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传递正能量的句子朋友圈
时间:2022-03-18 02:28 | 分类: 正能量句子 | 作者:老高818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名叫《江南》的汉乐府诗歌,跟唐代骆宾王的《咏鹅》一样出名,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中国儿童启蒙教育,也是当下小学一年级课本里的必读诗篇。
这首诗歌用白话文直译很简单:江南的夏天又到了可以采莲的时候,那碧绿艳丽的莲叶支在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非常茂盛的样子。在那如伞遮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悠闲地玩耍。一会儿游到东边,一会儿游到西边,一会儿游到南边,一会儿游到北边。
本着“诗里淘金、抬杠有理”的老高818精神,在一首诗歌的多维度视角里,可以发现更多的诗情画意和意外所得。
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淮”、“中原”等其他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或政权概念。这里的“江南”是地理概念,泛指长江之南,一般多指长江中下游南岸区域。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物链齐全,是中国综合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当下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等五省一市中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广义的江南面积博大,地貌多样,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这与气象学中的江南范围大致相符。
为什么是江南而不是江北?
吴冠中笔下的“江南”
首先,此诗歌起句“江南可采莲”,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莲花本来是大江南北湖泽沟塘中常见的人工栽培植物,可这位歌者(亦即诗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却偏要说“江南可采莲”,这是因为莲花栽培的地区虽然很广,但却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莲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女子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故盛行于南朝时期的民间情歌,在汉代的江南实际上就很流行。
“采莲”采得是什么?
在这类民间情歌中常用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由此可见,此歌用的显然也是比兴、双关手法。起句中的“采莲”,也含有寻欢求爱的意思。由此可推知这位歌者乃是一个君子好逑的风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从外乡来到江南的。他来江南名为采莲,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则何处不可采莲,而独留恋于江南,可见“可”字之中的寓意。
抛开诗意中的比兴双关技巧,单纯说采莲,江南的村姑农妇到底采的是什么?对,“莲子”。莲子的别名又叫藕实、水芝丹、莲实、泽芝、莲蓬子、莲肉。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即可食用又可药用。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莲子可用于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每年的九、十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是江南人重要的食材作物。
“莲叶何田田”里的田是田地还是甜蜜?
诗文中的第二句“莲叶何田田”,显然也是明写荷田莲叶茂美,暗喻采莲姑娘们人数众多,姿态丰美。表达采莲男女调情求爱的甜蜜欢乐情景。这也是民间情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这首采莲歌实际上乃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田”与“甜”谐音,依照古代文字同音同义的内在规律,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因“田田”而“甜甜”的爱情收获。
抛开诗歌本身,可以再深入的了解一下“田”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十二首。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在江南,既有以在土地上种稻田、麦田、菜田为生的农民,也有像洞庭湖、太湖等湖区以鱼田养鱼、荷田植菱植莲为生的“种水”农民。所以,荷田与稻田在这里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是,稻田里所产的是稻谷,荷塘里所产的是莲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莲叶何田田”的田,也是农田的意思。这样一来,田田二字不仅有外形上的比喻,更是有内涵上的神似!
记得10多年前,曾经为天津滨海新区填海造陆的滩涂上立过口号牌,依稀记得里面有“犁海耕涛”一词,这里所谓耕耘的海田,是为房地产项目做土地整理,已经不是农田的概念了。
“鱼”是什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诗歌本意写采莲,为何突然转向描写鱼的形态?
中国社会很早就有鱼龙崇拜。古人传统观念中认为,鱼是蛟龙、鲲鹏的近亲,被视为荣华富贵的吉祥物,潜移默化地形成“鱼崇拜文化”,从“鲤鱼跃龙门”、“年年有余(鱼)”的说法中可见一斑,哪怕是我国第一代哲学家们,也对鱼怀有不同寻常的情感。但是这首诗,肯定与鱼龙崇拜无关。
这里鱼与“余”谐音,鱼就是我的指代。所谓“鱼戏莲叶间”说的就是我戏莲叶间而已。
本质上这是一首表达男欢女爱的情诗,鱼儿在水中的这种惬意,不就是所谓的鱼水之欢吗。鱼的记忆据说只有7秒,它当然不会记得自己会游向哪里,干了什么,只有人化作鱼,游戏于荷塘月色莲叶篷荫,才算是人间值得。其实在了解了文字背后的隐喻后,是不是感觉该首诗歌放在小学生的课本上反而有些不适了。
“东南西北中”仅仅说的是方位吗?
