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言官
时间:2022-04-21 06:5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听历史说话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中国著名言官
1. 中国十大史官
我认为中国著名史官有六位:
一、《史记》(汉·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县名,今韩城,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岁。
二、汉书》(东汉·班固)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三、《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范晔:范晔(398~445)南朝宋时史学家。字尉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工隶书,通音律。晋末任刘裕(宋武帝)子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宋王朝建,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元年(424)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但不久即升迁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后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二十二年,有人告发他与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以谋反罪被处死。范晔在任宣城太守期间不得志,乃专心从史。参考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自定体例,订讹考异,删繁补略,撷取众家之长,写成《后汉书》。该书向为治史者所重视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四、《三国志》,(晋·陈寿)陈寿: 233年(蜀汉建兴十一年)出生于安汉县城(今南充市顺庆区)内,297年(西晋元康七年)卒,终年65岁。
五、《新唐书》(宋·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文忠。
六、《明史》(清·张廷玉等)张廷玉: (1672~1755),中国清代大臣。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 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 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 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明史》总裁。廷玉为世宗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 其手。雍正四年(1726),晋大学士。七年,参赞军务。时为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手定。世宗死, 与鄂尔泰同受顾命。乾隆初为总理大臣辅政,任《世宗实录》 总裁官。三年(1738),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 如故。旋进封三等勒宣伯,与鄂尔泰同为三朝老臣,屡主顺天乡试及会试。姻亲子侄,门生故吏,布列中外,高宗忌之,时加裁抑。朝中在事诸臣及言官也屡加参劾,高宗对他日渐疏远,兼之年老,乃于乾隆十三年自请致仕,并求按世宗遗诏,死后配享太庙,高宗许之。旋即以张廷玉未亲至宫门谢恩,严辞诘责,并削伯爵,罢配享之命 。复以其姻亲犯法, 追缴历来赏赐诸物。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仍命配享太庙。 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仅张廷玉一人。
2. 中国十大史官
我认为中国著名史官有六位:一、《史记》(汉·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龙门人。
夏阳,县名,今韩城,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岁。
二、汉书》(东汉·班固)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
《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三、《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范晔:范晔(398~445)南朝宋时史学家。
字尉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工隶书,通音律。晋末任刘裕(宋武帝)子彭城王刘义康参军。
宋王朝建,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元年(424)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但不久即升迁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后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
二十二年,有人告发他与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以谋反罪被处死。范晔在任宣城太守期间不得志,乃专心从史。
