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名言名句

时间:2022-04-21 23:1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鸿鹄迎罡 | 评论: 次 | 点击:

陈寅恪名言名句

1.不争的名言事例

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相反,他们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好事者传得沸沸扬扬。

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梁启超读完文章后,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

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一些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仍相互提携,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他们在学术上是“死故”,但在生活中是挚友,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2.有什么诗句或名言可以客观评价汪精卫

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

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

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

世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总传疑。

1944年12月17日吴宓到成都存仁医院看望正在因眼病住院治疗的陈寅恪先生,“寅恪口授其所作挽汪精卫诗,命宓录之,以示公权”。“ 公权”系指史家萧公权,陈寅恪和吴宓的诗友。《吴宓日记》在记录此诗时,在诗行间有注,“阜昌”后注:“刘豫为齐帝年号。”“集选中州未肯遗”后注:“元遗山选《中州集》,列入齐曹王刘豫诗。按豫曾为进士。”有了吴宓日记的出版,我们才能明白知道,陈寅恪先生的“阜昌”诗是挽汪精卫的。从“阜昌”诗中可以看出:陈寅恪先生把汪精卫和南宋的傀儡皇帝刘豫是相提并论的。作为一个精神和情感世界丰富而又深邃的诗人,陈寅恪先生对汪精卫的态度又不是简单的谴责,这里面还有惋惜之情,怜才之意。汪精卫的哥哥汪兆镛骂了汪精卫一辈子,被当时重庆的一些国民党大员十分赞颂。在这一点上,倒是陈寅恪先生的幽微心绪更具史家情怀。

3.不劳而获的名言名句

●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陈寅恪●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丰子恺●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胡适● 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

——沈从文● 眼睛因多流泪水而愈纯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琦君● 真正的宁静并不是避开车马喧市,而是在心灵修篱种菊,这才是真正的宁静。

——林徽因●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木心《素履之往》●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

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木心●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张抗抗 《牡丹的拒绝》●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生当如夏花之绚烂,死当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王尔德● 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你。

一个人,不能每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王尔德●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别林斯基● 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的行为。──肖伯纳●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

──茨巴尔。

4.关于生死观的名言警句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死);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而死)。

2、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3、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

4、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5、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6、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为人民谋利益。——德莱塞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战国孟轲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8、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鲁迅

9、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10、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陈寅恪

5.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谁的名言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新中国建立后,陈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又阐述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独立,自由”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毛公、刘公一纸证明书”允许“中古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不学习政治……”,在文革中收到冲击,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去世。

陈寅恪名言名句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的孤独跟个人境界有关

文·段宏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纵观华夏上下5000年历史,大师辈出的时代至少有三个,一是先秦时期,二是唐宋时期,三是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之所以能够大师辈出,一是跟清代的学术积淀有关。

从清代末年开始,西风逐渐东进,跟旧有的封建思想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碰撞,为保护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用文化服务于新时代,清代一批学者以身作则,其中以“乾嘉学派”最具有代表性,从出世以来,传承有序,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期间诞生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段玉裁、惠栋、戴震等大学者,他们以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通过考证和分析,对我国数千年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整理和总结,有效保护了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给后人的阅读和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的孤独跟个人境界有关

民国大师(陈寅恪右二)

可以说,清代学者在治学精神上给民国学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苦心孤诣,给民国学术成果的爆发打好了坚实基础。而民国许多学者又师承于清代学者,在这种尊师重道的师承关系中,民国学者收获学术的辉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是民国时期的学术氛围非常自由,给学术争鸣和文化创新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依靠这两个条件,民国能出现大师辈出和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历史的必然。

自古以来,真正的知识分子,在骨子里都会受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每个学者在做学问时,并不是享受书斋里的自娱自乐,而是主动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关联起来,忧国忧民思想贯穿一生。而民国时期局势不稳,此时期的学者身上,多了一份“文化救国”的担当,促使他们更有资格享受“文化英雄”的光环,更能受到后人的关注和景仰。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的孤独跟个人境界有关

陈寅恪

在民国众多大师中,陈寅恪(1890年——1969年)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大师,更是一位文化英雄。

陈寅恪出生于江西修水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陈宝箴(1831年——1900年)是清末重臣,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系“维新派”的骨干成员,同时在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

陈寅恪父亲陈三立(1853年——1937年)继续发扬陈家的家学传统,被誉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发扬光大“同光体”诗派,让这个诗派成为近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同时拥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的美誉,参与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把他看作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毫不为过。

到了陈寅恪这一代人,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他跟大哥陈师曾(1876年——1923年,国画大家)、二哥陈隆恪(1888年——1956年,著名诗人)、小弟陈方恪(1891年——1966年,著名诗人)四人,让陈家的家学传统发展到顶峰,给近现代文化史留下辉煌的一页。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的孤独跟个人境界有关

陈寅恪著作

陈寅恪在历史学、古典文学、语言学、诗歌、教育等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源于他自小酷爱传统文化,并且勤奋好学,曾经下过很多功夫去钻研传统文化,之后又先后留学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极大地开阔了个人眼界。

到后来,他真正做到了学贯中西,成为民国时期最为博学多才的超级学者之一。在治学上,他熔古铸今,中西结合,能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高度,既遵循乾嘉学派“在史中求识”的科学精神,又广泛吸收西方的“历史演进法”,总结出了许多历史的真相,提炼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学术新观点,对近现代的学术研究风向和研究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上,陈寅恪的研究具有典范作用和权威价值,直到现在,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朝代的历史,都以他的研究成果为蓝本。

以陈寅恪的学术成果和文化贡献来看,他完全对得起“清华百年史上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殊荣。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的孤独跟个人境界有关

陈寅恪手稿

古往今来,真正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学者,都是文化修养与人格修养完美合一的人,他们能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去熏陶和感染每一个人。陈寅恪恰恰就是这样的人,在不断提升自己文化修养的同时,并没有忽略自己的人格修养。

对于陈寅恪的人格精神,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倡导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上,不能人云亦云,必须秉持严谨、客观、公正的态度,时刻凝注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自由意志,不屈从于任何思想的束缚,哪怕以死力争都在所不惜。这是对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傲骨精神和高风亮节的最好注解。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陈寅恪在1929年写给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年——1927年)的纪念碑铭文,既是他向前辈大师投去的崇高敬意,又是他对自己治学精神的要求,他这句名言跟昔日的大师们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等名言警句遥相呼应,到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坐标。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的孤独跟个人境界有关

陈寅恪手稿

除过这句众人皆知的名言,陈寅恪于194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忆故居》,同样是他的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诗曰: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竹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其中,颔联”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一句,跟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具有同样的警世意义,表达了他一生坚守自己的浩然正气和铮铮骨气,拒绝随波逐流,宁可失意和孤独,宁可被世俗社会所误解,也不愿丢失自己的人格理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壮和决绝?也许只有人生达到一定境界,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的孤独跟个人境界有关

陈寅恪全家福

写作《忆故居》时,陈寅恪接近花甲之年,在此时,他非常清楚自己内心这一生的追求是什么,无论时事如何变迁,个人命运怎么沉浮,内心坚守的理想依然明光烁亮,引领着精神走向自由和光明。

况且,在创作《忆故居》的1945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八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人们普天同庆。然而,忧国忧民思想在他身上再次发作,破碎的山河虽然迎来了胜利,但残留的岁月仍旧赶不走心头的孤独和悲凉。

古来圣贤皆寂寞,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所拥有的文化修养超过了绝大多数世人,那么,他注定是孤独的。因为高处不胜寒,知音难求。

一代大师陈寅恪何尝不是这样?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