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并注明提示

时间:2022-04-21 22:4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金不换975 | 评论: 次 | 点击:

名言警句并注明提示

1.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标明出处

时间就是生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鲁迅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

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斯宾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但 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肖伯纳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

---郎费罗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

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过于求速是做事的最大危险之一。

--培根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罗兰 ▲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

--贝弗里奇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晋·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唐·李峤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唐·刘禹锡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伊朗) ▲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伊朗) ▲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 ▲想成事业,必须宝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徐特立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 ▲勤勉的人,每周七个全天;懒惰的人,每周七个早晨(英国) ▲起早外出的跛子追不上。

(日本) ▲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时间像弹簧,可以缩短也可以拉长。(柬埔寨) ▲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

(拉丁美洲) ▲光阴潮汐不等人。(缅甸) ▲光阴有脚当珍惜,书田无税应勤耕。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时间待人是平等的,而时间在每个人手里的价值却不同。

▲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谁就越慷慨。(李大钊 ) ▲时间比理性创造出更多的皈依者。

(汤姆·潘恩) ▲“年”教给我们许多“日”不懂的东西(爱默生) ▲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练的法官(莎士比亚) ▲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培根)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培根) ▲时间能使隐藏的事物显露,也能使灿烂夺目的东西黯然无光。

----(意大利)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赞同2| 评论。

2. 根据提示,写名言警句或诗句

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描写坚贞纯洁的品格的:查查郑燮的《墨竹》吧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抒发爱国情感的: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过零丁洋

3. 表达珍爱生命名言警句并标明作者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 克

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 语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英国谚语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伏契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潜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 ——塞内加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赫伯特

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罗曼•罗兰

《道德经》中的名言释义和提示

名言,名人所述、所说、具有正能量的言论。它与金句不一定能准确区分,因为,有的既是名人所言,又同时富有哲理;在此,仅是一般分类而已,没有苛求。以下共选择了12处名言供其参考。

1,道法自然

原文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强以名之曰“道”和“大”。老子再一次论述非常道的含义和来源。

法,动词,效法,遵照,以之为榜样。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老子认为,它们并不算最大者,其大者乃是道。而道还得遵从大自然本来实体而运行。

而今天要求我们“道法自然”之道,是指实在的能说清楚的道理、道德、原则、规律,等等。但都是必须遵崇的大自然法则,即可以言说的“常道”了。

(参见第25章)

2,人贵自知之明

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综合融化为“人贵自知明。”者,不定指代词,这里代人。能了解、认知和读懂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审视、剖析自我的人,是聪明的。

贵,是后人综合实践体验之宝贵评语。具有自知之明的人,他们值得学习的宝贵之处在哪里呢?首先,自省自察,非外力强加,呈现的是内心正能量。其次,自觉有悟性,更生力量极强。第三,自信在胸,“胜人者有力”;精神上“知足者富”。

(参见第33章)

3,欲取之,必与之。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原文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简化为“欲取之,必与之。”固,实在;与,给予。打算想要夺取它,实在必须先要给予它。前面尚有“欲歙之,必张之;欲弱之

,必强之;欲废之,必兴之。”这三组排比句,是为后面“欲取之,必与之”做多重铺垫的。所以今人只单取后者为用。

原文,“柔弱胜刚强。”今拓展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克,攻克,克服。凭着柔软之力量可以攻下勇猛之顽势;凭微弱者可战胜强大者。

(参见第36章)

4,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帅先和统帅以下的是不离“道”。

而,转折连词。确认这点很重要。即转折“但是”之后的内容“无不为”很重要。它强调了主观能动性:沒有什么不可做的。全句主旨大意是:按“道”而言,总是应顺其自然不要特意去做什么的;可是,不离道,又总是沒有什么事不可以努力去做的。

老子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今人若能遵守道则,就不会破坏环境,就会让我们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美哉之道!

(参见第37章)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为老子解释事物发生、发展的由来,根源在“道”。

事物皆可变化,它始于道,即始于一。如何“一生二”变化的呢?中国传统阴阳学说认为,大一统之中,皆蕴含着阴与阳,它二者混沌后趋于融合与和谐,便产生了新生事物,这就是“三”了。继之,单个之三即又为一,周而复始,不断反复、延展,于是万物产生了。

老子三生万物理论,不但为阴阳学说找到了根源,而且也为中痛之道的发展寻求到了根据。这就是三点论。

三点论突破了二元论。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只有你死,唯我独尊,永远称霸…此乃武道和霸道。反之,文道与和道,革新世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现代社会中,无论国与国,人与人,企事业之间,合作之前的条约、协议、合同的签订,均是在弃己之某种利益、寻求到彼此能接受的第三方案后而成就的。所以是双赢、大赢和多赢!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便有了方向。

(参见第42章)

