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懋庸文章正宗警句

时间:2022-04-19 16: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A鲁缓 | 评论: 次 | 点击:

徐懋庸文章正宗警句

1. 人心和善的名言警句

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莎士比亚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淮南子.缪称训》 【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 【多虚不如少实.】--(宋)陈敷 【事实常没有字面这么好看.】--鲁迅 【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韩诗外传》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杨万里 【锄一恶,长十善.】--《宋史.毕士安传》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宋)杨时 【世间好看事尽有,好听话极多,惟求一真字难得.】--(清)申居郧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英)乔叟 【世上的言语,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一句话所以成为奇警或成为平凡,视其与真实的内容相符与否而定.】--徐懋庸 【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傅雷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壮举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英)毛姆 【我们在夜里固皆知道有昼,在船上固皆知道有陆,但只是"知道"而已,不是"实感".】--丰子恺 【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恶,使我们喜善恨恶.良心尽管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法)卢梭 【要让新结识的人喜欢你,愿意多了解你,诚恳老实是最可靠的办法,是你能够使出的"最大的力量".】--(美)艾琳.卡瑟拉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苏)温.卡维林 【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诺言.】--(苏)瓦.阿扎耶夫 【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词更能打动我的心.】--(英)莎士比亚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英)莎士比亚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真实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法)拉罗什福科 【真诚是通向荣誉之路.】--(法)左拉 【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又算什么呢?】--(英)哈代 【诚实的人从不为自己的诚实而感到后悔.】--(英)托.富勒 【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美)爱默生 【一个人要表现最高的真诚,就必须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印度)泰戈尔 【你不同情跌倒的人的痛苦,在你遇难时也将没有朋友帮忙.】--(波斯)萨迪 【诚实而无知,是软弱的,无用的;然而有知识而不诚实,却是危险的,可怕的.】--(英)约翰逊 【你在个人生活或工作当中,可能由于诚实而丢掉某些你想要的东西.但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失掉一次应有的回报算不了什么.】--(美)艾琳.卡瑟拉 【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尼日利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对于心地善良地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美德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法)纪德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德)贝多芬 【具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法)巴尔扎克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法)卢梭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英)罗素 【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觉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法)米列 【当一人言行不一致时,这就完全糟了,这会导向伪善.】--(俄)列宁 【当一个人不仅对别人、甚至对自己都不会有一丝欺骗的时候,他的这种特性就是真挚.】--(俄)柯罗连科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就在于努力使自己的灵魂摆脱一切与虚伪世界相像的东西……他是纯洁的,他是天真的.】--(德)席勒 【真正的蒙味主义并不去阻止传播真实的、明白的和有用的事物,而是使假的东西到处流行.】--(德)歌德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英)培根 【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英)莎士比亚 【一颗好心抵得过黄金.】--(英)莎士比亚 【出来吧,我的心,带着你的爱去与它相会.】--(印度)泰戈尔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印度)泰戈尔 【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美)富兰克林 【味着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德)马丁.路德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俄)列夫.托尔斯泰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英)莱辛 【太阳既不会夸大,也不会缩小,有什么就照出什么,是什么样子就照什么样子.】--(苏)高尔基 【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法)雨果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望采纳,谢谢。

2. 徐懋庸的个人小传

1910年12月徐懋庸出生在下管方山村一个贫苦的家庭。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纱筛匠,母亲则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徐懋庸从小聪颖好学,刚满5岁就进入本村方山小学读书。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无不对他以后的生活道路有着很大的影响。小学毕业后,他期望继续升学,可父亲不允,原因很简单:家境困难。

要知道,父母因为贫穷,先后将徐懋庸6个兄妹中的3个送进了育婴堂。可跟随父亲做生意的当儿,他始终未曾扔过书本。

他身边揣着一本《唐诗三百首》,一边走路,一边吟咏默记。同时,还不时地欣赏沿途的自然景色,以体味和印证唐诗名句中的意境。

晚上和父亲睡在客店里,“吃罢饭,洗罢脚,自然拿出书来读”。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向人借书阅读,被人称为“知识界的乞丐”。

1923年初,下管“真五房”新办了一所鹿溪小学,徐懋庸过去的老师、鹿溪小学校长徐用宾十分赏识他的学识和才能,聘请他去该校任教,时年14岁的徐懋庸,被人称为“神童”、“小先生”。以后他又到坤麓、民强小学任教,先后达4年。

1925年,上虞的一批进步教师,组织了“青年协进社”。也是在这一年,文化界著名人士胡愈之等办起了上虞第一张报纸《上虞声》。

如鱼得水的徐懋庸,有了用武之地,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多次得到胡愈之的帮助。次年,受中共上虞独立支部书记叶天底的影响,徐懋庸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他先后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苏俄文艺论战》、《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懂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革命道理。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到慈溪工作,秘密编辑上虞“石榴社”刊物《石榴报》,后遭国民党通缉,被迫避居上海。

