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母亲

时间:2022-04-19 12:5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真实的历史故事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的名言母亲

1.孔子名言100句有关母爱的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2.父母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8.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9.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11.立足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山。 12.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13.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14.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15.处草野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小,居廊庙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 16.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17.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18.语言间尽可积德,妻子间亦是修身。

19.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0.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21.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22.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23.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24.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25.直不犯祸,和不害义。

26.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27.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28.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理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29.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30.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31.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32.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3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3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7.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8.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0.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4.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45.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46.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4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0.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5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2.德不孤,必有邻。 53.见其过而内自讼。

5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5.仁者先难而后获。

56.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0.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1.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62.克己复礼以为仁。

6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4.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65.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6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67.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8.君子以文会友,以反辅仁。

69.居外恭,执事敬,与人忠。 7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1.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72.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7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4.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7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6.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77.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78.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7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1.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82.见事贵乎明理,处事贵乎心公。

83.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84.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85.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86.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87.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88.敬守此心,则心定;欲抑其气,则气平。

89.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90.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91.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92.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设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93.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94.困辱非忧,取因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95.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96.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以无心息天下之争心。

97.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 9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9.请留心你的行动,因为行动能变成习惯。

请留心你的习惯,因为习惯能成为性格。请留心你的性格,因为性格能决定你的。

3.用孔子的名言来报答父母.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4.用孔子的名言来报答父母.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5.孔子名言为人儿女

爱子女以其道。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郑燮

父不慈则子不孝。 子女名言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慈:爱,指父母对子女的爱抚。本句大意是:父亲不知道爱抚儿子,儿子就不知道孝敬父亲。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讲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时,可引此条。

南北朝教育家和文学家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格言对联》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北宋文学家 宋祁

父慈于棰,家有败子。北宋文学家 宋祁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关于子女的名言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也作“提孩”,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可提抱的幼儿,这里泛指幼儿。这两句大意是:善于教育儿女的父(母),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古人已知幼儿教育的重要,现代人自不必言,不仅要“教于孩提”,而且要开始于胎教。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省心录》

6.孔子有一段名言叫什么体肤什么父母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翻译:

孔子坐着,曾子在一旁等待教诲。孔子说:“先前的圣王有最美好的品德和最令人佩服的做人的原则,他们把这些用来治理天下,让民众学习和效法,社会上就会出现和睦相处的好风气,官吏和民众之间就没有相互怨恨的现象。你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品德和原则吗?”曾子马上站起来说:“曾参我不够聪敏,没有能力知晓这么深刻的道理,请老师指教。”孔子说:“孝这个事情,是道德的根本,人需要教育的原因也在这里。请你坐下,我说给你听。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总的讲,行孝尽孝的开始就是要孝顺父母,长大成人就要忠于国家和君主,最终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能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因此,《诗》的《大雅》中讲:‘不要忘记你的祖宗和父母,这是人生最需要修养的道德。’”

7.孔子的名言

《人教版》七年级课文中的《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的名言母亲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万世师表”的启蒙老师

历史上,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孟轲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曾经三度搬家,这就是流传甚广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于孔子母亲教育儿子的情况,则言之寥寥,似乎这位圣人真的就是天生的。事实上,孔子也有一位好母亲,对他的成长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跟孔子的身世有关。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万世师表”的启蒙老师

司马迁是最早为孔子作传的人,他在《史记·孔子世家》内记载了孔子的出身及其身后九代的世系。

综合《史记·孔子世家》及三家注(《索隐》、《正义》、《集解》)的记载,孔子的先祖系殷商王室贵族的后裔,是宋国公室的嫡派子孙,后因宋王室内乱而避居鲁国,在鲁为卿士。他的父亲叔梁纥,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关于孔子的出生,《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的:“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如此说来,孔子实际上是一个私生子。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万世师表”的启蒙老师

向伟大的母亲致敬(《少年孔子》剧照)

后世儒家对这一点颇为忌讳,他们做出了种种“合理”的注解。例如:《索隐》解释为:“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正义》的解释是:“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征在’。据此,婚过六十四矣。”按照他们的解释,所谓“野合”,只是由于孔子的父亲年迈时才遇见他的母亲,此时他已年过六十四岁,老夫少妻,于礼不合。这真是越说越让人糊涂:你既然那么一大把年纪了,还去找人家一个姑娘干什么呢?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万世师表”的启蒙老师

时过境迁,在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抛弃封建礼教的束缚和为尊者讳的旧习,从人性的视角再来看待孔子的身世问题,不能不对孔母这位女性曾经的担当,表现出敬佩。

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既然于礼不合,她就只得独自承担抚养儿子的责任。实际上,孔子可能从未跟他的父亲见过面。在他三岁那年,父亲孔纥就去世了,葬于防山。防山距离他们母子居住的地方也就二十多里地,随着年纪的增长,孔子应该是有所耳闻,他怀疑自己的父亲就安葬在那里,询问过母亲,但孔母一直没有将他真实的身世说明。她这么做,无疑是要为儿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正常的环境。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万世师表”的启蒙老师

由于年代久远,历史记载过于简略,孔母是如何将儿子抚养成人的,在此期间又是如何施以家教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我们后人也没有必要去杜撰。从上面介绍的情况可以看出,这对母子当时的生活肯定比较艰难。“孔子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是这么记载的,这应该是秉笔直书。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按相关记载推测,她此时也就三十四五岁年纪。一直到死,她都没有将真实的身世告诉儿子,将这个秘密带入了坟墓。但孔子还是从他人的口中,获悉了自己的身世。这时他也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前往防山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将母亲跟他安葬在一起。可见,在自己的出身问题上,孔子的态度并不像后来人,做到了客观面对,身心健康。此中自有他母亲的一份功劳。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万世师表”的启蒙老师

曲阜孔林

颜征在这位母亲,在生未能获得夫家的正式承认,守了三年活寡,接着又是十几年的孤儿寡母相伴,却为我们这个民族养育了一位文化宗师,她的付出和成就,应该说超过了为儿子不惜三迁的孟母。只因后世儒家囿于封建礼教的桎梏,刻意遮掩和淡化,才使得她湮没无闻。

最后也介绍一个孔子教子的故事。《论语》记载: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万世师表”的启蒙老师

陈亢是孔子的弟子,伯鱼(字鲤)是孔子的儿子。陈亢想了解,先生对自己的儿子,是不是还有一些特别的教育。伯鱼回答说没有,但他向陈亢介绍了他们父子间的两次对话:父亲有一次提醒他,不学《诗》就不能跟别人深入地交流;又曾告诉他,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两次都发生在父亲站立庭前,他从旁经过的时候。他已经遵照父亲的提示指点,开始学《诗》、学《礼》。

看来,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也讲求循循诱导,而没有搞强行灌输。

【说明: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读通鉴讲故事」“家教篇”中的一篇】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