参考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自定体例,订讹考异,删繁补略,撷取众家之长,写成《后汉书》。该书向为治史者所重视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四、《三国志》,(晋·陈寿)陈寿: 233年(蜀汉建兴十一年)出生于安汉县城(今南充市顺庆区)内,297年(西晋元康七年)卒,终年65岁。五、《新唐书》(宋·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
次年卒,谥文忠。六、《明史》(清·张廷玉等)张廷玉: (1672~1755),中国清代大臣。
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
康熙三 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
世 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 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明史》总裁。廷玉为世宗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 其手。
雍正四年(1726),晋大学士。七年,参赞军务。
时为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手定。世宗死, 与鄂尔泰同受顾命。
乾隆初为总理大臣辅政,任《世宗实录》 总裁官。三年(1738),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 如故。
旋进封三等勒宣伯,与鄂尔泰同为三朝老臣,屡主顺天乡试及会试。姻亲子侄,门生故吏,布列中外,高宗忌之,时加裁抑。
朝中在事诸臣及言官也屡加参劾,高宗对他日渐疏远,兼之年老,乃于乾隆十三年自请致仕,并求按世宗遗诏,死后配享太庙,高宗许之。旋即以张廷玉未亲至宫门谢恩,严辞诘责,并削伯爵,罢配享之命 。
复以其姻亲犯法, 追缴历来赏赐诸物。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仍命配享太庙。
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仅张廷玉一人。
3. 中国历史上十大奸相分别是哪几位呢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奸相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奸相,确实让人唾弃。
1、赵高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
第二年他迫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2、司马道子司马道子(364-402)东晋皇族。河内温县人。
孝武帝弟,简文帝子。初封琅邪王,后改会稽王。
淝水之战后,忌谢氏功业,罢谢氏兵权。太元十年(公元 385年),进位丞相。
时孝武帝不理政事,终日酣歌,朝政由司马道子掌握。他与子元显专事聚敛,奢侈无度,朝政日趋腐败,激起孙恩起义。
元兴元年(公元402元),恒玄东下破建康(今江苏南京),父子皆被杀。3、李林甫李林甫(?~752) 唐玄宗李隆基时著名奸相。
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
初为千牛直长(宫廷侍卫)。开元初,迁太子中允。
不久通过他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关系,升至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迁为御史中丞,隶管刑部、吏部侍郎。
至此,他已跻身李唐高层统治者行列。其时武惠妃专宠,李林甫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
惠妃之子寿王,极得玄宗钟爱,李林甫托宦官禀告惠妃,“愿护寿王(李瑁)为万岁计”,即是说,他将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惠妃闻禀感激涕零,在玄宗面前经常称颂李林甫之“德政”。
因谄附玄宗宠妃武惠妃,擢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734)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他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迎台意旨,因而获得信任,掌握大权。他为人忌刻阴险,对于才名高和受到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语相结,背后却阴谋暗害,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
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为了专权固位,他竭力阻塞言路,补阙杜进上书言事,被他贬为下邦令。
他对朝臣说:“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作为仪仗的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朝臣受其威胁,从此谏诤路绝。
他极力支持玄宗废太子瑛,劝立武惠妃子寿王瑁,玄宗却立了忠王玙(后改名亨,即肃宗)。他怕太子即位后于己不利,屡兴大狱,以动摇太子。
他促使杨国忠推究,诛杀太子亲戚和不附已的臣僚,株连数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张九龄罢相后,独揽朝政,同列宰相牛仙客、陈希烈都怕他而不敢问事。
天宝八载(749),咸宁太守赵奉璋拟揭发林甫罪状二十余条,被他指使御史台以妖言逮捕杖杀。天宝十一载,林甫死。
