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言诸相(佛学警世名言)
时间:2022-04-20 13:1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回不去的小时候抖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佛教名言诸相(佛学警世名言)
1.佛学警世名言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2.关于佛教的名言
关于佛教的名言:
1、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2、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切皆为虚幻。心动则物动是说,心里若有妄想存有妄心,那么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充满了诱惑;心静则物静则是说,如果心如止水无杂念,所有的诱惑利益面前它都是静止不存在的。)
3、随心、随缘、随性。(凭着自己的心意。依随自己的心情,不迎合,不造作,按照自己所思所想而行事。顺应机缘;顺其自然。)
4、万法唯心。(三界充满了我们的心,除了我们的心,什么也不存在。)
5、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这个世界是自己内心的影射。)
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了人一命,功绩超过造七层佛塔。)
7、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的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
8、善恶一念之间。( 善与恶的界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一个人有了一个愚蠢的念头时,就会远离正途;而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正念也会让你走上正途。)
10、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青草树木。)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佛教
3.佛教十大名言
佛曰。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
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佛曰。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
睹人施道。助之欢善。
得福甚大。 佛曰。
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
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
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
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
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
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
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
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
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
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
善解方便难。 佛曰。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广义的佛经 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包括: ◎经藏:梵文Sū-tr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素袒缆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律藏:梵文Vinay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毗奈耶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
◎论藏:梵文Abhidharm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毗达磨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 狭义的佛经 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
以上皆出自佛经 佛经有太多 不一一介绍 希望对你有帮助!!!~\(≧▽≦)/~。
4.关于佛教的名言
说、非、是 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非)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如来说人身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初读《金刚经》,犹如身在云里雾里,不明白释迦老头在说什么和想要表达什么,缠缠绕绕,丝丝染染,说是,又说不是,又说就是,尤其以上“说、非、是”的含义,理解起来很费神,但若不懂这种“说、非、是”的含义,要明白《金刚经》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试着来理解。
桑田草在“你醒了吗?”一文中谈到梦中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时说了一句话:此现实者,即非现实,是名现实。这是在用佛陀的智慧认识“现实”的含义和意义,可谓透彻精辟。
从梦境来看,我们的现实是不存在的,从时间的长河来看,我们所处的“现实”时刻在变化,是昙花一现,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现实并非现实,但我们总要用语言表达这个“现实”,只好无奈地借用“现实”来说明此时此刻的现实,但我们命名的“现实”并非现实,没办法,只好强用“现实”来表达我们想说的意思,但若把“现实”误为现实,就误解了现实的含义,所以,“现实者,即非现实,是名现实。” 再比如“佛山草”,佛山草者,即非佛山草,是名佛山草,禅院未诞生前并没有佛山草,但在禅院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并不是佛山草,但为了表达上的方便,以便与其他人区别,所以就勉强给这个人起了一个名字,叫佛山草。
由此我们来理解佛陀话语的含义。“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什么是善法?宇宙中并没有善法,同样也没有恶法,但我们总要表达善恶的含义,实在没办法,只好用“善法”这么个名相来表达我们的意思。如果我们非要执着于“善法”,认为这个宇宙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善法”,必然陷于极端而制造困惑和苦难。
“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蓬莱草是个毛丫头,这是实相,再过一百年,还有这个毛丫头吗?还有这个实相吗?没有了,所以,实相即非实相,但我们不能不说这个毛丫头是个实相,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此认识,我们即可透过“相”看到毛丫头这个实相其实是如来,是一尊佛。
依次类推,我们就可以明白《金刚经》中“说、非、是”的真正含义。 当然,佛陀的含义中又有含义,含义的含义中又有一层含义,这不是本文要讲解的重点。
----------参考《禅院文集》成佛篇。
5.佛学警世名言
◆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轻信道听途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时间总会过去的。
◆算命不如认命。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 ◆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悟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缘莫羡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 ◆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量大福大。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
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知因果即知进退,知悟性即得‘开心果’。 ◆圣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不知‘倒’。 ◆学悟的孩子不变坏,学悟的老人不痴呆,学悟的少年永不败。
◆智者善植因果。 ◆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老实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好、坏,都会随时间消失,没有例外。
上苍对时间的安排,绝对平等。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悟’,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作回旋。 ◆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
◆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我思故我在,我观故自在。 ◆人必须在自我中觉醒,才能破除我执。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学悟,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
6.求 佛教名言名句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八大人觉经》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八大人觉经》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
《佛说十善业道经》
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佛说十善业道经》
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佛说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佛说十善业道经》
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佛说十善业道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7.佛学警世名言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
观察善法。令诸善法。
念念增长。不容毫分。
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善法圆满。”《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8.请高人提供点佛教典籍的名言好句,越多越好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心经》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但吃肉边菜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坛经》
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三谛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涅盘经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 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缘起偈:又叫法身偈, 不译句意,直读音即称缘起咒。
这首偈的巴利文: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m Hetum Tathāgato āha。 Tesam Ca Yonirodho,Evamvadi Mahāsamano。
这首偈被称为法身舍利偈,这也是说明缘起教义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意思是: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亦有译作: 诸法从因起,如来说其因,大沙门如实,亦说彼还灭。
亦有译作: 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亦有译作: 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儒、释、道120句经典名句
【儒家】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佛家】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8、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1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金刚经》
17、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
24、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金刚经》
2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2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
2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3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3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3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3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3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3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38、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3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道家】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40、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