来到上海,徐懋庸化名余致力,在劳动大学中学部读书。3年间,他竟先后学会了法语、日语、英语、俄语。

1930年,毕业后的徐懋庸回到浙江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开始翻译法国罗曼·罗兰著的《托尔斯泰传》及一些文学作品。这时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方兴未艾,鏖战正酣。

在鲁迅的旗帜下,汇集了大批中国文化精英,他们利用上海独特的地域政治环境,以文学作投枪和匕首,猛烈地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为进步和正义呐喊,形成一种非同寻常的文化景象。刚抵上海的徐懋庸,分明感受着一种热乎乎的氛围,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跃跃欲试。

对初来乍到的徐懋庸而言,无名小卒的身份地位,要融入大上海,要得到大上海的认可,又谈何容易!他自是碰了一鼻子灰:翻译的《托尔斯泰传》,分别送到黎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但皆被退回。他又一鼓作气翻译了高尔基的法译本小说《秋夜》。

他满怀信心地把译稿寄给胡愈之负责编辑的《东方杂志》,可等回来的消息则是“早有人译出发表了”。接二连三的碰壁,自令徐懋庸的热情一落千丈。

好在乡人胡愈之为其锲而不舍、勤奋刻苦的精神所感动,介绍了日本山川均著的《社会主义讲话》一书让他翻译。译成出版后,一笔不菲的稿费收入,令徐懋庸勉强得以在上海滩立足。

要论让徐懋庸充分张扬才气,并令其从真正意义上进入上海文坛的,则要数《申报》副刊《自由谈》了。当年徐懋庸常翻阅《自由谈》,尤爱读鲁迅的杂文,不知不觉中,灵感的触动,令他拿起笔模仿鲁迅文风写了《〈艺术论〉质疑》、《青年的心》两篇杂文,试投《自由谈》。

两文很快发表了。不久,主编黎烈文又主动给徐懋庸写信,言及这样的文章很合需要,希望能够再写。

从此,徐懋庸与杂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崭露头角,自然,徐懋庸其人其文,亦始受到鲁迅的关注。好事终于接踵而至。

这边杂文弹无虚发,那边《托尔斯泰传》译作由华通书局正式出版。拿到译作,徐懋庸的第一个条件反射便是:赶快给鲁迅先生寄上一本。

1932年11月的一天,这是他第一次给鲁迅先生写信寄书,这自然也是他与鲁迅先生恩恩怨怨的肇始。收到赠书和来信,一直热情关心扶助文学新人的鲁迅先生,即于当夜复信。

自此以后,徐懋庸开始与鲁迅有了频繁的书信往来。徐懋庸的杂文着实了得,这不啻是因为他对鲁迅心仪已久,对鲁迅的杂文洞若观火、烂熟于心,更是因为其自身的知识积淀、思想张力、笔墨技巧使然。

师承鲁迅,竟令徐懋庸的杂文与鲁迅的文风如出一辙,以至让许多人误以为是鲁迅的作品。1934年新年,黎烈文邀请《自由谈》的10个撰稿者聚餐,其中有鲁迅、郁达夫、曹聚仁、陈子展、林语堂……也有徐懋庸。

林语堂晚到,那时大家已经入席了。他坐下之后,就对鲁迅先生谈起来,他说:周先生又用新的笔名了吧?因为当时鲁迅先生的笔名是经常改变的。

鲁迅反问道:何以见得?林语堂说:我看新近有个徐懋庸,也是你。鲁迅哈哈大笑起来,指着徐懋庸说:这回你可没有猜对,徐懋庸的自身就在这里。

大家也笑了起来。由于黎烈文的有意安排,徐懋庸得以与鲁迅相见,且彼此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作家凭作品说话,徐懋庸的杂文及其译作,无疑引起了在上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极大关注。1934年春,“左联”委派时任宣传部长的任白戈负责找其谈话,并介绍徐懋庸加入了“左联”。

因为鲁迅领导“左联”,这令徐。

3. 关于良知的文章与名言

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 ——爱·扬格

在这个世界上,良心应该更大于天才。巴尔扎克说:良心比天才更难得。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 ——弗洛姆

凡是对真理没有虔诚的热烈的敬意的人,绝对谈不到良心,谈不到崇高的生命,谈不到高尚。 ——罗曼·罗兰

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雨果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郭沫若

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断的鞭笞着人们。 ——蒙 田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刘 向

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夸美纽斯

当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时候,良心的声音就会在心灵中占据统治地位。——苏霍姆林斯基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晁补之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 ——《韩非子》

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王通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没有良心的知识,会毁灭人的灵魂。 ——布拉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仁慈是心灵美,而不是行为美的体现。 ——艾迪生

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

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 ——卢 梭

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扬 雄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仁者莫大于爱人。 ——《礼记》

极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属于庸俗的人的。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雨 果

幸灾不仁,乘危不武。 ——《明史》

寡廉鲜耻的人是不会有良心的。 ——托·富勒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苏 轼

当你感到自己是一个人时,惟一的限制是良知。 ——马丹·杜·加尔

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章太炎

人可以由虚荣心知道什么是荣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么是正义。 ——兰 多

好良心是柔和的枕头。 ——雷伊

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 ——姚 莹

仁以为己任。 ——《论语》

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 ——谭嗣同

不求有天使和牛马的懿德,只求有人的良心。 ——蒙 田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后汉书》