此前,他已和杨国忠有隙,死后,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林甫与蕃将阿布思谋反,玄宗追削林甫官爵,籍没其家产,子婿流配。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玄宗晚年政治腐败,他有很大的责任。
4、杨国忠唐玄宗时外戚和权臣。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南)人。
武则天时臣张易之之甥,杨贵妃堂兄。本名钊,玄宗改其名为国忠。
国忠少嗜赌好酒,不学无行。天宝元年,由杨贵妃荐于玄宗,以樗蒲(一种赌具)为供奉官。
他善于窥测玄宗好恶,得其欢心,累迁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给事中。十一年(752)李林甫死,国忠代相,兼吏部尚书,领40余使。
他怙权杖势,排斥异己,破坏铨选制度,阻挠下情上达,生活极其奢侈。他与安禄山争宠,屡言禄山必反。
禄山本有野心,十四年即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十五年国忠随驾奔蜀,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为从驾士兵所杀。
/P>5、卢杞卢杞(?-约785)唐朝大臣。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
以荫历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
旬日之内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为人阴险狡诈,居相位期间,忌能妒贤,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排斥宰相张镒等。
又征收房屋“间架税”、“除陌税”,天下怨声载道。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京师失守,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屡上疏弹劾其罪,遂贬新州司马,旋徙澧州别驾死。
6、蔡京蔡京(1047~1126),北宋末权奸。字元长。
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元□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废罢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蔡京按照限令于五日内在开封府所属各县全部改募役为差役,受到司马光的称赞。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蔡京任权户部尚书,力助宰相章□重行新法。宋徽宗赵佶即位,蔡京被弹劾夺职,闲居杭州。
宋徽宗派宦官童贯到杭州访求书画奇巧,蔡京勾结童贯,以书画达于禁中,得以重新起用。崇宁元年(1102),他乘机排挤掉宰相韩忠彦、曾布,而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他与宦官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勔等,把持朝政,向宋徽宗进“丰、亨、豫、大”之言,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
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
4. 明朝有哪些著名的言官、言官上奏事件
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罪”疏》这个也很出名啊。
高皇帝定令,内官不许干预外事,只供掖廷洒扫,违者法无赦。圣明在御, 乃有肆无忌惮,浊乱朝常,如东厂太监魏忠贤者。
敢列其罪状,为陛下言之。 忠贤本市井无赖,中年净身,夤入内地,初犹谬为小忠、小信以幸恩,继乃 敢为大奸、大恶以乱政。
祖制,以拟旨专责阁臣。自忠贤擅权,多出传奉,或径 自内批,坏祖宗二百余年之政体,大罪一。
刘一燝、周嘉谟,顾命大臣也,忠贤令孙杰论去。急于翦己之忌,不容陛 下不改父之臣,大罪二。
先帝宾天,实有隐恨,孙慎行、邹元标以公义发愤,忠贤悉排去之。顾于党 护选侍之沈纮,曲意绸缪,终加蟒玉。
亲乱贼而仇忠义,大罪三。 王纪、钟羽正先年功在国本。
及纪为司寇,执法如山;羽正为司空,清修如 鹤。忠贤构党斥逐,必不容盛时有正色立朝之直臣,大罪四。
国家最重无如枚卜。忠贤一手握定,力阻首推之孙慎行、盛以弘,更为他辞 以锢其出。
岂真欲门生宰相乎?大罪五。 爵人于朝,莫重廷推。
去岁南太宰、北少宰皆用陪推,致一时名贤不安其位。 颠倒铨政,掉弄机权,大罪六。
圣政初新,正资忠直。乃满朝荐、文震孟、熊德阳、江秉谦、徐大相、毛士 龙、侯震旸等,抗论稍忤,立行贬黜,屡经恩典,竟阻赐环。
长安谓天子之怒易 解,忠贤之怒难调,大罪七。 然犹曰外廷臣子也。
去岁南郊之日,传闻宫中有一贵人,以德性贞静,荷上 宠注。忠贤恐其露己骄横,托言急病,置之死地。
是陛下不能保其贵幸矣,大罪 八。 犹曰无名封也。
裕妃以有妊传封,中外方为庆幸。忠贤恶其不附己,矫旨勒 令自尽。
是陛下不能保其妃嫔矣,大罪九。 犹曰在妃嫔也。
中宫有庆,已经成男,乃忽焉告殒,传闻忠贤与奉圣夫人实 有谋焉。是陛下且不能保其子矣,大罪十。
先帝青宫四十年,所与护持孤危者惟王安耳。即陛下仓卒受命,拥卫防维, 安亦不可谓无劳。
忠贤以私忿,矫旨杀于南苑。是不但仇王安,而实敢仇先帝之 老奴,况其他内臣无罪而擅杀擅逐者,又不知几千百也,大罪十一。
今日奖赏,明日祠额,要挟无穷,王言屡亵。近又于河间毁人居屋,起建牌 坊,镂凤雕龙,干云插汉,又不止茔地僭拟陵寝而已,大罪十二。
今日荫中书,明日荫锦衣。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
如魏良 弼、魏良材、魏良卿、魏希孔及其甥傅应星等,滥袭恩荫,亵越朝常,大罪十三。 用立枷之法,戚畹家人骈首毕命,意欲诬陷国戚,动摇中宫。
若非阁臣力持, 言官纠正,椒房之戚,又兴大狱矣,大罪十四。 良乡生员章士魁,坐争煤窑,托言开矿而致之死。
