助教化引导措施的落实。

在孔孟的仁道、仁政中,从来不是一概地摒弃杀伐、惩戒的功用价值。“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孰敢不正”,就内涵权威的影响力。虽然孔子提出“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的观念,但“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的主张就非否定杀之道,只不过是先教而后杀而已。

统治者或人主,只有自身“帅以正”,以身作则,方能要求人们跟随向正。在教化人而导引从正上,若其人尚不可正,则需要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惩戒。“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这里,既有表率作用的引导力,又有权力权威的强制力。

杀伐、威慑的价值宗旨,乃是在惩恶扬善,以保证善的必然落实。“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孟子·尽心上》)“以生道杀民”,就具有维护正义之正的意旨。“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大学》),也在揭示先治己而后治人的价值意蕴。

人生信仰:看齐追随,上行下效——正人先正己,己正则人自正

二、正己当责诸己,治身而己先正

在政治之正的作为和施为中,要提高施政的权威和威信,就得厚责诸己,以己身之正强化政治之正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统治者和管理者的自身之正,既是形象感召力,又是权威公信力。

(一)管人,当严诸己。为官从政者的重要职能之一,就在以抓好管理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为己任,而其中的要务又是让人人得以自正。社会由人构成,只要人人自觉自正,才有社会的秩序。管人者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就会强化施政和管理的权威和效力。

在强化自身的表率和模范作用上,“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代表礼义之正行。正气凛然,便是“俨然人望而畏之”;己正而正人,便是“威而不猛”。己不正而正人,强制于人,胁迫他人,方谓之猛。

掌握权势而行使权力者,若能加强修养,严格自律,为人表率,在管理和治理工作中就会形成功效大于法治的作用。现代心理学和管理学都从不同站位角度和分析维度,揭示了管理者自身行为示范、人格形象感召的功能作用。

(二)责人,当躬自厚。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领导者或管理者的身份,乃是仁智合一的圣贤者。它不仅是治理上的施为主导者,而且是教化上的德行先导者。领导者或管理者的身正,不仅彰显政令的公平性,而且体现政令的可行性。

每一个政治治理和管理行为,都要贯彻王道仁政的原则,亦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践宗旨。仁政之为,必由仁人以实施。仁者在上位,方能施行良政善治;不仁者在上位,是播恶造患于民众。

在自律从严的标准上,对领导者的要求显然要高于普通民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就是这一价值意旨的体现。领导的职能关键,在于思想领航引领,行为示范引导,形象感召激励。

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从事政治工作非只是统治、管理的中性施为,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实现自身价值、展现才能抱负的重要平台和舞台。领导者严以律己,就能提升治理和管理成效,体现自身功为价值,体验令人敬重的人格境界。

从统治、管理的名分上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统治者的正名,既是在其位谋其政,又是德行上名称其实。既要坚持言无妄出,又要做到“言之必可行”。规则、礼仪立,则民可循行。

(三)正人,当反求己。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正人之施为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非只是主导方强加于受制方的关系。施治方在感受到管理和治理施为受到受治方抵制和不配合、不服从时,就要反向思考,反省管理和治理工作上价值宗旨是否出现偏差,方法和手段是否简单,形式和媒介是否落后,然后改正、完善。

这一反省自正的修为,便是“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孟子·离娄下》)

管理和治理上的反躬自省,旨在进行价值观上的纠偏,提升管理的合理化、治理的科学化。“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大学》)善于换位思考,坚持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必能提升管理和治理的人文性,增强实效性。

人生信仰:看齐追随,上行下效——正人先正己,己正则人自正

三、国正本于己正,己正则国自正

齐家、治国、平天下,壹是以修身为本。修身而己正,己正则本正,就可藉由上行下效、看齐追随,达致不令而行的管理目的,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正治的人生价值目标。

(一)德化而人自从。中国文化中的德政,核心价值是“为政以德”的己正而天下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儒家无为而治的关键,在于己身正而行德政,德政行而天下治。

“为政以德”,之所以能垂拱而治,就在于德政必由仁人所能施行。政不虚行,由人而行。仁人在上位,方能施行仁政,用人之智力,而成就其善治。对于现今的治理和管理工作而言,也是如此。

领导者贤能,必然在治理和管理上达致仁智合一的最佳绩效。既有贯彻仁恕道德的人文性,又有令人心悦诚服的科学性。“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有权威加持的德化治理和管理,就会形成不令而行的效用。

上行下效的管理和治理效验,又体现于“修其德则下从令,修其仁则下不争,修其义则下平正,修其礼则下尊敬。四者既修,国家安宁”(《文子·道德》)的效验之中。德化施,政令行,民乐从,便是治理和管理上的最妙道术。

(二)上行而下必效。治理和管理施为,既然是一方对另一方施加作用和影响的工作,就会对主导方或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实在性问题:如何体现治理和管理上的人文性和亲和力?如何提升治理和管理的效能和绩效?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践行以自身修为为根本的道术。以道德修身,则慎言而重诺,慎行而循理,慎为而量力,慎思而群策,如此就会提升治理和管理的合理性;身行于道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就会发挥示范引导力,人格感染力,令人自觉看齐追随。

上行下效的作用机制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在上行下效的影响作用上,是“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荀子·君道》)在上者之所为,既是人们追随的导向,又是大家看齐的标准。

上兴善,则天下效仿;上作恶,则天下跟从。上正而人莫敢不正,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大学》)“其机如此”,就在澄明上行必下效的道理。

(三)身修而天下平。中国古代文化中,重本而务本的道术,乃是一个重要的智慧方略。从本末关系的道理上言,本正则末正,本倡则末从。“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正己,就在本正、本倡;物正,则为末正、末从。

从价值操守的修为上言,“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修其身”,是求诸己而使己正,达致内圣。“天下平”,是藉由内圣而施诸外的外王。

这一王道政治的内涵,又是“一正君而国定”(《孟子·离娄上》)的价值意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人生内圣而外王的功德之道。

在早期道家的思想中,也重视身修而天下平的王道价值。“古者,修道德即正天下,修仁义即正一国,修礼智即正一乡。”(《文子·上仁》)不同于儒家的道德观,这里的道德、仁义、礼智显然具有层级或高低的价值之分,它本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而来。不过,这里以德为正、己正而天下正的价值意旨,与儒家的王道价值可谓是殊途而同归。

人生信仰:看齐追随,上行下效——正人先正己,己正则人自正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