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名言

时间:2022-04-20 15:2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连环画PP | 评论: 次 | 点击:

梁衡名言

1.《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中的好句子,越多越好.

朋友是个有心人,网购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送给我的儿子读。

早就耳闻过这个散文大家,主要是他的那篇《觅渡,觅渡,渡何处?》。“题为文之眼”,这篇文7a64e58685e5aeb931333335333033章的题目内涵很丰富,“觅”字显示了一种非常认真、非常努力、非常执着的态度。

而连用两个“觅渡”更显示和强化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梁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先驱瞿秋白写得荡气回肠,颇有“碧海鲸鱼”的壮美,让人在一声长叹之后,又留下深沉的思考。有一日,去中学检查工作,正遇上一位老师执教这篇文章。

老师的一段精彩教学结语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人的一生就像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如何过渡?人人求索,各有不同。而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我说不清楚。

不过,我却很清楚地知道,人生本来或许并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只是因为有了我们的自身的存在和我们亲力所做的事情,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生的意义似乎就取决于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它的正确程度。

既然如此,我想,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的内涵修养和知识储备并牢记先贤们的伟大与不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之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抉择,并在这个意义上赋予自己的人生所可能赋予的最大价值。

这是一个真诚的人生告诫。好深刻!儿子不怎么喜欢读书,而对于这个《读本》,似乎有点例外。

究其原因,他却说:吸引我的其实不是梁衡的文章,而是文章旁边的那些精到的点评。啊?!顺着儿子的思路,我也发现了《读本》的一些与众不同。

在第二单元“扩展阅读”篇中,从写人、写景、记事、抒情、说理五个板块推介了梁先生的近40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优作。在每个板块的最前面分别作了对应的写作提示及阅读指导,例如关于“抒情”的就有《为文第一要激动》,“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

“有激动为真文章,能感到作者想说话,说真话,读者就有新感觉,新启发。”充分强调了创作的真情实感,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都有实在的帮助。

儿子感叹的是那篇《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文中有几处旁注:“杂文式议论,以事引出话题。”“连用史料,说明人要发现自己的价值。”

“反面例子。”“以下更进一层,人要脱俗。”

“本文特点:以事证理。连连用典。

结尾也是用三位名人的话引申开去。”这些点睛之笔,给读者,尤其是中学生很多有益的启示。

原来,这是一本为学生阅读而精心设计的书!我读《读本》,更多地关注了书的第三单元——作品教学研究。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关于教材解读的新理念。

一篇课文可能有十种、百种不同的解读。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如果是科学,便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语文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文学更是一门艺术。而在一切艺术门类中,只有文学是形式和内容是最有机的高度的统一。

研究教材就是解剖这个复杂的有机体。当作者集中精力写作时,他会不自觉地将其修炼所得的全部思想、方法都用上,所谓使出浑身解数。

到底有多少思想、方法产生了多么好的效果,他自己也不大知道。正如一场大的战役,指战员只顾打仗,仗打赢了,成了战史上的经典,后人就来研究。

教材就是案例,教材解读就是围棋上的复盘,从案例中品评效果,还原作者的思路和方法,再用这方法去指导新的创造。作为语文教师,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的一段引语:通过一篇课文学生能学到什么?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其实就是三样东西:语文知识、思想内容和审美。

学生为什么学语文,因为语文是基础,是各种学科的基础、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立身的基础。不管做什么,人先得会说话写字。

正如不管什么运动员,田径、球类还是武术,先得会走、会跑。所以学语文,第一是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即掌握语言、文字、文章的规律和技巧。

这些规律通常是体现在一篇课文中。又因文章除形式外必须有内容,学生在学习一篇范文时也就顺便受到了文章内容的教育。

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语文虽不是政治课,但这种由课本获得的思想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构成了他以后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所以学语文的第二个作用是思想教育。

语言是一种艺术,语文不但教我们怎样正确地表达内容,还教我们怎样更美好地表达。所以学语文的第三个目的是学会审美,掌握美的标准,美的表现规律,怎样去欣赏美文,写作美文。

所以,语文知识、思想内容和审美,这是一篇课文必备的三个要素。的确,语文是美的。

早年,李吉林老师就提出了语文美感性的基本属性,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语文的“美”。“美的语文”至少包含这些元素:教师美的语言引导、课堂美的组织形式、感受文本美的事物或人物、发现文本美的表达方式。

“美的语文”,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完美追求,更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应然实践。因为,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所以,这也是一本合适于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阅读的书。

2.梁衡的夏感句子赏析

夏感的赏析

1、换词去品。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黄金”换成“金黄”好不好?“黄金”不仅写出了色,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夏的“名贵”。赵老师就这么换了,这一换,孩子们不仅“品”了句,还“品”了“夏”。

2、看修辞的妙处。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3、看句式。“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e68a847a686964616f31333332613161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4、看关键词。“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里有“滋”、“凝”两个动词,这两个句子都是写夏天“草”和“绿”,一个是如“厚发”的草,一个如黛色长墙的绿烟。两个动词写出了从春到夏的变化过程,“滋”含有发荣滋长的意思,“凝”是凝结之意。再比如:“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烘烤”、“扑打”、“涌着”这几个词还是可以去玩味玩味的。

发现“大声”、“春与秋之间”、“黄金”这几个关键词

3.《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中的好句有哪些

1、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2、环山走着,看着这些从唐至明的遗迹,看着山下缭绕的云雾,真为云门山而骄傲,它蔑风雨而抗雷电,渺四野而越千年。林则徐说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它无求无欲,永存于世。‘’

3、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

4、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

5、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

6、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8、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林。

9、文章随代起,烟瘅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10、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11、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梁衡的资料

个人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

《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评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

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

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二 《夏感》一开始,作者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冷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的拟人,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

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

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

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

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政治美文”既要有思想性,还要文字美,得有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的文章思想;还得有一些名句熟词广为流传,成为格言、成语、座右铭,载入辞典,丰富民族语言;同时,文章还得符合艺术规律,词、句、章,形、情、理都达到了美的要求。著名学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依据上述条件,从浩瀚历史长卷里遴选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贾谊《过秦论》

探讨一个政权为什么会灭亡。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后来提到农民起义时常用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一词,即出自本篇。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司马迁《报任安书》

探讨生命的价值,提出一个做人的标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成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即出自本篇。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诸葛亮《出师表》

提出忠心耿耿的为臣之道和勤恳不怠的敬业精神。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亲贤臣,远小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广为流传。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以文学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桃花源中人”、“只知秦汉,不识晋魏”,已成后人常用的成语。而“桃花源”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探讨一个政权怎样才能巩固,并且塑造了一个较理想的君臣关系样板。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提出“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就是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谈的政权周期律。后人常说的“居安思危”、“善始善终”、“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主要出于此。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范仲淹《岳阳楼记》

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为政理念。这句名言几乎成了范之后所有进步政治家的信条。范的这篇文章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做到了形美、情美、理美,是用文学来诠译政治的典范。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文天祥《正气歌序》

提出的为人要有正气的气节观鼓舞了历代的民族英雄,成了中国人的做人标准。“正气”成了战胜一切邪恶、腐败势力的旗帜。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反对保守,提倡革新。提出抛弃老朽的中国,创造一个少年中国,振兴中华。几乎通篇都是美言美句。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林觉民《与妻书》

呼唤共和,敲响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丧钟。再次响亮地喊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牺牲个人,报效祖国。

「转载」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梁衡)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成了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宗旨,并已是检验一个政权成败、好坏的标准。

这些文章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经典。

摘自《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章摘自:人民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