假令盗长陵一抔土,何以 处之?赵高鹿可为马,忠贤煤可为矿,大罪十五。 王思敬等牧地细事,责在有司。
忠贤乃幽置槛阱,恣意搒掠,视士命如草菅, 大罪十六。 给事中周士朴执纠织监。
忠贤竟停其升迁,使吏部不得专铨除,言官不敢司 封驳,大罪十七。 北镇抚刘侨不肯杀人媚人,忠贤以不善锻炼,遂致削籍。
示大明之律令可以 不守,而忠贤之律令不敢不遵,大罪十八。 给事中魏大中遵旨莅任,忽传旨诘责。
及大中回奏,台省交章,又再亵王言。 毋论玩言官于股掌,而煌煌天语,朝夕纷更,大罪十九。
东厂之设,原以缉奸。自忠贤受事,日以快私仇、行倾陷为事。
纵野子傅应 星、陈居恭、傅继教辈,投匦设阱。片语稍违,驾帖立下,势必兴同文馆狱而后 已,大罪二十。
边警未息,内外戒严,东厂访缉何事?前奸细韩宗功潜入长安,实主忠贤司 房之邸,事露始去。假令天不悔祸,宗功事成,未知九庙生灵安顿何地,大罪二 十一。
祖制,不蓄内兵,原有深意。忠贤与奸相沈纮创立内操,薮匿奸宄,安知无 大盗、刺客为敌国窥伺者潜入其中。
一旦变生肘腋,可为深虑,大罪二十二。 忠贤进香涿州,警跸传呼,清尘垫道,人以为大驾出幸。
及其归也,改驾四 马,羽幢青盖,夹护环遮,俨然乘舆矣。其间入幕效谋,叩马献策者,实繁有徒。
忠贤此时自视为何如人哉?大罪二十三。 夫宠极则骄,恩多成怨。
闻今春忠贤走马御前,陛下射杀其马,贷以不死。 忠贤不自伏罪,进有傲色,退有怨言,朝夕堤防,介介不释。
从来乱臣贼子,只 争一念,放肆遂至不可收拾,奈何养虎兕于肘腋间乎!此又寸脔忠贤,不足尽其 辜者,大罪二十四。 凡此逆迹,昭然在人耳目。
乃内廷畏祸而不敢言,外廷结舌而莫敢奏。间或 奸状败露,则又有奉圣夫人为之弥缝。
甚至无耻之徒,攀附枝叶,依托门墙,更 相表里,迭为呼应。积威所劫,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 内,亦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
即如前日,忠贤已往涿州,一切政务必星夜驰 请,待其既旋,诏旨始下。天颜咫尺,忽慢至此,陛下之威灵尚尊于忠贤否邪? 陛下春秋鼎盛,生杀予夺,岂不可以自主?何为受制幺纻小丑,令中外大小惴惴 莫必其命?伏乞大奋雷霆,集文武勋戚,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并出奉圣夫人 于外,用消隐忧,臣死且不朽。
5. 中国古代有名的权相
时著名奸相。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
时外戚和权臣。
时臣
之甥,杨贵妃堂兄。本名钊,玄宗改其名为国忠。国忠少嗜赌好酒,不学无行。他善于窥测玄宗好恶,得其欢心,累迁监察御史、
、给事中。十一年(752)
死,国忠代相。
卢杞 唐朝大臣。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以荫历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为
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内升为门下侍郎、
他为人阴险狡诈,居相位期间,忌能妒贤,先后陷害杨炎、
排斥宰相张镒等。
蔡京 北宋末权奸。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他与宦官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勔等,把持朝政,向
进“丰、亨、豫、大”之言,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
秦桧 中国南宋权奸,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官至
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秦桧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罢相闲居。
严嵩 字惟中,号介溪,弘治进土。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任武英殿大学士,人间参顶机务,兼礼部尚书。他对明世宗一味诌媚,窃权夺利,诛杀异己。严嵩善于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从而受到皇帝的宠幸。他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支使言官弹劾翟銮父子在考进土时作弊,使翟銮被削职为民。九月,严嵩升任首辅,独揽国政,被称为“青词宰相”。他年过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庐,未曾归家洗沐,明世宗被其勤奋感动,更为信任于他。严嵩以儿子严世藩和义子赵文华为爪牙,拉拢锦衣卫都指挥陆炳,操纵朝政十多年,权倾朝野,收礼纳贿,为所欲为,弄得明王朝政治极为黑暗,边防松弛不堪。请采纳
6. 中国古代有名的权相
时著名奸相。
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
时外戚和权臣。时臣之甥,杨贵妃堂兄。
本名钊,玄宗改其名为国忠。国忠少嗜赌好酒,不学无行。
他善于窥测玄宗好恶,得其欢心,累迁监察御史、、给事中。十一年(752)死,国忠代相。
卢杞 唐朝大臣。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
以荫历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为,升御史大夫。
旬日之内升为门下侍郎、。他为人阴险狡诈,居相位期间,忌能妒贤,先后陷害杨炎、,排斥宰相张镒等。
蔡京 北宋末权奸。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
他与宦官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勔等,把持朝政,向进“丰、亨、豫、大”之言,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 秦桧 中国南宋权奸,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官至。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