6,不出户,知天下

今之用语是:足不出户,乃知天下。还是原文文字简洁而精炼,有“出”,当然要以足,表述很明白的;不出户是条件,知天下为结果,也很清楚,可不前缀“乃”。天下,有四义:世界、社会、国家、人民,此指世界。不出门来,便能推知世界发生的情况。不仅如此,还能“不窥牖,见天道。”不探视窗外,就能懂得上天运行情况。这,常人不可理解。老子言,“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也。圣人何以知之?又回到“道”之理,一是凭借前人经验推导,二是凭借自身心性、耳目功用(耳听风声,目视微光,均不出户)。

今人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智能恩慧下,不出门知天下是轻而易举之常态。不少能力超越了神话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今人亦为圣人也。

(参见第50章)

7,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此五个排比的“修之…”,为《礼记.大学》对其源头予以浓缩、精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句式了。

原句中“之”是很重要的一个代词,指代的是上文“善剑者不抜…子孙…不绝”整个表意。剑,另版本为建。凡善于建树、坚守其优势的人,子子孙孙都会繁衍发达。身,自身,自己,本人。修之于身,对自己来说,对坚守优势者的行为这方面,还要对其加深修养。余下四处修之…句,仿照上句释义即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齐,治,平,均是古汉语中的动词使动用法,有的学者并未点到它们释义的这个本质上的根据何在。

这则名言完整的释义是:首先必须使自己修养得以提高,才能让家庭团结、齐心,进而使国家治理好,这样,便能让整个社会得以安全、太平。

(参见第54章)

8,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鲜:鲜,鲜活的鱼或羊;小鲜指鱼。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像烹调鲜鱼一样手艺纯熟。

此名言多用于治理国家有非常高超的领导才华和艺术的精明决策者身上。有时也免强用在非常有情商、能轻而易举管理好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少有人才者身上。

为何其技艺如此精湛呢?其后告之:“以道莅天下。”是因为凭借用“道”法则来对待人民;所以“其鬼不神”,鬼不显灵了,神不伤人了,圣人也不伤人了,两方面都不伤人了,人民便能享受道德的洪福而天下被治理好了。

(参见第60章)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言论重在生,起,始。慎终如始。应该像开始预测到那样慎重地求得好的结果。

老子文章强调的是重视初始,防患于未然。今天,我们“把坏胚消灭在萌芽中”、扼杀于摇篮,就是这个道理。

荀子《劝学》篇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以,指示代词,什么事物,什么办法。此指沒有什么办法达到…、成为…。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些名句,字面上同老子所言有些相同。但是荀子强调的是坚毅不舍积累的重要,以小成大、以少积多。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甚至能背诵它们,借鉴、引用它们,这对我们学习、事业给予了莫大帮助。

(参见第64章)

1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非老子自称,单称,而是复称,特称。意指天下大有作为的人们。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之前,新闻报导者、有威望的领导者,面对世界讲话时说“我健儿”、“我山河”等;现在还称“我国”。这些“我”,都是复指我们国家。所以“我有”,是说大家应当拥有。

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是说与慈、与俭相得益彰的应该“谦”,不得在人民面前抢风头,显本事,不能成为枪打出头鸟的众矢之的!

时代变了,社风进步了,提倡、主张与时俱进。创新就是敢为人先。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创造活力激励和鼓励人们敢为天下先。今天,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就要勇敢地对老子年代的“不”说不!

(参见第67章)

1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则名言,今人用得很少;这主要是在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以死亡威逼时,坚强不屈、誓死如归的革命者发出的豪言壮语。奈何,疑问代词,怎么样,怎么办;惧之,古汉语动词使动用法,让它恐惧、害怕;之,指代民不畏死。老百性是不怕死的,怎么还要用死亡的办法来威胁、让他们畏惧死亡呢?

老子为了证明民不畏死,从两个方面予以反证。一是,若大量存在使百姓怕死的话,那就是为非作呆的人干的(故意使百姓失去了本能不怕死),擒拿到这样的人就应把他杀掉。二是,普遍存在有专业杀人的人,还有人特意替代这些专业人士杀人(客观上杀人泛滥),似乎又在迫使百姓怕死似的。

这种人也不会如愿以偿的。“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这就叫做代替大木匠师傅砍木料,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呢。

(参见第73章)

1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家犹如近邻,互相都能望得见对方,鸡呌、狗吠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得到,民众一直到自然死亡都沒相互交往过。

何以至此耶?没有外患打仗,内需丰足,人民衣、食、住、行、心,都舒适、乐观,过着自然恬静生活。这是溢美之叙述和颂扬,并非反其构病。

今则当别论之。“至治之极。”达到了国家治理得很理想的地步。同住一小区,同进一楼门,同居一层屋,虽然被此还不相往来,但非人心远之,非人情冷漠,实为暂时使然。市场经济,社会交往更为频繁、密切;与时俱进,人们相知、相识、相近、相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何况中国仁义、礼仪、互信的传统文化至深、传承会经久不衰呢!

(参见第80章)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