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中关于戒色(孔子的名言关于戒骄戒躁)
时间:2022-04-21 07:3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乡里那些事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名言中关于戒色(孔子的名言关于戒骄戒躁)
1.孔子的名言 关于戒骄戒躁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塑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士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孔子为什么说人要少年戒色
“少年戒色”应该不算是道德标准,至少当时是这样。因为你也知道了,当时女子的地位很低,似乎没必要有这样的“道德规范”。
而我以为,孔子提出的所谓“少年戒色”定然是与其身份密切相关--他是大教育家嘛,自然是什么都要以他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教育”为目的的。所以,我觉得他应该是认为少年的性情还不稳定,很容易迷恋女色,从而荒废学业。--你也知道,这个“女色”嘛,自古就是最难抗拒的诱惑,凡是男子都过不了这一关,连“英雄”也不例外。对于成年人来说,固然是不立刻避免要接触的,而孔子认为少年应该努力学习,饱读诗书,以期他日可以“光耀门楣”,所以应该“戒色”。
这只是个人看法,不知道对错与否,仅供参考。
农村老人说“少年戒色,中年戒斗,晚年戒贪”,说的太正确!
农村俗语“少年戒色,中年戒斗,晚年戒贪”,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农村老话所反映的意思出自于《论语》!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之所以说年少时要“戒色”是因为年少时正是人对于“男女之事”懵懵懂懂的时期,所以处于好奇心的缘故,少年很容易偷食禁果并对此沉迷误入歧途。而青少年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此时如果过于热衷“男女之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损耗稚嫩的身体为今后长大造成缺憾!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也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如果脑海里整天想着男女之事,就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业上,最后会荒废自己的大好年华,空悲切!
2.当人步入中年以后,经过青年时代的奋斗如今的生活是“更上一层楼”。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事业家庭都已经收获了!但这个时候的人往往处在纷繁复杂的名利场中不能自拔,所以不知不觉间总会卷入到一些明争暗斗当中去,所以这个时候千万要戒骄戒躁,要用开阔的心胸看问题,不要被名利场所吞噬,在与他人的斗争中输掉当下的幸福生活。
3.当人到了50多岁时基本上已经到达了事业的巅峰期,一方面总会感觉来日无多,而另一方面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儿女还在为了生活而整日奔波,所以就会想趁着自己余热尚存的时候多捞些实惠在亲情的驱使下做出些错误的事儿!所以晚年戒贪也算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