秦桧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罢相闲居。 严嵩 字惟中,号介溪,弘治进土。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任武英殿大学士,人间参顶机务,兼礼部尚书。他对明世宗一味诌媚,窃权夺利,诛杀异己。
严嵩善于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从而受到皇帝的宠幸。他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支使言官弹劾翟銮父子在考进土时作弊,使翟銮被削职为民。
九月,严嵩升任首辅,独揽国政,被称为“青词宰相”。他年过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庐,未曾归家洗沐,明世宗被其勤奋感动,更为信任于他。
严嵩以儿子严世藩和义子赵文华为爪牙,拉拢锦衣卫都指挥陆炳,操纵朝政十多年,权倾朝野,收礼纳贿,为所欲为,弄得明王朝政治极为黑暗,边防松弛不堪。请采纳。
7. 中国历史上的言官职责是什么
在古代,言官(又称台谏)是监官和谏官的统称。
其中,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另说,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浄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由于是皇帝自己让“言官”骂的,因此,魏征骂唐太宗,骂得再凶,唐太宗再恼火也得忍着。 唐穆宗即位不久,言官郑覃劝谏曰:“陛下新基,当全心于政,然则,日嬉戏,宴乐无休。”
批评唐穆宗“鬼混”,唐 穆宗还得称赞郑覃:“直陈寡人之失,忠也。”宋代司马光曾指出,择言官的标准是不爱富贵、重惜名节、晓知治体。
明初朱元璋则从制度上赋予言官拥有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重要职权。 历史上,言官在澄清吏治、拨乱反正、除暴安民、以及经济发展、边防维护等方面,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当然,言官群体中不乏附势苟全、趋利避害,甚至枉法残民之辈。他们为了个人或集团利益,党同伐异,对于国家衰败起了助推作用。
8. “言官”是指哪些官员
言官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监督政府工作。
并且,历代惯例是无论言官骂了皇帝多少代祖宗,皇帝就算气得快要爆炸了,都不能杀言官的。 在明清时,言官指的是六科给事中和督察院御史。
六科对应朝廷的六部设立,主要督察中央政府的工作,六科的“科长”叫做都给事中,“科员”叫做给事中。如果六科认为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敕令有不妥之处,可以将敕令退回;而皇帝交派各部办理的事件,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他们就要向皇帝汇报;各部完成任务,要去六科销账;此外官员年终考核,也由六科进行审核。
督察院共有十三道,以当时的全国十三个省区分,主要督察地方政府工作。督察院的“院长”叫做都御史,其他做事的叫做御史。
明朝那些不怕死的言官,怼天怼地怼皇帝,被打屁股还能名垂青史
公元1368年和尚界的翘楚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这一年按照年号来称是洪武元年,从此这个号称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开始了它跌跌撞撞的数百年风云。从公元1368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644年,一共277年的历程,这个大明王朝有很多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其中有一项就是言官制度。有人说,明朝因言官制度而兴,也因言官制度而灭,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言官制度在明朝的官僚体系中属于监察方面,聊聊言官制度,就不能先说说明朝的监察体系。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在中央设立了都察院,负责司法领域,以及对整个官僚体系进行监督。然后下设左右都御史,官阶正三品,其下是左右副都御史,官阶正四品,再下面是左右佥都御史,官阶是正五品,最低的是御史,官阶是正七品,并且不在首都办公,而是到地方进行巡查监督。到了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除了御史依然为正七品以外,其余的全部各升一品。虽然说御史们的品阶不高,但是地位却很高,因为他们代表的是皇帝进行监督,所以同级别的甚至更高级别的对他们都很是忌惮。所有的这些御史,被人称作道官。
明朝政治体系
朱元璋可能是还嫌不够过瘾,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权力欲望,他又设置了“给事中”,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又设立“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各一人。然后分设左右给事中、给事中,官品为正七品、从七品。由于分管六部,所以又被统称为六科给事中。他们虽然官职很低,但是特殊的职位却决定了他们特殊的地位,他们有权出席“廷议”、“廷推”、“廷鞫”。也就是说可以出席皇帝的御前大会议,可以参与推选朝廷大官候选人,可以参与公审有罪的大官,权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他们对应御史们的道官,又被称为科官。两者统称为科道官。