重点说说诗歌中“东西南北间”的方位概念。
方位是抽象概念,在人类意识中归属高层次的思维阶段。这就是一些仍停留在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许多六七岁、甚至更大年龄层次的孩子,仍然无法辨别左右的原因。也是许多人,在陌生的地方难辨南北的原因。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已创造了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乾坤阴阳诸多概念,并且与他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军事政治等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其思维之精细,常常令今日的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叹为观止。
▲ 东 ,是一根棍子绑扎的皮囊
“东dōng”,这是一个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东”字,原本特指一种古人常用的袋子。上古时期,人们在搬运东西时,先是在地上铺一块兽皮,中间放一根木棍,东西放到兽皮上后,把兽皮围绕木棍卷起来,两端用皮条或藤条绑扎住,便成为有相当容量的袋子,可以很方便地扛在肩上,宿营在外时,这块兽皮便是实用的床垫。甲骨文中的“束”和“东”便源自这种袋子的象形白描。在“束”的中间增添表示内中盛物的一横,便创设出指事字“東”。《埠仓》注曰:“无底曰橐(tuo),有底曰囊(nang)。”,“东”就是称作橐的无底袋。
古人在太阳升起时便须起床,将铺在身下的兽皮卷成“束”,抗在肩上,出门远行,采集狩猎。因此,“东”被用来借指太阳升起的方向。这就是说:“束”是一个指事造字,假借表义的文字。“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只要在如此的诗情画意中,添加一个“橐”,便是“东”字的最好注脚。“东”作为“东方”讲,是一种词义假借,即假借原本指称“棍囊”的“东”为东方之东。如《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东道主”一词,本指东方道上的主人。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后来,称主人为“东道”便源于此。由此,又引申称主人为“东家”,请客为“做东”。
▲ 西 ,是女人怀抱的陶罐
“西xī”,《说文》释为:“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其实,许慎的这种释形解义并不正确。
一些文字学家在对甲骨文形体对比后认为:甲骨文中的“西”字,应为汲水陶缶的象形,就是打水用的陶罐。日落西山,在外采集、狩猎、农耕的人们回到居处,汲水做饭成为一天中最后的大事。因此,源自陶缶形象的“西”被假借为日落之方。泛指物品的“东西”一词,即来自由实物取象的袋子和陶罐,这种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西”是一个象形造字,假借表词的汉字,其本义为西方。因为古代私塾老师或师爷所居多为西屋,因此,即以“西席、西宾”称呼宾师。“西”又用以指西洋。元明时,把今南海以西、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明代的郑和曾七次航海到达西洋。明末清初以后,“西洋”一词又指大西洋两岸各国。
▲ 南 ,是类似编钟的一种乐器
“南nán”的原型为一种金属制的乐器,即包括青铜编钟在内的铃、铎、钲等。上古时期,这类乐器曾流行于盛产青铜的长江铜腰带地区的部落,后传入中原,成为当时殷商民族的乐器之一。“南”和鼓、磬均为敲击型乐器,磬是实心的,鼓以皮革包裹,唯有“南”是空心的,并用金属制作,可以任意敲之而不破败。《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毛传注曰:“南夷之乐曰南。”乃是说“南蛮”的这种乐器便称做“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以及楷书的“南”字,在构形上一脉相承,演化的脉络清晰可辨。
“南”的本义为一种敲击乐器。古代,南、暖音同,太阳在南方而暖,所以借“南”为南方方位之名。也有人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南”,“南”这种乐器最早由南方传入中原,此类青铜乐器在南方各氏族中最为繁盛。所以,南方可称之为“南”。
“南”也是一个象形造字,假借表义的汉字。《诗·邺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这是说,温暖的南风从南边而来,吹过你像酸枣刺一样的心。可见,“南”在上古时期,已用来指称南方。
▲ 北,是自己阳光下的背影
“北běi”与“南”相对,是四个主要方向之一。甲骨文的字形乃是两个人背对背站立之形,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和他的影子。中午时分,不论面向哪里站立,影子的头部都会面向北。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季,人影一般会很长,映在地上,非常显著。因此,古人用地上人影正对的方向为“北”。由此观之,使今日的我们对古人观察之细,造字构思之妙,不得不叹为观止。
古人建造房屋,多面向南方,而房屋阴影的一面,正是北面方向。这种坐北朝南的房子,在中国称为“正房”、“上房”。古代两军交战,战败一方会背朝追兵落荒而逃,其方向恰是自己的背部,即原本应是影子所处的位置,故称为“败北”。如《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军战,三战三北。”这里的“北”,即用作“败北”。
▲ 中,是古代的旌旗
“鱼戏莲叶间”,最后再说说“间“字,间字在字义解读中也有方位的释义,经常与“中”组成“中间”一词,在这里先抛开“间”的其他寓意,重点说一下“中”的演变过程。
“中zhōng”,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代表一种古代的旌旗,这种由多条飘带组成的旌旗称做“斿(yóu)”或“㫃(yǎn)”。上古时期,一般用不同颜色的兽皮皮条制成。
当旌旗高高飘扬在氏族部落的住地中央时,既是氏族的标志,也是氏族成员出外归家的方向。
“中”字中间的方框,表示氏族居民聚结在它的周围。也表示日照旌旗,飘带的影子在地上投射,并随太阳移动而画出的圆周。“中”由旗帜造形表示中央、内里之义,增加方框,正是为了突出这个意义。下部与上边相同的“飘带”,乃是它的影子。上古社会,先民们除树立旗帜作为标帜外,另一种用途便是用“中”测量日影、定时辰。因此,“中”的本义是中央,也含有“日当午则旗影正”的意思,即“日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旌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尤其是春秋时期,在大规模的战车拼杀中,这种多“斿(yóu)”的旗帜,形式上越来越多,有十二斿、九斿、六斿不等,大多为横向漂浮在战车上方。十二条“斿”的旌旗,乃是军队主帅或“王”的标志,用来表示整个军队的指挥中心。
“中”,原本指住地集中的旌旗,引申为表示事物的中心,“中”在称为方位名词后,又引申出内里、中间之义。后来,人们把处事中的“中正平和、中立不昃”也冠于“中”,如中行、中庸等。
工夫在诗外,抬杠不见外。
怎么样,不杠不知道,一杠吓一跳。一首短小的汉乐府诗歌作品,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层和知识点。中国古诗词的浸润,从古至今就深埋在我们的血脉里,将一字一句的古诗词,用现代的角度解读,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更贴近孩子生活的教育方式,如果你也对这种方式感兴趣,就请留言希望看到为孩子解读哪首诗词,后期老高818将根据留言解锁新诗篇。
注:文中汉字解读部分参考唐汉先生的《发现汉字》。
相关文章:
- 上一篇:霸气正能量工作的句子简短
- 下一篇:描述工作快乐充满正能量的句子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