4. 《呐喊》中的名言警句

《呐喊.狂人日记》比较有名: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呐喊.故乡》: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铁屋子 不是文章的名字,在《呐喊》自序有如下文字: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5. 巴金的名句摘抄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巴金名言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巴金名言

说真话,面对镜子我并不感到愉快,因为镜子上反映出来的“尊容”叫人担心:憔悴,衰老……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随时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巴金名言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巴金名言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巴金名言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巴金名言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惟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巴金名言

6. 明代《文章辨体》书中有一句“西山前后《文章正宗》”中的西山是谁

明代《文章辨体》书中有一句“西山前后《文章正宗》”中的西山是真德秀。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世人称西山先生,福建浦城人。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南剑州判官,继中博学宏词科,入闽帅府。

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历知泉州、福州,入为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而卒,谥文忠。

真德秀一生私淑朱熹,对程朱理学的政治化起了关键的作用,为官几近三十年,留下了许多有关时局和政变的奏疏。在其编撰的《文章正宗》一书中,选录了大量的公文,并对这些公文进行了点评,希望能够为后人所借鉴。

透过其对公文的选择、分析,今天仍然可以探析其在公文方面的认识。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希望在这方面作一番尝试。

《文章正宗》二十卷本,宋代翰林学士真德秀编著,本书选录、评价了大量汉代及汉以前的公文,并对春秋和汉代公文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正宗》遴选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册,即《古风犹存》《陋俗与恶习》《小曲好唱》《读城记》《阿Q永远健在》《国病》《浮生百味》《玩物不丧志》《情爱告白》《文人与装鳖》《文章正宗》《大家评大家》。

概言之,《文章正宗》中的这些文章主要与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风土艺文诸方面相关。

“无韵之离骚”一解

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那我们就要问了:鲁迅为什么这么说?<史记>的文学成就是公认的,其中哪些篇章,在风格上更像<离骚>?我认为<史记>中做名篇不少,恰恰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之外的<报任安书>,在气韵上更接近<离骚>。这篇<报任安书>,是<史记>完成后,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是汉武帝时京城禁卫军军官,因罪入獄。他曾写信给司马迁,指责司马迁在武帝身边任事,却不去“推贤进士”。<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回信。有人说这篇文章并沒有送给任安,其时任安已下狱,西汉时写字要刻在木条竹片上的,自古狱不通风,无法想象,司马迁在竹简上刻好那几千字,着人扛进监獄。但司马迁一看过任安的信,心中立刻涌起狂潮,一泻千里的写了这篇不朽的佳作。那呼天喊地,大气磅薄的感情,正与<离骚>合拍。

文学史上沒有两篇文章如此相似,如此同气相求,如此同样的慷概悲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曲邪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与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动机是一致的,两篇作品的篇幅也差不多,<离骚>可能更长一点。这首长诗的艺术影响是巨大的:“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学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文心雕龙-辩骚)。<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长歌当哭之作,诗中那燃烧的痛苦,愤怒的长号,绚丽的想象,辉煌的意境,慷慨激昂的诉说,波澜起伏的情绪,千迴百转的意念,激动人心的剖白,犹如汩罗江上的万古悲风,呼啸着,咆哮着,感染着读者。<报任安书>的章法,也是大量使用了排比句,气势雄伟,警句迭出。运用排比句的地方有七、八处之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汹涌而来,又汹涌而去。其文气之充沛,与<离骚>何其相似。司马迁与屈原一样,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腔怨怒之气发泻在文章里。所以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史记>以诗意的笔调,描写了许多悲剧人物:饿死首阳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终生周游列国席不暇暖的孔子;对秦国富国强兵做出重大贡献,秦孝公死后走投无路的商鞅,<刺客列传>中多次刺杀赵襄子不成,最后伏剑而死的豫让;易水河畔高唱“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他那“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勇气,令人肃然,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还有“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克”的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令人惋惜的下场;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此天亡我,非战之罪”的长叹;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高歌<大风歌>,“泪数行下”的伤感,无不感人至深,令人“恩接千载,神游万仞。”令人直欲拍案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世会给这些历史人场不同的评价,但慷慨悲壮,则是他们命运的共同点,司马迁的描述令人拍案赞叹。

司马迁的<史记>,是他女儿保存下来,过了几十年,由他外甥女献给朝廷,才流传后世的。不知屈原沉江,诗稿是怎样流传下来的。这么长的诗篇,不可能一挥而就。大概屈原当时,身边就有许多学生,是他们把<离骚>保存下来了。千年之后,鲁迅用精辟的语言,以诗评书,以书评诗。这种文学评论方法言简意赅,极其高明。顺便说,鲁迅的文章,也有可与古人相比者,他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嘻笑怒骂,幽默辛辣。很像他喜爱的魏晋文章,就是嵇康那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一一这是题外的话了。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