于是在明朝的检察系统中就出现了都检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并存的局面,二者同时存在,一同对皇帝负责。而我们所说的言官早期主要指六科给事中,后来科道官都可称之为言官。
而这些言官最大的权力就是对皇帝的制敕能够“封还执奏”,也就是可以对皇帝的意见提出反对。在明朝之前的唐宋两朝也有这个惯例。唐朝的门下省就是为了这个功能设立的,而宋朝的台官、谏官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甚至于宋太祖特意留下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就是对这些言官最好的保护。
但是言官在明朝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不仅敢说,当皇帝不同意他们的意见的时候,他们又坚持自己是对的时候,甚至是以死直谏。往往不在乎自己的性命,堪称是拼命三郎。而其他的士官则显得没有了骨气。在朱元璋和朱棣两个皇帝的大肆乱杀之下,这些文官的脸面和骨气可以说是被按在地上摩擦。一言不合,皇帝就拿廷杖制度来伺候这些文官,又有厂卫机构的监督,所以说他们的没骨气在整个封建王朝都是出了名的。
在明朝对于言官的选拔是非常苛刻的,一般都从年轻官员中选拔,这些人初涉仕途,还没有沾染太多的官场恶习。与同僚也没有形成派系,利益纠葛不多,所以说弹劾起来不畏权贵,因此历代皇帝对于言官都比较的倚重。
《大明王朝1566》海瑞
明朝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言官,他们以敢说敢干,不怕死的精神青史留名。像我们熟知的海瑞、张居正都曾做过言官。海瑞当言官的时候那是怼天怼地怼皇帝,可以说只要是不符合他价值观的,他认为不对的都敢直言不讳,堪称言官的典范。张居正更是从言官的位置一步步走上了大明朝的权力巅峰,内阁首辅的位置。所以说在内阁这个位置上只要干得好,干出了名堂,升官加爵那还是很容易的。据史料记载,明代官场有两种人升官比较容易。一是在翰林院待过,二就是当过科道言官。由翰林院而入阁当辅臣,由言官则可以晋升为封疆大吏或者朝廷某方面重臣。海张二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张居正
嘉靖年间,文臣对桂萼、张璁很是不满,上书皇帝杀掉他俩,皇帝却独独召见他俩,很偏信他俩。其实人家也没什么过错,就是在大礼仪上站在了嘉靖这一边,然后与群臣辩论占据了上风。可是他们就不爽了,就来搞事情了。
吏科都给事中李学曾等二十九人,河南道监察御史吉棠等四十五人,并疏言:“萼等皆曲学偏见,紊乱典章,在圣世所必诛!岂得以一言之合骤迁美秩?矧以传奉而及学士,其为圣德之累不小!”御史段续、陈相,又特疏极论席书及萼等罪状,请正典刑。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是有多牛了,敢这么和皇帝说话。那皇帝有没有什么办法呢?其实也有。
《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
在朱元璋时期,就曾经定下了廷杖制度,可以惩罚那些不听话的大臣,言官当然也在此列。当然这是对士人尊严很大的侮辱,这是题外话,暂时不提。不过这个制度初期还有效,可以起到威慑作用,可是后来用着用着就变味了。到了后来,被廷杖的文官几乎被视为正直刚烈的人,受到英雄一样的吹捧,大臣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明史讲义》曾记载:
“至明之廷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倾慕,此犹太祖以来,与臣下争意气不与臣下争是非所养成之美俗。清君之处臣,必令天下颂为至圣,必令天下视被处者为至辱,此则气节之所以日卑也。”
黄仁宇评说:“有的人却正好把这危险看成表现自己刚毅正直的大好机会,即使因此而牺牲,也可以博得舍生取义的美名而流芳百世。”
所以说后来皇帝也认识到了这点,打了大臣,他们倒可以青史留名,名垂千古,自己却要背负骂名了。
这也就使得言官们胆子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不怕死。从制度上来说,他们认为不对的可以尽管提出来,说对的是功劳,说错了也不管他们的事。而且这也是加官进爵的好机会,进可以加官进爵,退则挨一顿鞭子,还可以青史留名。无论怎么算,这都是划算的。
言官在明朝中前期还能保证为皇帝所用,监督大臣,也监督皇帝的言行。到了明朝中后期很多言官就成了党派之间互相攻击的工具。最经典的就是东林党和阉党争斗的时候,往往上述弹劾某一派的就是言官,他们私下里受到某一派的指使,去攻击另一派。而这种方法往往又是极为奏效的,皇帝不可能坐视不理,所以言官在派系斗争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原因。本来是为了维护官场清明的言官,却逐渐变成了明朝官场内斗的工具,不得不说这是异常悲哀的,也与制度制定者的初衷背道而驰。当然还是有像海瑞这样的清流不站队,一心为公,但这样的人往往被视为异类,在明朝官场过得异常艰难。而问题在于,又无人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只能任由其发展。
可以说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明朝的言官制度虽然不是唯一的,但是历朝历代能够青史留名的言官却数明朝最多。在明朝的官僚体系中,言官群体的存在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虽然后来有所偏转,但是仍然不能否认它曾做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明史简述》吴晗
《明朝大悲咒》熊召政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杜车别
- 上一篇:关于静的成语儿歌童谣名言警句
- 下一篇:中韩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